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译文: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二、古今异义词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三、一词多义1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2发 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3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4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5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 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6王 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ng”) 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ng”)7以 请以战喻(介词,用、拿) 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 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8食 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9之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或为兼词“于之”,向他们) 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或作复指代词,指代“鸡豚狗彘”)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击鼓”。一说,非活用,用本意)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2.名词的为动用法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当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2.动词的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认真办好”)五、古汉语句式(一)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 非我也,兵也。(也,表判断) 是亦走也(也,表判断)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也,表判断)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 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移其粟于河内(“于河内”为介宾结构) 树之以桑(“以桑”为介宾结构) 顿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为介宾结构)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为介宾结构)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孝悌之义”为介宾结构 )(三)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不受饥饿之苦了)六、特殊结构(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作小结)1“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耳,是也”(只是罢了,这也是啊)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 (这跟有什么不同呢)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1给加点字注音。移其粟( ) 弃甲曳兵( ) 数罟( )( ) 鸡豚狗彘之畜( )( )( ) 庠序( ) 孝悌( )饿莩( ) 洿池(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4.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6.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7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赤壁赋文言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 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 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3一词多义 (1)东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2) 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5)白 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6)歌 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歌曰:“”(歌词,名词)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4词类活用(1) 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2) 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4) 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4)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哀吾生之须臾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 / 吾与子之所共适 (4) 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5)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6)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7)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往)3于 (1)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渔樵于江渚之上/ 托遗响于悲风 / 于是饮酒乐甚 (2) 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 (3) 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乎(1) 语气词,表示疑问,呢。 而又何羡乎(2)语气词,表反问,吗。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3)语气词,表疑问,吗。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4) 介词,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 (5) 形容词词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6)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郁乎苍苍 / 知不可乎骤得5其(1)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2)其声呜呜然(指示代词,那)(3)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4)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6然(1)凌万顷之茫然 / 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3)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三、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游于赤壁之下 / 渔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天地 / 托遗响于悲风 / 月出于东山之上2.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 / 客有吹洞箫者(三)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四)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四、成语羽化飞天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横槊赋诗 逝者如斯 杯盘狼藉 如泣如诉 遗世独立练习2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B扣舷而歌之 歌曰C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D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语言形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C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D酾酒临江,横槊赋诗4指出各句加粗词与例句加粗词不属同类的一项是例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望美人兮天一方 B忧劳可以兴国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5下面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B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译文:桂树做的棹,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译文:向大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D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译文: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6下列六句话分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AB CD参考答案1D(A项“冯”应读“p0ng”;B项“棹”应读“zh4o”;C项“愀”应读“qi3o”。)2A(B项分别为“唱、歌词”;C项分别为“的样子、这样”;D项分别为“在”、“被”。)3C(A、B、D项都是对偶句。)4B(例句“故事”意为先例;A项“美人”意为心中所思慕的人;C项“学者”意为求学的人;D项“小学”意为小的方面;B项基本与现代汉语相同。)5C(应为“面向大江斟酒”。)6C(句表并列,句表转折,只有C项符合这一特征。)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斗宿,牛宿,都是星宿名。B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C渺渺兮予怀 予:我 D方其破荆州方:刚2下列各句加粗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侣渔虾而友糜鹿 B寄蜉蝣于天地C羡长江之无 D托遗响于悲风以下34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所以是一代雄杰啊,但今天又在哪里呢?B本来是一代雄杰啊,但今天又在哪里呢?C所以是一代雄杰啊,但今天如何存在呢?D本来是一代雄杰啊,但今天如何存在呢?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A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是可以共同享受的。B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一起去取用。C这是人们无尽的收藏,我和你是可以共同享受的。D这是人们无尽的收藏,我和你一起去取用。5最能体现苏东坡旷达心怀的两句是 A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B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C天地之间,物各有主D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E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6对文章理解有误的几项是 A作者在江风秋月中与客对饮,显出一种乐观的情怀。B作者对客人箫声悲凉而感到不解,因而发问。C客人箫声婉转,主要是内心怀慕前贤。D客人转悲为喜,最后主客畅饮而酣睡舟中。E本文是散文,因而重在写景抒情,而不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1D 2A 3B 4A 5B、E 6C、E翻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鸿门宴随堂练习(一)阅读文章第一段,完成1-5题。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到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沛公欲王( )关中 旦( )日飨( )士卒,为( )击破沛公军范增说( )项羽曰 好( )美姬 皆为( )龙虎未得与项羽相( )见 使子婴为相(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旦日飨士卒( ) 范增说项羽曰( )3解释下列多义词。(7分,每空0.5分)军 沛公军霸上( ) 为击破沛公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相 未得与项羽相见( ) 使子婴为相( )为 为击破沛公军( ) 皆为龙虎(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在 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 此其志不在小( )于 使人言于项王曰( ) 贪于财货( )长于臣( ) 4翻译文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每句2分)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译文: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文: 5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本段文字交待了刘、项双方 的对比,表明项羽一方 , 。但此时双方此时本应“戮力攻秦”,而曹无伤的告密, 。(二)阅读文章第二段,完成6-12题。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到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6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鲰生说我曰( ) 沛公奉卮酒为寿( )要项伯( ) 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张良是时从沛公( ) 亡去不义( )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固不如也( ) 秦时与臣游( ) 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 ) 不如因善遇之( ) 且为之奈何( ) 8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距关,毋内诸侯 通 要项伯 通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 9解释下列多义词。善 素善留侯张良( ) 不如因善遇之( )故 君安与项伯有故( )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之 珍宝尽有之( ) 为之奈何(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鲰生说我曰故听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以 具告以事( )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所以遣将守关者( )幸 妇女无所幸( ) 故幸来告良( )王 沛公欲王关中( )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秦地可尽王也( )乃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良乃入,具告沛公( ) 10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 今义: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足以 古义: 今义: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 今义: 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 古义: 今义: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 古义: 今义: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 今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 古义: 今义: 1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形式,并加以解释。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活用形式: 解释: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用形式: 解释: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活用形式: 解释: 于是项伯复夜去 活用形式: 解释: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每句1分) 具告以事 译文: 为之奈何 译文: 孰与君少长 译文: 沛公奉卮酒为寿 译文: (三)阅读文章第三、四两段,完成13-22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到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到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3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戮力攻秦( ) 范增数目项王( )玉玦( )瞋目视项王( )目眦尽裂( ) 沛公之参乘( ) 1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戮力攻秦( ) 范增数目项王( ) 因击沛公于坐( ) 故遣将守关者( )而听细说( ) 坐须臾( )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若入前为寿( )常以身翼蔽沛公( ) 臣死且不避( ) 15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令将军与臣有郤 通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通 16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拔剑切而啖之 D劳苦而功高如此 17根据上面的第二段文字填空。樊哙闯帐后的表情是 ,他的慷慨陈词中,先提怀王约的意图是 ;直接指责项羽的话是 ,收到的效果是 。该段文字中有几个成语现在仍在使用,请写出三个: , , 。 18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答: 19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几段文字表现了刘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原因: 刘邦性格: 20鸿门宴上活跃着众多的人物,请概括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人物的?效果怎样? 答:方法: 效果: 。 21毛泽东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用两句是深刻总结了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历史教训,用以指导革命战争。请写出这两句诗。(2分)答: 。 2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项羽的那些弱点。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译文: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赐之彘肩。”“壮士!能复饮乎?” 译文: 分析: 二、拓展阅读(34分)(五)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17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到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到邑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5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壁: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幸: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王: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怜: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户,吾为若德 德: 24翻译下列句子。(6分)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译文: 吾知公长者。 译文: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译文: 25节选的这一部分反映了“楚汉相争”最后的情况与结局。请你简要写出此时相遇的主要行迹。 26下列加点词语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美姬(j) 鲰生(zu) 以飨士卒(xing) 按剑而跽(j) B樊哙(kui) 卮酒(zh) 瞋目视之(chn) 目眦尽裂(c) C玉玦(ju) 参乘(shng) 切而啖之(dn) 不胜桮杓(be)D刀俎(z) 彘肩(zh) 戮力攻秦(l) 从百余骑(j )27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与之相通的字例: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桮”同“杯”)(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6)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28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 (1)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2)沛公起如厕 (3)杀人如不能举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5)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29下列对活用情况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同上, 像翅膀一样 B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在册 沛公军霸上:军,同上 驻扎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使动用法 使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 王,同上 D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用作动词 交好 拔剑撞而破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 击碎、击破 30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二阅读欣赏(45分)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到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到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到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1翻译下列句子(1)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2)客何为者?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会其怒,不敢献。32刘邦见项羽时所说的那段话,足见他的老谋深算。他要向项羽表明平等关系的话是:表示自己有功而不居功的话是: 他掩饰自己政治意图的话是:他这样说的目的是:33樊哙闯帐,怒斥项羽,而项羽竟然“未有以应”,后说了一个“坐。”这反映了项羽怎样的性格?参考答案:1沛公欲王(wng)关中旦(dn)日飨(xing)士卒,为(wi)击破沛公军范增说(shu)项羽曰好(ho)美姬皆为(wi)龙虎未得与项羽相(xing)见使子婴为相(xing)2旦日飨士卒(犒劳) 范增说项羽曰(劝说)3军沛公军霸上(动词,驻扎)为击破沛公军(名词,军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驻扎军队的地方,军营)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带兵的人,将领)相未得与项羽相见(副词,相互) 使子婴为相(名词,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为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 皆为龙虎(动词,成为,此处可引申为“呈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介词,替,给)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在地方”) 此其志不在小(介词,引出动作的范围,“在方面”)于使人言于项王曰(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向,对) 贪于财货(介词,引出动作的范围,“在方面”)长于臣(介词,表比较,比)4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译文: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译文:现在进了关财物不掠取,女色不迷恋,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5本段文字交待了刘、项双方军事力量(或兵力)的对比,表明项羽一方占有绝对优势,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但此时双方此时本应“戮力攻秦”,而曹无伤的告密,拉开了刘、项斗争的序幕。6鲰生说我曰(zu) 沛公奉卮酒为寿(zh)要项伯(yo)7张良是时从沛公(动词,跟随,跟从)亡去不义(动词,逃亡,逃离)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动词,抵挡,抵抗)固不如也(副词,本来)秦时与臣游(动词,交游,交往)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不如因善遇之(副词,趁机,借此机会)且为之奈何(副词,将)8距关,毋内诸侯 距、内通拒、纳要项伯 要通邀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9善素善留侯张良(动词,结交,交好)不如因善遇之(副词,好好地)故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旧交情)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连词,所以,因此)之珍宝尽有之(助词,无义)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 鲰生说我曰故听之(代词,他的话)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以具告以事(介词,把,将)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介词,用来)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把,将)所以遣将守关者(与“所”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幸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妇女的宠爱叫“幸”)故幸来告良(副词,幸亏,幸而)王沛公欲王关中(动词,称王)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秦汉以后朝廷中封爵最高的一级,这里是对刘邦的尊称)具以沛公言报项王(秦汉以后朝廷中封爵最高的一级)秦地可尽王也(动词,称王)乃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副词,就) 良乃入,具告沛公(副词,于是)10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今义:指山东省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足以 古义:足够用来 今义:完全可以,够得上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成姻亲关系,指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 古义:因果关系中表原因的连词 今义:因果关系中表结果的连词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 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 找长处教学设计 泰山版
- (重庆二诊)重庆市高2025届高三学业质量调研抽测 (第二次)历史试卷(含答案)
- 人的感知与反应(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五年级下册人教鄂教版
- 反洗钱工作保密事项培训
- 2024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招聘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耳鼻喉科护理指南
- 表情管理培训方案
- 2024中铝铁矿西芒杜项目公开招聘1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工程施工员培训
- 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培训
- 医美诊所院感知识培训课件
- 上海市家庭居室装饰装修施工合同书
-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基础(第2版) -电子教案
- 新能源汽车租赁市场发展方案
- 货架回收合同范例
-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介绍课件
- 糖尿病患者饮食指导课件
- 【MOOC】宇宙简史-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MOOC】现代养殖设施与设备-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公民基本权利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