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浸砂岩型铀矿地球物理测井规范.doc_第1页
地浸砂岩型铀矿地球物理测井规范.doc_第2页
地浸砂岩型铀矿地球物理测井规范.doc_第3页
地浸砂岩型铀矿地球物理测井规范.doc_第4页
地浸砂岩型铀矿地球物理测井规范.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27.120.30F 40备案号:11085-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核行业标准EU/T 1162-2002地浸砂岩型铀矿地球物理测井规范Specificiations of geophysical logging on in-situleaching sandstone type uranium deposits2002-11-20发布 2003-02-01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发布EJ/T1162-2002目 次前 言 11 范围l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l4 总则15 测井设计16 仪器设备27 施工准备48 测量技术59 原始资料质量评价710 资料处理与解释 811 资料提交 1012 安全与防护10附录A(规范性附录) 电缆深度误差检查记录表格式12附录B(规范性附录) 测井通知书格式13附录C(规范性附录) 地球物理测井实际材料登记表格式14附录D(规范性附录) 数据文件代码与曲线代号15附录E(规范性附录) 钻孔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评价表格式16附录F(规范性附录) 钻孔弯曲度校准计算表格式17附录G(资料性附录) 钻孔测井地球物理成果登记表格式18附录H(规范性附录) 报告编写参考提纲19前 言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H为规范性附录,附录G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提出。本标准由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核工业二一六大队、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常桂兰、丁忙生、郑恩玖、余水泉、苟润祥、李耕。20中华人民共和国核行业标准地浸砂岩型铀矿地球物理测井规范EJ/T1162-20021 范 围本标准规定了地浸砂岩型铀矿地球物理测井的设计、仪器设备、施工准备、测量技术、原始资料质量评价、资料处理与解释、报告编写及安全防护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地浸砂岩型铀矿地球物理测井工作。煤田、水文、工程及环境地质勘查中的测井工作可参照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B 4792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T 15481-2000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EJ/T 611 测井规范3 术语、符号和缩略语本章无条文。4 总 则4.1 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的每个钻孔都应进行测井。4.2 测井一般解决以下问题:确定铀矿体的空间位置、品位及厚度;划分钻孔岩性,提供岩层的物性参数;确定含矿含水层、隔水层的空间位置、厚度,研究含水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测定钻孔顶角、方位角及井径,评价成建井质量;研究地质构造及沉积环境;了解其它有用矿产信息。4.3 所有测井仪器应定期校准、检测及井场检查。4.4 原始资料应取全取准。4.5 对取得的测井资料应结合地质情况进行处理和推断解释。4.6 测井工作的组织形式、技术力量、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应满足测井工作的要求。5 测井设计5.1 所有开展测井工作的项目,应由项目承担单位编写测井设计;测井设计可独立编写,也可做为地质项目设计的一部分编写。5.2 编写测井设计应充分收集本地区(或邻区)的测井及地质资料,在未充分掌握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的情况下,为选择测井方法组合系列,应在基准钻孔或参数孔中进行参数研究工作。5.3 测井设计的主要内容有:测井目的、任务与质量要求;区内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确定参数孔的数量、孔位、目的及内容;采用的测井方法技术及其要求;人员组成及仪器装备;质量保证措施;提交的成果。5.4 测井设计应报主管单位审查批准。测井设计批准后,应严格执行。如有重大修改和补充,应报原审批单位批准。6 仪器设备6.1 概 述仪器设备应具备安全处置、运输、存放、使用、维护设备的条件。6.2 仪器设备的配置、使用、维护和管理6.2.1 仪器设备的配置应满足测井工作的需要。6.2.2 各种仪器设备应按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规定由持证操作人员和仪器维修人员使用和维护。6.2.3 每台仪器设备应建立技术档案,包括说明书、电路图、使用情况、检修记录、校准和检测记录等内容。6.2.4 仪器设备及电缆的绝缘电阻应符合表1的要求。检测电缆绝缘度时应断开缆心与地面和井下仪器间的连线;检测各仪器设备绝缘度时应选用与其耐压相应的仪表。表1 仪器设备及电缆最低绝缘电阻值表项 目最低绝缘电阻值(M)地面仪器线路间及对地,绞车集电环间及对地10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间及对地1电缆心之间及对地、电极系电极之间及对地、井下仪器线路对外壳(接通者除外)2声速仪的声系对地2天、地轮外壳与铠皮16.2.5 下井仪器使用后,应擦洗干净,活动部分涂油防锈,易松动部件应检查紧固。6.2.6 长期不使用的仪器应存放在满足仪器本身限定条件的库房中,按仪器要求定期通电检测。6.2.7 为完善方法对仪器进行的技术改造,应提出方案,经专家论证后报上级批准;改进后的仪器,应提交检测报告,并经上级批准后方可投入使用。6.2.8 测井仪器设备和测井车不允许作非测井使用或随意拆卸。6.2.9 测井车要由熟练的驾驶员定人驾驶;行车前要做好车况、放射源及仪器设备安全检查;运输中禁止与有碍安全的货物混装。6.3 仪器的校准6.3.1 伽玛测井仪及伽玛能谱测井仪的校准应按EJ/T 611的规定执行。6.3.2 密度测井仪使用前应在标准井中校准一次。6.3.3 为了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用于定量测量的仪器,每年在投入使用前应按GB/T15481-2000中5.6的有关规定,在能够证明资格、测量能力和溯源性的实验室进行校准。6.3.4 仪器出队投入使用前和完成任务后,在现场应对各参数进行检查;使用期间,检查间隔为1个月;每年仪器检修结束后,应对所有参数进行核查。每次核查、校准的数据应有磁介质记录或曲线记录,并绘制相应图表妥善保存。6.3.5 同一地区,使用2台或2台以上仪器工作时,应做一致性检查测量。相同技术条件下,相对差不应大于10。6.4 电缆深度系统检查6.4.1 电缆深度系统检查应在平坦地面上(长度300m)进行。具体方法是将电缆拉直,并施加一定拉力,用钢卷尺丈量,每20m做一标记,100m做一识别标志,测量相对误差不应0.1。6.4.2 测井工作量每完成2000m或调整深度测量系统后应做一次电缆深度系统检查,检查的电缆长度应大于测井的最大深度,检查方法按照6.3.1的要求执行,检查记录格式按附录A的要求执行。6.5 仪器检测6.5.1 电阻率6.5.1.1 视电阻率用电阻率校准器连接下井仪器电极,在1m1km范围内,均匀地给定6个以上的标准值,测量误差不允许超过仪器本身的精度。6.5.1.2 井液电阻率用电阻率校准器连接测量电极,在1m1km范围内,均匀地给定3个以上的标准值,相对误差不应大于5;井液电阻率测量仪还应分别用金属管和绝缘管屏蔽,置于同一液体中,两者测量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5。6.5.2 自然电位用自然电位校准器连接测量电极,给定值(由电压表监测)应5个以上,即正、负值各2个和零值。测量值与给定值相对误差不应大于5。6.5.3 密度6.5.3.1 使用铝和有机玻璃模块进行校准,计算校准系数后,将测量值回代,绝对误差不应大于0.03g/cm3。6.5.3.2 分别测量长、短源距道在铝和有机玻璃模块上的响应值,校准系数分别按式(1)、式(2)、式(3)和式(4)计算:式中:铝铝模块的密度,g/cm3;有有机玻璃模块的密度,g/cm3;L铝长源距道在铝模块上测量的响应值,cps;L有长源距道在有机玻璃模块上测量的响应值,cps;N铝短源距道在铝模块上的测量的响应值,cps;N有短源距道在有机玻璃模块上测量的响应值,cps;CL长源距道铝模块校准系数;DL长源距道有机玻璃模块校准系数;CN短源距道铝模块校准系数;DN短源距道有机玻璃模块校准系数。6.5.4 声速在校验筒(铝管或铁管)内连续测量2h,纵波时差与标准值的绝对误差不应大于5s/m。6.5.5 井径选2个标准井径环(一个100mm左右,另一个160mm左右),测量井径值,绝对误差不应大于5mm。6.5.6 井温测量值与精度为0.1的水银温度计比较,绝对误差不应大于0.5。6.5.7 井斜在井斜校准台上进行校准。方位角在0360、顶角在0至极限值之间,至少有8个校准点,且均匀分布。绝对误差:顶角不应大于0.5,方位角不应大于5(顶角大于3时)。6.6 测井绞车检查每年测试一次。在测速最高时,集电环与电刷的接触电阻不应超过5,磁化干扰电位不应大于0.5mV。7 测井准备7.1 测井通知书测井通知书由地质组提前8h填发,并由地质、钻探、测井负责人签字。测井通知书应按照附录B的要求填写。7.2 测井准备出队前,测井组应全面检查仪器设备的工作状态,清点所需用的仪器设备、工具、材料、资料等。测井人员按测井通知书的要求时间提前1h到达井场。7.3 钻孔准备及要求7.3.1 钻探器材堆放应以不影响测井车辆的进出和就位为原则。7.3.2 终孔直径应大于下井仪器外径20mm;应保证下井仪器能探测到全部目的层。7.3.3 测井前,应将钻具下到井底,用新鲜泥浆冲孔;从井里循环上来的泥浆要间隔15min30min后进行测量,当全部满足以下条件方可测井:循环上来的泥浆应新鲜;相邻两次测量的含砂量不应大于5,且两次测量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0;相邻两次测量的粘度不应大于30s,且两次测量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0;相邻两次测量的密度不应大于1.3g/cm3,且两次测量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0。7.3.4 若钻孔条件复杂,应与有关人员研究事故防范和应急措施。7.3.5 测井前,井液应充满钻孔。7.3.6 测井期间,钻机应留有值班人员。井场所需的照明、防雨、避雷等设施应完好。7.4 井场布置与要求7.4.1 测井车应尽可能选择在平坦的地方停放,绞车与井口间距一般应大于10m。7.4.2 下井电缆应从井口中心通过,井口中心、地轮和绞车滚筒中心应力求在一垂直平面。7.4.3 地面电源线与测量线应分开布放,防止踏破和拉断。铠装电缆在井场放置时应呈“S”状,防止打结。7.4.4 下井前应连机通电检查,井下仪器应密封可靠。8 测量技术8.1 一般要求8.1.1 仪器开机前应对供电的电压、频率、极性,绞车的刹车、变速,各紧固件,仪器的接线等部位进行认真复查。8.1.2 测井起算深度零点应与钻探的零点统一。8.1.3 在井场应详细填写地球物理测井实际材料登记表,填写内容应符合附录C的要求。8.1.4 井下仪器接近孔底10m和距孔口10m,绞车要逐渐减速至3m/min以下;仪器在井底停留时间不超过60s。8.1.5 一般测井方法有伽玛、视电阻率、自然电位、井径和井斜等测井方法。研究含水层参数的钻孔应增加密度、声波测井方法。对水文、工程钻孔,应增加井温、井液电阻率、声波和电流等测井方法。其它测井方法的开展,按项目设计批复执行。8.1.6 测量要求如下:a)井温、井液电阻率测井应自上而下测量,其它方法应自下而上测量。伽玛、自然电位应首先测量,带推臂装置的探管最后测量;b)分段测量时,衔接处最少重复测量10m;c)有补偿装置的仪器,在测井过程中,严禁改变补偿值。8.1.7 重复、检查测量要求如下:a)伽玛测井重复、检查测量应按EJ/T611要求执行;b)其它参数测井在目的层应进行重复测量,重复测量的工作量占基本测量的10以上。密度重复测量绝对误差不应大于0.03g/cm3,其它参数重复测量相对误差不应大于5,两次测量的自然电位曲线形态应一致;c)发现曲线之间有矛盾时,应现场检查,找出原因,及时处理。8.1.8 原始曲线深度比例尺用1:200。横向比例尺的选择应使测井曲线既能反映出物性特征,又完整,而且无畸形。采样间隔5cm,不应出现遗漏或多采数据。8.1.9 电缆下井速度不超过20m/min。测井速度应保持匀速,速度变化不超过5。伽玛测井正常场测量速度不超过4m/min,异常段测速不超过2m/min。其它参数测量速度不超过6m/min。8.1.10 深度测量及回程差要求如下:a)测量时应保持深度测量轮和电缆的清洁,电缆严禁涂油;b)校准后的各探管测量曲线之间深度误差不应大于0.2m,打印成图后每10m的误差不应大于0.2m;c)当回程差大于实测深度的0.1或出现正值时,应查明原因,必要时应重新测量。8.1.11 每个探管测量结束后,在井场应及时回放井场刻度和测井数据。8.1.12 井场资料要求如下:a)现场采集的测井数据应备份2套,测井数据文件命名原则与测井曲线代号应按附录D统一命名;b)现场应初步解释出目的层的位置、厚度及结构,以供封孔设计参考。8.2 方法技术8.2.1 伽玛测井8.2.1.1 横坐标单位为脉冲每秒(cps),经处理后的单位为纳库每千克小时(nC/kgh)。8.2.1.2 伽玛测井的其它要求按EJ/T 611的规定执行。8.2.2 伽玛能谱测井应同时测量铀、钍、钾和总量。横坐标单位为脉冲每秒(cps),经处理后的铀、钍和总量用10-6表示,钾用表示。8.2.3 密度测井8.2.3.1 横坐标单位为脉冲每秒(cps),经处理后的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3)。8.2.3.2 下井前,用工作源检查长、短源距的响应值,其检查相对误差不应大于5。8.2.3.3 使用的放射源种类和活度应准确记录,活度衰变超过1时,以换算后的活度值为准。8.2.3.4 安装放射源时,放射源的窗口应紧贴井壁。8.2.4 声波测井8.2.4.1 声速横坐标单位:时差用微秒每米(s/m),速度用米每秒(m/s)。声幅横坐标单位为毫伏(mV)。8.2.4.2 声波探管在井中应有扶正装置,无扶正装置时不允许测井。8.2.5 自然电位测井8.2.5.1 横坐标单位为脉冲每秒(cps),经处理后的单位为毫伏(mV)。8.2.5.2 测量电极2m内不得有裸露金属干扰;电极系下井前,应清除电极上的氧化物。8.2.5.3 曲线的基线应在岩性较纯的泥岩或粉砂质泥岩段(厚度3m以上)确定,曲线异常右向为正,左向为负。8.2.5.4 当基线出现有规律的漂移时,应及时注明,处理时应进行基线校准。8.2.5.5 自然电位测井应首先进行。当探管向大地供电时,未消除极化电位前,不得测量。8.2.5.6 测量时应尽可能减小接地电阻。8.2.5.7 当无法取得电位曲线时,应开展自然电位梯度测量。8.2.5.8 当自然电位曲线形态与视电阻率曲线形态一致时,应查明原因。8.2.6 激发极化测井8.2.6.1 横坐标单位:视极化率无量纲,用百分率()表示;激发极化电位为毫伏(mV)。8.2.6.2 测量时应尽量增大供电电流。8.2.6.3 泥浆孔中供电应用负极下井,地面供电电极应放在清水中或使用套管。8.2.7 视电阻率测量横坐标单位:电阻率为欧姆米(m),电导率为毫西门子每米(mS/m)。8.2.8 电流测井8.2.8.1 横坐标单位为脉冲每秒(cps),经处理后的单位为毫安(mA)。8.2.8.2 控制面板上要有补偿装置。8.2.8.3 应尽量减小接地电阻。8.2.9 井斜测量8.2.9.1 探管下井前、后,应进行调零检查,误差应小于等于0.5。8.2.9.2 测点间距不应大于20m。在目的层和相邻两点间顶角相差2或方位角相差20时,应加密测量。8.2.10 井径测量横坐标单位为毫米(mm)。8.2.11 井温测量8.2.11.1 横坐标单位为摄氏度()。8.2.11.2 探管下井前,在井口测量的自然温度值与实际值相差不应大于1。8.2.11.3 稳态测温孔的测量时间间隔及精度应符合设计要求。8.2.12 扩散法测井8.2.12.1 应在清水裸孔(段)中进行,并准确记录水位。8.2.12.2 盐化或其它示踪剂投放要均匀,投入量依据实验而定。8.2.12.3 测量方法和测量时间间隔应按设计要求执行。8.2.12.4 盐化或其它示踪剂投入12h后,曲线无明显变化,可采用提水或注水办法测量,并记录提(注)水量及水位。9 原始资料质量评价9.1 原始资料检查9.1.1 为确保原始资料的质量,应把影响质量的问题解决在封孔之前。因此,测井工作人员应按照本标准所规定的设计要求进行质量检查。9.1.2 若出现原始测量数据和原始记录不准确、不齐全、不清楚,各参数测量误差超过仪器本身规定,曲线形态不正常,重复或检查测量误差超过本标准要求等情况,应立即重测或补测。9.1.3 应在井场会同地质人员对每个目的层作出初步评价解释。当发现资料不足或定性、定厚依据不充分时,应立即进行补测或对比岩心进行验证。9.1.4 测井结束后,当发现钻孔底部的矿层没有测全时,应立即通知地质人员。9.1.5 应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和检查验收制,自检率应达到100、互检率应达到100,上一级负责单位专检率应达到2030。经常性检查应在现场进行,并做好经常性检查情况的记录。9.2 原始资料质量评价原始资料质量评价标准见表2,以每项的最低等级做为该曲线的最终等级。9.3 原始资料验收测井工作完成后,原始资料由质量验收小组按表2的要求组织验收,并按附录E表格的要求填写记录。表2 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评价标准表序号项 目评 价 等 级甲乙丙废1原始数据符合本标准的要求测井数据齐全,但校准数据不全达不到乙级又不属于废品者没有保存或无法读取测井数据2原始曲线传动误差每10m0.2m,0.4m,目的层曲线无畸变现象传动误差每10m1m,目的层曲线严重畸变3丢、错码率目的层丢、错码率不超过1,其它层不超过2目的层丢、错码率超过;,其它地层超过104深度误差回程差不大于实测孔深的0.3,校正后各探管之间的深度误差不大于实测孔深的0.1回程差大于实测孔深的2,校正后各探管之间的深度误差大于实测孔深的15采样间隔0.1m0.1m6测 速不超过本规范规定的1.2倍超过本规范规定的2倍7仪器检测距前次校准间隔不超过1.5倍,校准项目不少于规定的二分之一距前次校准间隔超过3倍,校准项目少于规定的三分之一8仪器校准做的不全没有做9单条综合以上1至8项单项最低等级为综合等级10测井实际材料登记表符合本标准的要求主要参数、系数齐全达不到乙级又不属于废品者无参数、系数11电缆深度检查检查间隔不超过本规范规定的1.5倍检查间隔不超过本规范规定的3倍12全孔原始资料综合评价各项均达甲级各项均达到乙级;或伽玛、井径、视电阻率测井参数达到乙级以上(含乙级),其它参数为丙级全部参数方法数据均无法利用;或伽玛、井径参数都为废品10 资料处理与解释10.1 数据的预处理10.1.1 建立数据库数据库文件名应统一;读取原始数据,使用最新刻度数据把成果曲线的量值单位换算成法定单位并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校正。10.1.2 深度对齐使用实测的回程差、起算深度进行深度计算;各方法曲线的深度应对齐。10.1.3 修改数据对丢、错点编辑时,以相邻点数据差值处理,并考虑其它参数;只能对数据库中的数据修改,不得修改原始数据文件。10.1.4 滤波处理根据曲线使用的目的,选择合理的滤波方法和参数。10.1.5 打印曲线将处理好的各成果曲线打印出综合测井曲线图。10.2 资料解释10.2.1 技术要求10.2.1.1 按本标准和设计书的要求认真检查各种资料,发现问题及时查明,确保解释工作在原始资料正确可靠的基础上进行。10.2.1.2 解释人员应掌握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和预测评价的基本要求和方法。10.2.1.3 解释人员应熟悉工作区的地质资料,加强与其它专业的合作,按照“从已知到未知”的基本原则先进行定性对比解释。10.2.2 单孔解释10.2.2.1 确定铀矿体的空间位置、品位和厚度,解释方法按EJ/T611的规定执行。10.2.2.2 划分钻孔岩性,打印解释综合成果图。一般情况下利用视电阻率、自然电位、伽玛、密度测井参数,必要时参考声波和井径等其它测井资料。在一个地区先对照地质编录资料进行岩石物性参数统计(统计时选择岩层厚度大于1m且测井曲线平稳段的岩层),采用交汇法和特征数法建立工作区岩性划分标准模型,进行岩性识别。随着工作的深入,不断完善标准模型。10.2.2.3 根据测井解释成果,参考水文地质编录资料,确定含矿含水层的空间位置和厚度。10.2.2.4 研究含水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和泥质含量。在碳酸盐含量低(CO2含量不超过3),层间水和冲洗液矿化度相差超过1.5倍时,应用视电阻率和自然电位参数来研究含水层的渗透率、孔隙度和泥质含量;根据岩心样品分析的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系数,建立与视电阻率、自然电位的经验关系,进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用专门水文孔的成果进行检验;取样时,样品要选择在曲线变化小的岩层上,准确确定样段上的测井参数。样品要在参数变化范围内均匀分布,每种岩性的样品数不少于30个。泥质含量应用筛洗法分析粒度来确定。10.2.2.5 对井斜测量资料进行处理,按附录F填写钻孔弯曲度校正计算表。根据电流、声波等测井资料评价套管和井管的完好程度,确定滤水管的具体位置。10.2.2.6 填写测井综合成果登记表,格式见附录G。10.2.2.7 测井结束后,应在三天内完成单孔的成果解释。10.2.3 综合解释10.2.3.1 在单孔解释的基础上,应加强综合研究。10.2.3.2 编制地质测井剖面图。内容包括:深度、岩性柱、测井曲线等。横向比例尺按需要选择,垂向比例尺采用1:2001:1000。10.2.3.3 编制目的层顶底板等深度图,为编制含水层、隔水层等厚度图提供资料。10.2.3.4 利用上述地质测井剖面图、目的层顶底板等深度图研究工作区的主要地质构造。10.2.3.5 研究沉积环境。研究沉积物的沉积特征与测井曲线之间的关系,重点是沉积物的几何形态和垂向层序在测井曲线上的反映。综合研究各种参数的标志及其反映的沉积特征,逐步划分目的层的岩性岩相,进行沉积环境分析。10.3 曲线复制10.3.1 在地质综合柱状图上复制曲线时,不允许人工修饰。对深度误差进行平差时,从目的层向两边平差;每次平差在图上不应大于1mm。10.3.2 在地质综合柱状图上复制的曲线,应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曲线的单位、横向比例尺应用相应的颜色标注。11 资料提交11.1 原始资料提交的原始资料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测井通知书;测井实际材料登记表;原始测井曲线图;原始资料质量评价表;钻孔弯曲度校准测量记录表;综合测井曲线图;综合测井成果图;仪器野外检查、校准的资料;井场采集的各原始数据磁盘及数据文件目录清单(目录清单内容有:测量日期、探管名、数据文件名、数据深度范围、采样间隔、回程差、参数的换算系数、衰减系数等);其它按设计要求完成的图表。11.2 成果资料施工结束后,应编制测井专业技术报告。报告提纲的编写可按附录H进行。成果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综合测井成果登记表;地质测井对比剖面图;含水层、隔水层的等厚度图,含矿含水层顶板、底板等深度图;其它设计要求的有关图件;钻孔弯曲度校准计算表;仪器计量校准复印件;处理后的成果数据库文件;其它按设计要求或有关研究性图件。伽玛测井提交的有关资料按EJ/T611的有关规定执行。12 安全与防护12.1 基本要求12.1.1 凡从事测井工作的人员,应熟悉有关的安全防护规定。12.1.2 测井施工现场应具备基本的安全保障,否则不得进行测井作业。12.2 安全12.2.1 测井过程中,操作员要认真观察仪器设备的运行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2.2.2 严禁骤然启动和关停绞车;电缆提升时,工作人员要离开天、地轮,防止意外伤人。12.2.3 因停电或绞车发生故障,应手工将井下仪器提到安全位置。12.2.4 严禁用下井仪器冲击障碍物。仪器下井遇阻时,应将仪器提出井口,通孔、冲孔后重新测井。12.2.5 布置井场或更换下井仪器时,防止物件掉入孔中。12.2.6 下井仪器被卡时,应立即停车,收拢推靠臂,缓慢上、下移动;如仍未解脱,应迅速研究处理事故的具体措施,指定专人处理。12.2.7 测井过程中遇有雷电天气时,应停止测井。12.3 放射性防护12.3.1 凡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的人员,应具备放射性卫生防护基本知识,并持证上岗。12.3.2 工作人员操作放射源时应做好安全防护工作。12.3.3 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的人员接受的剂量及防护标准按GB4792的相关规定执行。12.3.4 对现场使用的放射源,应建立放射源的保管、领用、运输、调拨制度,并严格执行,严防丢失。12.3.5 禁止将放射源密封外壳打开,禁止直接接触放射源。当必须裸露使用放射源时,应使用专用工具。具有定向装置的放射源,人体应在定向窗口的背面操作。附 录 A(规范性附录)电缆深度误差检查记录表格式电缆深度误差检查记录表格式见图A.1。表格用A4纸打印,左侧装订。字体为小四号或五号宋体。电缆深度误差检查记录表检查日期仪器型号及编号深度(m)相对误差()测井间隔深度(m)检查人100200300400500600图A.1 电缆深度误差检查表格式附 录 B(规范性附录)测井通知书格式测井通知书格式见图B.1。测井通知书用A4纸打印,左侧装订。字体为小四号或五号宋体。测井通知书1 测井任务地区 号钻机 钻孔,孔深 m,测量范围自 m至 m,为终孔(中间)测井。希于 月 日 时到达井场,完成下列测井任务:1)2)3)2 钻孔情况1)安全情况及测井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2)孔径变换;从 m至 m, mm;从 m至 m, mm;从 m至 m, mm。3)套管深度:从 m至 m, mm;从 m至 m, mm。4)泥浆性质 ,比重 g/cm3,粘度 s。3 交通情况填发日期: 年 月 日; 收到日期: 年 月 日地质技术负责人:钻探技术负责人:测井技术负责人:图B.1 测井通知书格式附 录 C(规范性附录)地球物理测井实际材料登记表格式地球物理测井实际材料登记表格式见图C.1。地球物理测井实际材料登记表用A4纸打印,左侧装订。字体为小四号或五号宋体。地球物理测井实际材料登记表钻孔编号: 测井仪型号及编号:钻孔直径mm: 地球物理测井仪型号及编号:井液密度g/cm3: 套管位置m/直径mm:井液深度m: 井液电阻率m:源种及活度Dq: 电缆最低绝缘M:钻孔深度m: 测井深度m:探管名称及编号文件名测量深度(m)采样间隔m测量速度m/min回程差m实时曲线备注起止曲线名称深度比例测井深度测井仪校准系数(nCkg-1h/cps): 自然电位衰减系数:密度计算参数:CL= ,DL= ,Cs= ,Ds=电极距排列:装卸源人员: 测井组长: 操作员: 其它测井人员:测 井 日期: 年 月 日 填表人:图C.1 地球物理测井实际材料登记表格式附 录 D(规范性附录)数据文件代码与曲线代号数据文件代码与曲线代号见表D.1和表D.2。表D.1 数据文件命名原则表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探管名称代码分段测量重复或检查测量伽玛测井探管GM用阿拉伯数字1、2、3表示分段测量的顺序。重复测量用F表示:检查测量用J表示。若重复或检查测量又有分段测量,在“F”或“J”后用阿拉伯数字1、2、3表示顺序。伽玛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