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发展思维方式.doc_第1页
中医学的发展思维方式.doc_第2页
中医学的发展思维方式.doc_第3页
中医学的发展思维方式.doc_第4页
中医学的发展思维方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的发展思维方式 中医学的核心价值取向【1】 【关键词】和;中医学;核心价值;取向 中医学在建构和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及哲学的影响其理论体系和价值追求无不彰显出中华文化特有的智慧和哲学精髓 其中对“和”的价值追求和取向就是突出反映 关于这一点在古代中医学代表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详尽阐述 其中素问?逆调论有关“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论述就从一个层面反映了这一思想道出了中医学“和”的核心价值取向 1“和”的语言学词义及中医学内涵 “和”在语言学的词义颇为丰富其中说文认为“和,相应也”意为相适应相顺应;广雅认为“和,谐也”即融洽意 老子认为“和音声相和”指声音相应和谐;引申为和睦如荀子?王制“百姓和” 可以看出“和”的原始本义主要是相顺应融洽和谐和睦;指事物各个方面谐调共处、融汇一体 这是万物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是传统文化中崇尚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等认识的特征性思想 2对“胃不和则卧不安”含义的另类解读 素问?逆调论“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从中我们知道胃气以下行为和若胃气不和逆行时就会出现“息有音”、“不得卧”等病症 再观“胃不和则卧不安”的提出只是“卧不安”诸多证型中的一类内经点出此语可以理解是给我们一个启示治疗“卧不安”不能仅仅考虑心、肝、肾等常见脏器而应全面考虑各脏腑间的关系 因为人体脏腑是一个有机整体虽然功能上各有所司实则互相联系影响各脏腑间的协调才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 治疗疾病关键在于找出人体“失和”原因恢复脏腑之间“和”的状态 原文至少蕴含了以下意思:一是引起卧不安的原因很多胃不和也会出现;同时运用省略文笔暗蕴其他脏腑不和也可出现此类病症之意 试想若“胆不和”、“肠不和”等时能得安卧?二是提醒人们治病必求其本不能惯性思维 尽管“息有声”、“不得卧”病不外肺、肾二脏但引起的原因各有不同当因“胃不和”而引发时则应调理胃气使胃气循常道而行;因其他不和而引发时则当另论 只有这样才能使五脏六腑各安其位而和谐安宁 3“和”是中医学的核心价值取向 “和”的特殊含义与我们民族的信守和理念相一致被中医学引入后渗透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层面 成为中医学的立学之本和核心价值取向 我们知道中医学是关于人体健康的医学无论是养生预防还是人的生理病理乃至临床诊断治疗等方面都始终为了人体健康来进行医学科学研究的都始终围绕着中医的健康标准“和”来进行医疗实践的 脏腑协调、形神顺应是人体健康的保证:人体只有保持脏腑组织之间的协调和顺统一才能使人体机能活动正常;只有形体与神的顺应协调才能使人体的精神活动正常 这是人体健康的二个基本要素 关系失和是疾病产生的根源:人不能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逆时而动;或脏腑协调失序就会引起机体疾病的发生 即所谓“违其气则病” 失和是疾病产生的根源 治病求本以和为度:疾病治疗必究引发之根源也就是引起人体失和的原因以及病变的机理以重新恢复人体“和”的健康状态为目的 作为中医的价值取向对“和”的追求是从人的整体来把握的运用摄生、中药、针灸等多种治疗手段和方法去除“失和”原因调治“失和”病机使机体重新复“和”而治愈疾病 “和”的价值取向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巩固和丰富:自黄帝内经初步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之始就牢固确立了“和”的核心价值这既有中国文化因素的影响更主要是“和”的涵义和人类对生命健康追求的目标完全一致 自此以降在其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根据各自的实践和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和”的核心价值理论进一步确立了其目标取向 在论病时首重阴阳失和也常用“不和”来描述人体失去平衡协调时的情况如“表解里未和”、“胃气不和”等 纵观仲景全书对和法的推崇和对人体“和”的状态的追求在他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随处可见 孙思邈是一个注重“治未病”养生保健的医家 认为人体若要健康就必须确保阴阳的平和;而阴阳的平和取决于脏腑间的协调 金元四大家以寒凉、攻下、补土、养阴著称医林 无论是刘完素“火热论”治疗主张“亢则害承乃制”;还是张子和“攻邪论”提出驱邪以恢复人体协调状态;抑或是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无不是在对内经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各有侧重地提出崭新的理论究其根本无不体现了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对“和”的推崇和追求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到:“天地阴阳之道本贵和平则气令调而万物生” 现代岳美中在治疗脾胃病时法崇东垣而不拘泥认为东垣重升脾略降胃重内伤阳气偏于补阳略于补脾胃之阴血;所以在治疗中更注重平衡阴阳调理脾胃和因势利导更注重治疗中的“和” 凡此等等无不反映出中医学对和的推崇和追求 4结语 综上所论我们可以说整个中医学就是一部围绕人体“和”与否的医学 从如何养生维和机体脏腑谐调;到功能失调失和致病;从如何分析疾病性状寻觅失和根源;到制定理、法、方、药纠偏复和;无不反映出中医学“和”的思想以及对“和”的取向 也就是说“和”是遍布中医学理论、实践所有层面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正因为此而成为中医学的核心价值取向 现今在我们积极寻求中医发展方向和路径之际重新审视中医学进一步明确其核心价值“和”确立其取向地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临床医疗实践和研究也必将为深化中医学研究提供新的视野为人类健康作出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