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7课忽必烈改制 在成吉思汗掀起的草原风暴摧垮中原之后,元朝变通创新,废旧俗,立新法。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元朝何以能够“改就亡国之俗”,转而以“农桑为立国之本”?忽必烈改制的最大成效是什么? 1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2掌握改制的内容、影响。3分析改制对蒙古民族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一、改制的背景1忽必烈即汗位后,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2忽必烈粉碎顽固派的挑战,严厉禁止屠城,废除州县官世袭,释放大批奴隶。3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在“汉法”和“旧俗”之争中取得胜利。二、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1)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2)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选派赛典赤赡思丁治理开发云南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2经济方面。(1)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2)保护土地。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屯田,发展农业。(3)完善机制。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颁布“农桑之制”,详细规定农业生产。编写农桑辑要等农书指导生产。三、改制的影响1通过制度更新,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由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富有成效的体制机构和法规制度,并且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忽必烈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得以充分贯彻实施,取得显著成效。3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在推行行省制、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树。最终在中原文明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温馨提示: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具有不可征服的能力,先进战胜落后既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统治者巩固统治的必然途径。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制是唯一的选择。 命题视角一考查“中书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职能区分元朝时中书省的职能相当于唐朝的()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吏部解析: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相当于唐朝三省六部制下的尚书省。答案:a点评:历史概念是学习时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时名称相同,含义不同。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具体分析,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主旋律,但国家机构之间也必然存在职权的分工,如行政权、监察权、军权、财权等。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职能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本题需要在正确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元朝中书省的基础上,区分判断。题干与选项简洁明了,但考查了两个知识点和判断能力。命题视角二考查生产关系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恩格斯指出:“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生产力。但是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以忽必烈改制为例,你如何理解“征服者为被征服地区先进文明所征服”这个观点?答案:野蛮的征服者之所以称之为“野蛮”,是因为其经济文化落后。而他征服的地区,文明程度远远高于自己。征服者若要在被征服地区长期统治下去,除了接受被征服地区先进的文明之外,别无选择。(1)从背景看:蒙古社会野蛮落后,而汉制很先进,但是忽必烈以武力统一全国,建立元帝国。(2)从内容看:忽必烈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家机构和制度,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他推行“汉法”,保障蒙古贵族的利益,确立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元朝统一前后,蒙古统治者在中原和江南地区高度发展的农业经济影响下,不得不放弃落后的游牧经济和剥削方式,开始重视农业,进行一些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同时蒙古的封建领主也逐渐转化为封建地主。元世祖曾多次颁布诸王贵族不得因田猎践踏田亩和不得改田亩为牧场的禁令,立大司农司,颁行农桑辑要。(3)从效果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中原地区文明程度高于北方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入主者接受“汉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征服中原后接受了发展程度较高的以中原汉族为主体的农业文明,使元朝的经济实力大大加强,在中原文明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选择题1忽必烈具有大中国的观念,立志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改革。下列不符合这一观念的是(b)a“天下一家” b“视居庸以北为内地”c“山以南,国之根本也”d“期与物以更新”解析:“视居庸以北为内地”是元太祖的观念,不符合大中国的观念。2下图是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他继承汗位,建年号“中统”,这一年号体现了忽必烈(c) a称雄四方的野心 b问鼎中原的决心c对汉文化的仰慕 d游牧民族的胸怀解析:“中统”意在强调新政权位居中朝正统、天下一家的地位,也表明他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的决心。3蒙古贵族南下时曾“占良田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孳畜”,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两者的本质差异是(c)a北方与南方的差异 b畜牧业与农业的差异c落后与先进的差异 d蒙古族与汉族的差异解析: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本质差异”。游牧与农耕是形式上的差异,其反映的本质是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差异。4.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发生重大转折,加快从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转变步伐的是(b)a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b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农桑立国的方针c改变“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d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从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是从经济角度去认识,b项最符合题意。5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是(a)a蒙古族采用“汉法”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c元朝实行民族分治 d元朝的民族融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蒙古族采用“汉法”反映出为适应中原地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蒙古族被迫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6下列对“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c)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史实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对“汉法”的先进性和“旧俗”的落后性的认识。这样,a、b、d三项的正确性就可以判定。c项不正确。7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最突出的特点是(b)a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b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管辖下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c为我国明清以来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d拓展了疆土,使疆域变得空前广大解析:元朝行省制度的产生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材料三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利益,实行民族分治,将元朝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除蒙古族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汉人(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云南、四川人等)、南人(原南宋境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四等。他在元大都皇宫内引种漠北“誓俭草”,以“示子孙无忘草地”。请回答:(1)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为巩固统一,忽必烈采取了哪些措施。(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3)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怎样评价元世祖忽必烈的。答案:(1)措施: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加强对地方的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设官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其他:实行兵民分治,废除世袭。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2)说明: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同时不忘蒙古渊源的心态。(3)评价:元世祖在统一过程中,挥戈征杀,给人民带来痛苦,也在一定时期内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促进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民族融合,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元世祖在多民族统一与巩固上所做的贡献,是应肯定的。元世祖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加剧了民族矛盾,导致人民反抗,这是他的阶级性所决定的。但他重视农业,凿通运河,开辟海运线,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加强对外交往;重视科技文化,任用郭守敬编订历法主持天文测量。元世祖功大于过,是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我们要全面对他进行评价,不能因片面而否定他的主要政绩。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朝初年,一位蒙古贵族奏曰:“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元史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材料三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 元史食货志农桑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观点?从材料二、材料三看,元朝统治者采纳这种观点了吗?(2)材料二中“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3)材料三中元世祖“俾民崇本抑末”采取了哪些措施?(4)材料二、材料三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不难回答;第(2)问结合行省制度的有关史实来回答;第(3)问考查元世祖改革在经济方面的措施。答案:(1)观点:认为汉人对“本朝”无益,要彻底排斥汉人,把农耕地区全部变成牧场。没有采纳。(2)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依据:“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3)措施:元世祖让有关部门搜集古今农书,采集民间的实践经验编成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派遣农官到各地检查,把农业生产好坏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优劣的一个依据。(4)影响:元朝社会经济全面复苏,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管理,促进了民族交往,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0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1263年又下令:“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1270年又下令:“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的图片你能提取到哪些信息?元代墓葬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2)根据材料分析“汉法”对蒙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忽必烈在经济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答案:(1)蒙古文化习俗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这一变化反映出落后民族征服先进地区之后,必然会被被征服地区的先进文明所征服。(2)影响:蒙古族在入主中原后,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确立了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并注意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也因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3)措施:确立农桑立国方针,开始向农耕文明转变;保护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机构和制度;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编辑农书农桑辑要。 1蒙古政权的社会管理制度成吉思汗时期全面实施千户制,将全蒙古划分为95个千户,分别授予开国有功的功臣,令世袭管领。千户制是打破旧有的部落组织而建立起来的,它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单位。通过千户制,全蒙古百姓都被纳入千户之内,并被固定在指定牧区内,不得任意移动,户口登记入册;凡年满1570岁的男子都要服兵役,并随时根据国家命令,自备马匹、兵仗、粮草,由千户、百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