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 2.3 耳和听觉课件1 浙教版(1).ppt_第1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 2.3 耳和听觉课件1 浙教版(1).ppt_第2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 2.3 耳和听觉课件1 浙教版(1).ppt_第3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 2.3 耳和听觉课件1 浙教版(1).ppt_第4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 2.3 耳和听觉课件1 浙教版(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节耳和听觉 1 外耳包括 中耳包括 内耳包括 耳廓 外耳道鼓膜 鼓室 咽鼓管前庭 半规管 耳蜗 认识耳朵的结构 耳 外耳 中耳 内耳 耳廓外耳道 鼓膜鼓室 含听小骨 咽鼓管 半规管前庭耳蜗 小结 中耳 back 鼓膜 鼓室 听小骨 咽鼓管 鼓膜 声波作用下 能产生振动 振动并把声音放大 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 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鼓室 听小骨 内耳 back 前庭 半规管 耳蜗 半规管 内有旋转感受器 耳蜗 前庭 内有位置 速度感受器 内有听觉感受器 耳朵各个部分的功能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 咽鼓管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收集声波 外界声波传入中耳通道 声波作用下 能产生振动 振动并把声音放大 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 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旋转感觉 位置 速度感觉 有听觉感受器 有感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听觉的形成过程 耳廓收集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 引起鼓膜振动 带动鼓室内三块听小骨的振动 听小骨将声音放大传入耳蜗 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产生神经冲动 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听觉的形成 你能根据听觉的形成再次说说嗅觉和味觉的形成过程吗 你能模仿说出视觉的形成过程吗 听觉的形成过程 声波通过外耳道 引起鼓膜的振动 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 内耳中的耳蜗上的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 并由听神经传到脑部的听觉中枢 形成听觉 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听小骨把声音放大 声波 鼓膜振动 内耳耳蜗 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 听神经 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爱耳日 每年的3月3号 失聪 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受到损伤 即使用了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 听觉通常会随年龄的增大而变的不灵敏 思考与讨论1 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 谈谈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 遇到巨大声响时 应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 这是为什么 鼓膜 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 耳蜗 听神经 听觉中枢受损 药物影响等等 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 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避免鼓膜损坏 1 耳的功能主要有 和保持 两个方面 外耳包括 中耳包括 内耳包括 2 内耳中的 和 能感受到头部位置的变动 用两只耳朵听能辨别声源的 和 3 当飞机降落时 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食物 其目的的是使 张开 使鼓膜内外的 4 某些人坐船会晕船 其主要原因是 a小脑失去平衡c体质衰落b耳蜗内的感受器受到强烈刺激而过敏d半规管和前庭内的感受器受到强烈刺激而过敏 d 听觉身体平衡 耳廓外耳道 鼓膜鼓室咽鼓管 前庭半规管耳蜗 前庭半规管 位置方向 咽鼓管 气压差保持平衡 5 耳的结果中 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a耳廓b鼓膜c听小骨d外耳道6 人的听觉产生于 a 听觉感受器b 耳蜗c 听觉中枢d 鼓膜7 下列关于耳的各个部分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b 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 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c 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d 声波传入内耳 使耳蜗内的液体也产生振动 感觉细胞把这种信息沿神经传到脑部 b c b 8 听觉形成的过程 下列正确的是 a外耳道 耳廓 鼓膜 耳蜗 听小骨 听神经b声音 外耳道 耳蜗 鼓膜 听小骨 听神经c声音 外耳道 鼓膜 耳蜗 听小骨 听神经d声音 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 耳蜗 听神经 d 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b鼻咽发炎时 容易引起中耳炎c遇到巨大响声 要迅速张开口d噪声对听觉不会造成伤害8 得了咽喉炎会引发中耳炎的原因是 a细菌 病毒会经血液流到中耳b细菌 病毒会经咽鼓管进入中耳c细菌 病毒会经外耳道进入中耳d细菌 病毒会经鼻泪管进入中耳 b d 探究 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来听 的问题时 小科同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猜想 请根据这些猜想来设计实验方案实验一猜想 可能跟辨别声源方向有关实验方案 实验二猜想 左耳听左边 右耳听右边实验方案 实验三猜想 两耳收集到的音量大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实验一 分别用两耳听不同方向的声音 记录辨别方向的正确率 用两耳听同样的声音 记录辨别正确率 实验二 左耳听左边 右耳听右边实验方案 分别用左右耳听右左方向的声音 记录结果 实验三猜想 两耳收集到的音量大实验方案 分别用两耳听不同响度的声音 记录辨别的正确率 用两耳听同样的声音 记录辨别正确率 课内小结 耳 外耳 耳廓外耳道 中耳 鼓膜 鼓室 含听小骨 咽鼓管 内耳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声波 鼓膜振动 内耳耳蜗 听神经 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听觉的形成 第3节耳和听觉 2 音调响度音色 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 叫做乐音 乐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 响度 音色 1 定义 我们感觉到的声音高低叫做音调 一 音调 物体振动越快 音调越高 2 直尺振动实验 你发现了什么 伸出不同长度的尺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1 通过塑料布尺在木梳上划过 改变划过速度的快慢 听它们发出声音的差别 当划过速度快时 声音的音调高当划过速度慢时 声音的音调低 实验 伸出长度跟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有关 伸出的长度越长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低 伸出的长度越短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 简称赫 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就越大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大 音调越高 频率越小 音调越低 一般人发声频率 65赫至1100赫左右 一般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20赫至20000赫 儿童说话的音调一般比成年人高 女人的音调一般比男人高 把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超声 把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次声 超声波不能被人耳听到 但能被一些动物听到 频率大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如b超 超声探伤仪 声纳 蝙蝠利用超声波捕食 大象用次声波交流 日常用品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超声波 如超声波清洗器 超声波牙刷等 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如地震 台风 核爆炸 火箭起飞发出的声波 思考 一只密蜂从你耳边飞过 你能听到它翅膀振动的发出的声音 可是一只蝴蝶飞过你的耳旁时 你却听不见 这是为什么 密蜂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范范围内 而蝴蝶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范围内 思考 寒假里 大伟和同学仪器去看望军属李大娘 他看到火炉上烧的水开了 就提着水壶往暖水瓶里灌水 正灌着 李大娘提醒他 大伟 水快满了 小心别烫着 他疑惑地问 大娘 你没有看怎么知道水快满了 大娘说 我听出来的 大伟还是不懂 你能回答他的疑惑吗 往暖水瓶里灌水 瓶中发出的声音是由瓶内空气的振动产生 因为随着瓶里水的增多 瓶里的空气柱越来越短 空气柱的振动频率越来越高 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也越来越高 所以李大娘能根据瓶中发出的声音音调的高低判断水水是否快灌满了 响度是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 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 声音的响度越大 距离声源越远 声音越分散 声音的响度就越小 单位 分贝 符号 db 二 响度 思考 比较牛叫声和蚊子的声音 请大家区分哪个音调高 哪个响度大 牛叫声响亮 响度大 蚊子的声音弱 响度小牛叫声低沉 音调低 蚊子的声音尖锐 音调高 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响度大的不一定音调高 三 音色 1 音色 由各不相同的频率和振幅的声音组成 2 影响音色的因素 发声体的性质 形状 发声的方法 音叉钢琴长笛 将响度 音调和音色叫做声音的三要素 噪声污染 令人感到烦躁不安的声音 叫噪声 噪声妨碍人们的生活 工作和学习 有害健康 被列为国际公害 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1 在噪音声源处控制2 在噪音传播过程中控制3 在噪音接受处控制 国家规定的城市区域噪声等级标准 大于120db的声音则会导致耳疼痛 甚至会造成永久性听觉障碍而听不到任何声音 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30db 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 70db会干扰人们谈话 影响工作效率 长时间处于大于100db的环境中对耳的听力会造成损伤 乐音三要素 音调 响度 音色 由发声材料的形状 大小 方式决定 在声源处控制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在声音接受处控制 课时小结 1 男中音放声高歌 女高音小声伴唱 哪个响度大 哪个音调高 2 请举出两个响度不同的声音 3 请举出两个音调不同的声音 思考题 男中音响度大而女高音响度小 女高音音调高 男中音音调低 你吵架时的声音和说悄悄话的声音 韩红的青藏高原和杨洪基的三国 哈哈 4 会场里的扩音设备是用来 a 增大声音的响度b 提高声音的音调c 改变声音的音色d 加快声音的速度 a 5 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 a 打桩声b 飞机经过的声音c 街道上交通繁忙的汽车声d 郊外的鸟鸣声 d 1 乐音的三个特征是 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 2 从一群大声说话的男人中 小明听出了父亲的声音 这时因为父亲的声音和其他男人的声音 a音调相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振幅不同3 某同学先后对同一鼓面轻敲和重击各一次 两次发出的声音的 a音调不同b频率不同c响度不同d音色不同 音调响度音色 20赫兹 20000赫兹 c c 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 a 打桩声b 飞机经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