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与学科交叉的融合性探索与实践.doc_第1页
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与学科交叉的融合性探索与实践.doc_第2页
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与学科交叉的融合性探索与实践.doc_第3页
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与学科交叉的融合性探索与实践.doc_第4页
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与学科交叉的融合性探索与实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与学科交叉的融合性探索与实践第23期2011年l2月10日计算机教育ComputerEducationNo.23Dec.10,201185文章编号:16725913(2011)23008505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与学科交叉的融合性探索与实践戴志锋(湖北经济学院信息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摘要:文章针对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与学科交叉共同围绕高校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进行整体渗透的实际,探讨三者之间的融合性问题,提出”独善一融合一演进”三阶段融合模型,打造具有跨校企,跨院校,跨学科特色的”校企合作一校校合作一学科交叉融合体”这一创新与实践平台.并以相应的工作实践为例,阐述具体融合演进过程,分析融合体与产学研结合一体化发展的前景.关键词: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以及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现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之一是学科交叉,融合,特别是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大科学,技术,工程和社会问题,往往是以具体任务为背景的,很难归为单一的学科,故不可避免地要求多学科互相交叉支持,协同解决【lJ.同时,学科交叉的联系对学术发展的作用是根本的,科学各部分之间的交界是最令人兴奋的LlJ,学科交叉的结果,不仅促成了交叉学科领域的一批创新成果,也推动各学科有关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实际上,校企合作,学科交叉,还有校校合作,均处于高校办学重要的战略位置,同样都是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最关键的环节和出发点,三者之间客观上应该存在着较大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空间,并且这种必要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形成将极大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甚至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同时,还将促进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学科交叉各自模式的不断扩展和完善.1融合性分析当前,在我国,难以逾越的学科壁垒,固化的现行学科专业设置,以及传统的学术评价制度J,导致学科交叉与渗透尚处于起步阶段,观念上需要一个引导过程,行为上有待由基于自发,个体的变为基于主动激励,全面导向的;而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如何就校企合作的模式及其制约因素作进一步探索,促使企业在观念上实现向成熟合作教育思想的转变,以及如何加强高校与企业的科研机构交流与合作,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3J,将校企合作提高到深层次的高级阶段.从总体高度来看,高校办学越是向纵深发展,层次越是向上延伸,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学科交叉越是体现”面向社会,着眼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的共同宗旨,也越引起政府,科技界,企业界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因而,如何针对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学科交叉各自发展现状的局限与不足,深入探讨三者之间相互启示与促进关系,研究其融合机理,并进行整体推进,深度融合,从而构成一个特定新兴共同体,这些便成为本文在某种程度上所要尝试解决的课题.如图1所示,无论是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还是学科交叉,三者融合机理主要体现为其内在共同性,亦即均围绕人才培养与产学研结合的共同本质目标,并以之作为三者融合于一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产生实质性融合的基础,而且,人才培养与产学研结合两个目标本身也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作者简介:戴志锋,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融合,不确定性数据管理,学科交叉等.计算机教育ComputerEducation图1融合机理图其次,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与学科交叉的融合机理又体现为阶段性,由于多方融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涉及融合方式,步骤以及融合路线设计等诸多方面,采取分步推进的融合策略,先两相融合后整体融合,由初步融合及深层次融合,将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与学科交叉的融合机理还体现为实践性,在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实践之中,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与学科交叉具体而有效的融合之路,更能推动三者的有机融合.2三阶段融合模型根据上述融合性分析,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与学科交叉融合问题上,需要遵从阶段性要求,避免脱离实际,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寻求突破口,有步骤,有目的,适合发展规律地进行融合.而现今,高校内不同院系与有关行业企业大多建立了各自的校企合作平台,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不过校企合作资源相对分散.相比较而言,学科交叉的开展则略显困难和滞后,从事学科交叉研究涉及的学科越多,学科之间的跨度越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能面临着越不容易被理解认可,甚至降低在原学科领域影响力的窘境L2J.在此,从现实情况出发,不失一般性,设计先以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为纽带推动学科交叉,再以学科交叉反向促进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融合路线,在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到学科交叉的融合和从学科交叉又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演进的循环往复之中,构筑三阶段融合过程模型,如图2所示.与此同时,还可以其他方式与途径相补充,也可局部,阶段性地以其他融合方为主,甚至采取其他融合路线设计.图2三阶段融合模型图1)独善阶段.也就是着眼于自我完善阶段,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学科交叉皆以学科为单位分散式开展,需分别从各方自身角度,尽可能纵向地巩固各自现有合作或交叉,夯实各自平台,为下一步实施融合奠定基础.如校企合作如何满足课程设置的预测性和弹性,能与企业合作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有效适应市场,企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如何进一步拓展校校合作和学科交叉开展的外部环境等.21融合阶段.在此阶段中,顺着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到学科交叉的自上而下融合方向,围绕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共同目标和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共同职能,进行校企合作与校校合作两相横向对接的第一次融合,进而再与学科交叉三相交汇形成第二次融合,如图2纵横向实箭头所示.本阶段全面整合丰富的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资源,完善”校一企合作”,”校校一企合作”,”校一企企合作”,”校校一企企合作”等多种灵活组合的校企合作形式,以及从同质增进型”校一校单一学科联盟”到异质互补型”校一校战略合作联盟”等不同校校合作模式,进而促进校内”院一院学科交叉”,校际”校一校学科交叉”等学科交叉方式,在跨学科的领域内去寻求进一步的科学发现.从实践经验看,由企业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一起形成联合体或联盟,往往既能够提高研究开发的效率,又更能打破部门和单位界限】,促进高校间,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交流,拓宽校际之间先进知识的共享渠道5】,同时还能推动企业和高校间的知识流动,共享,建立以企业为高校科研投入主体,高校与企业联姻搞科研L3l,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3演进阶段.这是最后一个阶段,沿着从学科交叉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自下而上演进方第23期教学与教改研究向,以学科交叉反向促进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学科交叉全面系统性融合,如图2虚箭头所示.在以学科交叉促进校企合作方面,由于学科交叉是现代科研的重要组织形式,把众多不同学科专家,科研人员和一定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界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集聚在一起,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开展活跃的学术交流和思维磨合,形成共同的语言,并以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共同研究方向,从事目的在于解决共同复杂问题,体现交叉性领域需求的基础与应用课题研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经营决策,从而能充分调动企业主动型合作积极性,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的动力,活力,管理体制等外部条件与内部机制,建立长期,稳定,制度化,可持续发展的伙伴式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模式也从表面化松散型转变为实质性紧密型.同时,“校一校学科交叉”本身又形成学科交叉与校校合作之间交融,并以此促进”校校战略合作联盟”型校校合作.上述三个阶段相辅相成,不断地增量式循环往复,在融合中,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学科交叉均可从两方交互扩展为由多方组成的联盟,同时,既保持融合内容”量化”的提高,更加重要的是又保持融合机制”质性”的提升,最终形成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学科交叉三大环节深度对接融合并产生整体最大长远效益的三赢局面,打造开放性,纵横向交错的”校企合作一校校合作一学科交叉融合体”.分析上述图1的融合机理,还能从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局,推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学科交叉有机融合并向”产学研”结合深层次发展的层面,如图3所示,依托”校企合作一校校合作一学科交叉融合体”平台所发挥的中心纽带和资源载体作用,打通并构筑”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一学科交叉一产学研结合”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圈,使得融合体与产学研实现一体化,直至首先推进从教学到生产的企业应用创新,其次推进从生产到科研的高校科技创新,最后推进从科研到教学的高校知识创新.其中,教学和科研以高校为主体,而生产以企业为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高校主体可以是单一高校也可以是相关高校联盟,企业主体可以从单一企业到行业企业联盟再到相关企业联盟,产学研各方可以在内部联合,与外部协作.图3融合体与产学研一体化图在产学研不断深化结合内涵,实现真正意义上三位一体的同时,”校企合作一校校合作一学科交叉融合体”也获得更进一步融合的空间和生命力,两者在一体化的进程中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学科交叉同时也是教学,科研,生产的参与主体方面来看,高校通过积极探索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合作机制,不断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提升科研竞争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企业则不断自主创新,提高高新技术核心竞争力.在产学研诸要素方面,实际上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了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学科交叉活动内容,相侧重而言,生产上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物化产计算机教育ComIputerEducation20l品,教学上坚持”学中做,做中学”理念和实践性知识运用,使学生能够深入企业参与真实的工程和应用,研究上则注重多学科交叉,推动科学研究的突破与高新技术的产生.3融合演进示例及前景分析如前融合机理分析所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学科交叉相融合更强调实践性,强调从融合性分析,三阶段融合模型过渡到融合实践,现以湖北经济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交叉三者融合演进方面的现实情况为例,给出相应的具体实证说明以及”校企合作一校校合作一学科交叉融合体”的融合演进前景分析.随着经济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已经离不开数学方法手段,也已经越来越需要信息技术的广阔应用与渗透,借鉴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思路,交叉性地解决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诸多难点,这些都正成为学科研究的亮点,也更加突显湖北经济学院这样一所以经济,管理等为主干学科,人文,理工等学科为支撑的省属地方院校不仅具有良好的学科交叉基础,而且具有广阔的促进社会科学内部,尤其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与融合空间,而信息管理学院由于所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大校级重点学科的本身特性,以及”信息技术固本”的办学理念,在积极推动学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不同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交叉性特色突出的自主创新体系方面,具有处于承接多学科交叉的交汇中心,并就此全面带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产学研等各项工作的独特优势.在此背景之下,具体而言,依托上述”校企合作一校校合作一学科交叉融合体”平台,作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学科交叉融合演进的前沿阵地,信息管理学院首先在校企合作上以与华迪计算机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业务建模研究所为契机,更加强调与其他相关学科校企合作局部资源相整合,跨学科,化零为整地推动形成学校层面校企合作平台的整体资源,与此同时,以由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等六所高校发起组建的”湖北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合作联盟”为校校合作平台,从跨院校另一层面充实和推动校企合作,并完成校企合作与校校合作对接互通,在此基础之上围绕由企业,其他院校参与和促进学科交叉,以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为推手逐步搭建和完善学科交叉环境,捕捉不同学科在科研和日常教学中共同新问题与结合点,从而实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学科交叉的有机融合.在随后的演进阶段,由起支撑作用的自然学科积极寻求与处于优势地位的社会学科互补性交叉,主要是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校其他主干学科相互渗透,协同攻关为突破,以学科交叉分别在合作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和课程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反向促进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如此不断循环融合演进,在具体实践之中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学科交叉三者之间广度和深度融合,并向产学研结合发展方向延伸.在实际的融合演进中,”校企合作一校校合作一学科交叉融合体”在自身不断健全完善的同时,更是与产学研融入一体化进程.在下一步的实践中,湖北经济学院及其信息管理学院将从自身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出发,本着贴近和服务地方与行业经济发展的宗旨,进一步优化整合校内各学科力量及优质资源配置,搭建跨校企,跨院校,跨学科”产学研”技术创新平台,提升应用创新,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新,以及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最终把融合体培育成可持续发展,产学研结合特色突出的创新与实践平台,其前景分析与展望如表1所示.4结语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学科交叉等办学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和创新创造中所处相互促进重要位置,标志着三者之间融合性分析,融合过程建模和融合实践具有现实的意义,所特定共同构筑的”校企合作一校校合作一学科交叉融合体”不仅多视角,系统性地揭示了三者纵横向关联的融合机制,开拓了三阶段循环往复的融合路线,而且其融合演进前景分析展现了与产学研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第23期教学与教改研究表1”校企合作一校校合作一学科交叉融合体”融合演进前景分析类别前景交叉研究成果产业化应用转化器企业的新产品,方法,技术和工具实验与研发中心产技术,管理,咨询,培i)lJR务中心学校对社会参与程度和知名度提升窗口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优化器学跨学科交叉性课程开设和联合培养班试验田工程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学术新思想,新方法发源地与模拟仿真实验室国家或省级重大联合科技攻关项目申请,研发主体研各类科技,工程人才联合攻关创新团队助推器院系和教师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学生科研活动发动机参考文献:1樊春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学科交叉研究的资助及启示J.中国科学基金,2005,19(2):122-124.2】程莹.研究型大学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问题,模式与建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11):77-803左欣,秦斌,徐丹.企业与高校科研合作的知识流动J】.计算机教育,2009(18):131-133.4赵沁平,吴启迪.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6:13-14.5王靖淇,管刚,颜历,等.校企合作共创未来【J.计算机教育,2011(1):106-109.ExplorationandPracticeaboutFusionofCollege-?enterpriseCooperationandCollege?-collegeCooperationandDiscipline?intersectionDAIZhifeng(SchoolofInformationManagement,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Wuhan430205,China)Abstract:Inviewofthedeepfusingofcollege?-enterprisecooperationandcollege?-collegecooperationanddiscipline-?intersectionasaunity,whichisrelatedtothetalentstrainingandcombinationofproduction?-learningresearchinuniversities,thispapermainlyexplo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