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禅宗的足迹.doc_第1页
寻找禅宗的足迹.doc_第2页
寻找禅宗的足迹.doc_第3页
寻找禅宗的足迹.doc_第4页
寻找禅宗的足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寻找禅宗的足迹在唐朝中期,佛教发生了一场改革运动,形成一个新的宗派,这就是禅宗。禅宗盛行以后,其他宗派的影响逐渐衰微,甚至消失,禅成为佛教和佛学的别名。 禅宗共有六位祖师,前三位祖师都没有固定的居所,直到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才在湖北黄梅县开山建寺、弘扬佛法,六祖慧能也在黄梅修行并传承衣钵。一个面积不到平方公里、人口不足百万的黄梅县,为什么会吸引三位禅宗的祖师?为什么会成为禅宗的发祥地和汉传佛教的祖庭?这座大山的深处,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一、 黄梅为何成为佛教胜地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这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写的一首诗,诗中的破额山就是黄梅西山。中国禅宗的第一座寺庙四祖寺,也叫大觉禅寺就坐落在这里。 与西山四祖寺遥遥相对的是东山五祖寺,两座寺庙相距不过十五公里,都处于黄梅县北部的大山之中。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的说法,这两句话既形容了黄梅的禅风之盛,也说明这里是禅宗的祖庭。那么,禅宗与黄梅是如何结下这个不解之缘的呢? 据佛家典籍大正藏经第51册历代法宝记记载,公元624年,四祖道信在庐山大林寺讲经说法的时候:信大师遥见蕲州黄梅破头山有紫云盖,信大师遂居此山,后改为双峰山。 因为有五彩祥瑞、神灵指引,所以四祖来到黄梅西山开山建寺,这个说法未免太玄妙了,令人难以相信。那么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五祖寺第世方丈见忍大师向我们讲述了另一番道理。 五祖寺方丈 释见忍:当时选择黄梅这个地方的时候,可能祖师也有这样的考虑,通过我们的研究和分析,第一个,适应于培养人才和研究佛理、修学。第二个就是为了广泛地传播佛法,方便。选在这个地方,它既有静的也有动的,动静易如,能够广泛连在一起,非常方便。 黄梅县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北面是大别山,南面是长江。这里的地势北高南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山上风景秀丽而且没有世间的喧哗,适合僧人参禅打坐修行,这就是静;而山下良田万顷人口众多,可以传播佛法广招门徒,这就是动;再加上黄梅县地处三省交界、是水陆交通枢纽,有利于寺院与外界的交流。 独特的地理优势,使修行与传法两全其美,动静易如, 见忍方丈认为,这才是四祖大师选择黄梅作为道场的理由。 二、四祖对禅宗的贡献 禅宗传入中国是在南朝末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航海东来,在少林寺的一个山洞里面壁九年(九为阳数之极,意为很长时间,不一定是九年、十年,也许更长),从而成为禅宗的开山祖师。从菩提达摩传到三祖僧粲,在这多年的时间里,禅宗既没有建立寺院也没有广收门徒,每位祖师都只有几名弟子。据续高僧传说,直到四祖,禅宗才道场兴盛,法音远布于时山中五百余人。那么,四祖究竟在黄梅做了些什么,从而导致禅宗开始兴旺发达呢? 凌晨点钟,大地一片黑暗和静寂。这时,四祖寺的钟声响起来了。这位僧人唱的是经文,因此听得不大真切,但是那歌声舒缓纯净,伴随着洪亮的钟声仿佛天籁一般。 鼓楼又是一番景象。开始,那鼓声也很平凡,此后由慢而快,渐渐急促,渐渐响亮。待鼓声轰鸣起来,击鼓的僧人将手中的鼓槌贴着鼓面轻轻滑动,于是,在千军万马的奔腾中突然响起了雄鹰一般的啸叫,那声音盘旋往复,扶摇直上,动人心魄。 在钟声和鼓声中,寺院醒来了。僧人们鱼贯进入大雄宝殿,开始了早课。他们一边诵经一边扣拜。梵音袅袅,天色渐渐亮了起来。 禅宗的这些仪式是从公元年,四祖道信大师担任这里的方丈以后才开始有的。 从达摩祖师到三祖僧粲,禅宗的信徒都是一僧一庵,一衣一钵,随缘而往,不恒其所,这种脱胎于印度苦行僧的修行方法,奉行独来独往,居无定所,乞食为生的原则。因此,那个时候,禅宗几乎没有宗教仪式,也没有社会影响。 从四祖道信在黄梅西山建立正觉禅寺开始,他就将禅宗游化传法的行为方式改变成聚居传法,即僧人们在一个寺庙里同吃同住同修行,不仅有了固定的居所,而且形成了团队。 据四祖道信禅师传灯法本记载,道信大师在黄梅西山大敞法门,聚徒五百人,自耕自足,勤坐为本以农养禅,行证并重。 这就是在禅宗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禅并重。他们改变了过去化缘乞讨的生活方式,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没有后顾之忧就可以静下心来学习禅理、传播佛法。他们改变了过去独来独往的修行方式,聚居传法,集中教学,共同遵守清规戒律,形成了一定的组织结构。 在四祖道信时期,禅宗初步实现了本土化,从组织上和经济上为后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五祖对禅宗的贡献 从公元年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到公元年四祖道信在黄梅建立寺庙,其间年,禅宗始终默默无闻。然而,又过了年,到唐朝武则天时期,禅宗已经大行天下,形成了南能北秀的壮观局面,门徒遍布天下。以四祖为转折,前后各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呢? 四祖道信在黄梅西山完成了农禅并重和聚居传法两个历史使命以后,就面临着衣钵传承的问题了。关于四祖传法给五祖,有一个传说。 1、 国家一级作家周濯街:说起这个栽松道人塔,它与四祖传五祖的传说故事有关。在四祖所在的破额山上有一位栽松道人,有一天,他去找到四祖说,能不能将你的衣钵袈裟传给我呢?四祖看了看他说,不行,你的年龄太大,你还是转世再来吧。后来,果然遇到了机遇,他投胎到一个周姓人家,成了他们的儿子,这个孩子从小聪明智慧,7岁开始读书,精通儒家学说,也精通老庄哲学,23岁那年,偶然的机会,碰到四祖,四祖问他,年轻的施主贵姓啊,他说,免贵,有姓,但不是常姓。那不是常姓是什么姓啊。是佛性,佛教的佛。信佛那不是没有姓吗?没有性那就性空吧,空就是无。这个年轻人就是栽松道人转世以后,最后从四祖那里接过衣钵的五祖弘忍法师。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民间传说,还见于景德传灯录等多种佛教典籍。道士转世投胎成为禅宗五祖,这件事情虽然神奇得令人难以相信,但它却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儒释道三教同源、三教互补的文化传统,也说明五祖弘忍大师天资聪慧,是禅宗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五祖传承了禅宗衣钵以后,西山正觉禅寺的门徒不断增加,一时无法容纳,公元年,他来到距离四祖寺华里的黄梅东山,在那里建了一座寺庙,名叫东山寺。 黄梅县博物馆珍藏着一方五祖玉印,这块玉印为汉白玉石,上方是一只雄狮,印身为正方体,长宽各121厘米,重约2、45公斤。印文为篆体,写着天下祖庭大满真身宝印十个大字。 天下祖庭,这个称号在禅宗的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它是怎么得来的呢? 如果说,四祖为禅宗的发展在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上奠定了基础,那么五祖的贡献就是改革禅学理论和修行方法,使之浅显易懂,能够广为传播。这就是他创立的东山法门。同时,五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也使得禅宗兴旺发达起来。 公元661年,东山寺来了一位24岁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广东樵夫,来这里要向五祖弘忍大师学法。 五祖寺方丈 释见忍:一见面五祖就问他,你从哪里来?我从岭南来。五祖就说,你从岭南来,那是蛮子啊,难道你也想学佛吗?六祖回答得非常巧妙,他说,猲獠的身体与和尚不同,难道佛性还有差别吗?这样一问呢,弘忍大师明白了,他是有来头的。 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禅宗六祖慧能。初来乍到的时候,慧能还只是一个行者,他被安排在磨房舂米。因为身材瘦小,慧能在腰间捆了一块石头,借助石头的重量舂米,就是这块六祖坠腰石的来历。 慧能在五祖寺劳动了八个月,正好赶上五祖要考察弟子们,以便确定衣钵传人。考察的方法是,每个弟子写一首偈语给老师看,谁的高明,谁就可以成为禅宗的继承人。 神秀是首座弟子,以博学闻名,并且精通佛学教义,在这场竞选中呼声最高。神秀在禅堂外的南墙上写了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种思想方法,后人总结为渐悟,就是通过长时间、循序渐进的艰苦修炼,达到觉悟成佛的目的。 所有读了这首偈语的人,都深为赞扬,认为它的作者一定会获得五祖的衣钵。但是第二天早晨当大家醒来的时候,却惊异地发现旁边又有了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思想方法,后人总结为顿悟,就是修禅可以不拘形式,随心所欲,只要心诚就能在短时间里恍然大悟。 这首偈语的作者就是慧能。 然而,神秀和慧能这两首偈语,谁的更高明一些呢? 五祖寺方丈 释见忍:于是请祖师来评判,当时弘忍大师一去看了以后,就把自己鞋子脱下来,把它擦掉了,说,这也没有见性。实际上祖师位已经定了。然后,五祖到舂米房去,看到他背着石头在舂米,就问他,你背着石头舂米累不累?他说,我为求法不觉得疲倦。弘忍大师说,你舂米不累,弘法也不会累的。大师又问,你舂米舂好了没有?实际上普通人听来是平常的对话,但这是有机锋的。他说,米已经舂好了,就等把砂石壳皮筛一筛就好了。弘忍大师问,那人呢?他说,人就请祖师来验证。 据说,当时五祖用锡杖在地上敲了三下,于是,慧能在当天夜半三更的时候到方丈室去拜见五祖,接受了衣钵。 神秀满腹经纶,而慧能不识一字,那么五祖为什么要传法给慧能呢?除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以外,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吗? 五祖寺方丈 释见忍:公元605年,我们可以说,举国上下对这个禅宗文化的认识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了,但是,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层次一个氛围,让很多初学者摸不到边弘忍大师把法传给了他,把衣钵传给了他,同时送他离开了五祖寺就是慧能大师到岭南去,向这些平民介绍佛法,就是用普及的方法介绍佛法。 原来,五祖传法给慧能,这个举动本身还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佛学的精要不仅仅在书本当中,平常的世俗生活里面也有禅,不识字的人也可以得道。五祖的这个思想降低了禅宗的门槛,促进了禅宗在民众中间的广泛传播。 由于五祖的东山法门继承了四祖的佛教改革并且创新和发展,禅宗在盛唐时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后世便尊称五祖寺为天下祖庭,意思就是禅宗的发源地。 宋朝的两个皇帝先后为五祖寺御笔书写了天下祖庭和天下禅林两块碑文。 四、南能北秀本是一家 在中国佛教史和文化史的记载中,神秀和慧能的北宗禅和南宗禅彼此对立, 渐悟和顿悟这两种思想方法也互不相容,由此还产生了神秀派弟子追杀慧能的民间故事。事情果真如此吗? 六祖坛经记载: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所谓衣钵,就是释迦牟尼传下来的一件袈裟和一只钵盂。这是佛祖的传法信物,传到慧能手中已是第33代。谁得到这一衣一钵,谁就是后任的禅宗祖师。 许多民间故事传言,得知五祖已经将衣钵秘密传给慧能以后,神秀派弟子一路追杀,一直追赶到广东的梅关才无功而返。电影木棉袈裟就是根据这些传说演绎出来的。 其实,事情的真相并非完全如此。 在今天的五祖寺,当年神秀和慧能题写偈语的南廊已经改造修复一新,墙壁上雕刻着六祖坛经的绘画和文字。 五祖寺方丈 释见忍:佛教鼎盛于唐,南北二宗大弘禅法。南宗盛行于岭南平民阶层,北宗则多弘传于贵族阶层,神秀还被武后封为国师,多次奉召入京,神秀弟子讥笑慧能不识字,然神秀却称赞慧能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并向皇室极力推荐,复派弟子去朝听六祖说法。这段文字说明,慧能与神秀不是象世间所说的那种矛盾的,而是共荣相处的,共同施展和传法的两个合并为一的祖师。 根据见忍方丈介绍,离开五祖寺以后,神秀去了玉泉寺当主持,主要在贵族和知识分子中间传法;而慧能则回到广东,在平民阶层中传法。他们两人不仅互相赞扬,而且相互配合与呼应,共同弘扬东山法门。后来,北宗神秀被武则天奉为国师,他的渐悟在北方大行其道;南宗慧能则开创顿悟的一代风气,繁衍出五家七宗等禅宗门派。 五祖寺方丈 释见忍:至于后来演变成木棉袈裟这样的谣传,是有,但这跟神秀没有任何关系,那是神秀的弟子他们不服气实际上神秀大师是大家公认的一个大德,大德的标准是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