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电厂热工设备检修运行维护规程.doc_第1页
某电厂热工设备检修运行维护规程.doc_第2页
某电厂热工设备检修运行维护规程.doc_第3页
某电厂热工设备检修运行维护规程.doc_第4页
某电厂热工设备检修运行维护规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沙角C电厂热工设备检修运行维护规程目录前言81 范围82 规范性引用文件8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83.1 分散控制系统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简称DCS83.2 数据采集系统 Date Acquisition System,简称DAS83.3 模拟量控制系统 Modulation Control System,简称MCS83.4 协调控制系统 Coordinated Control system,简称CCS83.5 自动发电控制 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简称AGC83.6 顺序控制系统 Sequence Control System, 简称SCS83.7 炉膛安全监控系统 Furnace Safeguard Supervisory System,简称FSSS83.8 总燃料跳闸 Master Fuel Trip, 简称MFT93.9 汽轮机数字电液控制系统 Digital Electro-Hydraulic Control, 简称DEH93.10 汽轮机自启停系统 automatic turbine startup or shutdown control system,简称ATC93.11 超速保护控制 Over-speed Protection Control,简称OPC93.12 汽轮机监视仪表 turbine supervisory instrument,简称TSI。94 INFI-90分散控制系统94.1 基本检修项目及质量要求94.1.1 停运前检查94.1.2 停运后的检修94.1.3 软件检查124.2 试验项目与技术标准124.2.1 控制系统基本性能试验124.2.2 控制系统基本功能试验164.3 INFI-90分散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174.3.1 INFI-90分散控制系统的投运与验收174.3.2 INFI-90分散控制系统的维护184.3.3 INFI-90分散控制系统的停用与维护195 可编程控制系统(PLC)205.1 基本检修项目及质量要求205.1.1 停运前检查205.1.2 停运后的检修205.1.3 软件检查215.2 试验项目与技术标准225.2.1 控制系统基本性能试验225.2.2 控制系统基本功能试验235.2.3 PLC控制系统回路测试245.3 PLC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245.3.1 PLC控制系统的投运与验收245.3.2 PLC控制系统的维护255.3.3 PLC控制系统的停用与维护266 检测仪表及装置276.1 基本检修与校准276.1.1 单体检测仪表276.1.2 测量系统286.1.3 运行维护296.2 通用检测仪表检修与校准306.2.1 数字式仪表306.2.2 检测开关和控制器316.2.3 ROSEMOUNT压力(差压)变送器326.2.4 自动平衡式、力矩电机式仪表336.2.5 动圈式指示仪表356.3 温度检测仪表检修与校准366.3.1 感温元件366.3.2 直读式温度计376.3.3 温度变送器386.3.4 温度测量显示仪表406.3.5 温度检测系统406.4 压力测量仪表检修与校准416.4.1 直读式压力表416.4.2 压力测量、显示仪表426.4.3 压力测量系统426.5 液位测量仪表的检修与校准436.5.1 电接点水位计436.5.2 差压式水位测量446.6 流量测量仪表的检修与校准446.6.1 节流装置446.6.1.6 绝缘检查:456.7 分析仪表检修与校准466.7.1 氧化锆氧量分析器466.7.2 烟气分析仪表(直接抽取采样法)476.7.3 大气监测站检修与校准506.8 机械量仪表的检修与校准536.8.1 位移传感器536.8.2 磁电式振动速度传感器546.8.3 转速监视与保护装置556.9 特殊仪表与装置的检修与校准556.9.1 工业摄像机系统556.9.2 发电机振动监测装置566.9.3 锅炉吹灰控制系统586.9.4 锅炉四管检漏装置596.9.5 温度多路传输调制/解调系统(KMX)596.9.6 空预器泄漏控制系统606.9.7 空预器热点检测系统606.9.8 过热蒸汽电磁泄放阀616.9.9 顺序事故记录(SOE)系统617 过程控制仪表及设备627.1 控制器单元检修与校验627.1.1 给煤机控制系统运行检修规程627.1.2 空压机控制系统647.1.3 基地调节仪运行维护规程647.2 操作和执行单元检修与校准677.2.1 电动执行机构677.2.2 电信号气动执行机构707.2.3 电磁阀727.2.4 继电器737.3 灰渣控制系统737.3.1 基本检修项目和质量要求737.3.2 试验项目与技术要求737.3.3 灰渣控制系统的投运747.3.4 灰渣系统运行维护747.4 制氢站控制系统757.4.1 检查项目与质量要求757.4.2 调校项目与技术标准757.4.3 运行维护768 共用系统、电气线路与测量管路768.1 共用系统的检修与试验768.1.1 电源768.1.2 接地768.1.3 防护778.1.4 仪用气源778.2 取源部件的检修788.2.1 基本要求788.2.2 感温件的检修与质量要求788.2.3 取压部件的检修与质量要求798.2.4 电接点筒的检修与质量要求798.2.5 水位测量筒检修与质量要求798.2.6 流量取源部件的检修与质量要求798.3 电气线路与测量管路的检修与试验808.3.1 机柜808.3.2 电气线路818.3.3 测量管路839 数据采集系统849.1 基本检修项目与质量要求849.1.1 机组停运前的检查849.1.2 机组停电后的检修及测试849.1.3 DAS系统通电后的检查及试验849.2 校准项目与技术标准859.2.1 测量综合误差的校准859.2.2 系统功能测试859.3 运行维护879.3.1 投运前的检查、验收879.3.2 数据采集系统的日常与定期维护8710 模拟量自动控制系统8710.1 基本检修项目及要求8710.1.1 基本检查项目与试验8710.1.2 调校项目与技术标准8810.2 给水控制系统8810.2.1 投入前的试验项目及质量要求8810.2.2 控制系统投入的条件8910.2.3 质量指标8910.2.4 检修验收8910.2.5 运行维护8910.2.6 运行中试验8910.2.7 控制系统的撤除8910.3 汽温自动控制系统9010.3.1 投运前的试验项目及质量要求9010.3.2 控制系统投入的条件9010.3.3 质量指标9010.3.4 检修验收9010.3.5 运行维护9010.3.6 运行中试验9110.3.7 控制系统的撤除9110.4 燃烧自动控制系统9110.4.1 炉膛压力控制系统9110.4.2 风量氧量控制系统9110.4.3 一次风压控制系统9210.4.4 磨煤机控制系统9310.5 机炉协调控制系统9410.5.1 投运前的试验项目及质量要求9410.5.2 控制系统投入的条件9410.5.3 质量指标9510.5.4 检修验收9510.5.5 运行维护9510.5.6 运行中试验9510.5.7 控制系统的撤除9510.6 辅助设备自动控制系统9510.6.1 除氧器水位控制系统9510.6.2 除氧器压力控制系统9610.6.3 加热器水位控制系统9610.6.4 汽机凝汽器水位控制系统9710.6.5 其他辅助设备自动控制系统9711 炉膛安全监控系统(FSSS)9711.1 检修项目与质量要求9711.1.1 机组停运前的检查9711.1.2 系统停运后的基本检修与要求9711.1.3 测试项目与技术标准9811.2 系统试验项目与要求9811.2.1 试验准备工作9811.2.2 燃油系统启动前功能试验9811.2.3 制粉系统启动前功能试验9911.2.4 其他系统启动前功能试验10111.2.5 MFT功能试验10211.2.6 烟风系统大联锁功能试验10311.2.7 FSSS系统的动态试验10311.3 检修验收与运行维护10411.3.1 检修验收10411.3.2 运行维护10411.4 控制器及功能模件检修10411.5 锅炉安全监控装置10411.5.1 检修项目与质量要求10411.5.2 试验项目与技术标准10511.5.3 运行维护10612 热工信号与热工保护系统10712.1 热工信号装置10712.1.1 系统检查、测试及一般要求10712.1.2 系统试验10712.1.3 运行维护10712.2 热工大联锁保护系统10712.2.1 系统检查、测试及一般要求10712.2.2 系统试验项目与要求10712.2.3 运行维护10812.3 给水加热保护系统10812.3.1 系统检查、测试及一般要求10812.3.2 系统试验项目与要求10812.3.3 运行维护10912.4 给水泵监视保护系统10912.4.1 系统检查、测试及一般要求10912.4.2 系统试验项目与要求10912.4.3 运行维护11012.5 汽机监视系统(TSI)11012.5.1 系统检查、测试及一般要求11012.5.2 系统调校项目与要求11012.5.3 运行维护11012.6 风机3500监视系统11112.6.1 基本检修项目及质量要求11112.6.2 试验项目与技术标准按9.2要求进行。11112.6.3 运行维护按9.3要求进行。11113 顺序控制系统11113.1 基本检修项目及要求11113.1.1 机组停运前的检查11113.1.2 系统停运后的检修11113.1.3 测试项目与技术标准11213.2 热力系统试验项目与要求11213.2.1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与要求11213.2.2 顺控系统试验项目11214 汽机数字电液控制系统11314.1 基本检修项目与质量要求11314.1.1 系统停运前的检查11314.1.2 系统停运后检修11314.1.3 校准项目与技术标准11314.2 系统投运前的试验项目及质量要求11414.2.1 开机前DEH系统静态试验11414.3 系统各功能投运过程及质量要求11514.3.1 转速控制功能投运11514.3.2 负荷控制功能投运11514.3.3 阀门管理和在线试验11614.3.4 汽机自启动11614.3.5 机组跳闸保护试验11614.3.6 汽阀严密性试验11614.4 系统的动态特性试验与质量指标11714.4.1 动态特性试验11714.4.2 评价系统动态特性的主要质量指标11714.5 DEH系统的运行维护11714.5.1 投运与验收要求11714.5.2 维护11715 热工技术管理11715.1 热工自动化系统检修运行的管理11715.1.1 一般规定11715.1.2 检测仪表的检修管理11815.1.3 热工保护联锁系统的管理11915.1.4 自动控制系统的运行管理11915.1.5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运行管理11915.1.6 检修项目的验收管理11915.2 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管理12015.2.1 口令管理和软件保护12015.2.2 软件的使用、修改、更新、升级12015.2.3 软件的日常维护12015.2.4 软件修改程序12015.2.5 软件的备份和存档12115.3 技术规程、制度与技术档案管理12115.3.1 应建立的技术规程、制度:12115.3.2 应建立的技术档案资料12115.3.3 应健全的热工记录12115.4 热工指标考核、统计内容12115.4.1 热工计量仪表及控制装置评级标准12115.4.2 主要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三率”统计12315.5 备品备件的保存与管理12415.5.1 备品备件的贮存12415.5.2 定期检查12415.6 热工设备检修项目管理124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热工设备检修项目管理125附录B (规范性附录) 考核项目、误差定义与计算127B.1 项目考核127B.1.1 校准127B.1.2 校验127B.1.3 抽查127B.1.4 测量范围127B.1.5 量程127B.1.6 对比127B.1.7 调整127B.1.8 校准(检修)周期127B.1.9 准确度(精确度)127B.1.10 稳定度(稳定性)127B.1.11 灵敏度127B.1.12 可靠性127B.1.13 准确度等级127B.1.14 仪表分辨力128B.2 误差定义与计算128B.2.1 测量误差128B.2.2 基本误差128B.2.3 允许误差128B.2.4 附加误差128B.2.5 修正值128B.2.6 方法误差128B.2.7 调整误差128B.2.8 读数误差128B.2.9 引用误差128B.2.10 零位误差128B.2.11 偏差128B.2.12 回程误差128B.2.13 重复性误差129B.2.14 综合误差129B.3 名词解释129B.3.1 寻找转换点检定法129B.3.2 输入基准法129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抗共模差模干扰能力测试130C.1 测试要求130C.2 测试方法130C.2.1 CMR测试(见图B.1)130C.2.2 NMR测试(见图B.2)130附录D (资料性附录) 热工技术管理表格131D.1 沙角C电厂保护及安全装置退出审批表131D.2 沙角C电厂保护及安全装置定值变更申请表132D.3 沙角C电厂热工计算机控制系统口令修改申请单133D.4 沙角C电厂热工计算机控制系统编程装置使用记录表134D.5 沙角C电厂热工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修改申请单135D.6 沙角C电厂热工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修改记录表136D.7 沙角C电厂热工控制系统软件台帐137D.8 沙角C电厂热工联锁保护试验操作卡138D.9 沙角C电厂报警、保护、联锁定值表139D.10 X X 年 沙角C电厂热工保护系统动作汇总表140前言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沙角C电厂热工自动化设备检修运行维护的内容、方法、应达到的标准和应做好的技术管理工作。本标准适用于沙角C电厂三台660MW机组及辅助车间热工自动化设备的检修和日常运行维护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需根据实际情况审定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2887-82 计算站场地技术要求GB4830 工业自动化仪表气源压力范围和质量DL 5000 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 DL 5004 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 DL 435 火电厂煤粉锅炉燃烧室防爆规程 DL/T 655 火力发电厂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在线验收测试规程 DL/T 656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控制系统在线验收测试规程 DL/T 657 火力发电厂模拟量控制系统在线验收测试规程 DL/T 658 火力发电厂顺序控制系统在线验收测试规程 DL/T 659 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在线验收测试规程 SDJ 279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 (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篇)JJG 650-90 电子皮带秤试行检定规程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3.1 分散控制系统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简称DCS采用计算机、通信和屏幕显示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数据采集、控制和保护等功能,利用通信技术实现数据共享的多计算机监控系统,其主要特点是功能分散,操作显示集中,数据共享,可靠性高。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是硬件布置上的分散。3.2 数据采集系统 Date Acquisition System,简称DAS采用数字计算机系统对工艺系统和设备的运行参数、状态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处理、记录、显示和报警,对机组的运行情况进行计算和分析,并提出运行指导的监视系统。3.3 模拟量控制系统 Modulation Control System,简称MCS实现锅炉、汽轮机及辅助系统参数自动控制的总称。在这种系统中,常包含参数自动控制及偏差报警功能,对前者,其输出量为输入量的连续函数。3.4 协调控制系统 Coordinated Control system,简称CCS将锅炉-汽轮发电机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控制,通过控制回路协调锅炉与汽轮机组在自动状态的工作,给锅炉、汽轮机的自动控制系统发出指令,以适应负荷变化的需要,尽最大可能发挥机组调频、调峰的能力,它直接作用的执行级是锅炉燃烧控制系统和汽轮机控制系统。3.5 自动发电控制 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简称AGC根据电网负荷指令控制发电功率的自动控制。3.6 顺序控制系统 Sequence Control System, 简称SCS对机组的某一工艺系统或主要辅机按一定规律(输入信号条件顺序、动作顺序或时间顺序)进行控制的控制系统。3.7 炉膛安全监控系统 Furnace Safeguard Supervisory System,简称FSSS对锅炉点火、燃烧器和油枪进行程序自动控制,防止锅炉炉膛由于燃烧熄火、过压等原因引起炉膛爆炸(外爆或内爆)而采取的监视和控制措施的自动系统。FSSS包括燃烧器控制系统(Burner Control System, 简称BCS)和炉膛安全系统(Furnace Safety System, 简称FSS)。3.8 总燃料跳闸 Master Fuel Trip, 简称MFT由人工操作或保护信号自动动作,快速切除进入锅炉炉膛的所有燃料而采取的控制措施。3.9 汽轮机数字电液控制系统 Digital Electro-Hydraulic Control, 简称DEH按电气原理设计的敏感元件、数字电路(计算机 )、按液压原理设计的放大元件及液压伺服机构构成的汽轮机控制系统。3.10 汽轮机自启停系统 automatic turbine startup or shutdown control system,简称ATC根据汽轮机的热应力或其它设定参数,指挥汽轮机控制系统完成汽轮机的启动、并网带负荷或停止运行的自动控制系统。3.11 超速保护控制 Over-speed Protection Control,简称OPC一种抑制超速的控制功能。有采用加速度限制方法实现,也有采用双位控制方式实现。前者当汽轮机转速出现加速度时,发出超驰指令,关闭高、中压调节汽门;当加速度为零时由正常转速控制回路维持正常转速。后者当汽轮机转速达到额定转速的103%时,自动关闭高、中压调节汽门;当转速恢复正常时再开启这些调节汽门,如此反复,直到正常转速控制回路可以维持额定转速;或者两种方法同时采用。3.12 汽轮机监视仪表 turbine supervisory instrument,简称TSI。监视汽轮机运行状态(转速、振动、膨胀、位移等机械参数)的仪表。4 INFI-90分散控制系统注:本章所述设备按INFI-90分散控制系统结构划分为各管理操作应用工作站(简称为“工作站”)、各现场控制站(简称为“控制站”)以及相关的网络设备。其中工作站包括操作员站、工程师站、功能服务站(包括历史数据站、打印服务站、通讯服务站等)以及各种外设;控制站(亦称现场控制站、过程控制站、过程控制单元等)包括机柜及其配件、功能模件、电源模件和主控制器(亦称控制模件、主控模件、主控板、主处理器等)等。4.1 基本检修项目及质量要求4.1.1 停运前检查4.1.1.1 全面检查INFI-90分散控制系统的状况,做好异常情况记录,并列入检修项目。4.1.1.1.1 检查各机柜散热风扇的运转状况。4.1.1.1.2 检查UPS供电电源电压、各机柜供电电压、直流电源电压及各电源模件的运行状态。4.1.1.1.3 检查并记录机柜内各模件状态指示灯、直流电源系统保险的工作状态,检查各操作员站、工程师站、通讯网络的运行状况。并使用工程师站的“巡检”功能检查和记录各过程控制单元内部控制模件、I/O模件、总线的运行状态,对重要异常信息(如主模件、通讯模件、总线状态异常,不正常的I/O标签以及INFI90内部通讯标签报警等)作好详细记录。4.1.1.1.4 在操作员站上检查报警系统,对重要异常信息(如冗余失去、异常切换、重要信号丢失、数据溢出、总线频繁切换等)作好详细记录。4.1.1.1.5 在操作员站上检查打印服务器、硬拷贝机、EVLOG站的状态。4.1.1.1.6 测量控制室温度、工程师室和电子设备间温度及湿度。4.1.1.1.7 检查操作员站运行日志、数据库运行报警日志,是否存在异常记录。4.1.1.1.8 检查操作员站自诊断系统,汇总系统自诊断结果中的异常记录。4.1.1.1.9 检查INFI90系统日常维护消缺记录,汇总需停机消缺项目。4.1.1.1.10 检查INFI90系统和FSSS、KMX系统的通讯状态。4.1.1.2 做好INFI-90分散控制系统软件和数据的完全备份工作。对于操作员站和控制模件内的数据和文件,必须及时上传并备份。4.1.2 停运后的检修4.1.2.1 一般规定4.1.2.1.1 检修前,应按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停电程序(见4.3.3.1节)停运设备,关闭电源,拔下待检修设备电源插头。4.1.2.1.2 电子设备室、工程师室和控制室的空气调节系统应有足够容量,调温调湿性能应试验良好;其环境温度、湿度、清洁度,参照计算站场地技术要求(GB2887-82)执行(具体指标见表3)或符合制造厂的规定。4.1.2.1.3 所有电源回路的电源熔丝和模件的通道熔丝应符合使用设备的要求,如有损坏应作好记录。4.1.2.1.4 INFI90系统设备的外观应完好,无缺件、锈蚀、变形和明显的损伤。 4.1.2.1.5 检查各INFI90系统设备应摆放整齐,各种标识应齐全、清晰、明确。4.1.2.1.6 在系统或设备停电后进行设备的清扫工作。4.1.2.1.7 对于检修所有INFI90系统的设备,检修时必须作好防静电工作,工作人员必须带好防静电接地腕带,并尽可能不触及电路部分;设备应放在防静电板上,使用防静电吸尘器吸尘。4.1.2.1.8 清洁用防静电吸尘器须有足够大的功率,以便及时吸走扬起的灰尘;设备清洗须使用专用清洗剂。4.1.2.1.9 所有设备内外的各部件应安装牢固无松动,安装螺钉齐全。4.1.2.1.10 计算机设备间连接电缆、导线的连接应可靠,敷设及捆扎应整齐美观;各种标志应齐全、清晰。4.1.2.2 工作站硬件检修4.1.2.2.1 工作站主要包括操作员站、工程师站、功能服务站(包括历史数据站、打印服务站、通讯服务站等)以及各种外设4.1.2.2.2 确认待检修设备已与供电电源可靠分离后,打开机壳,检查线路板应无明显损伤和烧焦痕迹、线路板上各元器件应无脱焊;内部各连线或连接电缆应无断线,各部件设备、板卡及连接件应安装牢固无松动,安装螺钉齐全。4.1.2.2.3 清扫机壳内、外部件及散热风扇。清扫后应清洁、无灰、无污渍,散热风扇转动灵活。4.1.2.2.4 装复机箱外壳,检查设备电源电压等级应设定正确。4.1.2.2.5 对于操作员站(OIS),还需按INFI90模件检修程序(见4.1.2.3节)对相关的分离通讯模件进行清扫和检查。4.1.2.2.6 接通电源启动后,设备应无异音、异味等异常现象发生,能正常地启动并进入操作系统,自检过程无出错信息,各状态指示灯及界面显示正常;检查散热风扇转动应正常无卡涩,方向正确;对于正常工作时不带显示或操作设备(键盘或鼠标)的工作站,可接上显示或操作设备进行检查。4.1.2.3 主控制器及功能模件检修4.1.2.3.1 主控制器及功能模件检修设备包括现场控制站(亦称控制站、过程控制站、过程控制单元等)内的主控制器和各功能模件。4.1.2.3.2 机组及与INFI-90分散控制系统相关的各系统设备停运,控制系统退出运行;停运将检修的子系统和设备停电。4.1.2.3.3 检查主控制器(MFP)上的后备电池的使用时间,其后备电池应按照制造厂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检查更换;更换新电池时,应确保该主控制器(MFP)所存储的软件已上载。当检修结束模件上电后重新下载软件。4.1.2.3.4 对每个需清扫的模件的机柜和插槽编号、跳线设置作好详细、准确的记录。4.1.2.3.5 清扫模件、散热风扇等部件;检查其外观应清洁无灰、无污渍、无明显损伤和烧焦痕迹,插件无锈蚀、插针或金手指无弯曲、断裂;模件上的各部件应安装牢固,跳线和插针等设置正确、接插可靠,熔丝完好,型号和容量准确无误;所有模件标识应正确清晰。4.1.2.3.6 模件检查完毕,机柜、机架和槽位清扫干净后,按照模件上的机柜和插槽编号将模件逐个装复到相应槽位中,就位必须准确无误、可靠。4.1.2.3.7 模件就位后,仔细检查模件的各连接电缆(如扁平连接电缆等)应接插到位且牢固无松动,若有固定螺丝和/或卡锁,则应紧固固定螺丝并将卡锁入扣。4.1.2.3.8 模件通电前,应再次核对模件熔丝齐全,容量正确;模件通电后,各指示灯应指示正常。散热风扇运转正常。4.1.2.3.9 配有串行调制解调器的主控制器,还需要对连接电缆、插头进行检查。4.1.2.4 操作员站(OIS)外设的检修4.1.2.4.1 显示器a) 停电,断开显示器的电源连接;b) 显示器内、外清扫,专用清洗液清洁显示屏;检修后外观应清洁无灰无污渍,内部检查电路板上各元件应无异常,各连接插头、连线应正确、无断线、无松动,并再次紧固所有部件;外部检查CRT信号电缆应无短路、破损断裂等缺陷;测量风扇和设备绝缘应符合要求;c) 显示器检修装复后上电检查,显示器画面清晰,无闪烁、抖动和不正常色调,亮度、对比度、色温、聚焦、定位等按钮功能正常;仔细调整大屏幕显示器,整个画面亮度色彩应均匀;d) 检查大屏幕显示器散热风扇运转应正常。4.1.2.4.2 EVLOG站、硬拷贝机a) 检查EVLOG站和OIS的通讯连接情况;b) 激光打印机,上电执行打印机自检程序,检查打印内容应字符正确,字迹清楚,无字符变形、黑线或墨粉黏着不牢现象。c) 硬拷贝机接通电源后进行总体测试,拷贝一页彩色画面进行检查,画面和色彩应正确无异常,字迹清楚。4.1.2.4.3 轨迹球和鼠标a) 关闭工作站电源,拔下轨迹球或鼠标与计算机的连接接头;b) 清洁轨迹球和鼠标;仔细清洁球体、滑轮、光电鼠标反光板,清洁应无灰、无污物;c) 检查电路板上各元件应无异常,连线应无断线破损,连接应正确无松动,紧固各安装螺丝;d) 恢复与系统的连接,上电后操作轨迹球和鼠标,应灵活无滞涩,响应正确。4.1.2.4.4 键盘a)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操作每个键,如发现无反应、不灵活或输入错误的键,记录其位置;b) 关闭计算机电源,拔下键盘与计算机连接的接头;清洁键盘,消除键盘内部异常现象,重点检修已有缺陷记录的按键;检修后内部电路板上各元件应无异常,各连接线或电缆应无松动断线,键盘的触点及与计算机的接口应完好,外观应无灰、无污渍; c) 装复后连接好接线,上电重新检查测试键盘的每个键,应反应灵敏,各键响应正确。4.1.2.5 网络及接口设备的检修4.1.2.5.1 系统通讯网络检修a) 系统退出运行;b) 更换故障电缆和光缆;检修后通讯电缆应无破损、断线,光缆布线应无弯折; 电缆或光缆应绑扎整齐、固定良好;c) 检查通讯电缆金属保护套管(现场安装部分应使用金属保护套管)接地应良好;d) 测量绝缘电阻、终端匹配器阻抗应符合规定要求;e) 紧固所有连接接头(或连接头固定螺丝)、各接插件(如RJ45、AUI、BNC等连接器)和端子接线;检修后手轻拉各连接接头、接插件和端子接线应牢固无松动;f) 通电后,检查模件指示灯状态或通过系统诊断功能,确认通讯模件状态和通讯总线系统应工作正常,无异常报警。冗余总线应处于冗余工作状态,集线器、耦合器、转发器、总线模件等通电后指示灯均应显示正常。g) 通过系统诊断工具/功能或其它由制造厂提供的方法查看每个控制子系统,所有I/O通道及其通讯指示均应正常。4.1.2.5.2 集线器、耦合器、转发器等网络接口设备检查a) 检查前应关闭设备电源,各连接电缆和光缆做好标记,然后拆开各电缆和光缆连接,并及时包扎好拆开的光缆连接头,以免受污染;b) 对集线器、耦合器、转发器等网络设备内、外进行清扫、检修,紧固接线;检修后设备外观应清洁无尘、无污渍。内部电路板上各元件应无异常,各连接线或电缆的连接应正确、无松动、无断线;各接插头完好无损,接触良好;测试风扇和设备的绝缘应符合要求。c) 仔细检查各光缆接口、RJ45接口和/或BNC接口等,应无断裂、断线和破碎、变形,连接正常可靠。d) 装复外壳;上电检查,应无异音、异味,风扇转向正确;自检无出错,指示灯指示正常。4.1.2.6 电源设备检修4.1.2.6.1 热控(电气供给)UPS(不间断供电电源)电源机组停运,系统退出运行。外观检查输出侧电源分配盘电源开关、保险丝及插座须完好,应清洁无灰、无污渍。紧固各接线端子;测量UPS电源各参数应符合电源供给规定。4.1.2.6.2 I/O电源、系统电源和机柜电源a) 清扫与一般检查:1) 停用相关系统,对各电源插头或连线做好标记后拔出,取下整个电源(模块);2) 清扫电源设备和风扇,小心拆下电源内部配件,仔细检查内部印刷线路板上应无烧焦痕迹,各元件应无异常,各连线、连接电缆、信号线、电源线、接地线应无断线或松动,并重新紧固;电源内部大电容应无膨胀变形或漏液现象,否则应更换为相同型号规格的电容;检查熔丝,若有损坏应查明原因后换上符合型号规格要求的熔丝;3) 测量初级端子对地间的绝缘电阻应符合规定;4) 装复电源内部配件,检修后设备应清洁无灰、无污渍。根据记录标记插好所有插头并确认正确后上电。b) 上电检查试验:1) 通电前检查电源电压等级设置应正确;通电后电源装置应无异音、异味,温升应正常;风扇转动应正常、无卡涩、方向正确;2) 根据要求测量各输出电压应符合要求;3) 启动整个子系统,工作应正常无故障报警,电源上的各指示灯应指示正常;4) 对每对冗余的电源,关掉其中一路,检查相应的控制器应能正常工作,若有异常进行处理或更换相应电源。4.1.2.7 主时钟装置4.1.2.7.1 检查主时钟(SHAJDB)各通讯接口连接应正确,通讯电缆完好无损。启动主时钟,进行主时钟与标准时间的同步校准。4.1.2.7.2 启动各工作站的时钟校正功能,校正各工作站时间的显示使其与主时钟或装置同步。4.1.3 软件检查4.1.3.1 操作系统检查4.1.3.1.1 通电启动各工程师站,启动显示画面及自检过程应无出错信息提示,否则予以处理。4.1.3.1.2 通常操作系统上电自启过程应无异常或出错信息提示;若出现提示错误并自动修复,应重新正常停机后再次启动操作系统一次,检查错误应完全修复,否则应考虑备份恢复或重新安装。4.1.3.1.3 启动操作系统后,宜关闭所有文件,启动磁盘检测和修复程序,对磁盘错误进行检测修复。4.1.3.1.4 检查并校正系统日期和时间。4.1.3.1.5 搜索并删除系统中的临时文件,清空回收站;对于不具备数据文件自动清除功能的各工作站,应对无用的数据文件进行手工清理。4.1.3.1.6 检查各用户权限、帐号口令、审核委托关系、域和组等设置应正确,符合系统要求。检查各设备和/或文件、文件夹的共享或存取权限设置应正确,符合系统要求。4.1.3.1.7 检查硬盘剩余空间大小,应留有一定的空余容量。宜启动磁盘碎片整理程序,优化硬盘。若有必要,则备份该磁盘或卷的全部内容,然后将其格式化,再从备份中恢复该磁盘或卷的全部内容。4.1.3.2 应用软件及其完整性检查4.1.3.2.1 DCS系统逻辑修改等工作完成后,须再次进行软件备份。4.1.3.2.2 根据制造厂提供的软件列表,检查核对应用软件应完整。4.1.3.2.3 根据系统启动情况检查,确认软件系统完整。4.1.3.2.4 启动应用系统软件过程应无异常,无出错信息提示(对于上电自启的系统,此过程在操作系统启动后自动进行)。4.1.3.2.5 分别启动各工作站的其它应用软件,应无出错报警。4.1.3.2.6 使用提供的实用程序工具,扫描并检查软件系统完整性。4.1.3.2.7 启动工程师站系统自身监控、查错、自诊断软件,检查其功能应符合制造厂出厂规定。4.1.3.2.8 检查存储设备应有一定的容量储备。4.1.3.3 权限设置检查4.1.3.3.1 检查各操作员站、工程师站和其它功能站的用户权限设置,应符合管理和安全要求。4.1.3.3.2 检查各网络接口站或网关的用户权限设置,应符合管理和安全要求。4.1.3.3.3 检查各网络接口站或网关的端口服务设置,关闭不使用的端口服务。4.1.3.4 数据库检查4.1.3.4.1 数据库访问权限设置应正确,符合管理和数据安全要求。4.1.3.4.2 对数据库进行探寻,各数据库或表的相关信息应正确。4.1.3.4.3 数据库日志记录若已满,应立即备份后清除。4.2 试验项目与技术标准 4.2.1 控制系统基本性能试验4.2.1.1 冗余性能试验4.2.1.1.1 各操作员站和功能服务站冗余切换试验a) 人为退出现场控制站中正在运行的主控制器(MFP),备用主控制器应自动、无扰、快速的投入工作;b) 对于并行冗余的设备,如操作员站(OIS)等,停用其中一个或一部分设备,应不影响整个DCS系统的正常运行; c) 对于冗余切换的设备,当通过停电或停运应用软件等手段使主运行设备停运后,从运行设备应立即自启或切换至主运行状态; d) 在进行a)c)试验的同时,按同样方法进行反向切换试验,系统状况应相同;e) 上述试验过程中,除发生与该试验设备相关的I&C报警外,系统不得发生出错、死机或其它异常现象,故障诊断显示应正确。 4.2.1.1.2 现场控制站主控制器(MFP)及功能模件冗余切换试验a) 模件通电前,检查模件和安装座、电缆查接良好;b) 模件通电后,检查各指示灯显示应与正常的实际状况相符;c) 选择下列方法逐一进行模件冗余切换试验:1) 停止主运行模件;2) 将主运行模件拔出;3) 恢复主运行模件原状态;d) 试验过程中,系统应能正常无扰动的切换到从运行模件运行或将从运行模件改为主运行模件:故障诊断显示应正确,除模件故障和冗余失去等相关报警外,系统应无任何异常发生。4.2.1.1.3 通讯网络冗余切换试验a) 试验前进行下列检查:1) 总线电缆应无破损、断线;2) 接插件接插应牢固、接触良好;端子接线正确、牢固无松动;3) 检查总线终端电阻值正常,接线牢固。集线器、总线模件(NPM)通电后指示灯显示正常;4) 检查总线模件(NPM)工作指示灯或诊断系统,应无异常;冗余总线应处于冗余工作状态。b) 选择下列方法逐一进行通讯总线冗余切换试验: 1) 任意节点上人为切断一条通信总线;2) 切投通信总线上的任意节点;3) 模拟故障(断开一根电缆或一个终端匹配器)。 c) 选择下列方法逐一进行总线模件(NPM)冗余切换试验:1) 停止主总线模件运行;2) 将主总线模件拔出;3) 恢复主总线模件原状态;4) 模拟其他条件。d) 同样方法进行b)、c)的反向切换试验,系统状况应相同;e) b)d)试验过程中,通讯总线应自动切换至冗余总线运行;指示灯指示和系统工作应正常;检查系统数据不得丢失、通讯不得中断、I&C报警正确、诊断画面显示应与试验实际相符。4.2.1.1.4 系统(或机柜)供电冗余切换试验a) 控制系统及机柜用电源的2n冗余供电系统,应逐一进行以下冗余切换试验:1) 切断任一路240VAC工作电源回路,检查冗余供电情况; 2) 分别任意拔出同侧(1N)块电源模件中的工作模件;检查整个电源系统的供电情况;3) 同样方法对1)2) 进行反向切换试验,系统状况应相同。 b) 上述试验过程中,控制系统应工作正常,中间数据及累计数据不得丢失,故障诊断显示应正确,除发生与该试验设备相关的I&C报警外,系统不得发生出错、死机或其它异常现象。4.2.1.1.5 控制回路冗余切换试验a) INFI-90分散控制系统投运,与控制回路相关的主控制器和模件投运正常;b) 选择下列方法之一进行控制回路冗余切换试验:1) 利用手操器等设备手动使控制回路输出一个固定的值或状态;2) 将在运行状态的相关主控制器或输出模件复位和断电。c) 观察控制回路输出应无变化和扰动,检查备用主控制器或输出模件的运行状态应正确;d) 同样方法进行控制回路反向冗余切换试验,结果应正确。4.2.1.2 系统容错性能试验4.2.1.2.1 在操作员站的键盘上操作任何未经定义的键,或在操作员站上非法输入一系列命令,操作员站和控制系统不得出错、死机或其它异常现象。4.2.1.2.2 进行部分系统和外围设备的重置试验:a) 关闭I/O系统24VDC、48DC电源(冗余配置时,则全部关闭),30s后重新闭合;b) 关闭运行的CRT电源,然后再合上;c) 关闭运行的操作员站主机电源,然后再合上;d) 关闭运行的打印服务器电源,然后再合上;e) 分别关闭EVLOG电源,然后再合上;f) 试验过程中,控制系统应运行正常,不出现任何异常情况。操作员站上的“系统状态图”诊断显示(包括主控单元上的“故障”和“运行”状态显示)应与实际相符。4.2.1.2.3 在操作员站或工程师站重启后进入历史数据库,历史数据库数据应保存正常;通过组态器建立和删除历史数据曲线等控制功能正常。4.2.1.2.4 模件热拔插试验:a) 确认待试验模件具有热拔插功能;b) 拔出一输出模件,屏幕应显示该模件的异常状态,控制系统应自动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切到手动工况、执行器保位等);在拔出和插入模件(模件允许带电插拔)的过程中,控制系统的其他功能应不受任何影响;c) 被试验I/O模件通道输入电量信号并保持不变,带电插拔该I/O模件重复两次。应对系统运行、过程控制和其它输入点无影响,拔出显示“不存在”,插入显示“正常”,CRT对应的物理量示值热插拔前后应无变化。4.2.1.3 系统实时性测试4.2.1.3.1 调用CRT画面响应时间:通过连续切换操作员站CRT画面十次,通过程序(或秒表)测量最后一个操作到每幅画面全部内容显出完毕的时间。计算操作员站画面响应时间的平均值应小于1.5s(一般画面不大于1s;最复杂画面小于2s),或不低于制造厂出厂标准。4.2.1.3.2 CRT画面显示数据刷新时间:观察CRT过程变量实时数据和运行状态变化,通过程序(或秒表)测试变化20次的总时间。计算CRT画面上实时数据和运行状态的刷新周期应保持为1s,且图标和显示颜色应随过程状态变化而变化。4.2.1.3.3 开关量采集的实时性:选择数个开关量通道,接入测试用开关量信号,按设计开关量采样周期交替改变状态。通过开关量变态打印功能检查开关量信号采集的实时性。变态打印结果应与设定采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