座椅技术条件.xls_第1页
座椅技术条件.xls_第2页
座椅技术条件.xls_第3页
座椅技术条件.xls_第4页
座椅技术条件.xls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座椅技术条件 忙了一天了 刚才回来写了一些东西 没想到被别人看到给删了 所以重新写过 痛苦ING 工作中总会有一些牢骚 也会遇到一些不幸的事情 但是人活着就要乐观 即便是天塌下来也要挺住 而且要往好处想 在座椅设计中经常要遇到的一些事情 就是流程上了一些事情 我司的大概流程是这样的 1 采用95 假人 座椅设定在最后位置确认H点 布置座椅 校核人机工程学 这一点是座椅设计的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地方 我司由于车身布置和座椅的H点的设计全部由设计公司给承包了 所以我们这些个项目管理者和产品工程师 就只能在人家鄙视的眼神中最后拿到了三个座标值 其实后来弄明白了 原来他们确认的三个H点座标原来并不是最理想的 而当我们根据他的数据设计座椅布置座椅的时候 麻烦事情也就来了 2 根据确认的三个座标点确认座椅位置 布置座椅和其他相关内饰件的位置和要求 3 确认座椅的功能 市场定位 以及客户对座椅的性能需求 比如说你是根据国标做 还是要进一步符合美规和欧洲标准的要求 等等 4 确认座椅的结构形式 5 确认座椅面料形式 6 确认座椅造型 7 确认座椅的颜色配置 8 确认车身数模的配合问题 在以上步骤完成后 要进行座椅的制作 在工作中 手工样件的过程非常重要 前排的座椅的强度头枕的强度以及各种手柄过得操作力对的规定 这些规定符合哪些法规的规定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贴一个座椅的标准 以供大家参考 冒死贴图 大家支持呀 未完待续 座椅通用技术条件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座椅总成的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标志 包装 运输 贮存要求 2 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1550 1995 汽车座椅头枕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15083 1994 座椅强度试验 GB8410 1994 汽车内饰材料燃烧特性 QC T625 1999 汽车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 QC T484 1999 汽车油漆涂层 3 技术要求 3 1 外观及操作性要求 3 1 1座椅护面应平顺 不应有褶皱 如形状上无法克服皱褶时 另协商皱褶限度样品 应缝纫牢固 缝合处不应有跳线 蛇形及其它缝纫缺陷 表面应清洁 无污垢 不允许有划痕及磨损 头枕在任何位置不应有硬的尖角从而增加发生意外的危险和严重性 座背间隙10mm以下 座背车缝线偏差10mm以下 3 1 2座椅面料应满足GB8410 1994汽车内饰材料燃烧特性 同一个座椅应避免色差现象 面料的选用应按照中兴公司的制定要求 3 1 3座椅各连接处应连接可靠 骨架焊接处应焊接牢固 不得有开焊 漏焊及其它焊接缺陷 3 1 4座椅外露部分金属均静电黑色喷涂 应符合QC T625 1999汽车及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及QC T484 1999汽车油漆涂层标准要求 需耐盐雾试验48小时以上 3 1 5滑槽作动无异音 卡滞现象 在锁止行程内正常调节时分段应明显 锁止可靠 3 1 6调角器总成在正常操作中不得有异音 卡滞及跳齿现象 在行程范围内任意啮合位置都能自动锁止且锁止可靠 3 2 性能要求 3 2 1滑槽手柄操作力 7 0 2 Kgf 试验方法见 4 1 3 2 2滑槽手把胶套拔脱力的测试 试验后胶套应无松动 脱落及开裂现象 试验方法见 4 2 3 2 3滑槽总成移动力 4 11 Kgf 试验方法见 4 3 3 2 4调角器手柄操作力 5 1 5 Kgf 距离手把端点10mm处施力 试验方法见 4 4 3 2 5座垫下端强度试验试验方法见 4 5 3 2 6靠背前后晃动量符合晃动量 5mm 只适用于前排座椅 试验方法见 4 6 3 2 7头枕性能符合GB11550 1995的规定 只适用于前排座椅 静态试验 头型移动量小于102mm 将载荷加至890N时 头枕及其安装部件在座椅及靠背等损破前不能破损或脱落 动态试验 加给头型的减速度连续超过80g的时间必须小于3ms 试验方法见 4 7 3 2 8座椅强度试验符合GB15083 1994 试验后 座椅骨架不应损坏并且座椅总称与仿车体治具不分离 对可调式座椅 调节装置在试验中应能使座椅保持原调节位置 在试验后允许失去调节功能 试验方法见 4 8 3 2 9冷热循环试验 试验后 测试件表面不可有破损 皱折等异常变形及破坏产生 测试件作动机构正常无异音及干涉产生 试验方法见 4 9 3 2 10前座侧边乘降耐久试验 试验后表皮不可有破损 皱折等异常变形及破坏产生 试验方法见 4 10 3 2 11椅背抗扭转强度试验 试验方法见 4 11 3 2 12椅背横向稳定性试验 试验后负荷点的总移动量应为8mm以下 试验方法见 4 12 3 2 13座椅静态荷重试验 座椅舒适性 试验方法见 4 13 3 2 14 体压分布测试 座椅乘坐系统的共振频率的测定 振动阻尼系数的测定 面料的性能指标 3 2 15 其他一些指标的测定试验要求 3 2 15 1 引张强度 3 2 15 2 延伸率 3 2 15 3 撕裂强度 3 2 15 4 车缝强度 3 2 15 5 耐燃烧性 3 2 15 6 色牢度 3 2 15 7 克重 3 2 16 皮革的性能指标 3 2 16 1 硬度 依GB10807 89 试验方法进行 3 2 16 2 耐燃烧性 依GB8410 1994 试验方法进行 3 2 16 3 反弹率 依GB6670 试验方法进行 3 2 16 4 压缩永久变形量 依6669 试验方法进行 3 2 16 5 撕裂强度 依GB10808 89 试验方法进行 3 2 16 6 拉伸强度 依GB T 6344 1996试验方法进行 3 2 16 7 密度 依GB T 6343 1995试验方法进行 3 2 17 座垫泡沫与靠背泡沫的性能指标 4 试验方法 4 1 测定滑槽手柄操作力 如图1所示 将座椅总成固定在夹具上 进行解锁作动10次后 在距手柄端部10mm处用弹簧称垂直拉住手柄 逐渐增加作用力P 直至牵制板有效解锁 检查解锁时作用力是否满足3 2 1的规定 图1 4 2 测定滑槽手把胶套拔脱力 如图2示 将滑槽固定 用弹簧称在把手上沿把手轴向施加一逐渐增大的力P至规定值 并保持2秒钟后逐渐撤力 试验后把手应无松动 脱落及开裂现象 图2 4 3 测定滑槽总成移动力 如图3示 将座椅总成固定在夹具上 进行解锁移动10次后 将滑槽移动至最前端 在座椅前端约中间位置处用弹簧称施加作用力P 使内外槽产生相对位移并保持匀速运动 在全行程内弹簧称的读数即为滑槽总成的移动力 检查作动是否满足3 2 3的规定 图3 4 4 测定调角器手柄操作力 如图4示 将座椅总成固定在夹具上 在距手柄前端10mm垂直手柄边 向上施加力P直到调角器解锁为止 检查力P是否满足3 2 4的规定 图4 4 5 座垫下端强度试验 1 荷重 椅背表面前方150mm 座椅表面中线处 2 荷重方向 垂直向下 3 模拟体 T1型式 4 滑板设定 设计标准位置 5 荷重 200kgf persen 试验中 不可有伤害乘客之异常 如隆起等及闭锁装置不可松开 试验后 测试部位永久变形须在3mm以下 试验后 座椅不可有不正常变形及所有操作机构须正常操作 4 6 测量靠背前后晃动量 如图5示 将座椅总成固定在夹具上 在背上距旋转中心约500mm处 向前后分别施加力矩P 39 2N m 4Kgf m 测量总晃动量S是否满足3 2 6的规定 图5 4 7 头枕性能测定 只适用于前排座椅 A静态试验 将座椅安装在试验机上座椅前后调节到最后位置 头枕调节至最高位置 用假人背对座椅加载 在座椅中心面上用头型绕R点 对头枕施加373N m的力矩 载荷作用点为从头枕的顶端沿着平行于座椅移位前的躯干线向下65mm处 如图6 1示 载荷作用方向与移位躯干线垂直 如图6 1示 或如图6 2所示位于以R点为中心的圆上 依2 6规定判定完后进一步加载荷至890N 再依3 2 7规定判定 图6 1 图6 2 B动态试验 前方撞击试验 撞击点在座椅中心面上距头枕顶端 平行于躯干线向下65mm处 沿水平方向将头型以25 1Km h的速度向头枕的前面撞击 后方撞击试验 撞击点位于座椅中心面上 且与水平成45 角的直线与头枕后面相切的切点上 沿与水平面成45 角 将头型以25 1Km h的速度向头枕的后面撞击 如图6 3所示 试验后依3 2 6规定判定 图6 3 4 8 座椅强度试验测定 如图7示 将座椅总成固定在夹具上 将座椅靠背调至设计角度 将座椅调至最后位置 通过座椅重心 分别沿水平向前和向后各施加相当于座椅总重力20倍的力 逐渐加载到规定值 并在该值保持0 2S以上 加载速度不超过5mm min 试验后应达到3 2 8的规定要求 图7 4 9 冷热循环试验测定 将座椅总成置于冷热循环试验机内 按下列条件进行试验 25 3HRS RT 0 5HR 100 3HRS RT 0 5HR 为一次 共需五次后评价 试验后 测试件表面不可有破损 皱折等异常变形及破坏产生 测试件作动机构正常无异音及干涉产生 4 10 前座侧边乘降耐久测定 模拟体 SAE 3DM臀部 荷重 70kg 作动次数 5 000次 作动行程 50mm 施力方向 施力杆与模拟体成45 角 如图8 1 座椅位置 椅侧与模拟体H点距离70mm 如图8 2 试验后表皮不可有破损 皱折等异常变形及破坏产生 图8 1 图8 2 4 11 椅背抗扭转强度测定 将滑板设定在设计标准位置 施一荷重于上骨架强度3最小处 满足P D 412N m 42kgf person person指单人座椅 双 三人座椅需乘2或3 使之绕着H P作动产生朝后力矩 试验后应满足 1 上骨架距座椅中央150mm处量测最大位移量在50mm 以下 2 试验后 不可有产生不正常变形及破坏 施力点及量测点如图9所示 图9 4 12 椅背横向稳定性测定 如图10示 向座椅靠背 上横臂左右方向施加力F 147N 15Kgf 的力 负荷点的总移动量应为8mm以下 图10 4 13 静态荷重试验测定 分别对座和背进行测定 使用压盘 J54A 施力方向分别垂直于座和背 如图11 1示 座荷重 0 100kg 0 背荷重 0 50kg 0 图11 1 试验后数据判定如图11 2所示 X轴为变形量 Y轴为荷重值 座判定值 背判定值 图11 2 4 14 座椅舒适性测事项目 体压分布测试 座椅乘坐系统的共振频率的测定 振动阻尼系数的测定 4 15 其他一些指标的测定 4 15 1 引张强度与延伸率的测定 以150的间距夹紧检验件 测量最大载荷以及最大载荷下基准直线间的距离 根据最大载荷表示引张强度 借助公式 延伸率 I1 I0 I0 100 I0检验前基准间距离 I1 最大载荷下基准直线间距离 4 15 2 车缝强度的测定 将检验件放置在拉伸试验机上 以200mm min的速度拉伸检验件 同时测量最大载荷 kgf 对四个检验件的检验结果去平均值 以此表示车缝强度 对径向和纬向分别进行测量 4 15 3 耐燃烧性的测定依照GB8410 1994 的测量方法 要求大要2级 4 15 4 色牢度的测定 将检验件用夹具夹紧 放置于耐光试验机中 在80度下试验250小时 变色 褪色要求4级或更高的3级 4 15 5 克重数的测定 分别测量3个 至少10X10平方厘米 检验件的质量 取检验结果的平均值 并将结果转化为g m2作为最后的结果 4 15 6 撕裂强度的测定 检验件规格如图12 在检验件上绘制梯形标记 并在短边的中间部位沿着与之垂直方向剪开检验件 剪口长度为10mm 借助拉伸试验机 以100mm的间距夹紧检验件 以此来拉紧梯形短边 放松长边 保持200mm min的拉伸速度 并且测量检验件损坏时的最大载荷 kgf 取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撕裂强度的作后结果 图12 5 检验规则 5 1 出厂检验 5 1 1 座椅总成出厂时需经配套商品保人员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5 1 2 试验内容和频率依配套商公司内部年度试验计划实施 5 2 入厂检验 5 2 1 产品入厂前应完成全部验收项目 待确认合格后方可入厂 对于厂内不具备检测条件的项目 应由厂家按验收方有关规定定期提供国家权威部门提供的检验或实验报告 验收方应有签别真伪的能力 6 标志 包装 运输及贮存要求 产品的标识及包装防护的要求 包括如有关永久性标识 唯一性标识 检验与认证标识的约定 其中认证标识应确认其是真实有效的 包装防护要求应确认其包装防护措施能够满足对产品技术质量特性的保持 6 1标志 座椅总成出厂时应在包装箱上标明产品名称 制造日期 成品出厂应具有企业注册商标标记和检验合格证 合格证内容包括厂名 或商标 检验单 生产批号 生产日期 等 供应商代号按规定执行 6 2包装 座椅总成包装形式依廊坊全兴公司IE设定标准执行 需经主机厂认可 成品应外套塑料薄膜罩或无纺布保护罩 6 3运输 运输时切勿重压 勿抛扔 应小心轻放 防止雨淋 曝晒 勿与腐蚀性物品混装 6 4贮存 产品应贮存在通风 干燥 无腐蚀性气体的库房中 避免火源靠近 7 质量保证 座椅总成在正常使用条件下 自出厂之日起一年内或行驶25000Km内 由于制造质量引起的不能正常使用 生产厂商负责实行三包 smarsgirl2006 11 15 13 42 座椅在开发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1 选定的产品造型在完成手工样件的制作后 经过评审效果不理想 需要重新或者局部的修整造型 只要涉及到的变化是泡绵的造型变更和布样的剪裁需要重新调整 这样话题又回到一个评审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上 好的座椅造型是在设计人员的脑子里运转了很久 经过严格周密的思考最后定型的 当然肯定会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但是在配套厂的支持下 在制作手工样件的过程中应该可以将一些问题消灭掉 这样出来的产品应该是比较成熟的产品了 但是如果没有完善的评审制度和运行机制的话 这样的座椅在一些专业和非专业甚至有些别有用心的人的评审下 肯定是千疮百孔 体无完肤 最后的结构就是继续改进 接着进入下一个循环 许多产品的开发在此阶段的循环都存在 但是可能外观件和座椅是循环比较多的 这样的症结和设计员关系不大 但是却验证打击设计员和配套厂的积极性 实在是不足取 好的办法其实是有的 其实不用我说 有识之士早就心知肚明了 我简单的贴上两条内容 座椅泡绵造型的几点说明 前排造型改动部分主要有 座垫后部的加高和修剪与中央通道干涉的部分 同时还有座椅整体后移10mm的骨架部分的改动 二排座椅造型增加凹凸感 凹凸深度为30 40mm 增加座垫前部的高度 最高点加20毫米 使前部的曲面加大 2 座椅功能失效 调整不到位 各种操纵手柄的操纵力过大 使用不舒服 这样的事情在手工样件中经常的出现 不要以为是因为手工制作粗糙 没有工装保证造成的 以后的正常产品可以做到更好 我所经历的却不是这样 虽然在以后的正式产品中消除了一些问题 但是功能上的一些问题还是存在 比如说 滑到沉 调整不顺畅 调角器等手柄调整力过大 扳动困难 在一个的控制了二次配套商的产品的质量后 问题得到解决 3 要让供应商提交足够的资料以保证产品开发和生产的正常顺利进行 在前期要准备的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配套商所开发零部件的重要质量特性分级表 所开发零部件在设计过程中常见的故障模式 外观装配零部件装配间隙及其公差设定 以往设计的经验值 零部件验收标准 检具的种类及管控点 以及公差精度 大型模具件的试模时间及管控点 批量生产时的工艺控制点 所开发零部件的性能试验试验计划 以往类似产品的PPM值 色差和批次的处理 所开发零部件的卖点说明 在这些资料都要认真的对应审核 得到确认的答复后要严格控制 还有一些问题 大家也可以看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 二排座椅头枕位置偏后 角度不够 需要重新校核位置和角度 2 二排座椅的拉带挂钩能否取消 3 三排座椅的靠背低 乘员乘坐不舒适 校核增加50 60毫米后使用舒适度及翻转的过程是否与其他件干涉 4 三排座椅右座翻转后靠背与车身钣金间的间隙小 与侧围内饰板有干涉 校核修整后对整体造型和强度的影响 5 座椅调节手柄的边缘锐边 6 正副司机座椅的边缘过硬 上下车硌腿 7 后排座椅安全带锁止器无摆放固定位置 8 中排座椅与地板卡钩失效 卡不住 9 司机座椅前后调整手柄作用力大 有震响 10 前后排座椅头枕晃动 11 司机座椅座垫受力异响 12 司机座椅靠背顶腰手柄未装 13 司机安全带插座报警线束外露 14 司机座椅前后滑动时 座椅底部与螺丝饰盖干涉 15 中排座椅前端固定螺丝饰盖破损一个 漏装一个 16 中排座椅左侧调角器螺丝过长陷入座垫 17 中排座椅两座椅之间骨架尺寸不足 中部结合处塌软 其中针对以上的问题有许多专项的解决措施 请继续关注 未完待续 工作中总会有一些牢骚 也会遇到一些不幸的事情 但是人活着就要乐观 即便是天塌下来也要挺住 而且要往好处想 1 采用95 假人 座椅设定在最后位置确认H点 布置座椅 校核人机工程学 这一点是座椅设计的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地方 我司由于车身布置和座椅的H点的设计全部由设计公司给承包了 所以我们这些个项目管理者和产品工程师 就只能在人家鄙视的眼神中最后拿到了三个座标值 其实后来弄明白了 原来他们确认的三个H点座标原来并不是最理想的 而当我们根据他的数据设计座椅布置座椅的时候 麻烦事情也就来了 3 确认座椅的功能 市场定位 以及客户对座椅的性能需求 比如说你是根据国标做 还是要进一步符合美规和欧洲标准的要求 等等 在以上步骤完成后 要进行座椅的制作 在工作中 手工样件的过程非常重要 前排的座椅的强度头枕的强度以及各种手柄过得操作力对的规定 这些规定符合哪些法规的规定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3 1 1座椅护面应平顺 不应有褶皱 如形状上无法克服皱褶时 另协商皱褶限度样品 应缝纫牢固 缝合处不应有跳线 蛇形及其它缝纫缺陷 表面应清洁 无污垢 不允许有划痕及磨损 头枕在任何位置不应有硬的尖角从而增加发生意外的危险和严重性 座背间隙10mm以下 座背车缝线偏差10mm以下 3 1 2座椅面料应满足GB8410 1994汽车内饰材料燃烧特性 同一个座椅应避免色差现象 面料的选用应按照中兴公司的制定要求 3 1 4座椅外露部分金属均静电黑色喷涂 应符合QC T625 1999汽车及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及QC T484 1999汽车油漆涂层标准要求 需耐盐雾试验48小时以上 3 1 6调角器总成在正常操作中不得有异音 卡滞及跳齿现象 在行程范围内任意啮合位置都能自动锁止且锁止可靠 3 2 2滑槽手把胶套拔脱力的测试 试验后胶套应无松动 脱落及开裂现象 试验方法见 4 2 3 2 3滑槽总成移动力 4 11 Kgf 试验方法见 4 3 3 2 4调角器手柄操作力 5 1 5 Kgf 距离手把端点10mm处施力 试验方法见 4 4 3 2 5座垫下端强度试验试验方法见 4 5 静态试验 头型移动量小于102mm 将载荷加至890N时 头枕及其安装部件在座椅及靠背等损破前不能破损或脱落 3 2 8座椅强度试验符合GB15083 1994 试验后 座椅骨架不应损坏并且座椅总称与仿车体治具不分离 对可调式座椅 调节装置在试验中应能使座椅保持原调节位置 在试验后允许失去调节功能 试验方法见 4 8 3 2 9冷热循环试验 试验后 测试件表面不可有破损 皱折等异常变形及破坏产生 测试件作动机构正常无异音及干涉产生 试验方法见 4 9 4 1 测定滑槽手柄操作力 如图1所示 将座椅总成固定在夹具上 进行解锁作动10次后 在距手柄端部10mm处用弹簧称垂直拉住手柄 逐渐增加作用力P 直至牵制板有效解锁 检查解锁时作用力是否满足3 2 1的规定 4 2 测定滑槽手把胶套拔脱力 如图2示 将滑槽固定 用弹簧称在把手上沿把手轴向施加一逐渐增大的力P至规定值 并保持2秒钟后逐渐撤力 试验后把手应无松动 脱落及开裂现象 4 3 测定滑槽总成移动力 如图3示 将座椅总成固定在夹具上 进行解锁移动10次后 将滑槽移动至最前端 在座椅前端约中间位置处用弹簧称施加作用力P 使内外槽产生相对位移并保持匀速运动 在全行程内弹簧称的读数即为滑槽总成的移动力 检查作动是否满足3 2 3的规定 4 4 测定调角器手柄操作力 如图4示 将座椅总成固定在夹具上 在距手柄前端10mm垂直手柄边 向上施加力P直到调角器解锁为止 检查力P是否满足3 2 4的规定 4 6 测量靠背前后晃动量 如图5示 将座椅总成固定在夹具上 在背上距旋转中心约500mm处 向前后分别施加力矩P 39 2N m 4Kgf m 测量总晃动量S是否满足3 2 6的规定 A静态试验 将座椅安装在试验机上座椅前后调节到最后位置 头枕调节至最高位置 用假人背对座椅加载 在座椅中心面上用头型绕R点 对头枕施加373N m的力矩 载荷作用点为从头枕的顶端沿着平行于座椅移位前的躯干线向下65mm处 如图6 1示 载荷作用方向与移位躯干线垂直 如图6 1示 或如图6 2所示位于以R点为中心的圆上 依2 6规定判定完后进一步加载荷至890N 再依3 2 7规定判定 B动态试验 前方撞击试验 撞击点在座椅中心面上距头枕顶端 平行于躯干线向下65mm处 沿水平方向将头型以25 1Km h的速度向头枕的前面撞击 后方撞击试验 撞击点位于座椅中心面上 且与水平成45 角的直线与头枕后面相切的切点上 沿与水平面成45 角 将头型以25 1Km h的速度向头枕的后面撞击 如图6 3所示 试验后依3 2 6规定判定 4 8 座椅强度试验测定 如图7示 将座椅总成固定在夹具上 将座椅靠背调至设计角度 将座椅调至最后位置 通过座椅重心 分别沿水平向前和向后各施加相当于座椅总重力20倍的力 逐渐加载到规定值 并在该值保持0 2S以上 加载速度不超过5mm min 试验后应达到3 2 8的规定要求 4 9 冷热循环试验测定 将座椅总成置于冷热循环试验机内 按下列条件进行试验 25 3HRS RT 0 5HR 100 3HRS RT 0 5HR 为一次 共需五次后评价 试验后 测试件表面不可有破损 皱折等异常变形及破坏产生 测试件作动机构正常无异音及干涉产生 4 10 前座侧边乘降耐久测定 模拟体 SAE 3DM臀部 荷重 70kg 作动次数 5 000次 作动行程 50mm 施力方向 施力杆与模拟体成45 角 如图8 1 座椅位置 椅侧与模拟体H点距离70mm 如图8 2 试验后表皮不可有破损 皱折等异常变形及破坏产生 4 11 椅背抗扭转强度测定 将滑板设定在设计标准位置 施一荷重于上骨架强度3最小处 满足P D 412N m 42kgf person person指单人座椅 双 三人座椅需乘2或3 使之绕着H P作动产生朝后力矩 4 12 椅背横向稳定性测定 如图10示 向座椅靠背 上横臂左右方向施加力F 147N 15Kgf 的力 负荷点的总移动量应为8mm以下 4 15 1 引张强度与延伸率的测定 以150的间距夹紧检验件 测量最大载荷以及最大载荷下基准直线间的距离 根据最大载荷表示引张强度 借助公式 4 15 2 车缝强度的测定 将检验件放置在拉伸试验机上 以200mm min的速度拉伸检验件 同时测量最大载荷 kgf 对四个检验件的检验结果去平均值 以此表示车缝强度 对径向和纬向分别进行测量 4 15 4 色牢度的测定 将检验件用夹具夹紧 放置于耐光试验机中 在80度下试验250小时 变色 褪色要求4级或更高的3级 4 15 5 克重数的测定 分别测量3个 至少10X10平方厘米 检验件的质量 取检验结果的平均值 并将结果转化为g m2作为最后的结果 4 15 6 撕裂强度的测定 检验件规格如图12 在检验件上绘制梯形标记 并在短边的中间部位沿着与之垂直方向剪开检验件 剪口长度为10mm 借助拉伸试验机 以100mm的间距夹紧检验件 以此来拉紧梯形短边 放松长边 保持200mm min的拉伸速度 并且测量检验件损坏时的最大载荷 kgf 取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撕裂强度的作后结果 5 2 1 产品入厂前应完成全部验收项目 待确认合格后方可入厂 对于厂内不具备检测条件的项目 应由厂家按验收方有关规定定期提供国家权威部门提供的检验或实验报告 验收方应有签别真伪的能力 产品的标识及包装防护的要求 包括如有关永久性标识 唯一性标识 检验与认证标识的约定 其中认证标识应确认其是真实有效的 包装防护要求应确认其包装防护措施能够满足对产品技术质量特性的保持 座椅总成出厂时应在包装箱上标明产品名称 制造日期 成品出厂应具有企业注册商标标记和检验合格证 合格证内容包括厂名 或商标 检验单 生产批号 生产日期 等 供应商代号按规定执行 座椅总成包装形式依廊坊全兴公司IE设定标准执行 需经主机厂认可 成品应外套塑料薄膜罩或无纺布保护罩 座椅总成在正常使用条件下 自出厂之日起一年内或行驶25000Km内 由于制造质量引起的不能正常使用 生产厂商负责实行三包 1 选定的产品造型在完成手工样件的制作后 经过评审效果不理想 需要重新或者局部的修整造型 只要涉及到的变化是泡绵的造型变更和布样的剪裁需要重新调整 这样话题又回到一个评审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上 好的座椅造型是在设计人员的脑子里运转了很久 经过严格周密的思考最后定型的 当然肯定会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但是在配套厂的支持下 在制作手工样件的过程中应该可以将一些问题消灭掉 这样出来的产品应该是比较成熟的产品了 但是如果没有完善的评审制度和运行机制的话 这样的座椅在一些专业和非专业甚至有些别有用心的人的评审下 肯定是千疮百孔 体无完肤 最后的结构就是继续改进 接着进入下一个循环 许多产品的开发在此阶段的循环都存在 但是可能外观件和座椅是循环比较多的 这样的症结和设计员关系不大 但是却验证打击设计员和配套厂的积极性 实在是不足取 好的办法其实是有的 其实不用我说 有识之士早就心知肚明了 前排造型改动部分主要有 座垫后部的加高和修剪与中央通道干涉的部分 同时还有座椅整体后移10mm的骨架部分的改动 二排座椅造型增加凹凸感 凹凸深度为30 40mm 增加座垫前部的高度 最高点加20毫米 使前部的曲面加大 2 座椅功能失效 调整不到位 各种操纵手柄的操纵力过大 使用不舒服 这样的事情在手工样件中经常的出现 不要以为是因为手工制作粗糙 没有工装保证造成的 以后的正常产品可以做到更好 我所经历的却不是这样 虽然在以后的正式产品中消除了一些问题 但是功能上的一些问题还是存在 比如说 滑到沉 调整不顺畅 调角器等手柄调整力过大 扳动困难 在一个的控制了二次配套商的产品的质量后 问题得到解决 3 要让供应商提交足够的资料以保证产品开发和生产的正常顺利进行 在前期要准备的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3 三排座椅的靠背低 乘员乘坐不舒适 校核增加50 60毫米后使用舒适度及翻转的过程是否与其他件干涉 4 三排座椅右座翻转后靠背与车身钣金间的间隙小 与侧围内饰板有干涉 校核修整后对整体造型和强度的影响 1 采用95 假人 座椅设定在最后位置确认H点 布置座椅 校核人机工程学 这一点是座椅设计的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地方 我司由于车身布置和座椅的H点的设计全部由设计公司给承包了 所以我们这些个项目管理者和产品工程师 就只能在人家鄙视的眼神中最后拿到了三个座标值 其实后来弄明白了 原来他们确认的三个H点座标原来并不是最理想的 而当我们根据他的数据设计座椅布置座椅的时候 麻烦事情也就来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3 1 1座椅护面应平顺 不应有褶皱 如形状上无法克服皱褶时 另协商皱褶限度样品 应缝纫牢固 缝合处不应有跳线 蛇形及其它缝纫缺陷 表面应清洁 无污垢 不允许有划痕及磨损 头枕在任何位置不应有硬的尖角从而增加发生意外的危险和严重性 座背间隙10mm以下 座背车缝线偏差10mm以下 4 3 测定滑槽总成移动力 如图3示 将座椅总成固定在夹具上 进行解锁移动10次后 将滑槽移动至最前端 在座椅前端约中间位置处用弹簧称施加作用力P 使内外槽产生相对位移并保持匀速运动 在全行程内弹簧称的读数即为滑槽总成的移动力 检查作动是否满足3 2 3的规定 A静态试验 将座椅安装在试验机上座椅前后调节到最后位置 头枕调节至最高位置 用假人背对座椅加载 在座椅中心面上用头型绕R点 对头枕施加373N m的力矩 载荷作用点为从头枕的顶端沿着平行于座椅移位前的躯干线向下65mm处 如图6 1示 载荷作用方向与移位躯干线垂直 如图6 1示 或如图6 2所示位于以R点为中心的圆上 依2 6规定判定完后进一步加载荷至890N 再依3 2 7规定判定 B动态试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