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特点特点.doc_第1页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特点特点.doc_第2页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特点特点.doc_第3页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特点特点.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节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特点一、概况溃疡性结肠炎1859年由Wilks首先描述, 我国于1956年首次报道。过去认为该病在我国是一种少见病,但近年来报道的病例数显著增加,1978年杭州第一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道的病例为337例,1999年西安第六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道病例为例达1 627例;1986年成都全国慢性腹泻研讨会报道的病例为581例,1996江西全国肠病研讨会报道的病例为1 412例;特别是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上报道的病例达3 065例,远远超过溃疡性结肠炎高发区全欧洲同期(19911993年)新诊断的患者数1397例(图3-13-1)。济南军区总医院住院资料分析, 1981年1990年为57例, 19912000年为213例, 这除与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水平提高有一定关系外, 说明其患病率可能明显升高。文献报道的病例数更是逐年增多,最近10余年文献报道病例数目累积超过2万例。由于我国目前尚无该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因此对这些大样本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不仅有利于阐明溃疡性结肠炎在我国的发病特点、诊治情况,而且对世界消化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1978年制定了第一个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治疗标准(草案),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讨论修订后成为正式标准(太原标准),2000年中华医学会提出了对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规范化的建议,同国际上通用的Lennard-Jones标准相比,尽管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在强调排除诊断、综合诊断、完整诊断三方面是一致的。 世界消化学网数据库()中收录的我国自19812000年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超过1 560篇,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3年创刊)和World Journal Gastroenterolgy(1995年创刊)自创刊以来共发表有关溃疡性结肠炎文章 102 篇,内容涉及动物模型、病因和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方法、治疗 (包括西药、中药、中西医结合、手术、介入治疗)等诸方面,基本反映了国内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年3月专门就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刊出了焦点论坛专栏,为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推动其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的一个方向和热点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99年, 我国第一个溃疡性结肠炎多中心协作组在济南军区总医院成立, 由8个具有代表性的省级三级甲等医院组成, 吸收从事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研究的专家参与, 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研究方法,为在我国开展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研究创造了条件。我们对从1981年到2000年20年间中国医学文献报道及济南军区总医院确诊的10 218例患者进行分析, 探讨中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特点。二、病例研究方法 对世界消化学网数据库()中收录的我国自19812000年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1 560篇和济南军区总医院同期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70例进行分析。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根据肠镜、放射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综合诊断,采用Lennard-Jones标准,只有符合该标准且诊断明确的患者才纳入本研究。从19812000年20年间中国医学文献报道及济南军区总医院确诊的患者共10 218例。统计学分析采用Ridit 分析, P0.05被认为无统计学意义。三、发病特点 (一) 病例数目变化从19812000年20年间中国医学文献报道及济南军区总医院确诊的患者共10 218例, 其中1981 1990 年诊断2 506例, 1991 2000年诊断7 512例, 最近10年报道的病例数目是前10年3.8倍。(二) 病变范围在10 218例患者中, 有7 966例患者对病变范围进行了描述,其中直肠乙状结肠炎和直肠炎5 592例(占70.20%), 左半结肠炎1 792例(占22.50%), 广泛性或全结肠炎582例(占7.30%)。(三) 病变类型在10 218例患者中, 有8 122例患者对病变类型进行了描述,其中初发型2 826例(占34.8%), 慢性反复发作型4 272例(占52.6%), 慢性持续型869例(占10.7%), 急性暴发型154例(占1.9%)。(四) 病程在10 218例患者中, 有5 867例患者对病程进行了描述,4 427例(75.5%)患者病程小于5年, 910例患者(15.5%)病程在5年和10年之间, 只有530例患者(9.1%)病程大于10 年。(五) 肠外表现在10 218例患者中, 618例患者(6.1%)有肠外表现。(六) 发病年龄发病的平均年龄是40.7 岁( 范围680 岁, 高峰年龄段是3049 岁)。 (七) 性别男女比是1:1.09。 (八).吸烟在济南军区总医院270例患者中, 36例(男30例, 女6例)有吸烟史(每日吸烟20支以上) , 病情严重程度和吸烟之间无负相关 (P0.05, 见表3-13-1), 对其中21例吸烟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的随访, 15例患者发病后戒烟, 1年内有7例复发, 6例未戒烟的患者, 1年内2例复发。 表3-13-1 吸烟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组 别 轻度 中度 重度吸烟组 20 11 5非吸烟组 130 72 32Ridit test, P0.05(九) 家族遗传性济南军区总医院270例患者中有4人(来自2个家庭)有家族史。 在一个家庭中是母亲和儿子患病, 在另一个家庭中是姐姐和妹妹患病, 其母亲有间歇性便血史9年, 但未做肠镜检查。(十) 治疗在10 218例患者中, 对6859例患者治疗进行了描述, 1 267例患者单纯采用西药(氨基水杨酸类或/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占18.6%), 1 377例患者单纯采用中医药治疗(占20.1%), 4 056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占59.1%), 87例患者手术治疗(1.3%) , 63例患者采用其他治疗(占0.9%)。 (图3-13-2)四、分析与讨论(一) 病例数目在过去10年中显著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在世界不同地区差异较大。西北欧及北美是高发区。西方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早期发病率明显升高, 最近20余年发病率趋于稳定。 过去认为中国溃疡性结肠炎少见, 我们通过对1 560篇中国医学文献和10 218例确诊的患者进行分析表明, 在传统的低发区, 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病例报道, 特别是在最近10年, 诊断的病例数目是过去10年的3.8倍, 从19811990年的2 506例增加到19912000年的7 512例。 病例数目显著增加的原因除与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诊断方法的提高有关外, 还可能说明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 发病数目确实明显增加了。由于遗传因素很难在10年中发生明显的变化, 所以病例数目的显著增加可能与环境因素的变化关系密切, 因为在过去的10年中, 中国人的营养状况、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未来几年, 如果在人群中采用病例对照的方式, 研究发病数目的增加趋势和环境因素改变的关系,可能为阐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环境因素带来一些曙光。(二) 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为主在中国,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局限在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 通常称作直肠乙状结肠炎。我们的资料显示, 92.7% 病变在左半结肠(直肠乙状结肠炎或直肠炎占70.20% , 左半结肠炎占22.50%), 全结肠炎仅占7.30%, 远低于西方国家。 (三) 病程短,肠外并发症少见本病可偶然发病, 表现为短暂轻度腹泻, 也可出现缓解, 但会复发。本组资料显示, 在中国, 该病初发型占34.8%, 慢性反复发作型占52.6%, 慢性持续型10.7%, 急性暴发型占1.9%, 主要以慢性反复发作型为主, 但大部分患者(75.5%)病程少于5年, 约有15.5%患者在5年和10年之间, 只有9.1%患者大于10 年, 大部分患者全身症状较轻, 肠外并发症少见, 只有6.1%, 低于西方国家。 (四) 发病年龄相对较大在中国, 溃疡性结肠炎好发于3049岁的人群, 但任何年龄均可发病(680岁均有报道), 发病的平均发病年龄是40.7 岁, 较西方国家高发年龄在30岁要相对较大。(五)男女发病比例大致相等溃疡性结肠炎男女发病比例各地报道并不一致, 在高发区过去倾向以男性发病多见, 我们的资料显示,在中国, 男女发病比例大致相等, 男女之比是1:1.09。 (六) 吸烟与病情轻重之间无显著负相关 国外资料显示, 在溃疡性结肠炎病例对照研究中, 吸烟是被证实的惟一相关的危险因子, 特别是在过量吸烟的患者中, 吸烟与溃疡性结肠炎呈负相关。中国以前没有吸烟与溃疡性结肠炎关系研究的报道。我们首次对中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轻重与吸烟的关系作了探讨, 资料显示, 二者之间无显著负相关, 但以前吸烟的患者, 若在发病后戒烟, 较不戒烟者有容易复发的趋势。 (八) 家族遗传倾向少见有关中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家族遗传倾向的研究很少报道。本组资料显示,在济南军区总医院的270例患者中, 有来自2个家庭的4例患者(1.48%)有家族史, 远低于西方国家的报道, 这些差异的原因目前还不明确。 (九) 中医药治疗在中国广泛应用本组资料显示, 在中国, 柳氮磺胺吡啶仍然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西药,可使轻、中度患者病情缓解, 并用于维持治疗及作为中、重度患者的辅助治疗, 疗效肯定。 5-氨基水杨酸因为价格贵而在中国较少应用。对中、重度患者来说, 肾上腺皮质激素经常应用, 而免疫调节剂及抑制剂(如6-MP)等很少应用。对肾上腺皮质激素依赖或抵抗的患者, 如果伴有血小板活化或高凝状态,加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口服有时可获得意外疗效, 这可能主要与肝素类药物抗微血栓形成及抗炎作用有关。中医药治疗是中国的特色, 如鱼腥草等多种中药已被广泛用来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 或者作为中重度患者的辅助治疗。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学的优势, 可使病情缓解, 提高疗效, 减轻柳氮磺胺吡啶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但由于中医辨证分型不统一, 目前尚没有一个比较标准的治疗方案, 对于其在改善溃疡性结肠炎预后方面的确切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1. 江学良,王志奎,秦成勇.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与对策.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6106132. 江学良.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332 3. 江学良,权启镇,王志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0, 8:3323344. 安子元.溃疡性结肠炎新的诊断标准.新消化病学杂志,1994,2:575. 江学良,权启镇,王 东,等.鱼腥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对结肠压力的影响.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6396. 江学良,权启镇,王 东,等.鱼腥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7867. 江学良,权启镇,刘 涛,等.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的新进展.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2162188. 江学良,秦成勇,李国庆.溃疡性结肠炎的其他治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3413429. 江学良,刘 涛.肝素治疗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1例.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69410. Rampton DS, Phil,D. New treatments f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World J Gastroenterol,1998,4:36911. Cui HF, Jiang XL .Treatment of corticosteroid resistant ulcerative colitis with oral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World J Gastroenterol,1999,5:448450S. 12 Shivananda. Epidemiology and disease outcome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observations from the European Collaborative Study.World J Gastroenterol, 1998,4:25s13 Rask Madsen J. Current concept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IBD. World J Gastroenterol, 1998,4:202214 Russel M. The epidemiology of IBD worldwide.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0,6:615 Das KM, Farag SA. Current medical therap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0,6:616 Rampton DS. Management of difficult inflammatory bowe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