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名著200种1.doc_第1页
国学名著200种1.doc_第2页
国学名著200种1.doc_第3页
国学名著200种1.doc_第4页
国学名著200种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ddb010112e69703801953bb0dc86be2.pdf说明一、本书校印粗疏,多有莫名其妙的错误,就已经发现了的地方,加了些校语,非为炫耀,只是为了大家阅读方便而已;二、标点符号之错误,为不烦琐起见,直接改了,不出校语;三、本书超星、读秀均无封面、扉页、封底、版权页、前言、凡例,是我扫校的。为不烦琐,只留封面了。另版权页原书在最后,提到前面了;四、本书用语前后矛盾、体例不一之处甚多,估计为著者两人分工完成所致,读者鉴之,不妄改之;五、一时找不到的字,用“囗”示之,加校语表述;六、本书据八种书目整理,疏漏甚多,著者在前言已经说明,读者自行决定取舍为盼;七、“校书如扫落叶”,虽经多次校对,难免鲁鱼之误,读者谅之。头大书籍在编信息(沪)新登字104号责任编辑:顾承甫封面设计:陆震伟国学名著200种,王燕均、王一平编著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上海绍兴路74号新华书店经销。上海翔文印刷厂印刷开本787960,1/32;印张7.625,字数125,0001992年10月第1版;1992年10月第1次印刷印数:1-20,000册ISBN:7-80511-552-4/I163定价:2.55元前言一哪些古籍名著最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换句话说,哪些古籍名著是学习中国文化的基本必读书?近代以来,许多著名的国学大师曾以“开书目”的方式试图解答这个问题。其中较有影响的,就有清末的龙启瑞和张之洞,民国时期的梁启超、胡适、李笠、支伟成、钱基博和汪辟疆,以及1949年以后海峡两岸的蔡尚思、胡道静、钱穆、屈万里和高明等。他们所开列的这些“国学书目”,都曾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对有志研读国学的初学者们起到过一定的启导门径的作用。然而,将这些“国学书目”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别。首先是在推荐名著的数量上,有的书目推荐过多,而有的书目又推荐太少。如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所推荐的书就多达2200种左右;而钱穆的复兴中华文化人人必读的几部书则仅仅推荐了9种名著(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和传习录)。再者,各家书目对名著的推荐标准及其主观侧重点也颇有不同。甲书目推荐的名著,乙书目未予推荐;而乙书目推荐的名著,甲书目又未予推荐。这些差别,都有可能使初学者在学习时难以确定究竟应该选择哪家书目来作为标准,从而产生无法适从之感。那么,如何解决这一令人头痛的问题呢?笔者以为,一个较好的方法就是在原有各家书目的基础上,重新编出一种既能集中体现各家观点又比较简明适用的新的国学书目来。为此,笔者尝试著对旧有的国学书目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的整理。其具体步骤为:先从旧有各国学书目中选出了8种推荐图书数量适中(大约30200种左右)又较具学术代表性的书目,将其条目加以合并整理,并在每一条目下分别注记推荐该书的推荐者及书目名称(或代码)。去掉一些获推荐次数最少的条目和不合规范的条目,从而筛选出了200种名著作为本书的基本推荐条目。然后,再将其分类并撰写介绍,重新推荐给读者。另外,我们根据每部名著被推重程度的高低,酌选出了一批我们认为最适于初学者学习的“首要必读书”及“重要必读书”(见附录一),以供参考。总之,我们是在对原有国学书目作一种综合整理,以便为名著的推荐工作闯出一条新途。二本书是集中了好多位国学大师不同的推荐意见编著而成,其中所推荐的每一部名著,无一例外地都是重要的国学代表作。它们之中既包括中国历史上一些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及学者的代表作,也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门类、各种体裁的主要经典。那些被各位国学大师共同举荐的“首要必读书”和“重要必读书”,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高智慧的代表。当然,任何事物都是无法面面俱到的。我们发现,即使是集中了多位国学大师的推荐意见,却仍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古籍名著遗憾地没有入选。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张子正蒙(张载)、新学伪经考、山海经、洛阳伽蓝记、大唐西域记、东京梦华录、华阳国志、魏武帝集(曹操)、昌谷集(李贺)、欧阳文忠集(欧阳修)、漱玉词(李清照)、聊奇志异、伤寒论、周髀算经、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因此,读者不能完全被书目的推荐范围所囿,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兴趣,逐步扩大阅读的书目范围,这样才能收到更佳的学习效果。三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古籍名著蕴藏着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精华,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也给予今日中国人以荣誉和自信。可以说,没有这些古籍名著,中国传统文化就无法享有像今天这样显赫的世界声誉。如果没有论语,孔子就难以被西方学者推举为世界十大古代思想家之首;如果没有道德经,西方文化界也不可能掀起令人瞩目的“老子热”;如果没有楚辞,屈原就不可能被选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如果没有梦溪笔谈,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就可能被历史永远埋没,中国的“四大发明”就可能大失光彩。可见,今天我们学习这些古籍名著,正是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当务之急。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中国古籍名著正越来越受到西方现代化高技术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重视。如孙子兵法,不仅在海湾战争中被美军规定为人手一册的军事必读书,而且在日本甚至还被广泛地运用于商业竞争、企业管理等诸多领域;又如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文学作品,却常常被日本的企业家和商人奉为经营和竞争的智慧宝典,从而在日本社会畅销不衰。因此,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些古籍名著还能直接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派上用场,给人以指导和借鉴。总之,中国古籍名著需要科学地、大力地推荐。这种推荐工作不仅具有文化学术方面的意义,还有着更重要更迫切的现实意义。但愿这本小书能在这些方面发挥一些微薄的作用。并希望得到读者和方家的赐教,以使这种推荐工作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最后,谨向那些关心过本书的同志们,特别是为本书作出过直接贡献的施、刘二君表示衷心的感谢。王燕均九一年十月于京西燕园凡例一、本书全部条目皆取自下列五位国学大师的八种国学书目:梁启超:I.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II.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胡适:I.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II.实在的最低限度书目汪辟疆:读书举要蔡尚思:I.中国文化基础书目II.哪些书最能代表中国文化屈万里:初学必读古籍简目本书在每个条目之下,皆注出推荐该书的国学大师姓名;对有两个书目的国学大师,则在其姓名后括注书目的数码代号。如“张子正蒙注”一条后注出的推荐者为“胡适(I)、汪辟疆”,即表示有上述两位国学大师推荐,而胡适则是在I号书目中推荐了该书。二、本书的收录范围仅限于民国以前的古籍名著(大致以1912年为限),收录重点是那些有两位或两位以上国学大师推荐的名著;而对那些只有一人推荐的名著,则在甄选的基础上,有所取舍。三、本书在对各家书目的条目进行合并整理时,为了更客观地反映每部名著的被推荐情况,特作了一些必要的变通。如某推荐者的某书目推荐了全唐诗,但未推荐李太白集。由于全唐诗实际已包含了李白的主要作品,所以对于“李太白集”这一条目,本书也算该书目为推荐书目之一。又如,某推荐者的某书目推荐了“李白诗”一条,并非具体书名,为了求得一致,也将其并入“李太白集”一条。四、本书条目按工具书与语言文字、思想与哲学、历史与地理、文学、自然科学五大类编排,同一大类的条目再按小类集中,小类中的条目则大致按作品的时代先后排列。一、工具书与语言文字类本大类共收名著22种,可分为几个小类:1.书目类。古人称目录学为“学中第一要紧事”,实因目录学有启导治学门径、概析学术源流的重要功用。故此类应首先推荐。2.三部具有索引性质的古代工具书。分别可供查检古代的纪年、地名和见于史书的人名。3.语言文字类(旧称“小学”)名著。又包括偏重于字形研究的字书、偏重于解释字义的训诂书及偏重于音韵研究的韵书等。最后,还有一部我国最早的比较系统和科学的语法书。本大类的名著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前提和重要工具。中国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汉书艺文志班固撰。简称汉志。史志书目。汉书十志之一。一卷。作者班固,见本书“汉书”条介绍。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纂而成,仍存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成总序于志首,叙述先秦学术思想源流。其中删兵书十家,增七略完成后刘向、扬雄、杜林三家于西汉所撰著作。凡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凡合移增删,均自注明“出”“省”“入”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改。故七略虽佚,据此书仍可见其概貌,可知西汉文化典籍状况。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之系统性图书目录,并首创史志目录之体例,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自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以来,其研究注释之作已不下二十种。如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抬补及条理、今人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解汇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均值得一读。另有商务印书馆1955年重印八史艺文志本,附姚氏拾补。推荐者:梁启超(I、II)、汪辟疆、蔡尚思(I)、屈万里首创四部分类体系的隋书经籍志李延寿等撰。简称隋志。史志书目。隋书十志之一。四卷。李延寿等撰,魏徵删定。李延寿,见本书“南史”条介绍;魏徵,见本书“隋书”条介绍。隋书经籍志利用隋代遗书与隋大业正御书目、七录等核对,删重补缺,记注存佚,共著录隋义宁二年(618)前卒者之存书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佚书一千零六十四部,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九卷。并承荀勖晋中经簿、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以甲、乙、丙、丁四部分类,首次正式以经、史、子、集为四部名称。下分四十类,另附佛、道二经十五类。各部、类分作总序、大序、小序,共四十八篇,叙述典籍聚散、学术流别、类目设置。在书名、卷下,常附简要注释,指明作者及时代、爵衔,间或说明真伪及存亡残缺等,如称“梁有”、“宋有”、“亡”,并以夹注,依类附录已佚书目。既反映隋朝一代藏书,又显示六朝图书流通情况。是汉志以后最早的史志书目,为考察唐以前文化典籍提供了重要依据。首创了比较完善的四部分类体系,一直沿至近代。清代以来,考补疏证者有十家之多,如章学诚、章宗源、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等。有商务印书馆1955年标点排印本,八史经籍志本等。推荐者:梁启超(I)、汪辟疆最大规模的官修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纪昀等编撰。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一部官修图书目录。二百卷。成书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由乾隆任命皇六子永瑢等十六人为总裁,纪昀、陆锡熊为总纂,陆费墀为总校,总裁以下官员共三百六十人,另有抄写人员三千八百二十六人。主要编撰者纪昀(17241805)是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春帆,晚号石云,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进士,曾任礼部尚书等官。除主持编纂此书外,还撰有史通削繁、阅微草堂笔记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实即四库全书的总目录,此书共收四库全书的入编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未入编的存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种。总计一万零二百五十四种。卷首有乾隆的所谓“圣谕”、四库馆臣所上“表文”以及“职名”、“凡例”,记载了全书的纂修过程和编写体例。下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编排。每部各有“总叙”一篇,每类各有“小序”一篇,其中一些比较复杂的类再细分子目,部分类和子目后还附有“案语”,用来阐明各种学术思想的渊源、流派、相互关系以及划分类目的理由。每书皆有提要,概括其作者生平、著述渊源、主要内容、有关评价以及刊布流传状况等。故而此书是一部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学术史发展情况的总汇性著作,对于文化典籍的参考和使用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另外此书总结了中国古代目录学的方法和理论,促进了目录学事业的发展,并为后代同类目录的编纂提供了蓝本。然而此书对典籍的评价带有强烈的正统色彩,对涉及明末清初之事,带有民主思想的著作以及历史上带有民主性的文学作品,如通俗言情小说、戏曲等,或多加删除,或进行曲讳,或概加排斥。其版本主要有清武英殿刊本及浙江翻刻本,近年则有中华书局影印浙江翻刻本等。另外,涉及四库全书总目的著作还有阮元的四库未收书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邵懿辰的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余嘉锡的四库提要辨证及胡玉缙的四库总目提要补正等。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汪辟疆举要性目录书书目答问张之洞撰。五卷,附录二卷。清光绪元年(1875)写定。作者张之洞(1837-1909)是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进士,曾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要职。有张文襄公全集。书目答问一书,是作者任四川学政时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一说系张委托缪荃孙代撰)。此书共收图书二千二百余种。分经、史、子、集、丛书五部。每类再以书籍的时代先后排列。每书皆注明作者、版本、卷数异同,并为指引初学者选读,择要略加按语。收录者多为重要书籍,所选版本亦从当时习见者中取其不缺少误者为主,而不追求所谓的宋椠元刊。书后附有别录及清代著述诸家姓名略。别录与正文相配合,由浅及深,渐识途径;清代著述(按:此处疑脱“诸”字)家姓名略则列举了诸位知名学者的姓名籍贯,从中也可窥见清代学术的渊源流别。此书介绍了中国古书大概和目录版本常识,为学界所欢迎,重印再刻,流传极广。其中王秉恩光绪五年(1879)贵阳刻本,改正原刻讹误二百八十余处。近人范希曾于1931年又撰书目答问补正五卷,于订补原书错漏之外,并选取后出之有关重要新著及影刻珍本千余种,作了补充。有清光绪四年(1878)初刻本。今有上海古籍出版杜1983年所出书目答问补正。推荐者:胡适(I、II)、汪辟疆查检年号的历代纪元编李兆洛撰。三卷,补一卷。署名李兆洛撰,实乃命其门人六承如编。李兆洛,见本书“骈体文钞”条介绍。上卷为纪元总载,列举汉以下至明各朝帝号、年号,以及改元的干支年份,附有少数民族政权、农民起义领袖、割据政权和交趾、新罗、日本等所立年号,以及钱文和拟议不用年号等。中卷为纪元甲子表,起自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止于清穆宗同治十年(1871),分年排列,凡同时存在政权,均于同一年中分格列入,以为对照,并附有建元以前历代甲子表,以补此前无年号之不足。下卷为纪元韵编,以年号的末一字依韵编列,下注某一年号属何朝何帝。与以前同类编著相比,较为详备,便于检索。近人罗振玉有重校订纪元编三卷。有民国24年(1935)商务印书馆铅印本。推荐者:胡适(I)、汪辟疆查检地名的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李兆洛撰。二十卷。初刊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作者李兆洛,见本书“骈体文钞”条介绍。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一书,编录汉书以后各正史地理志所载郡县名称,按韵编次,并分别考订清时所在之处。南北朝侨置州郡多无实地,故约略注释。地名下小注,以年代前后为次,郡详其所属州部,县详其所属州郡。同地同名,中隔以空圈;地异而同名者亦予著录,中隔以黑子。此书亦有失实处,如汉西陵、汉南安等条,后人已有所指订。对研究历史者查找地名颇为方便,是一部常用的工具书。有清光绪间扫叶山房本。推荐者:胡适(I)、汪辟疆查检史书人名的史姓韵编汪辉祖撰。史学工具书。凡六十四卷。作者汪辉祖(1731-1807)是清代学者。字焕曾,号龙庄,晚号归庐。乾隆进士,授湖南宁远知县。除此书外,还撰有元史本证、读史掌录等。史姓韵编是汪氏有感于读史不易记姓名而作。书中收录“二十四史”所载诸人姓名,以列传标名者为主,酌收传主的先人、后裔及其他重要人物,分姓汇录,依韵编次,每人注明见于何史何传。若一人而见二史、三史者,分行注明,同姓名者以其官籍为别。辽、金、元、明四史中,少数民族或外族人物的译名,另列一卷。以姓名首字为准,仍按韵部排列。书后附有佚姓、释氏、公主、列女四部,皆各以类编,不以姓分,依韵编次。帝王、后妃及外国诸传人名俱不载。该书于乾隆年间刊刻后,曾受到当时学术界极大重视。然因其按旧有韵目编排,查检不甚方便。有乾隆年间萧山汪氏刊本、光绪年间石印本。推荐者:胡适(I)、汪辟疆第一部系统研究字形字原的说文解字许慎撰。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汉字字典。本文十四卷,又叙目一卷。书成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作者许慎(约58-约147)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曾任太尉南阁祭酒、洨长。除此书外,还撰有五经异义(今佚)等。说文解字共收汉字9353个,绝大多数是小篆;另收重文1163个,包括古文、籀文、奇字、或体、今文、俗字等。按字形偏旁构造分列为540部,每部建立一个部首,始“一”终“亥”。部首顺序大多“据形系联”,同部之字则大致按意义排列。解说计133441字。其方法是:先列出篆体字头,释其本义,再依据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条例分析字形。大部分字还讲解其音读,一是说明从某声或某亦声,一是用读如、读若注音。说义时多引经传及各家解释作例证或加以说明。如有古体或小篆异体,便在最后以重文列出。上述方法也就是把形、音、义紧密结合起来解说汉字的方法,有独创性,后人认为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即是由说文开始的。另外,说文对战国以来流行的“六书”的名称,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为汉语文字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其首创的部首排字法一直为后世沿用;而其中又保存了先秦大部分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音韵材料,反映了上古汉语语汇的面貌。它在历史上的影响异常深远,被视为文字学经典著作,今天仍是研究古文字学与古汉语必不可少的工具书。此书今存本有二:一是北宋徐铉的校定本,称大徐本,增字200多个;一是徐铉之弟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称为小徐本。二者都是将原本十五卷的每卷再分为上下,故皆为三十卷。清代为说文作注的尤多,最著名的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见本书专条介绍)、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见本书专条介绍)、王筠的说文句读(见本书专条介绍),桂馥的说文义证。今有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推荐者:梁启超(I)、汪辟疆、蔡尚思(I)、屈万里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的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撰。简称说文注。研究说文的重要著作,清代说文四大家代表作之一。三十卷。成书于嘉庆十二年(1807)。段玉裁(1735-1815)是清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乾隆举人,官四川巫山县知县。师事戴震。除此书外,还撰有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诗经小学等。说文解字注主要是校订说文的文字,阐释许慎的说解,为该书发凡起例。注解的方式和程序是:首先根据说文的体例和宋代以前各书所引说文辞句,校正大徐本和小徐本的讹误;再据古代经籍用字的异同,阐明说文各字的本义的构成及其引申、假借的意义。所引古书,多达226种。以音韵和训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原书条例及说解的若干发明,以及在文字学、词义研究方面的种种创见,均具有极高价值。其中一些结论已被近年出土的古文字所证实,表现了作者惊人的分析能力。此书是当时公认的研究说文的权威性著作,也是今天阅读说文和研究文字训诂学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书后所附六书音韵表根据诗经用韵和谐声字,把古韵分为六类十七部,是该书为说文诸字标注上古韵部的依据。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和成都古籍书店1982年影印本。推荐者:梁启超(I)、蔡尚思(I)研究说文的名著说文通训定声朱骏声撰。请代说文四大家代表作之一。十八卷,又柬韵一卷。成书于道光十三年(1833)。著者朱骏声(1788-1858)是清代文字训诂学家。字丰芑,号允倩,江苏吴县人。道光时任黟县训导。说文通训定声变更说文部首分类体例,而以韵分类,用易经卦名丰、升、临、谦、颐、孚、小、需、豫、随、履、泰、乾、屯、坤、鼎、壮为古韵十八韵目,来统率一千一百三十七个形声偏旁,将谐声相同的字联在一起。在说文原有九千多字基础上,又增附七千多字,共收字一万七千二百四十个。每字先就字形构造考明本义,次以古书中通用之义,分列为转注、假借、别义、声训、古韵、转音等项一一注明。其所谓转注实际上是引申,所谓假借实际上是用字的同音通假,与说文原意不同。此书以声韵、训诂相通的道理阐说说文,全面地解释词义,列举与许慎不同的各家传注,也可资参考。但此书取材多囿于经传,比较狭窄;所列通假较滥;有时对说文的修订也稍嫌牵强。今有中华书局1984年影印本,附有补遗和检字索引。推荐者:梁启超(I)简明举要的说文句读王筠撰。研究说文的重要著作,清代说文四大家代表作之一。三十卷。成书于道光三十年(1850)。王筠(1784-1854)是清代文字学家。字贯山,号菉友,山东安丘人。除此书外,还著有说文释例、说文系传校录、文字蒙求等。说文句读主要是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和桂馥说文义证(清代说文四大家代表作之一)基础上删繁举要而成。对段玉裁、桂馥两家不同者,则多取桂说。同时,还采掇了一些段、桂两家之外的其他诸家之说。若皆不可取,则自为解说。此书解释简明,又加句读,便于初学。有些字引用金文资料考证辨析,不乏创见。对前人说解也多有补充,并多有订正段注之处。但所引资料,不注明篇章名目,难以复核。今有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影印本。推荐者:汪辟疆最早的训诂学著作尔雅中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汉语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今本三卷十九篇。成书年代及作者至今尚无定论,据传为周公或孔子门人所作,现在一般认为系由战国末至汉初学者掇辑前人对经传诸书的训释,递相增益而成。全书依照所训释的词语内容分类,共分为十九类。每类自成一篇,计有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十九篇。前三篇收录一般词语,将同义词分为若干义列,用一个通用的词语训释。后十六篇则专门解释名物制度、天文地理、草木禽兽等方面的专有名词,其程序是先将有关事物比类相从,然后用下定义、描形譬况,今语释古语、俗语释通语的方法逐一加以义训。书中网罗了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汉语词汇,内容十分丰富,堪称为先秦至西汉训诂资料的总汇,对今人学习古代文献,探求古汉语语义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另外,书中对各种社会事物、现象的细致分类,显示了当时古人逻辑思辨的高水平。前人对此书极为推崇,不仅将其列为儒家经典,且研究之作与仿作大量出现,从而形成蔚然大观之“雅学”。注释主要有晋郭璞的尔雅注,宋邢昺的尔雅疏,清郝懿行的尔雅义疏,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及今人周祖谟的尔雅校笺(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等。另有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十三经注疏本(郭璞注、邢昺疏)。推荐者:胡适(II)、汪辟疆、屈万里古代训诂学名著经籍纂诂阮元等编撰。共一百零六卷。成书于清嘉庆三年(1798)。主编阮元(1764-1849)是清代著名学者。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官至云贵总督。除主编此书外,还撰有畴人传,校刻有十三经注疏等。经籍纂诂按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部,每韵一卷。以字为条目,将唐以前经传子史及字书、韵书中的训诂搜集在一起,共释字一万二千多个。所释字义,往往较其他工具书为全。而解释单字时,又往往兼释复音词。故此书实具有字书、词书的双重功用。另外,此书释字不注字音,也不解说字义,而只是汇集前代的训释,故名“纂诂”。在纂集故训时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次序分条排列,各条之间用隔开。所引资料,皆注明出处。总之,此书是综汇我国古书训诂的集大成之作,它对于阅读唐以前的古籍,研究古代书面语言,对于古籍整理工作,对于词汇学、训诂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作用。今有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本和成都古籍书店1982年影印本。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汪辟疆、蔡尚思(I)王念孙的训诂学名著广雅疏证王念孙撰。共二十卷。刊印于清嘉庆元年(1796)。作者王念孙(1744-1832)是清代著名音韵训诂学家。字怀祖,导石臞,江苏高邮人。乾隆进士。曾任吏部给事中、永定河道。初受业于戴震。学术上与段玉裁齐名,并称段王。此书是一部注解广雅的巨著,历十年而成,堪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相媲美。作者以广雅向无善本,讹文脱字甚多,乃广搜汉魏以前的古训材料,细加校勘,凡改正字之讹者578,脱者491,衍者39,先后错乱者123,正文误入音内者19,音内字误入正文者57。疏证字义时,则广征博引,对原书各条目都作了精细的解说,并就古音以求古义,创获极多。因此,此书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提供资料方面,都颇值得参考。此书的最后一卷草木虫鱼鸟兽部分疏证,是其子王引之所作。王氏晚年还作有广雅疏证补正,凡补证501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推荐者:汪辟疆、蔡尚思(I)辨古书传写之误的读书杂志王念孙撰训诂学书。着重于校勘。八十二卷。作者王念孙,见本书“广雅疏证”条介绍。读书杂志一书,对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子内篇等九种古籍加以考释。凡文字谬讹、句读错乱、音训异同,则多所辨证,并疏通全句,正确反映原意。其校释能突破文字形体障碍,以声音通训诂,因古音求古义。在详尽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归纳汇证,引出科学的结论,极为精审。此书在训诂学和校勘学上都有很高的地位,是阅读古籍和研究古代词语的重要参考书。书后附有谈汉代碑版的汉隶拾遗一种;并附余编二卷,系王念孙之子王引之据其遗稿编定,对后汉书、老子、庄子、吕氏春秋、韩(按:此处疑脱“非”字)子、法言、楚辞和文选等书进行了考释。今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推荐者:汪辟疆、蔡尚思(I)古代虚字训诂专著经传释词王引之撰。是一部古代训诂学名著,性质相当于一部古汉语虚字字典。共十卷。完成于清嘉庆三年(1798)。作者王引之(1766-1834)是清代著名音韵训诂学家王念孙之子,承传家学,精于考据,故在学术史上与其父并称为“高邮二王”。书中共搜罗周、秦、西汉典籍中的虚字一百六十个,并按古音声部加以排列。对每个词目,皆先说明用法,再援引例证,追溯其原始,并述其演变,对非常用义的辨析,尤为详细。另外,书中还引用了一些作者父亲王念孙的观点,并以“家大人曰”注明。本书引证广博,条理清晰,见解精辟,对虚字的解释常能发前人之未发,是一部极具创见性的古代训诂学力作,而在清代同类专著中堪称首屈一指。此书一向为学术界所推重,可帮助初学者在阅读先秦古籍时清除主要的虚字障碍;并对古汉语语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此书刊行后,清人孙经世曾撰有经传释词补和经传释词再补,补充了原著中未收的虚字十七个,清人吴昌莹则撰有经词衍释,也是对经传释词的补正之作。今有1984年中华书局重印本。推荐者:梁启超(I)、胡适(I)、蔡尚思(I)训诂文字学书经义述闻王引之撰。三十二卷。作者王引之,见本书“经传释词”条介绍。经义述闻一书,对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大戴礼记、礼记、左传、国语、公羊传、榖梁传、尔雅诸书加以考辨,审定句读,校正讹误、衍文、脱简,并对前人误释的词语,一一加以辨证。方法是旁证博引,从广泛的材料中进行归纳汇证,引出科学的结论。其中训释,大都述其父王念孙之说,故名“述闻”。清著名学者阮元在经义述闻序中评价此书:“凡古儒所误解者,无不旁征曲喻,而得其本义之所在。”此书解决了汉以来不易解决的许多经学问题,是阅读古书和研究训诂学的重要参考书。今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本。书后附有春秋名字解诂、太岁考和通说各二卷。推荐者:汪辟疆、蔡尚思(I)俞樾的训诂学著作古书疑义举例俞樾撰。七卷。作者俞樾(1821-1907)是清代学者。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治经、子、小学,宗法王念孙父子。曾校刻古书多种,世称善本。除此书外,还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易贯、论语小言等。所撰各书总称春在堂全书,共二百五十卷。古书疑义举例是一部对古汉语中特殊语文现象进行集中和系统地分析的专著。作者鉴于周秦两汉之书造句用词多与后世不同,专门阐述其“辞例”,指出当时的行文特点。全书共八十八例,以训诂为主,兼及词汇、语法、修辞、校勘等语文学之诸方面。每例皆有题目,各成专题。先引前人对群经史传诸子中的疑义数例。后加以阐述辨疑。其阐释往往颇为精当,可以使读者举一而反三。此书引用资料极富,范围亦广,并颇具创见,是一部带有总结性而又富于启发性的训诂学名著;不但是俞樾小学类著作中学术水平最高的一部,而且在中国语言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对书中巯漏,刘师培、杨树达、马叙伦、姚维锐等相继作有补、继补、校录、增补1956年中华书局曾将原著与上述四种订补著作汇编出版,名古书疑义举例五种。北京中国书店也于1984年影印出版了此书。推荐者:梁启超(I)、汪辟疆最早的官修韵书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等修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的法定韵书。五卷。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主要修订者陈彭年(961-1017),字永年,宋朝南城(今属江西)人。雍熙进士,官至兵部侍郎。除修订有此书外,还曾重订过玉篇等。广韵一书,是陈彭年与丘雍等人奉诏修订切韵而成。此书对切韵原书作了大量增广工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共分二百零六韵,其中平声五十七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平声韵分为上下两卷,上、去、入声则各占一卷。共收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字,注文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读音相同的字列为小韵,每一小韵的第一字下,都是先释字义,然后注音,标明同音字的数目;余下各字,分别释义,不再注音。广韵是汉语音韵学中一部极为重要的韵书,其价值在于保存了切韵的语音系统,并作了合理的调整。它既是研究汉语中古语音的必需资料和进行上古音与中古音分合比较的基础,也是研究近代音与中古音对应规律的重要资料。此外,还保存了不少唐宋时代已经散佚的古代文字训诂资料,对研究中古文字词汇的价值也很大。沈兼士主编的广韵声系有该书的单字笔画索引。今有1982年北京中国书店据张氏泽存堂影印的宋本广韵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882年的影印本巨宋广韵等。推荐者:汪辟疆著名大型韵书集韵丁度等修订。十卷。成书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主要修订者丁度(990-1053)是宋代文字训诂学家。字公雅,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官至端明殿学士。除修订有此书外,还曾奉诏刊修过韵略(改称礼部韵略)等。集韵一书,是丁度与宋祁等人奉诏修订广韵而成。全书仍按广韵分为二百零六部,不同的是:韵目和排列顺序略有变动,对于“同用”的韵部也有新的改动和归并。反切改动较大,最明显的是把广韵反切上字的类隔切改成和音切,使反切用字符合当时的语音实际。小韵的第一字之下先注反注,然后释义,释义多本说文,说文所无的,则引他书解释。收字原则是“务从该广”,共收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字,比广韵增加了一倍,其中包括大量的异体、古体、俗体字。此外,收异读音也很多。此书是古代韵书中收字最多的一部。比较注重文字形体和训诂,是研究文字训诂和宋代语音的重要资料。但书中错字错音较多,且索检极为不便,皆是此书的缺陷。清人方成珪集韵考正可资参考。今有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及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等。推荐者:汪辟疆清代官修的标准韵书佩文韵府张廷玉等编撰。相当于分韵编排的辞书。正集四百四十四卷,拾遗一百十二卷。成书于康熙五十年(1711),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人奉敕编撰。主要编撰者张玉书(1642-1711)是清代学者。字京江,号素存,又号澜甫,江苏丹徒人。顺治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除主编此书外,还主编有康熙字典一书。佩文韵府一书,以康熙的书斋“佩文斋”命名,共收单字约一万个,以单字统词语,以各词语的最后一字归类,按一百零六韵排列。各韵部中先列常用字,后列非常用字。各字头下先注反切、训释,然后汇列以该字为词尾的双音、三音、四音词、词组或成语。词语下面标明出处,引征原文。有些词语还加以解释或说明。最后列“对语”(对仗的词语)、“摘句”(列举包括这个字的诗句)。此书是在元阴时夫韵府群玉和明凌稚隆五车韵瑞的基础上增补而成,两书原有的词语列前,称“韵藻”,新增补的词语列后,标以“增”字。此书是供旧时作诗文查辞藻用的工具书,搜集资料丰富,可供参考。但错误甚多,引文出处不详。另外,书后还附有韵府拾遗一百零六卷,体例同于前书,是对前书内容上的增补。有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本。推荐者:汪辟疆第一部体系完整的语法书马氏文通原名文通。马建忠撰。是中国第一部有完整体系的汉语语法专著。十卷。作者马建忠(1845-1900)是清末语言学家。字眉叔,江苏丹徒人。光绪年间曾被派赴法国留学,回国后入李鸿章幕办洋务。除此书外,还撰有适可斋纪言纪行。马氏文通一书,参考拉丁语法体系研究古代汉语的结构规律,并搜集了先秦到韩愈的各种经、史、子、集中的语言资料,加以分析整理,作为例句。全书分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其中实字、虚字二篇分析各类实词、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将实字分为名字、代字、静字、动字、状字,将虚字分为介字、连字、助字、叹字;句读篇讲句子结构及类型,把句子分为顿、读、句三种结构单位,“顿”相当于句子内部的词组,“读”相当于子句、小句,“句”是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句子。此书对词法和句法、各类词的特点和用法、句子的各种成分、词组和分句的结构等等,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奠定了中国语法学的基础,并且还开导了白话语法研究的先河,在汉语语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书中间有以拉丁语法强解汉语之处。今有1983年商务印书馆版本。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有章锡琛校注本,可资参考。推荐者:梁启超(I)二、思想与哲学类本大类共收名著59种(包括两种互见条目的名著)。可分为几个小类:1.几部儒家经典类的思想哲学著作。可供了解在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渊源和精髓。2.早期的诸子书。主要包括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经典著作。这些书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思想界百家争鸣盛况的几个主要侧面。3.中后期的各家论著。包括历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代表作。从中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情况及各时期所达到的高度。4.学术思想史著作。可供了解各主要学术思想流派的发生发展及传承情况。5.佛教经典著作。反映了佛教的传入及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巨大影响。阅读本大类的名著,可以较系统地了解到古代各主要思想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及思想方法论,从而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传统及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特征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孔子语录论语孔子等撰。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汉代有古论语(二十一篇)、齐论语(二十二篇)、鲁论语(二十篇)三种,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约一万二千字。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孔子(前551-前479),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萇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曾任鲁国司寇。并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删修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著名者七十余人。论语一书,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全书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教育理论和品德修养等。其中在天道观上,笃信天命论,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但怀疑鬼神,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把天看成是不语的自然。反对鬼神迷信,注重人事的努力。政治上提倡“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主张用“正名”的方法恢复周礼的等级尊卑制度,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言行要合等级名分。同时提出要“举贤才”,“学而优则仕”等,反对封建的宗法血缘统治。在教育上,认为人是“学而知之”、“困而学之”的。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提倡“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的教育、学习方法。通过“多闻”、“多见”的渠道,开扩知识面,以“学”“思”并用的方式,掌握事物的真正本质。全书内容丰富,语言形象精练,常常通过对话写出人物的声容笑貌和性格,同时书中一些格言式的哲理名句,含意深刻,富有文学意味。注释者极多,历来国内外多达三千余种,为群经诸子之冠。著名的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有新印本)、近人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等。推荐者:梁启超(I、II)、胡适(I、II)、汪辟疆、蔡尚思(I、II)、屈万里思孟学派的孟子孟子撰。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仅存“内书”七篇。另有“外书”四篇,已佚。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门人。曾为宣传儒家学说,历游齐、宋、薛、邹,鲁、滕、魏诸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著书立说。孟子一书,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提倡“仁政”,强调“省形薄敛”,恢复井田制,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黎民不饥不寒”的理想社会。主张“民贵君轻”、“保民而王”,反对不义战争,同时又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天下之通义”。认识论上,主张人性本善,先天具有“良知”、良能”,提倡“尽心知性”、“求其放心”和“养我浩然之气”,以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强谢人的主观精神,在儒冢哲学中形成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在儒学分化过程中,被称为思孟学派,代表孔门嫡系正传。对后代特别是宋明理学影响很大。其文章感情饱满,气势充沛,常以比喻和寓言说明道理,引人入胜,逻辑严密,对后代散文发展影响深远。注释有东汉赵岐孟子注,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见本书专条介绍)等。近人杨伯峻所撰孟子译注(中华书局版)后附孟子辞典,尤为流行。推荐者:粱启超(I、II)、胡适(I、II)、汪辟疆、蔡尚思(I、II)、屈万里儒家经典大学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曾子所作。曾子(前505-前436)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名参,字子舆。孔子学生。以孝著称。全书从内容上包括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而把“修身”视为“齐家”、“治国”之根本,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一切)皆以修身为本”。强调“仁政”思想,以德为本,以财为末。在一定程度上重视获得民心,指出“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又提出“生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的生财之道。南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四书”之一。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代表了由孔子经过曾子、子思传到孟子这一儒家道统,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其成员的政治教育和道德要求,并且成为后来士人应举的必读书。光绪八年(1882)金陵书局重刊朱熹四书集注本。推荐者:梁启超(I、II)、胡适(I、II)、蔡尚思(I)、屈万里另一部儒家经典中庸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战国时子思作。子思(前483-前402)战国初哲学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曾受业于曾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等,相传是他的著作。中庸一书阐述了“中庸”之道,作为君子的最高道德规范,指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对知和行的关系,提出“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三种情况,认为“及其知之一也”;又提出“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三种情况,认为“及其成功一也”。同时,还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他所宣传的“至诚如神”。这种神秘主义、唯心主义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宋代唯心主义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南宋朱熹将该书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来士人应举的必读本。光绪八年(1882)金陵书局重刊朱熹四书集注本。推荐者:梁启超(I、II)、胡适(I、II)、蔡尚思(I)、屈万里富有哲学思想的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古代占筮用书,儒家经典“五经”之一。“易”有变易(穷究事物变化)、简易(执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三义,相传周人所作(一说“周”是周密、周遍、周流之义),故名。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经或称易经,或称周易古经,包括由乾、坤、震、离、巽、兑、坎、艮等八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以及组成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每卦先列卦形,次卦名,次卦辞;每卦有六爻,每爻先列爻题,次列爻辞。爻辞为名卦内容的主要方面。传伏羲氏画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爻辞。成书可能在西周以前。卦辞和爻辞大多为古人根据生活经验作出的一些抽象概念性说明,用来占卜,指告人事吉凶。传包含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旧传孔子作。据近人研究,大抵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书中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等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注本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周易注疏,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宋朱熹周易本义,今人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等。中华书局1991年新出有周振甫周易译注一种。推荐者:梁启超(I、II)、胡适(II)、蔡尚思(I)、屈万里反映儒家思想的孝经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十八章。作者众说不一,当为孔门后学所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