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永恒的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选自戎新宇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1. 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己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B. 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己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C. 茶盛于宋朝,上至宫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D. 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宗教的青睐、崇尚。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B. 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C. 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推动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D. 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少地方饮茶己成习俗,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B. 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己日益沦落,己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传承革新。C. 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己摆在眼前。D. 如今的中国茶己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答案】1. B 2. C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B项,陆羽撰写茶经,其中阐述只能是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的佐证。故选B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茶具有五千年的历史,记录了中国的一山一水,但这不等于记录了五千年的兴衰更迭,曲解文意。故选D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D项,文章最后一段说“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没有说中国茶面临生存困境;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改变茶的外观不是中国茶传承的决定性因素。故选D项。【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纯爷们余显斌爷一手抱着爹一手提着刀,在空旷的原野上走过。身后,是死寂的虎山峪,是鹅毛一样乱飘乱飞的雪片。爹被寒风一吹,醒了,伸着胳膊踢着腿哇哇大哭起来。爹的哭声撕扯着原野的寂静,撕扯着原野上的狂风,也撕扯着爷的心。爷用脸轻轻贴了一下爹的脸道:“现在,虎山峪就剩下我们爷儿俩了。”爷的声音喑哑着,被狂风阻塞住,哽咽了一下。爷的刀上凝着血,复仇的血。死者,一个是藤野,一个是韦二。为了虎山峪,为了虎山峪一千多口子,爷提着刀摸进城去,手刃了仇人。虎山峪啊,在一个叫作藤野的少佐的带领下,一夜之间被一群披着人皮的东洋野兽围了起来。虎山峪一千多人,上至九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刚出生的娃娃,几乎无一幸免。爷是在部队上听到这个消息的,他大叫一声晕倒在地上,醒来后,连夜赶回了家。爷离开村子已经两年多了,走时,没娘的儿子放在朋友韦二的家里。爷的老婆,也就是我奶奶,是难产死的。可是,韦二在这次劫难中逃了出来,带着自己儿子进了城,却丢下了爷的儿子。韦二能跑出来,是因为他有一个做日军翻译的表弟。因了那个翻译的求情,他带着他的病秧子老婆,抱着两个孩子一个是他的,一个是爷的,走出人群,走向外面,可是迅即被藤野挡住了。藤野瞪着血红的眼珠子问翻译: “不是说出去三个吗,怎么成了四个了?”说完,他仁丹胡抖动了两下,“嚓”的一声抽出战刀,在空中划过一道雪亮的光。韦二一惊,顿时怂了。韦二的裤裆慢慢洇湿了,竟然失禁了。他双手将怀里的孩子送过去,结结巴巴道:“我举报,他他爹是八路,太君。”藤野一把扯过孩子,瞪了韦二一眼,狼一样嗥叫一声,狠狠将孩子掼在墙上,孩子一声没吭就死了。人群里顿时响起一阵惊叫声。韦二的女人见了,张着嘴惨叫一声,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然后,藤野举起手,使劲向下一切,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响起,中间夹杂着喊叫声哭泣声和咒骂声。当这一切都结束时,虎山峪一千多老少都倒在场地里,没有了声息。一桶桶汽油泼上,藤野一声吼,一片火海升腾起来,掩盖了一切。爷回来时,虎山峪已经不存在了。爷站在那儿,如一尊石刻的雕塑,泪水一颗颗落下来。然后,他抽出背后的钢刀,坐在磨刀石旁,咬着牙使劲地磨起来,整整磨了三天三夜,一把刀磨得雪亮,一双手磨得血水直流。在一个黑夜,爷走了,消失在虎山峪。第二天,整个丰阳城炸开了锅,藤野死了,死在一个窑子里,身上连中七刀,刀刀致命。另外,丰阳城还死了一个人,就是韦二。而韦二的儿子却不见了。韦二被爷一刀杀了,可是儿子却被爷抱走了。爷恨韦二,把自己的儿子交给了藤野,惨死在魔爪下,这样的人不死天理不容。至于爹,是虎山峪的爷们儿,得救。爹于是就跟着爷,就做了爷的儿子。时间,一晃就是十几年。十几年后,解放了,一路从炮火硝烟里走来的爷成了将军,准备回到虎山峪,去祭祀那里的一千多亡灵,祭祀那群十几年前惨死的父老乡亲,告诉他们,小鬼子已经投降了,国家已经解放了,他们可以含笑九泉了。可是,在路上,却发生了车祸。爷被送到了当地医院,需要输血。爹听了,急了,一撸胳膊道:“用我的,我是他儿子。”医生听了,忙着抽血化验。当爷知道这事后,苦笑一声告诉爹:“不行的。”爹不解,忙问为什么。爷眼圈红了,再次想起故乡,想起虎山峪死去的父老乡亲,许久,告诉爹:“孩子,你不是我儿啊。”爹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听到这话,大惊,瞪着眼晴望着爷。爷流着泪,把虎山峪的往事告诉了爹,过了一会儿,缓缓地道:“我是你的杀父仇人。”爹望着爷,想到爷对自己的好,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不相信地喃喃道:“不会的,怎么会?”两人正愣着,医生跑进来说;“快输血,化验成功了。”爷不解地望望爹,爹也不解地望望爷。两个虎山峪的爷们儿几乎同时一声大叫,扯过化验单,睁大眼睛瞪着上面的结果,再次傻了眼。爷看着看着,猛地醒悟到什么,一声长号,咚地跪在地下大叫:“我的韦二兄弟啊。”爹也醒悟了,也咚的一声跪在爷的身旁,流下泪来。(选自2017年9期小说月刊)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写日本少佐藤野“瞪着血红的眼珠子”“一把扯过孩子,瞪了韦二眼”,生动体现了藤野的凶残。B. 小说运用伏笔暗示情节的发展,如韦二“结结巴巴道”、韦二的女人“张着嘴惨叫一声”等,为出人意料的结尾埋下伏笔。C. 小说叙事时空跨度大,人物关系复杂,以“复仇”作为主线贯穿全文,串联起人物和故事,使情节发展集中紧凑。D. 文章最后写爷咚地跪在地上,既是对韦二牺牲自己儿子,保全爹的性命行为的感激,也是爷误解韦二,为韦二冤死于自己刀下深深地忏悔和自责。5. 请赏析小说第一自然段的艺术手法及效果。6. 小说的题目是“纯爷们”,你认为文章要表现的“纯爷们”是谁?为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案】4. C 5. 运用倒叙手法,将爷刀刃仇敌后行走于旷野置于开篇,设置悬念,扣人心弦,引出下文内容。使用比喻、比拟、排比等手法强化了风雪之大、哭声之响、自然环境的死寂荒凉,暗示了社会环境,烘托了爷的形象,反映了爷的心境。 6. 示例一:“纯爷们”是爷。情节方面:爷是贯穿全文的重要人物,杀敌报仇、救护虎山峪后代等感人故事都集中发生在他的身上。形象方面:爷是小说重点塑造的形象,他的英勇无畏、疾恶如仇、恩怨分明、敢于自责、重情重义等性格,正与“纯爷们”相符。主旨方面:爷是文中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通过爷荡气回肠的故事,弘扬了一种英勇、正义的人格精神。示例二:“纯爷们”是韦二。情节方面:韦二收养爷的孩子,危难之中将自己的儿子交给日本人,到死也无人知其苦衷,可见其“纯爷们”特征。形象方面:在日本人面前表现胆怯、懦弱,实则内心坚毅,虽遭人痛骂,仍忍辱负重,最终献出生命,非“纯爷们”不能做到。主旨方面:正是通过着墨不多的韦二突显战争年代无畏牺牲的人物形象,他们遭人误解,甚至付出生命,是真正的幕后英雄,值得纪念和赞颂。【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C项,“人物关系复杂,以复仇作为主线贯穿全文”理解有误,小说中人物关系并不复杂,而且前半部分围绕“复仇”来写,后半部分则围绕“输血”“救命”展开。【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的艺术手法。从叙述的角度来看,第一自然段先写了爷复仇之后的情形,下文才写了复仇的经过,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倒叙手法的一般作用是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从修辞手法来看,“鹅毛一样乱飘乱飞的雪片”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风雪之大;“撕扯”运用了比拟的手法,“爹的哭声撕扯着原野的寂静,撕扯着原野上的狂风,也撕扯着爷的心”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哭声之大,反衬出人物内心的沉痛与愤怒的复杂情感,起到了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考生可答爷是“纯爷们”,也可答韦二是“纯爷们”,无论选择哪一种答案,都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角度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如答爷是“纯爷们”,可答爷是贯穿全文的人物,所有情节围绕爷展开,爷是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人物,是主题的体现者等;如答韦二是“纯爷们”,可梳理韦二的行为,答出韦二的性格特征,分析由韦二这个人物表达了什么主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2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岀新的部署。“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要求,从八个方面实化细化了相关路径和措施,各地按照这个规划,攻城拔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国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金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因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扬自力更生精神,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摘自新华社2017年2月22日,有删改)材料二: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产业是本。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张家大院安置点引进科技公司成立农民专合社,建立产业示范园3000亩,年人均可增收1600元,湖北省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引导各地走特色扶贫道路,如黄冈市形成了“罗田一只羊”“麻城一朵花”“英山一片茶”等一批特色产业,另外,加强就业培训,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也是鼓起“钱袋子”的重要手段。(摘自2017年9月18日四川日报,有改)材料三:走进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观音岩村易地扶贫安置点,60户安居房分成六七排,错落有致地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旁边小山上的野菊花迎风盛开,这里安置了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5户随迁户,村民董兴淮高兴地说:“我用政府补助的5万元建起了占地面积40多平方米的安居房,没有增加建房负担,很是满意!”董兴淮介紹:“原来我们住的是土墙石板顶,一下大雨就不敢睡,怕水冲进房子来,害怕房后的山垮塌,现在不出钱就住上了新房,孩子在外打工也不担心在家的老人和孩子的安全,他们回来交通也方便。”据村支书介绍;该村269户689人中,外出务工者达186户546人,占总人口的79.2%,大部分均在东川区务工,务工成为了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之一。在安置点一侧的公路边,有致富头脑的人,已带领群众进行白芨等中药材种植,当地传统产业“老家洋芋”也越来越受外地消费者欢迎。(摘自2017年4月27日曲靖日报,有删改)材料四(摘自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面貌明显改善。B. 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每年减少1000多万人,共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5.7%。C. 材料三用村民董兴淮例子,生动直观地展现了扶贫前后村民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可见云南曲靖易地扶贫工作取得了成效。D. 从材料四图表中可以看出,2013年到2016年4年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呈逐步减少趋势。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简要报道了国家主席习近平有关扶贫工作的讲话及相关专家、学者的解读,突出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决心和目标规划。B. 各地的扶贫经验证明,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扶贫工作中,广大干部和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对象和致富的主体。C. 曲靖会泽县已有村民在安置点附近种植中药材,发展“洋芋”产业,这与巴中市张家大院、湖北黄冈市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D. 前三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同,但都体现了新闻媒体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计民生的责任感,都探索出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措施。9.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的扶贫工作应该怎样有效展开。【答案】7. D 8. C 9. 中央出台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各级政府因地因人施策,发展脱贫产业,加强就业培训,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各级干部在扶贫工作中要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要发挥主体作用,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解析】【7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病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D项,“脱贫人数呈逐步减少趋势”错,根据统计示意图,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2014年是1232万,而2015年是1442万,2016年是1240万。故选D。【8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题中A项,“相关专家、学者的解读”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专家、学者的解读;B项,“广大干部和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对象和致富的主体”错误,原文“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杂糅了信息;D项,“都探索出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措施”错误,扩大了范围,第一则材料并未探索出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措施。故选C。【9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本题要求概括我国的扶贫工作应该怎样有效展开,从文章所给材料看,材料一重点介绍国家的政策,材料二介绍四川巴中和湖北黄冈的经验,材料三介绍云南曲靖的经验,注意从国家、干部和村民的角度分析,答题时注意抓住材料一中的重点句子“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要求”“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扬自力更生精神,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和材料二、三的事例概括答题要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刘鸿训,字默承,长山人。父一相,由进士历南京吏科给事中。追论故相张居正事,执政忌之,出为陇右佥事。终陕西副使。万历四十一年,鸿训登第,由庶吉士授编修。神、光二宗相继崩,颁诏朝鲜。甫入境,辽阳陷。朝鲜为造二洋舶,从海道还。沿途收难民,舶重而坏。跳浅沙,入小舟,飘泊三日夜,仅得达登州报命。遭母丧,服阕,进右中允,转左谕德,父丧归。天启六年冬,起少詹事,忤魏忠贤,斥为民。庄烈帝即位,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遣行人召之。三辞,不允。崇祯元年四月还朝。当是时,忠贤虽败,其党犹盛,言路新进者群起抨击之。诸执政尝与忠贤共事,不敢显为别白。鸿训至,毅然主持,斥杨维垣等,人情大快。而御史袁弘勋本由维垣辈进,思合谋攻去鸿训,则党人可安也。弘勋诋鸿训使朝鲜,满载貂参而归。锦衣佥事张道浚亦讦攻鸿训,鸿训奏辩。给事中颜继祖言:“鸿训先朝削夺。朝鲜一役,舟败,仅以身免。乞谕鸿训入直,共筹安攘之策。至弘勋之借题倾人,道浚之出位乱政,非重创未有已也”帝是之。给事中邓英乃尽发弘勋赃私且言弘勋以千金贽维垣得御史帝怒落弘勋职候勘已而高捷上疏言鸿训斥击奸臣维垣谬主焚毁要典帝责以妄言停其俸。七月,以四川贼平,加鸿训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帝数召见廷臣。鸿训应对独敏,谓民困由吏失职,请帝久任责成。以尚书毕自严善治赋,王在晋善治兵,请帝加倚信。帝初甚向之。关门兵以缺饷鼓噪,帝意责户部,而鸿训请发帑三十万,示不测恩,由是失帝旨。无何,御史田时震劾鸿训。鸿训数被劾,连章力辩,帝不听,下廷臣议罪。明年正月,鸿训谪戍代州。鸿训居政府,锐意任事。帝有所不可,退而曰:“主上毕竟是冲主。”帝闻,深衔之,欲置之死。赖诸大臣力救,乃得稍宽。七年五月卒戍所。(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给事中邓英乃尽发弘勋赃私/且言/弘勋以千金贽维垣得御史/帝怒落弘勋职候勘/已而高捷上疏言鸿训斥击奸臣维垣谬/主焚毁要典/帝责/以妄言停其俸B. 给事中邓英乃尽发弘勋赃私/且言弘勋以千金贽维垣得御史/帝怒/落弘勋职候勘已/而高捷上疏言鸿训斥击奸臣维垣谬/主焚毁要典/帝责以妄言/停其俸C. 给事中邓英乃尽发/弘勋赃私且言/弘勋以千金贽维垣得御史/帝怒落弘勋职/候勘已而高捷上疏/言鸿训斥击奸臣维垣谬主焚毁要典/帝责以妄言/停其俸D. 给事中邓英乃尽发弘勋赃私/且言弘勋以千金贽维垣得御史/帝怒/落弘勋职候勘/已而高捷上疏言鸿训斥击奸臣维垣/谬主焚毁要典/帝责以妄言/停其俸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庶吉士”,明代选举人中文学优等及善书者担任,三年后考试,成绩优良者授编修、检讨等职。B. “服阕”,指服丧期满。旧俗尊亲去世后,在服阕期间辞官、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C. “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的人),主管某一事务的人,宋金某些高级官员的通称。D. “文渊阁”,指明代宫内贮藏典籍及皇帝讲读的地方,永乐大典就是在南京文渊阁编纂。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刘鸿训的父亲刘一相是一位性格刚直的人。进士出身,后来担任吏科给事中一职,因为追究之前的首辅张居正的事情被执政者嫉恨。B. 刘鸿训在出使朝鲜时遭遇国内战乱。神宗、光宗去世后,刘鸿训到朝鲜颁布诏令,但遇到国内的战乱,就乘坐朝鲜专门为他建造的两艘大船,从海上回国。C. 刘鸿训出任礼部尚书时处在斗争的漩涡当中。此时,魏忠贤虽然失败,但其党羽还比较兴盛,因为刘鸿训能够主持公道,而遭受杨维垣等人的合谋排斥。D. 刘鸿训因为敢于直言而失去皇上的宠信。刘鸿训被召见时应对敏捷,并推荐自己喜欢的人担任要职;在关门之兵起哄的事上受到皇上的责难,从此失宠。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沿途收难民,舶重而坏。跳浅沙,入小舟,飘泊三日夜,仅得达登州报命。(2)鸿训居政府,锐意任事。帝有所不可,退而曰:“主上毕竟是冲主。”【答案】10. D 11. A 12. D 13. (1)沿途收留难民,船超重而毁坏。刘鸿训跳入水不太深的沙滩,坐小船,漂泊三天三夜,才得以到达登州回复命令。(2)刘鸿训身居要职,处理朝廷政务意志坚定。皇帝有做的不妥的地方,退朝后说“皇帝到底是年幼的君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也可用排除法。本题中,句意:给事中邓英就全部告发袁弘勋接受脏物,并说袁弘勋送千金给杨维垣,得以做御史。皇帝发怒,免去袁弘勋官职等候审讯。不久高捷上疏说刘鸿训斥责攻击奸臣杨维垣,错误地主张焚毁要典,皇帝以妄言责备他,停止了他的俸禄。其中,涉及的人物给事中邓英,做了两件事,一是揭发弘勋接受赃物,一是说弘勋行贿得官职,“且”是个标志;引发的皇帝两个行为“怒”“落”,应断开。“已而”固定词组,不能断开。又奸臣名叫“维垣”,“谬”是错误的意思,二者之间断开,“责以妄言”是状语后置。据此可得答案。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选举人中”错误,应是选“进士”中优秀者担任。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提干要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筛选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并推荐自己喜欢的人担任要职”于文无据。“受到皇上的责难”分析有误,由原文 “帝意责户部,而鸿训请发帑三十万,示不测恩,由是失帝旨”可知,错误。故选D。【13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重”,超重;“跳浅沙”前主语应补充:刘鸿训;“仅”,才;“得”,能够;“报命”回复命令。(2)“居”,担任;“锐意”意志坚决专一;“冲主”,幼主。【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修辞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参考译文:刘鸿训,字默承,长山人。父亲刘一相,由进士任南京吏科给事中。追究以前的宰相张居正之事,执政的人忌恨他,离开京城为陇右佥事。以陕西副使而终。万历四十一年,刘鸿训登第,由庶吉士授予编修。神、光二宗相继去世,刘鸿训到朝鲜颁布诏令。刚一入境,辽阳陷落。朝鲜为他建造两艘大船,从海路而回。沿途收留难民,船超重而毁坏。刘鸿训跳入水不深的沙滩,坐小船,漂泊三天三夜,才得以到达登州回复命令。遭遇母亲的丧事,服丧期满,晋升右中允,转任左谕德。父亲去世而回。天启六年冬,起任少詹事,违抗魏忠贤,被贬斥爲民。庄烈帝即位,官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密事务,派使者去召他。刘鸿训三次推辞,皇上不许。崇祯元年四月回朝。在那时,魏忠贤虽失败,其党羽仍兴盛,刚晋升的谏官群起抨击他。各执政者曾与魏忠贤共事,不敢明显地为他辩白。刘鸿训到来,毅然主持公道,贬斥杨维垣等,人们感到非常痛快。而御史袁弘勋本来是由杨维垣这些人推举,想合谋攻击排斥刘鸿训,党人就可以安心了。袁弘勋又诋毁刘鸿训出使朝鲜,满载貂皮、人参而归。锦衣佥事张道濬也诬陷攻击刘鸿训,刘鸿训上奏章辩白。给事中颜继袓説:“鸿训在先朝时被削夺官职。朝鲜一役,船坏,仅以身免。请求诏令刘鸿训入宫值班,共同谋划兴邦安国攘除祸乱之策。至于袁弘勋借题害人,张道濬越位乱政,不重重惩罚他们不会有停止的时候。”皇帝认为说得对。给事中邓英就全部告发袁弘勋接受脏物,并说袁弘勋送千金给杨维垣,得以做御史。皇帝发怒,免去袁弘勋官职等候审讯。不久高捷上疏说刘鸿训斥责攻击奸臣杨维垣,错误地主张焚毁要典,皇帝以妄言责备他,停止了他的俸禄。七月,因四川贼寇平定,加授刘鸿训为太子太保,进升文渊阁。皇帝屡次召见廷臣。惟独刘鸿训应对敏捷,说人民困苦是由于官吏失职,请求皇帝长久任用专人完成任务。以尚书毕自严善于治理赋税,王在晋善于治兵,请求皇帝倚重信任。皇帝起初很器重他。关门之兵因缺饷而起哄,皇帝心意责怪户部。而刘鸿训请求调发国银三十万,以示皇恩浩荡,由此失去皇帝旨意。没多久,御史田时震弹劾刘鸿训。刘鸿训数次被弹劾,连续上奏章为自己辩白。皇帝不听,发到廷臣之中议罪。第二年正月,刘鸿训被谪官戍守代州。刘鸿训身居官府,决心进取。皇帝有所不妥,推朝后说:“皇上到底是年幼的君主。”皇帝听说后,十分恨他,想置其于死地。依靠诸大臣极力援救,才得以稍微从轻处罚。七年五月在戍所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书愤二首(其一)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注释】西汉时,苏武被困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改。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不屈而死。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14. 下列对颔联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用苏武的典故写诗人晚年的困厄境况,十分准确贴切地表达了自己的一片忠心。B. 用张巡的典故是诗人以史明志,写自己虽然被俘了,但是要坚持斗争永不屈服。C. “久”字写出了持续困厄的时间之长;“空”字则突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门。D. 连用两个典故紧承首联的自我描述,诗人情绪激昂、内心悲愤,照应了题目。15. 本诗颈联情景交融,特色鲜明,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答案】14. B 15. 借景抒情,“细雨春芜”“颓垣夜月”描绘出幅凄清而又破败的景色,令人十分伤感;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著名宫殿上林苑和洛阳宫写当前的皇宫,增加了历史的沧桑感;承上启下,既呼应了前文对自身惨境的描写,又对尾联抒发以身报国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B选项“写自己虽然被俘了,”错误,诗人此时没有被俘。故选B。【1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首二联情绪激昂,一气直下。这一联则描写细腻,对偶精工,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最后一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的英雄本色。【点睛】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2)劝学中指明螃蟹虽有良好的外在条件,却无处容身的原因的句子是_ ,_。(3)辛弃疾在破阵子中,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_,_。【答案】 (1). 寄蜉蝣于天地 (2). 渺沧海之一粟 (3).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 用心躁也 (5). 了却君王天下事 (6). 赢得生前身后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蜉蝣”“沧海”“粟”“鳝”“躁”“了”“生”等。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带不带孙子,是个家庭伦理和习俗问题。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爷爷奶奶带孙子似乎是 的事,殊不知这并非法定义务,而儿女赡养老人则是法定的,二者并不是交换回馈关系。老人把子女抚养成人,已经尽过义务了。按人类社会接力式延续的规律,“不管隔辈人”并非道德缺陷。再者,爱孩子有多种表现方式,没天天待在家里带孙子,并不等于不疼爱孙子。让老人带孙子这类“家务啃老”已是社会上 的现象,( )。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无力分担家务和带小孩,也是事实。老人与孙子孙女之间毕竟血浓于水,帮忙带小孩也是亲情使然。但是,毕竟父母年纪大了,精力也有限,他们有权享受生活,子女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老人不愿意带孙子辈,其实也是对子女责任意识的一种呼唤。作为家庭成员,要认清各自的法定责任。我们的许多习惯做法与法律对冲,往往忽视自己是否欠缺相关法律知识不是什么大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涵养法治精神,用法治思维来审视习惯,看清道德的边界。老人乐意带孙子孙女是人之常情,不愿意带也 。如果老人不愿意带孙子,做子女的也不该突破法律底线,用过分的话对老人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天经地义 平淡无奇 无可厚非 冷嘲热讽B. 顺理成章 司空见惯 无可厚非 反唇相讥C. 天经地义 司空见惯 无可非议 冷嘲热讽D. 顺理成章 平淡无奇 无可非议 反唇相讥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从情理和伦理角度看,这类现象有存在的合理性B. 这类现象的存在合不合理,取决于其合不合情理、伦理C. 但是,这类现象十分反常,既违背情理,也不合伦理D. 但客观地讲,这类现象的存在合情理,但不合伦理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我们的许多习惯做法与法律对冲,但我们往往忽视自己欠缺相关法律知识这一事实。B. 我们许多习惯做法与法律相冲突,但我们往往忽视自己欠缺相关法律知识这一事实。C. 我们有许多与法律相冲突的习惯做法,却往往忽视自己是否欠缺相关法律知识这一事实。D. 我们有许多与法律相冲突的习惯做法,但我们往往忽视自己欠缺相关法律知识不是什么大事。【答案】17. C 18. A 19. 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天经地义:指正确的、不可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不容怀疑。顺理成章:形容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语境是讲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爷爷奶奶带孙子的现象,不是自然产生的结果,是人们经常认为的理所当然。应该用“天经地义”。平淡无奇: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司空见惯: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语境说的让老人带孙子这类“家务啃老”现象,从情理上看,不是侧重于吸不吸引人,而是习惯不习惯。用“司空见惯”更恰当。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苛求,表示虽有缺点,但还可以原谅。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选项要填的词语,照应前边说的“老人乐意带孙子孙女是人之常情”,用“也”来连接,是强调可以接受的,有合乎情理的一面,用“无可非议”更恰当。冷嘲热讽:尖刻、辛辣的嘲笑和讽刺。反唇相讥:不服气,反过来责问或讥讽对方。语境说,做子女的也不该突破法律底线,用过分的话对老人怎么样,关涉的是“老人不愿意带孙子”的情况,老人对子女并未有其他表现,说子女用“反唇相讥”不当,应该用“冷嘲热讽”。综合以上分析,C项符合要求。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语意,从文段中提炼出关键性词语、主要信息,根据具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联系下文“年轻人工作压力大也是事实”看,横线所在语境,意思是说这类现象的存在有其合乎情理的地方。A项表述合乎需要。B项,对这类现象的看法并无明确表态,缺乏针对性认识。C项,说这类现象十分反常,且用“却”来转折语意,说违背情理,不合伦理,语意承接不当。联系材料看,老人“没天天待在家里带孙子,并不等于不疼爱孙子”,“老人与孙子孙女也是亲情使然”是说这类现象的存在合伦理。D项表述也不正确。比较看,A项认为“从情理和伦理的角度看,这类现象有存在的合理性”,表述最恰当。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记忆中的错例,找到错误。联系下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涵养法治精神,用法治思维来审视习惯,看清道德的边界”语意看,划线句是想说存在的不足,即我们往往忽视“自己欠缺相关法律知识这一事实”。A项“但我们往往忽视自己欠缺相关法律知识这一事实”,表述正确,前半部分“习惯做法与对冲”,搭配不当。“对冲”在百度百科的意思是“特意减低另一项投资的风险的投资”,一般对冲是同时进行两笔行情相关、方向相反、数量相当、盈亏相抵的交易。该词不合语境。B项,“我们的许多习惯做法与法律相冲突”,是说许多习惯做法不合法律要求,出现冲突。表述正确。C项,“是否欠缺这一事实”,属于两个方面的语意,与“忽视”搭配不当。D项,“我们往往忽视自己欠缺相关法律知识不是什么大事”,属结构混乱,如修改,可将“忽视”改为“认为”,表述为“我们往往认为自己欠缺相关法律知识不是什么大事”;或将“不是什么大事”改为“这一事实”,表述为“我们往往忽视自己欠缺相关法律知识这一事实”。故选B。【点睛】高考对病句的类型明确界定为六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平时应把握考查要点并切实领会实质,有针对性地进行考点复习。辨析病句方法:1.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