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修辞论7.doc_第1页
句法修辞论7.doc_第2页
句法修辞论7.doc_第3页
句法修辞论7.doc_第4页
句法修辞论7.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句法修辞论古今被动句的修辞对比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语文生活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随之而来的是,汉语语言学的蓬勃发展,尤其是人们在在修辞学领域对句法修辞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取得了更为丰硕的成果。被动句的研究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有力的证明。现代汉语中,被字句的研究。被字句作为一种典型句式,一直都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一些研究者运用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对被子句进行了新的诠释,使被字句研究进入了又一个新的活跃期。的确,汉语被动句的修辞现象,真的是丰富多彩,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梳理去认识去研究。本文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古汉语学界对被动句的研究已久,成果层出不穷。对古代汉语的界定依据吕叔湘先生的标准,以晚唐为界,古代汉语中包括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对典型的标志被动句的界定主要是依据使用的频率和大家的认可度。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发展大致是从“于”字式、到“见”字式,再到“为”字式和“被”字式。“于”字式被动句被学界广泛认为是最早的标志被动句的形式,其产生的年代大致确定在春秋年代。“见”字式的起源时间在学界有几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杨伯峻等人认为“见”字式表被动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二是潘允中认为“见”字式表被动最早出现在西周金文中;三是向熹认为“见”字式表被动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三种观点虽然不同,但是相隔的年代并不远,所以“见”字式表被动的时间大概是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其使用的年代并不是很长。“为”字式表被动产生的年代在学界中大致认为是战国时期,而且“为”字式表被动句式使用历史最久的被动式,直到明清时期才逐渐才被代替。“被”字式的产生年代一直都是争论最多的,但是“被”字式表被动的句式出现后其地位就经久不衰,一直沿用到现在,也即是现在表示被动句式中典型的“被”字句。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与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样有两种类型,一是有标志性的被动句,例如“被”字句,二是没有标志性的被动句。在社会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中,汉语被动句虽也出现了一些构成与用法上的细微变化(下文详述),但总体上仍以稳定性为主,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被动句的用法却出现了一种异常活跃的新情况,“被”的结构开始大量出现,继而开始从网络走向大众语文生活,如“被自杀”、“被下岗”、“被失业”等,以致被人们称之为“被”时代的到来。这种新被字句与传统的“被字句”不同,传统的被字句中的“被”字通常是不能与不及物动词搭配构成被动句,而应该是于及物动词搭配使用,但是现在很多网络用语就突破了这种常规,带来一种看似荒谬、有悖常理、实则颇耐人寻味的特殊效果,完成了被动与主动并存、受动与施动同体的语法创新, 从而丰富了传统的“被字句”的形式及含义,也带来了一种新的修辞效果。当然这种状况还正在发展中,我们一时还无法给它下结论。因此不过,传统的 “被”字已经或正在被虚化,虽所以其发生了改变,但其改变后有表示遭受的意思,与传统的也有表示被动的意思义不无关联。被动句的这种充实与更新,不乏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的反映。尤其网络新被字句,这是一种开放性的结构,由于某种特殊表达需要,故意突破规范,临时作一些创新,之所以被人们所接受,说明有它具有切实的现实需求,但是这种结构又对传统的语法原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当然,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值得讨论,不过我们也要用平和的态度对待这种变化。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在修辞方面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它们之间所存在的一切关系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讨。本文将从修辞角度考察汉语的被动句,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的用法进行比较研究。本文的中心是讨论被动句的修辞效果及其演变规律,主要针对被动句在古代、现代、当代三个不同时期所呈现的面貌展开全面讨论。文章主体有四大板块: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修辞效果、现代汉语被动句的修辞效果、古今被动句用法的传承与变异、网络新被动句的修辞分析等。二、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修辞效果在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多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有标志的被动句。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按,不用黑体。)(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2、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按,不用黑体。下同)(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3)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4、“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示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4)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不表被动,与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用法一样。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另一类是无标志的被动句。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5)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例如:(6)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司马迁屈原列传)(7)景七年,栗太子废,窦婴力争不能得。”这里所没有任何标志表示被动语态,但是从主谓之间的制备与被支配关系来看,就知道太子被废,因此是被动句。概括起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的修辞效果主要有:(一)凸显因果矛盾。例如:善游者溺,善骑者堕。(文字符言)这是一个无标志的被动句。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善于游泳的人被淹死,善于骑马的人在骑马时被摔死。翻译过来后很明显知道这是被动句。原句中虽然没有表示被动句的标志,但是从语义中可以判定其就是被动句。众所周知,善于游泳的人不会被淹死,而善于骑马的人不会被摔死。但反言之,不会游泳的人一般不会下水,因此被淹死的概率很小,不会骑马的人多数不会经常骑马,因此不会骑马而被摔死的人很少;而经常游泳骑马的人会一不小心就会被溺死和摔死,不过这也许只是特殊的现象。总的来说这就是一种矛盾现象,凸显了因果矛盾。(二)强调受事对象。例如:太祖为流矢所中。 (三国志魏志五帝纪)此句是“为所”格式。“太祖”指的是“曹操”,句子是由“为”字引出的被动句,即曹操被飞箭射中。强调了曹操是被“飞箭”射中的,在句中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使得句子中心更加明确。如果把 例句中的介词“为”改为“乃”,这样原句的被动句就变为了主动句“太祖是飞箭射中的”,这样句子就显得平淡无味,没有把太祖是被“飞箭”所伤强调出来,失去了强调的韵味。(三)突出被动状态。在古代汉语中,常常用“见、于、见于、为、为所、被”等词在句中表示被动,从而引出动作的主动者,突出被动者的状态,加深句子的被动程度。例如:(1)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上述两个句子都是被动句,分别用 “于”、“被”来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从而突出被动句的现有状态,加深句子的被动程度。另外,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还具有增加动词的表现力和转换(变更)话题,使句意更加有韵味,从而达到修辞的效果。(四)介词引进主动者在被动句中,动词后面加介词“于”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但必须指出的是,句中的介词“于”并不表示被动,其被动意义是由动词本身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例如:(1)晏子聘于鲁。(王充论衡知实)(2)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后汉书光武皇帝本纪)例(3)中就动词“聘”而言,主语“晏子”是被动者,即“晏子”被聘用,而“鲁”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主要依靠介词“于”引进。王彪在试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中认为“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的原意是光武皇帝九岁就失去了父亲,被叔父良抚养。句中主语是“光武”,是被动者,介词“于”起到了引起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从而引进了“叔父良”。(五)动词本身表被动例如:(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也是无标志被动句。例(1)第一句中的“隳”是动词,但在句中表示“被摧毁”,因此是动词本身表被动;例(2)第二句子中的两个“举”都是动词,在句中表示“被举”的意思,因此也是动词本身表被动。三、现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修辞效果在现在汉语中,动词作谓语中心的句子里 ,施事者作主语的是主动句,受事者作主语的句子表示被动意义,是被动句。现代汉语的被动句按有无被动形式标志也可以分为两类,这与古代汉语的分类大致相同。1、主语(受事)+被+施事者+谓语动词例如:(1)足球被刘强踢坏了。(2)侵略者们终于被团结一心的中国人驱赶出中国的领土了。2、主语(受事)+被+谓语动词例如:(3)我们之间的秘密被发现了。(4)考试成绩被公布了。在现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除了典型句式“被字句”外,还可以用“让、叫、给”等介词引入施事。例如:(5)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了起来了。(鲁迅社戏)前半句是用“被”字表示被动,而后半句更具语义来看也是一个被动句,但是是用“给”字来表示被动的,即红衫的小丑被白话胡子的人打了。(6)夏宏带到学校的午饭,让李晓明给偷偷的吃完了。该句也是一个的被动句,很明显是用“让”字表示的被动,即夏宏的饭被李晓明偷偷吃完了。(7)花瓶给他弄坏了。花瓶坏了,但是花瓶不会自己被弄坏,而是“给”他弄坏的,此句是用“给”字来表示被动,即花瓶是被他弄坏的,因此这是由“给”字引出的被动句。无论是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被动句都有最基本的两种形式: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在字面上就能判断其是否是被动句,而无标志的被动句则需要我们根据句意来理解,从而判定。在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被动句式多有明显的标志,即往往是由“被”字构成的句子,也就是我们常见到的“被”字句。“被”字句表示被动,句中的主语是受事者。例如:“老虎被武松打死了”。“老虎”是受事者,是动作涉及的对象,所以“被”字句也叫“受事主语句”。 但也有大量的受事句是不用“被”字的。例如:(8)信件寄出去了。(9)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在现代汉语中“被”字句是被动句的典型代表,那么我们就从典型代表的修辞效果来进行探讨。就“被”字句而言,在话语中,“被”字句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在文中或者句中我们选择用主动句还是被动句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尤其是选择运用“被”字句时,除了满足语法、语义要求之外,还受上下文是否连贯的影响和制约。通常在文章中,用不用“被”字句与文章的话题是相关的。李晋荃指出,话题就是语用连贯手段。“话题连续的连贯功能最为明显。”“被”字句是受事作话题的句式,显然适合接在受事成分作主语的句子后保持话题的连续性。很多情况下,“被”字句出现的语段中,前接句的话题都与“被”字句的受事是同指性成分。因此在现代汉语中,被动句有下面几点修辞效果:(一)紧扣话题,逐步延伸“被”字句的话题一般情况下是紧扣前面所述的话题,是前句中的话题的延伸。在文章中常见的就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语义领属关系。此时“被”字句的话题就会接着出现。例如:有一天,它因夜冷,钻到大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显得更难看了。(郑振铎猫)因为夜冷,猫钻到大炉底,所以后来毛被烧,这是一种领属关系,毛被烧是因为前句的延伸,紧扣前句的语义展开的。(二)联系新旧信息、造成话题连锁说话人选取前接句的宾语作后接句的话题,使语句中的新旧信息衔接自然、紧密,形成环环相扣的连锁效应。(三)开启话题,首尾呼应一般来说“被”字句可以使话题对应,满足构造均衡的效果。通常说话人会对同一范畴之内的几个事物进行叙述或者描述,从而就会使用到并列结构。在语言学中我们知道,并列结构要求其并列项的性质相同,话题对应。为了结构相同,可以采用“被”字句来协调某一个分句的内部构造,使几个分句前后呼应、趋于均衡、衔接自然。如:二诸葛老婆追出门来,被二诸葛拦回去,还骂个不休。(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四)突出被动者,避免主动者出现如果说话人要突出主动者,可以用主动句式;如果要突出被动者,则用被动句式。因此被动句就是强调被动者。例如:(1)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这里强调的不是“家务和耕种”,而是“她的时间”,因为“没法照顾孩子”不是因为其他别的原因,而是因为母亲的时间不够用,而时间不够用是由“家务和耕种“造成的。被动句的修辞不但为了强调被动句,也是为了避免主动者的出现。例如:(2)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朱自清绿)(3)时间不长,她又被抬回来了。(杨沫坚强的战士)例(2)中强调了“那瀑布”,还把无从说起的主动者省掉了,因为“那瀑布”我们根本不能说清它是被谁或者是被什么东西“扯成大小的几绺”,这里运用被动句就可以把这些无从说起的主动者免去,但是如果用主动句来表达,就不能省掉这说不出的主动者。例(3)中的“她”被抬回来了,但是是被谁抬回来的?作者把主动者避开不提,又把“她”放在主语的位置,作为叙述的话题,但是并没有影响到句子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使用了被动句后主动者是否出现对文章的意义来说都不重要,因此可以避开主动者。(五)强化施动性,也弱化施事性“被”字句中介词“被”具有增强把动作行为的施动力引向前面的受动者的能力,受动者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施动者所作用的力,没有反抗力,因此具有强受动性。被动句中的“被”后的宾语是动作的施动者,当施动者由有生名词充当时,它所具有的施动性就相对强一些,因为名词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可以发出动作,例如:杯子被他妹妹打碎了。 但有时有生名词作“被“字后的宾语时,没有强施动性。例如:(1)李晓华被那个女孩子迷住了。“那个女孩子”很有可能并没有意识自己发出某个动作来引起“李晓华”的注意,“李晓华”是由于被“那个女孩子”的美貌或者某种气质所吸引,是“李晓华”的一种自主行为,而并非“那个女孩”,这时施动者就具有非自主和非意愿性,所以此时就具有弱施事性。例如:(2)张大爷被那件事急坏了。张大爷急那件事,“那件事”是张大爷“急”的原因,它本身不表示任何动作,因此不具有自主性和意愿性,所以具有弱施动性。(六)具有某种正式、客观的感情色彩被动句与主动句相比更具客观性,因为主动句中主语的位置通常都是说话人,而说话人可以利用被动句的结构特点来省略动作的发出者,营造一种客观正式庄重的气氛。例如:恭喜你,你被正式录取了。这是一个被动句,句子中省略了宣布“你”被录取的发出者,也即是说话人。而且没有提到被谁录取或者是被某单位(公司)录取,但是从语义看出这话是招聘单位(公司)中的人员说的,从而营造了一种正式、客观、庄重的气氛。“被”字句一般情况下表示不愉快或不幸的事,例如:“他被谋杀了”。但是“被”字句也有表示好事发生的情况,例如:“他被选举为学生会主席”。有时“被”字句带有的感情色彩是不愿意被别人知道或懂得的,如:“我们的秘密被他知道了”。四、古今被动句用法的传承与变异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都有有标志性的被动句和无标志性的被动句两种类型。例如:古代汉语中有标志性的被动句: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司马迁屈原列传)现代汉语中有标志性的被动句:他被老师狠狠的批评了。现代汉语中无标志性的被动句: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无论是古代被动句、现代被动句、还是网络新被字句,它们都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和完善。古代的被动句的发展大致从“于”字式、到“见”字式,再到“为”字式和“被”字式,而在现代汉语中也一直在沿用“被”字式的被动句,即“被”字句。还出现了现在网络上流行的新“被”字句。古代汉语被动句与现代汉语被动句的有下面两种相同的特点。1、引出施事(1)太祖为流矢所中。 (三国志魏志五帝纪)(2)他被工作累坏了。例(1)中用“为”强调了太祖是被飞箭所伤,从而引出了施动者“箭”。例(2)中强调了“他”是被工作累坏的,其施动者由“被”字引出。因此无论是古代汉语的被动句还是现代汉语的被动句,都有强调被动性,引出施动者的作用。2、强调被动在古代汉语中,常用“被、于、见”等来引出动作的施动者,从而突出被动状态,则增加句意的感情色彩。在现代汉语中也常用“被”字来突出被动状态,增加感情色彩。例如:(3)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4)这位女歌迷被刘德华迷住了。第一句中突出了说话者对老百姓的关切,不希望老百姓受别人的控制,这是一种爱民的心态和举动,因此句中的“于”增加了句意的感情色彩。第二句女歌迷被迷住,突出了女歌迷的状态,人所共知,刘德华是四大天王之一,因此女歌迷被四大天王之一的刘德华迷住,加深了句子的感情色彩。3、色彩偏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多数被动句都表示不如意、不愉快的感情色彩。例如:(5)太祖为流矢所中。 (三国志魏志五帝纪)(6)他被石头砸伤了脚。例(5)中太祖被飞箭所伤,例(6)句式脚被砸伤,因此这两句都表示不愉快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中的主动句和被动句通常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现代汉语中 “把”字句可以转换为“被”字句,古代汉语中的主动句可以转变为“于”字句、“见”字句、“被”字句等被动句。例如:(7)小红的足球被他拿走了。他把小红的足球拿走了。(8)她的钱包被小偷偷走了。小偷把他的钱包偷走了。(9)赵取济西。济西破与赵。(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十七)(10)遥闻汉主诛陵母。陵闻老母被君诛。(敦煌边文集李陵变文)古今被动句的不同点有以下几种:从形式标志上看古代汉语被动句一般是用“见、于、见于、受于、为、为所”来表示被动,而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用“被、给、叫、让”等来表示被动。例如:(1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1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着。(陈涉世家)(13)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传)(14)我们之间的秘密被发现了。(15)夏宏带到学校的午饭,让李晓明给偷偷的吃完了。(16)花瓶给他弄坏了。(17)潜叫他拿去买零食吃了。古代汉语中,当一个句子在字面或者句意中无法判定句子是否是被动句式,我们就需要从其他角度来考虑和确定,例如很多方言角度、伦理角度等,就必须从其他角度来考虑,这样才能准确的判定其是否为被动句式。例如:(18)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孟子)例句中的几句话,从字面上我们无法判断它是被动句还是主动句,因为“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这几句话的形式都是主动句,但是形式为主动句的不一定就是主动句。下面我们来分析这几句话,“道”是孟子主张的儒家的道。按照孟子的思想,天下有道时,则德之小者役于德之大者,贤之小者役于贤之大者,这才是正常的秩序:凭借德贤来比之大小。天子没道的时候,则凭借力量、强弱,。这不是儒家认可的秩序。因此只有这样理解才合乎孟子儒家的思想,而不仅仅从字面上、句式上来判定。所以判定句子是主动句还是被动句,有时候需要从常理上来考虑,从学术思想上来判定。而现代汉语中被动句往往是为了说明某件事或者某样东西,是可以从其叙述角度来判定。例如:(19)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冰心荷叶 母亲)句中那朵红莲是被动者,雨点是主动者,红莲被雨点打着,打得左右歪斜,这就是在说明红莲被雨点打以后的情形,所以这是被动句。与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被动句在句式修辞上主要有以下几种变化。(一)句式构成口语化早期的古代汉语“被”字句式大多呈现为“N被V”式,句子中的动词多是单音节的。在汉语中单音节词就是一个字的词,在古代汉语中常常出现。例如:(1)是时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史记酷吏列传)(2)错卒以被戳。(史记酷吏列传例(1)可以为:的动词是“刑”,例(2)中的动词是“戳”,都是单音节词。随着动词逐渐向双音化方向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动词的双音化趋势更加明显。例如:(3)因为那件事的曝光,他被演艺界封杀。(4)她因为不自信,常常怕被别人笑话。例(3)、例(4)两句中,动词“封杀”是偏正式双音词、“笑话”是支配式双音词。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被”动句式从单音节词逐渐向双音节词发展,并成为现代汉语中“被”字句的主要形式。(二)不如意色彩淡化古今被动句中,被动句多表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被”字句并不完全表示被动,而是为了表示或者突出一种对人来说不幸或者不如意的意味。例如:(1)班里的几个优秀学生都被尖子班的老师挑走了。这对于说话者来说是一种遗憾的事,因为班上的优秀学生被挑选走了,这对于班级实力来说是一种损失。同时,现代汉语被动句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法:有时不如意色彩有所淡化。这样一来,在现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范围比古代汉语的要大,其不仅有表示不如意的色彩,也带有表示如意、高兴的色彩。例如:(2)邻居家的小孩被逗乐了。(3)他被邀请参加今天晚上的晚宴。“逗乐”和“参加晚宴”都是好事,因此具有如意、高兴的色彩,这与古代汉语被动句相比其使用范围相对扩大了,因为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通常只表示不如意或者不幸的事情。(三)篇章功能显性化1、联系新旧信息、造成话题连锁说话人选取前接句的宾语作后接句的话题,使语句中的新旧信息衔接自然、紧密,形成环环相扣的连锁效应。例如:(1)泥土给雨水击打出一股燃烧的皮革味儿,后来这气味又被飘来的合欢花儿味儿漫过了。(张炜柏慧)第一句的主动者是“雨水”,被动者是“泥土”,到第二句时主动者就转换为“合欢花儿”,被动者则是由前句的引发出来的“皮革味儿”。这样就形成了新旧信息的自然衔接,环环相扣。2、开启话题,引介新的话题(内容)(2)还有一天,我刚入睡,门就被谁推开了。近来的人有五十来岁,是个满脸胡须,用一根茅绳系腰的男人。(张炜柏慧)用“被”字句引进被宾语“谁”,吸引了读者的好奇心和丰富想象力,下文自然展开对“谁”的具体描述,这个“谁”其实就是后面说叙述的“五十来岁,是个满脸胡须,用一根茅绳系腰的男人”,话题的转换显得自然和谐。3、首尾呼应,衔接自然一般来说“被”字句可以使话题对应,满足构造均衡的效果。通常说话人会对同一范畴之内的几个事物进行叙述或者描述,从而就会使用到并列结构。在语言学中我们知道,并列结构要求其并列项的性质相同,话题对应。为了结构相同,可以采用“被”字句来协调某一个分句的内部构造,使几个分句前后呼应、趋于均衡、衔接自然。例如:(3)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4)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摧毁了森林,埋葬了田园,城郭变成丘墟。例(3)中采用了“被”字句,“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与末句“城郭变成丘墟”这一话题相对应,都是叙述遭受沙丘危害的事物,一气呵成,具有铺叙的作用。但是例(4)中“摧毁了森林,埋葬了田园,城郭变成丘墟”的话题没有对应,因此连贯性不强,两例句相比较可得出结论采用“被”字句的句子更具有修辞和表达效果。(5)地震不但导致房屋摧毁,所有的交通、网络也全部被中断。这一句是“被”字句联用的形式,如果把其改为不用“被”字句,则是“地震不但导致房屋摧毁,也中断了所有的交通、网络。两句相比较,用”被“字句的句子在句式上更加的整齐匀称,语气也更加强烈,与上下文的连接更加紧凑,把焦点都集中在了同异事物上,体现出了地震带来的严重后果。而通过改动后的不带“被”字句的句子,在句式的整齐匀称方面就相对要弱,而且语气也没有原句强烈。(6)这三卷小说史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不仅被国家教委指定为高校誓科教材,而且被日、美、俄等国的一些著名大学用为教学参考书或研究生必读书。 在这个复句中,首先叙述的是“这三卷小说史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这三卷小说史”是这一小句的中心,是叙述的焦点,在这样的语境下,接下来要表明“这三卷小说史”在我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影响,要使上下句子衔接自然恰当,让读者理解更方便,就必须采用“被”字句。(7)城市和县城里的学生都被剧中农村孩子的好学精神所感动,也被他们的贫穷所震惊,他们说,同有一片天,共有一方地,山村儿童与我们竟有着那么大的差别,我们应该帮助他们重返校园。在这个例子中,开头使用“被”字句是为了突出主体“城市和县城里的学生”,接下来采用并列关系的“被”字句联用,这样后一个“被”字句可以省略受事“城市和县城的学生”,而起到经济用语,衔接自然的作用。(8)那些木头,有的被扛到了麦地里,有的被扛到了某个人家屋后的树林里,有的被缚在船旁随船远去了(曹文轩红瓦)在这个例子中,所要表述的中心是“那些木头”,这些木头所经历的事情,不只一件,而是有“被扛到了麦地里”、有“被扛到了某个人家屋后”、有“被缚在船旁”的,这样要表述一个受事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就需要用到“被”字句联用这种格式来维持整个句子的一致,使表达紧凑连贯,从而保持叙述角度的一致性,使上下文语脉贯通。而且当说话人所要表述的受事的施事不重要或不明确时,“被”字句的联用就更能体现出它的效用五、网络新被字句的修辞分析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网络交际中,彼此间可以不告知自己的真实身份而进行交流,这就使得语言使用者消除了很多顾虑,从而获得自由的语言发挥空间,可以畅所欲言,所以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便生出了新“被”字句,即“被自杀”、“被就业”、“被下岗”等句式。按照语言规范来定论的话 “被”不能与不及物动词搭配构成被动句,但在网络交际中却频繁的出现这样的语言搭配,这种搭配突破了常规却在网络语言上能够得到认可和利用,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被运用。这就是大众所说的“被”时代。这种特殊的语言搭配有它的特殊表达需要,这种创新在语言中有着一定的修辞效果。(一)具有委婉的讽刺韵味如“被自杀”这一搭配组合中,“自杀”在正常人的理解范围内就是某个人自身因为某些原因导致自己不想活了,所以自杀,这是一种自主行为。然后“自杀”这个不及物动词与“被” 字搭配使用,似乎有点否认自杀的行为,而是怀疑这是一种由他人或者外界原因导致的“自杀”,对于自杀者来说,是不得已或者是被迫的,丝毫没有一点自愿的色彩,因此是“被自杀”,所以这种搭配似乎在委婉的讽刺某些东西,因此具有讽刺韵味。(二)具有幽默调侃的效果“绿化”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倡的,是对环境的一种保护,但实质上有多少地方能够真正的做到绿化?把荒山绿化、把周边环境绿化?但是常常就会出现一些比较滑稽但又真实的现象:当得知某位领导要来某个地方进行视察时,当地之前还是一片荒山的地方一夜间却绿树成荫,一夜间就被“绿化”了,因此“被绿化”就这样孕育而生。因此具有了一种幽默调侃的效果。(三)具有发泄不满情绪的功用。民主国家的选举是有全体公民公正和自由的选举,大到国家领导人的选举,小到村干部的选举,甚至班级班干的选举。然而由于种种社会现象,导致了某些选举的不公正,因此有些民主现象已经变质。然而对于这种现象,大多数人却无能为力,只能抱怨社会的腐败,对此心中的不满情绪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发泄,因而在网络上我们可以看到“被民主”这样具有创造性的新组合,用语言表现了社会某些现象的不公正,它不仅具有讽刺意味,还发泄了很多人心中的不满情绪,因此这样的网络新“被”字句就具有发泄不满情绪的功用。这种现代汉语中的新“被”字句与古代汉语传统的被动句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古代汉语中传统的被动句通常是按照严格的语法规则来表达,而现代汉语中的新“被”字句却打破了这一常规,把介词与不及物动词搭配使用,虽然这种搭配完全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原则,但却达到了一种语言的表达需要,从而它有着古代汉语被动句没有的修辞效果。新“被”字句是对古今被动句的一种突破,新“被”字句具有黑色幽默性、讽刺性和发泄不满情绪等修辞效果。而这几中修辞效果在古今被动句都是没有,不过,其新潮用法又是传统用法的一种相关偏移与延伸,看似无理,又妙在其中。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说,这种新被动句已经正式进入了我们的汉语。六、小结被动句是修辞中的一种句式,这种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