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测光及补光.doc_第1页
学习测光及补光.doc_第2页
学习测光及补光.doc_第3页
学习测光及补光.doc_第4页
学习测光及补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测光 】 什么是18灰色 我们能见到绝大多数物体都是由于它们能够反射光。反射的光线越多,物体也就显得越明亮。如果物体是完全乌黑的,它就不会反射一点光线,也就是说,它具有0的反射率。另一种极端的情况是物体是全白的,它将反射所有的光线,也就是说,它具有100的反射率。 上述两种情况只是理论上的两个极限。所有的物体都处在这两个极限之间。18的光线被反射所产生的灰色影调就是18%灰色,。 “反射率”到底是什幺意思呢?为了更好地理解它,请参见图所示的灰色级谱。左端所看到的是纯白,右端所看到的是纯黑。两者中间,是一系列梯级的影调,从左到右越来越暗。在这张灰色级谱上总共有11级,包括纯白。 通过简单的推理就可以得出中间影调应该反射投射到其上的50的光线。测量表明,它实际上只反射了18的光线(至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我们还是留给科学家去解决吧)。在黑白级谱中,比如在这张灰色级谱中,这种影调就被称为“灰色”。 数码相机上的测光模式 一般数码相机会有的测光模式,依序分别是平均测光模式、点测光模式、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接着就分别说明这三种测光模式的差异。 平均测光模式(建议同学使用) 建议同学使用此种测光模式,因为传统相机的内测光基本上也是采用平均测光模式,这种测光方式,也是所有数码相机中最常见的一种了,它测量整个画面的平均光亮度,可以满足大多数情况下的测光需要,但问题在于,当环境光线复杂或光线亮度反差过大时,其所获得的测光数据,仅仅是一个平均数值而已,很容易出现图片暗部过曝,而亮部却欠曝的情况,所以需要做曝光补偿调整EV值(如何调整EV值后面会说明)。点测光模式 测光组件仅测量画面中心很小的范围。摄影时把照相机镜头多次对准被摄主体的各部分,逐个测出其亮度,最后由摄影者根据测得的数据决定曝光参数。这种测光模式大多应用于拍摄者希望将拍摄主体充分表现的情况下使用。例如在光线均匀的影室内拍摄人物,许多摄影师就会使用点测光模式对人物的重点部位,如眼睛、面部或具有特点的衣服、肢体进行测光,而着重表现其具有特点的部位,以达到突出主题的艺术效果来。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 这种模式的测光重点放在画面中央(约占画面的60%), 同时兼顾画面边缘。它可大大减少画面曝光不佳的现象,是目前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主要的测光模式。建议同学使用平均测光的原因是机械式相机的设计就是平均测光,当你熟练了平均测光模式,很自然的当你使用点测光你会觉得一点也不复杂。【曝光补偿】使用好相机的曝光补偿我记得我初学摄影时最搞不懂就是测光,当时用的是尼康机械式相机FM2,不知道该用多少快门,多少光圈来拍照,测光时因拍摄的画面还要加减光? 具有丰富层次的照片一般都可称为好的曝光,照片曝光结果和你想要的一致就是好的曝光,但是正确曝光不一定是最完美的,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解,自己想要的拍摄效果,正确曝光是有一定的范围和宽容度的,在这个标准内,曝光是正确的,好的曝光则是在正确曝光里的比较完美的和最佳的曝光。 传统相机,胶卷的宽容度是比较大的,曝光的偏差在一定范围内不会有大问题,但是数码相机的CCD宽容度就比较小,轻微的曝光偏差都可能影响整体的效果。 一、为什么要进行曝光补偿 数码相机的测光曝光系统和传统相机一样,在处理图像时,有个很基本的准则,就是将所有被摄对象都按照18%的中性灰亮度来还原,在相机的感光系统看,无论对象原来是黑的还是白的,它都力争将其表现为中间影调的灰色。所以在实际拍摄时,仍然需要摄影者根据拍摄现场的复杂情况作出相应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获得理想的密度和色彩还原。 二、如何进行曝光补偿 先记住这个口诀白加黑减 遇强光减大概的意思是,拍摄的画面有白色就加EV值,有黑色画面就减EV值,遇到画面有强光要减EV值,至於加多加少具体实践要靠经验的累积,看後面的分析。 在一般情况下,是否需要运用曝光补偿,摄影者主要需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被摄对象亮度比较高(白色)时需作曝光正补偿 比如说在拍摄风光照时,要是蓝天白云等浅色调内容占了较大面积时,就要考虑适当增加曝光量。 如果是逆光,就要针对太阳的位置高低来处理,同时看你表现什么内容,通常你想将画面中的细节也能相应表现的话,就要适当增加曝光量,当然应注意避开有强烈光线的太阳,防止相机图像感应器受到损害。如没有发出强光的太阳,如雾气中的红日,朝日夕阳等,因为它们亮度低,完全不会对测光造成影响,则不必考虑曝光补偿问题。此外在拍摄雪景、雾景等特定内容时,都要根据表现对象最后需以高调形式来显示的特点,酌情做曝光补偿。一般拍摄雪景最好补偿(+1.0+1.7EV)曝光量,不然你最后得到的雪不是白色,而有可能因曝光不足而成为灰色;拍摄雾景最好补偿(+0.71.0EV)曝光量,不然你得到的雾景影调偏暗,显然不理想。还有像拍摄白色的舞台,成群穿白色服装的人,医院或者环境亮度很高的实验室,大面积以天空为背景的飞机等比较特别的对象时,都要根据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作适当的曝光正补偿。2、被摄对象亮度较低(黑色)及强光需作曝光负补偿,比较典型的是在拍摄城市夜景时,除了画面中建筑、街道或其他亮度较高的内容占据画面主要面积外,要防止曝光过度,利用曝光补偿来适当减少曝光量。除了拍摄夜景,在拍摄其他风光类题材,如夏季浓密的树阴,逆光状态下的山脉等都要适当借助利用曝光负补偿来减少曝光量。还有拍摄身穿黑色服装的人物,拍摄深色调的纺织品等,都需减少曝光量才有可能获得正常的影调还原。3、被摄对象与背景关系复杂时需灵活处理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 A.背景亮度高,主体亮度低,需作曝光正补偿,增加曝光。 这种情况在拍摄会议人物时常常会出现,有时候人物坐在窗前,而窗子的背后有阳光射入,背景显得比较亮而人物则明显偏暗,这时如不采用闪光灯作补光,就需作曝光正补偿,人物的脸部层次就会明显改善。还有在拍摄逆光人像时,如果背景包括大面积的天空、水面等亮度较高对象时,也要通过正补偿或者采用其他辅助光(打反光板或闪光灯)等形式来改善反差。 B.背景亮度低,主体亮度高,需作曝光负补偿,减少曝光。这种情况在舞台摄影中常常遇到,一般在舞台上一个或者少量演员演出时,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常常会利用一两个追光灯照在人物上,这时舞台上其他背景因为没有直接受到光线照射,几乎呈现为黑色,所以两者反差极大。 三、不宜完全寄希望于图像软件作后期处理 如果你对自己拍摄图像质量有一定要求的话,首先应该考虑在拍摄时就做到曝光准确,恰当利用曝光补偿功能来比较准确地反映被摄对象的原貌。因为即使是数码图像后期可以修改亮度、反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有曝光准确的图像才便于修改,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图像质量,在必要的后期处理时才会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因此摄影者要重视前期的拍摄,千万不要因为“数码图像在后期可以修改”的因素而忽视了对曝光补偿的应用。 当然,要是拍摄的是比较重要,自己对曝光也确实难以把握的内容时,还可将相机调节到“包围曝光”模式(上下加减EV值个一张),多拍摄几张后作比较以积累经验,这样更有把握得到真正意义上曝光准确的数码图像,后期输出也将得到更高质量的照片。 总之,在拍摄亮度比较特殊的对象时,数码相机的使用者最好借鉴传统摄影经验,以便凭经验和凭自己对主题表现的理解,对曝光参数作相应补偿调整。充分利用曝光补偿功能将大大有利于获得高质量的原始数码图像,这对于后期更好地发挥素材的作用将大有裨益。 曝光补偿关键词白加黑减 遇强光减【补充一】利用直方图判断曝光是否正确 屏幕上显示当前取景范围的直方图。直方图是一个以亮度值为横坐标、像素数量为纵坐标的区域。横坐标最左边亮度值为0,表示最暗;最右边亮度值为255,表示最亮。我们列出同样场景下曝光过度、曝光正确和曝光不足的三张照片,以及它们的直方图(色阶)。从中可以看出,如果大部分像素集中在亮度较高的区域,并且有部分内容显然溢出于最大亮度值之外,那么这张照片就是曝光过度了。如果大部分像素位于亮度值很小的区域,并且有部分内容丢失在坐标原点左侧,那么就是曝光不足。如果所有的像素点都位于亮度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两端没有溢出的,那么这张照片曝光就基本正确了。 点测光的使用心得首先最基本的就是 找寻画面的中间调,对它点测光就ok了1. 只有点测的主体曝光是ok的,其他的东西怎么办? (例如第一张我测蓝天,那大楼拍出来看不看的见?)2. 万一找不到中间调可以点测光的时候?只要有点测光,这些都可以解决再来看这张sample,拜日在新公园拍的省立博物馆。我测光的重点还是放在蓝天,蓝天点测得到1/250同时我再点测其他的物件,得到如图示的数据:(光圈一律F8, iso50)白云:1/5001/640博物馆屋顶阴影部分:1/100博物馆柱子向阳面:1/250-1/320地上的树林:1/50所以,如果我用蓝天 1/250 当作我拍摄的数据那么.白云会比这曝光值多约 1 EV;博物馆的屋顶阴影会比曝光值少约 1 EV;博物馆柱子向阳面,则跟蓝天差不多。0 EV;地上的树林会比曝光值少约 2 EV。(ps.一个EV就表示曝光量差一倍)这里可能要稍微提一下RVP 底片的特性。这款底片是属於超高对比,低宽容度。最亮到最暗,我个人习惯上是当做四格(四个EV)来看,再保守一点的话就当做三格,也就是+- 1.5EV范围内,在这范围内的东西都还可以拍进来超过的话,不是全白,就是全黑了所以根据RVP 的特性,以及以上点测光的结果我可以确认白云可以拍进来,而且+1 EV 会是偏亮,没错我可以确认建筑物可以拍进来,而且-1 EV 会是偏暗,也没问题而地上的树林大概就很勉强了,除了树梢的绿叶以外,应该会全黑.使用点测光,在拍摄前就可以知道画面中各部位的明暗程度,也知道什么部位可以拍进来,什么部位不行拍进来的部位,也知道它是亮部、中间部,或是暗部以此就可以充分掌握这张画面。举一个画面没有中间调可以测的例子这张百合是在水池里面,我没办法靠过去测光百合花上的绿色范围太小,没办法点测背後是黑色的水池太暗了,差中间调太多所以,最後我是决定对白色的花瓣部位点测、曝光补偿+1 EV让花瓣维持近白色的亮度之所以只+1 EV,是因为我相机点测光的点有点大.连花中心也包含在里面而花心的亮度没那么高,所以取个平均(ps. 点测光的点范围内如果有亮有暗,点测光结果就是取该范围内的平均值)这张,可以点测的白色花瓣面积比较大,曝光补偿开的更高! (+1.7EV)拍出来ok这张和上一张的百合,底片都是fortia SP,iso50再多举几个例子譬如以下这一张:点测光结果如下蓝天:1/125大楼的向阳面:1/200-1/250行道树:1/20所以如果用蓝天的1/125来拍的话. 大楼向阳面约+1 EV. 会偏亮.行道树约-2 EV. 应该会全黑.拜六的大稻埕夕阳点测光结果如下太阳:1/125太阳附近的彩霞:1/60画面边缘的蓝天:1/40. (ps. 这时整面天空的明暗差距不小,所以点测哪个部位的蓝天有差)云:1/20(光圈F8, 底片RVP50)所以我用彩霞的1/60拍摄的话太阳约+1 EV. 这是画面主要的亮部,要够亮但又不能太亮。蓝天约-2/3 EV. 蓝天暗一点蓝色会更纯。云约-4/3 EV. 各部位的亮度在拍摄前就都知道了,有亮部有暗部,而且都在底片宽容度范围内,大可以放心的拍比上一张稍晚一点拍摄的也是一样. 用点测光来判断画面各部位的明暗程度太阳:1/60蓝天:1/30云:1/20水面反光部位:1/15以蓝天的1/30为基准的话,通通都可以拍进来ok。4. 後语严格来说,以上的心得只是确保画面各部位是否能曝光正常拍的下来,跟得到满意的结果其实还有一段距离,尽管是正片也一样!从百合花的例子,我大概可以知道Fujifilm的超高对比正片如RVP, fortia一类的曝光上确实可以上到+-2 EV的范围但是实际拍摄不需要这样冒险,因为那只要其中局部亮度稍微超过一点点就爆了我会控制在三格左右,例如大稻埕夕阳的例子亮部在+1 EV, 暗部在-1 EV左右扫描後,再以曲线控制对比蓝天的渐层阶调从亮部到暗部,也可以透过曲线来控制这阶调的分布最後才是色彩的微调整所以如果目标是高品质的影像,即使是拍底片,数位化之後,数位暗房手续依然是必要的!最後,数位相机有没有必要这样做呢? 直接拍、直接看、不对就再拍,不就可以了?阿.这也没错,这确实是数位相机的优势但是,如果能用这个概念,在拍摄前就对画面的明暗分布有一定的了解就不用每一次都要先拍了才知道结果而是在观察景物的时候,加以点测光辅助,就知道结果了。不拍拍看,不知道结果如何。一开始总是难免的.任何人都会经过这一段只要累积足够的经验去判断现场,拍摄动作就不用重复试误,而是越来越精准,对自己想要的画面能掌握的更明确!以上,与大家分享。 【后记】这一篇有关点测光的使用心得,给原作者鼓鼓掌!如果你看了之后能完全理解,同学那恭喜你了,摄影学习的台阶又往前更进了一步,没看懂的多看几遍,要看到懂为止.此外不建议同学现在使用点测光,先用平均测光.【曝光补偿的小总结】 正确曝光是初学摄影者很难理解,也是需要突破的障碍点,好作品的基本要求,曝光要准确,原片曝光不准确而期望后期补救,我想这是不正确的观念,而且后期的调整还是会有些缺憾.当你看见一张照片看起来很油亮,画面很有层次,很有立体感,色彩很饱和,是因为在曝光准确的基础条件下得到的影像.。所以同学有必要对正确曝光多做一些练习,自然能够从中理解何谓白加黑减,遇强光减。 你可以做这样的练习 1. 主体后面背景是白色的墙,使用光圈优先,0EV拍一张,+1.0EV拍一张 2. 主体后面背景是黑色的墙,使用光圈优先,0EV拍一张,-1.0EV拍一张 3. 主体旁边有灯光(灯源对著镜头),使用光圈优先,0EV拍一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