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编号:2005XRZ01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级重大项目2005年度招标课题投 标 书课题名称: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投 标 人:潘玉君投标单位: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投标日期:2005年12月01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生态足迹:基本含义和主要判据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即EF),最早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 等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6年由Wackernagel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生态足迹是指生产某人口群体所消费的物质资料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质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包括生产性生态足迹和消费性生产足迹。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态足迹与其自己所拥有的生态承载能力进行比较,可以判断这个国家或这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是否具有大生态安全性:()如果,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能力,那么,大生态安全出现危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出现危机、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如果,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能力,那么,大生态安全保持稳定、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持续稳定、可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与趋势:亟待开拓与系统研究在国外,已有近20个国家利用生态足迹计算各类承载力问题,WWF和RP自2000年起每两年公布一次世界各国的生态足迹资料。生态足迹评价方法得到了广泛积极的开展,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全球、国家、区域和城市等空间尺度开展。1997年,Wackernagel在Ecological Footprint of Nations中对全球人类可利用的生态空间和生态占用空间两方面分别进行了计算,并对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2000年WWF出版的Living Planet Report一书不仅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对全球19611997年的各类型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维的动态分析,而且对世界上超过100万人口的15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测算和人口规模的类型分析。在区域和城市层次上,Folke等以欧洲波罗的海流域29个大城市为研究案例;Chambers等对伦敦生态足迹的研究;Wackernagel等将生态足迹指标应用于瑞典及其亚区,改进了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Vuuren等计算与分析了贝宁、不丹、哥斯达黎加和荷兰等国家的生态足迹。生态足迹的概念于1999年被引入我国,很多学者,如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杨开忠、顾传辉、李利锋、王书华、潘玉君等分别对生态足迹的理论、方法和计算模型进行了介绍并进行研究,并较多地集中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台湾省和地区级尺度的研究,城市研究也停留在生活消费生态足迹的测算。再者,目前的研究多属于静态分析,少有进行时间维的动态分析。对于以整个省域及其次级地域系统为研究区域并同时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工作尚鲜见。生态足迹的研究趋势为:考虑大跨度时间序列的动态研究逐步加强;根据不同区域的特征不断修正、完善计算方法;与反映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结合,以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城市和家庭、个人水平的生态足迹分析。同时,我们发现生态足迹的既有的研究及其成果没有考虑到地域结构问题,这是突出的缺点。而将生态足迹与地域结构结合起来,并长时段地系统研究“资源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经济落后”省区(如云南)的研究尚无前人的研究,亟待开拓与系统研究。二、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云南省省委和省政府为了云南省在世纪中得到更大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超前的研究,其中的任务之一是,保卫云南的大生态安全和维护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这项研究结果的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应用范围是系统揭示云南地域系统的社会发展及其大生态安全基础之间的关系,是为云南省委和省政府的最高决策者提供可以直接参考的科学依据。这项研究的具体结论,还可以成为编制或优化云南省有关发展规划的重要的科学根据。三、本项研究的重要意义这项原始创新性和集成创新性的研究,将对“生态足迹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区域生态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区域)发展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这项研究因可以为云南省和谐社会发展纲要的科学制定、科学优化与科学实施提供重要的科学决策依据,也可以为后发达省区提供科学借鉴,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主要参考文献Wackernage M, Onisto L, Bello P, et al.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NationsM. Commissioned by the Earth Council for the Rio+5 Forum. Toronto: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1997.4-15Wackernagle M, OnistoL, Bello P,et al.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375-390G Cornelis van Kooten, Erwin H. Bulte.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useful science or politics? 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2:385-389Ayres R U. Commentary on the utility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2:347-349Jeroen C J M,Bergh V D,Verbruggen H.Spatial sustainability,trade and indicators:an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61-72William E. Rees. Eco-footprint analysis: Merits and brickbats. 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2:371-374Wackernagle M.Silerstein, J.Big things first: focusing on the scale imperative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2:91-394Herecdeen. R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a vivid indicator of indirect effects.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0,32:357-358Stefan Gossling, Carina Borgstrom Hansson et al.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as a tool to assess tourism sustainability, 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2:199-211Jason Venetoulis. Accessing Ecological Impact of a University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for the University of Redl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1,22:180-196Manfred Lenzen, Shauna A Murray. A modified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or to Australia.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7:229-235Van Vuuren D P,Smeeta E M W.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Benin,Bhutan.Costa Rica and the Netherlands. 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4:115-130John Barrett, Anthony Scott.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 Metric for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Corporate Environment Strategy,2001,8(4):316-325Kathryn B.Bicknell, Richard J .Ball,Cullen,Hugh R.Bigsby. New methodology for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New Zealand economy,Ecological Economics,1998,27:149-160Jiun-Jiun Ferng.Using composition of land multiplier to estimate ecological footprint associated with production activity.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7:159-172Helmut Haberl, Karl-Heinz Erb, Fridolin Krausmann. How to calculate and interpret ecological footprint for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case of Austria 1926-1995.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8:25-45Ree, W. E., Wackernagel, M. Monetary analysis: turning a blind eye on sustainability.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47-52王书华,王忠静.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估 J.山地学报,2003.21(6)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生态足迹方法:可持续性定量研究的新方法 J.生态学报,2001,21(9)李永展译(台湾),Mathis Wackernagel等著,.生态足迹减低人类对地球的行为M.创新出版社,2000:48-52尹璇,倪晋仁,毛小苓.生态足迹研究述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5)熊德国,鲜学福,姜永东.生态足迹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及改进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6)王书华,毛汉英,王忠静等.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近期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6)陶在朴(奥).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的重量及面积观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6龙爱华,张志强,苏志勇.生态足迹评介及国际研究前沿J.地球科学进展,2004,19(6)李利锋,成升魁.生态占用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4)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徐中民, 陈东景, 张志强等.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J.土壤学报,2002,39(5)张志强,徐中民,陈国栋.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56(5)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5)谢高地,鲁春霞.中国的生态空间占用研究J.资源科学,2001,23,(6)李金平,王志石.澳门2001年生态足迹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3)董泽琴,孙铁珩.生态足迹研究辽宁省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生态学报,2004,24(12)王书华,张义丰,毛汉英.城郊县域生态经济协调状态与发展能力分析 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1)尤飞,钟有丽,王传胜。生态经济持续的度量和趋势预测以甘肃省武威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6)胡孟春,张永春, 缪旭波等.张家口坝上地区生态足迹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2)赵云龙,唐海萍,李新宇等.河北省怀来县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1)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研究J.地理学报,2004,59(5)王键民,王伟,张毅等.复合生态系统动态足迹研究J.生态学报,2004,24(12)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9,11(3)潘玉君.地理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8.潘玉君,武友德,邹平等.可持续发展原理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0-5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5王铮,葛昭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多重均衡态与转变前兆J.中国社会科学,2002,(4)刘强.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1,(6)研究方案及说明“资源环境美丽富饶而社会经济落后贫穷的边疆多少数民族省区”,在21世纪如何紧跟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而逐渐实现全面小康呢?这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现实,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二者的统一提出了艰巨的课题。我们认为,必须走科学发展观的道路必须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必须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一、基本内容“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这项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关于“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关于“云南省的生态足迹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关于“云南省各市州的生态足迹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关于“云南省的生态足迹的地域结构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关于“云南省及其各市州的生态足迹的变化的动因机制”的研究、关于“云南省的区域及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的研究、和关于“云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和未来趋势”的研究。、关于“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本项研究在系统收集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人均、人类发展指数和第一次现代化指数等,对云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基于时间序列的系统研究。、关于“云南省的生态足迹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本课题拟在获取全球性、全国性和省区性相关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再配合各种调查方法以获取相关的系统数据,计算出云南省近20年以来的“每年的生态足迹”、“生态足迹的变化的历史过程”和“生态足迹的变化的未来趋势”,从而动态地揭示出云南省不同时期的区域状况。、关于“云南省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本课题拟在获取云南省及其各地市州相关统计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其它的调查方法以获取数据,计算出云南省各地市州近20年以来的“每年的生态足迹”、“生态足迹的变化的历史过程”和“生态足迹的变化的未来趋势”,从而动态地揭示出各个地市州不同时期的区域状况。、关于“云南省的生态足迹的地域结构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逐年计算出云南省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的地域差异即地域结构、地域结构的变化的历史过程和未来变化趋势。同时,根据生态足迹进行区域类型的划分,建立云南省的生态足迹的类型系统和地域系统。、关于“云南省及其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的变化的动因”的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云南省及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的变化、生态足迹的地域结构的变化的原因和机制。同时,将云南省历年来的生态足迹与云南省历年来的生态足迹的地域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探索地域结构与地域功能之间的关系。、关于“云南省的区域及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的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提出通过要素协调和区域协调进而实现云南省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协调共生的基本对策。、关于“云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和未来趋势”的研究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刚性约束条件,进而预测受刚性约束的云南省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二、重点解决的问题、问题:应用问题“美丽富饶的资源环境和贫穷落后的社会经济”的云南省怎样才能确保“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能力”即大生态安全,这是本项研究所必须重点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问题:理论问题以云南省的“生态足迹与地域结构”之关系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在基础理论上,提出“地域结构及其优化”、“生态足迹与地域结构之间关系”等可以为其他地区借鉴和运用的“一般方法”和“基本理论”。这是本项研究所必须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三、先进性与创新性、先进性:“独特的区域类型”和“整体功能地域结构”的思想本项研究将20世纪90年代末由加拿大经济学家William Rees和Wackernagel提出的生态足迹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与我们于2004年提出的“将生态足迹与地域结构结合起来的”的思想统一起来,进行关于“生态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经济贫穷落后”的省区(云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创新性:原始创新性、集成创新性和二次创新性国内外对“生态足迹与地域结构”的综合研究尚鲜见研究成果。我们是针对云南省这样的资源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经济贫穷落后的省区进行长时段的综合研究,在国内外尚未检索到有关文献。这表明,这项研究具有集成创新性和二次创新性。我们于2004年提出,大生态安全还必须考虑地域结构的问题大生态安全及其地域结构。经联机检索,国内外尚没有将“生态足迹与地域结构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我们的这一学术思想得到中国科学院有关院士的高度重视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趋势和研究方向,并鼓励我们在这一方向上开拓研究。这表明,这项研究具有原始创新性。四、前期工作基础:比较坚实的基础和初步的研究成果为了从事云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和申请到高层次的科研课题,我们进行了六年的学术准备、资料准备和研究准备,于2004年申请到一项关于生态足迹的探索性研究的云南省教育厅课题中国云南省生态足迹的时空结构的初步研究。、资料基础已经建立了有关资料的目录库、有关资料的资料库。包括:()云南省自然地理资料库和目录库,()云南省人文地理资料库和目录库,()云南省区域生态资料库和目录库,()有关区域的生态足迹分析的资料库和目录库,()有关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的资料库和目录库。、设备基础云南师范大学拥有云南省内最为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可以很好地完成有关分得分析和计算工作。、课题基础()主持完成了: 国家社会基金课题“中国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现代化进程研究”;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匹配课题)“中国云南省典型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等项; 省教育厅重点课题“中国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与现代化进程研究”、“可持续发展的规范研究”和“中国云南省生态足迹的时空结构的初步研究”; 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云南省社会发展差距及其现代化进程研究”。()参加承担并已经完成所要承担的研究工作的课题有: 国家社会基金课题“区域差异与农民增收对策研究以中国云南省为例”; 国家教育科学课题“中国云南省生态伦理教育实证研究”; 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云南省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测评研究”。()正在主持承担的课题主要有: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国地理学基础研究”。、学术奖励与此相关的学术奖励主要有:()省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项、省社会科学一等奖项、省优秀社会科学三等奖项、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等省级学术奖励。()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项、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项、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项等学术奖励。五、技术路线: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本课题的总体框架可以通过技术路线(如下图)反映出来。理论分析确定计算项目查阅统计资料获取计算数据问卷调查与专家咨询云南省及其各地市历年的生态足迹计算区域差异、类型研究及其成因分析地域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关系分析决策分析相 关 的 学 术 论 文相关的学术论著和决策支持报告六、主要方法: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本课题以系统思想为指导,除了传统的地理学、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区域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方法外,还将结合相关信息学科和横断学科的方法,进行交叉、整合、系统地研究。主要方法有:理论与实地考察分析法、统计资料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离差法、聚类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 即M-S 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即GIS)技术以及SPSS社会分析方法等。年度计划及阶段考核指标本项目拟在2006-2008年内完成,具体研究安排如下:1、2006.012006.06理论分析根据区域人口实际情况,分析并确定计算项目;根据确定的计算项目分地区、分年限收集计算数据。2、2006.072006.12计算云南省1983-2003年各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基础数据;计算云南省各地市1983-2003年各年人均的生态足迹基础数据;完成相关论文。3、2007.012007.06在云南省及其各地市1983-2003年各年人均生态足迹基础数据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差异及其原因分析;进行区域类型研究;完成相关论文。4、2007.072007.12云南省及其各地市的生态足迹的变化及其原因、机理分析;分析云南省区域系统的地域结构极其变化;地域结构与区域系统功能的关系分析;完成相关论文。5、2008.012008.06研究与咨询报告:根据云南省及各区域情况进行对策研究;学术论文与著作:完成相关论著。承担项目的能力说明一、已有的科研成果地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四次印刷新人文地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08月区域经济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可持续发展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04月简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补偿问题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4年11月9日通过振兴基础教育实现区域和谐发展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5年10月19日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试定义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4)可持续发展下环境伦理与原则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5)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性基础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6)地理学的发展:模式、动力与趋势人文地理,2002,17(5)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科学学研究,2003,21(5)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补偿问题的初步探讨经济地理,2003,23(4)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的初步探讨地理科学,2003,23(3)中国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的地理学范式经济地理,2005,25(1)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的逻辑基础.自然辨证法研究,2005(9)绿洲景观空间邻接特征与生态安全分析应用生态学报,2004(1)绿洲景观中居民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子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热压氮化硼制品项目建议书
- 2025年染料类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耐高温滤料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20加工订货合同范本
- 2025水电改造合同范本
- 2025年民营医疗服务合作协议书
- 学校秋季志愿服务活动计划
-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
- 运输行业工作安排步骤计划
- 音乐演奏与合作创作社团工作计划
- 2025年陕西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招聘(20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03月中央社会工作部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1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考点剖析附解题思路及答案详解
- 2025年中高端女装市场趋势与前景深度分析
- 2025北京清华附中高三(下)统练一数学(教师版)
- 2025-2030中国孵化器行业市场发展前瞻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5.3基本经济制度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 Unit4 Breaking Boundaries 单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 T-CCTAS 61-2023 桥梁承重缆索抗火密封综合防护技术规程
- 2025慢性阻塞性肺病(GOLD)指南更新要点解读课件
- 2024年05月湖北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湖北省分行春季校园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铁路行车组织 课件 项目4 调车工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