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练习】《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人教必修2).doc_第1页
【提高练习】《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人教必修2).doc_第2页
【提高练习】《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人教必修2).doc_第3页
【提高练习】《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人教必修2).doc_第4页
【提高练习】《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人教必修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提高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A. B. C. D. 2.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这一变化()A. 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C. 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 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3.明朝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专烧宫廷用瓷,制品有极高成就。同时民窑生产发展很快,产品质量提高,嘉靖万历期间形成官民竞市、官搭民烧的局面。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瓷等品种都取得卓越的成就,景德镇发展为“天下窑器所聚”的中心。据材料可知()A. 制瓷业在明代进入彩瓷时期B. 官营手工业以明代开始日益衰落C. 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D. 明代制瓷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4.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车路、乐器之工平漫刀矟(长矛)之工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A. 更换工种频繁B. 主要从事雕刻、乐器生产C. 职业是世袭的D. 是政府雇佣的手工业者5.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A.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B.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C. 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D.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6.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阖闾)请干将铸作名剑二枚。干将作剑,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囊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这表明当时()A. 冶铁已经有用煤作燃料的记载B. 供风形式采用水利鼓风C. 灌钢法的使用,提高了兵器的锋利程度D. 冶铁已经使用木炭作燃料7.费正清在传统与变迁中谈到:“明朝中后期,手工艺制作有了很大的发展。景德镇的官窑为皇宫及官府烧制了大量瓷器,有的还专供出口。同时,苏州亦成为国内商业、金融业和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纺织、染色业)的中心。附近的松江地区则是晚明时期棉纺织业的中心,当地机户利用外地原料进行加工后,再将成品返销各地。”以下对材料解读有误的是( )A. 手工业区域分工明显B. 手工业品种类多,技术水平高C. 民营手工业水平超过官营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8.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B.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C. 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D.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9.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青花瓷的出现要迟于青瓷、白瓷B. 青花瓷属于青瓷,主要销往海外C. 青花瓷属于彩瓷,元朝盛极一时D. 青花瓷将制瓷与书画融合为一体10.2010年,在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一个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创下中国艺术品在全球拍卖的最高价格。该瓷瓶的制造年代最有可能在( )A. 商朝B. 秦朝C. 汉朝D. 清朝11.古代中国瓷器享誉世界,被称为瓷器大国。诗人陆龟蒙曾作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古代制瓷艺术的高超水平。诗中描绘的是下列哪种瓷器( )A. 宋代月白釉碗B. 宋代海棠花盆C. 唐代秘色瓷D. 元代青花瓷12.资本主义萌芽与传统手工业的区别有是否为满足市场的需要,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生产劳动者是否被集中在一起从事生产 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雇佣关系生产过程中是否出现劳动力的出卖者( )A. B. C. D. 13.考古工作者在郑州市北郊古荥镇发现了属于西汉中晚期和东汉时期的冶铁遗址,在1号高炉坑内,发掘出属于同一时代的20余吨积铁。据估计,古荥1号高炉的日产量可能在1吨左右。由此可知两汉时期( )A. 燃料改善提高了冶铁效率B. 冶铁业产量与规模较大C. 铁业官营提高了冶铁产量D. 农业发展带动冶铁技术进步14.史载,明代棉花的种植已在北方地区得到推广,山东、河南、河北都是重要的产棉区,山东东昌府的“棉花转贩四方”,“民赖以利”,兖州府的棉花也有“商贾转鬻江南。”材料中的史实说明( )A. 南北方经济得到均衡发展B. 经济作物在北方普遍种植C. 形成初步联系的国内市场D. 形成南粮北棉的经济格局15.王帧在其专著中记载:“其制,当选湍流之侧,架木立铀,作二卧轮;用水激下轮。则排前直木,则排随来去,揙(抚、击)冶(冶铁)甚速,过于人力。”他描述的是()A. B. C. D. 二、材料解析题1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这种传继方式,继承的对象稳定可靠,家庭经验不断积累;但同时也变得保守僵化,因循守旧,不求革新和提高。中国古代有许多十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后来都相继失传,就同这种继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阻碍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不得直译或者摘抄原文)(2)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手工业保持传子不传女的传习方式的原因和影响。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出现在明朝中后期的纺织业中;“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反映了牛耕开始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反映了此时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时间限制,此时为宋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述的是唐代越窑青瓷的精美,由此可知,先后顺序是,故D项正确。2.【答案】D【解析】废除匠籍制度,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并不能说明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也不能反映小农经济的巩固故AB两项应排除。材料并未提及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官营手工业者无人身自由,为封建官府工厂提供无偿劳动力;清朝,废除匠籍制度,人身依附关系解除,手工业者可以记工领取报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故选D。 3.【答案】C【解析】A、元朝时期进入彩瓷时期,故错误;B、材料中未涉及官营手工业衰落的现象,故错误;C、材料中指出“景德镇发展为“天下窑器所聚”的中心”,由此可知: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故正确;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纺织工业,故错误。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手工业,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教作者传家技”说明工匠职业是世袭的,故C项正确;“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说明工种不能更换,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细镂之工车路、乐器之工平漫刀矟(长矛)之工”;材料指的是官营手工业,不是“政府雇佣的手工业者”,排除D。故选C。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可知,不能说明它是目前已知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的窑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都表明铜官窑经营者注重营销,产品远销世界多地,即注重市场营销策略,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结合所学可知,该窑为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表明其产品远销世界多地,但不能说明主要面向海外销售,D项错误。故选B。 6.【答案】D【解析】A、用煤冶铁发生在汉代时期,故错误;B、水利供风的形式发生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之后,故错误;C、灌钢法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历史时间不符,故错误;D、由材料中的“鼓囊装炭”,可知冶铁用木炭来做燃料,故正确;故选D。 7.【答案】C【解析】材料中提到了机户说明资本主义萌芽,提到了原料输出和制成品输出说明区域生产,金融区和生产区说明专业化。但材料没有把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对比。因此选C。8.【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分析、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的“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可以得出江浙地区农业发展让位于手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出现转型,故D符合题意;A项表述不符合明清时期的史实,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农产品商品化加速的内容,排除B;当时手工业发达,但生产方式没有明显变化,故排除C。故选D。9.【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旨在考查知识迁移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东汉时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制成熟的白瓷,而青花瓷是元朝,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青花瓷不属于青瓷,B项错误,符合题意;青花瓷属于彩瓷,元朝盛极一时,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可知,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B。10.【答案】D【解析】材料提到彩瓷是明清时期出现的。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成就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越窑”、“翠色来”,结合所学可知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A宋代月白釉碗是是钧窑瓷器中的佳品,B宋代海棠花盆是哥窑的产品,D元代青花瓷是景德镇的湖田窑产品,均与材料信息“越窑”不符,况且诗人陆龟蒙是唐代人,不可能描绘宋代和元代的瓷器,排除ABD;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秘色瓷是越窑的青瓷产品,故选C。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民营手工业与传统手工业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为了满足市场需要而进行生产,且资本主义萌芽的最大特征就是雇佣关系,劳动力被商品化,故正确;劳动者是否被集中在一起从事生产不能作为工场手工业和传统手工业的区别,因为工场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均将劳动者集中在一起进行生产,不符合题意,排除ABD。综合分析正确,故选C。13. 【答案】B【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汉代遗址的冶铁产量与规模。14.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所述:明代棉花的种植已在北方地区得到推广,并且山东东昌府的“棉花转贩四方”,“民赖以利”,兖州府的棉花也有“商贾转鬻江南。”,这表明此时的南北方已经初步形成了联系的国内市场,C项符合题意;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且南宋我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南移;B项不是材料说明的问题;D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C。15.【答案】A【解析】通过题干材料描述可知这是水排,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在公元31年由杜诗创制,其原动力为水力,通过曲柄连杆机构将回转运动转变为连杆的往复运动。故A正确。B是翻车,C是曲辕犁,D是筒车,均与题意不符。故BCD错误。 16. 【答案】(1)因素:赋税、徭役繁重;人情来往繁多;重大疾病;水旱等自然灾害。(2)原因: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落后的传统观念(宗法观念,男尊女卑);官方法令的保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