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窠围的夜.doc_第1页
鸭窠围的夜.doc_第2页
鸭窠围的夜.doc_第3页
鸭窠围的夜.doc_第4页
鸭窠围的夜.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课题:鸭窠围的夜 (沈从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沈从文及其散文集湘行散记的基本情况。2、体悟文章作者在平凡人生事相中发掘诗意、保持生活原生态的叙写方式。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旨及文章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的特色。 2、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深沉的生命感喟。教学难点:文章对生活原生态的叙写和诗意的美学追求。教学方法: 讨论 讲授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 学 内 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自然古朴。有一个淳朴的地方,那里的人们善良而朴实。那是哪里呢?是不是我们梦中的地方?(看图片,说说感觉)看图说话从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湘西世界新课学习一、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苗族。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士司书。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自身来到北京,升学未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1924年,他的作品最早载于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相继来到上海,曾共同创办红黑杂志。1929年在上海中国公学教书。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抗战爆发后,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第1卷)。后至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5年后回京,在北京大学教书。同时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工作。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1978年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1980年曾赴美国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1988年,86岁的沈从文先生因为心脏病复发离开了人世。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长卷湘行散记湘西从文自传,短篇小说柏子牛丈夫菜园萧萧绅士的太太八骏图等二、相关背景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这组书札,便是践履这一约定的产物。湘行散记便是根据这些书信积累的素材写成的。本书包括的散记有: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桃源与沅州、鸭窠围的夜、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箱子岩、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老伴、虎雏再遇记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与全书有着一致的感情基调。它是一篇游记散文,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三、整体感知自由阅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沙岨j 石碇 dng 俨然 yn rn 焖 mn 一隅y 煜煜 y 神龛kn 空罅xi 柝tu四、分析课文1、自由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2):景观第二部分(3-9):想象第三部分(10-11):回忆第四部分(12-14):思考2、自由阅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讨论: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时间:阴历年前某天夜晚地点:鸭窠围天气:下雪子事件:泊船歇夜景色:长潭转折处 两岸高大壁立的山 山上竹林 微光勾勒 吊脚楼(去水三十丈上下)(一百米)(写阴历年前某天,夜泊鸭窠围岸边,水手歇夜,以及湘西特有的吊脚楼景观。)3、作者为什么说鸭窠围既好看,也好玩?美丽的风景 奇异的吊脚楼为常年与流水斗争的水手和寄身船中苦闷成疾的旅行者以及其他过路人解除疲劳和寂寞。4、自由阅读第3-5自然段,讨论:主要讲了什么?吃饭: 小油灯 乌篷船 后舱焖饭烧菜 蹲在舱板上吃饭“夜生活”:睡觉 舱板上卷成筒 又冷又湿的硬棉被 上岸 喝酒 抽烟 不甘寂寞 桅灯 废缆子 摇着晃着跳上岸 石头间的小路 半山的吊脚楼找熟人河边的木筏 吊脚楼妇人唱曲的声音 小羊的叫声 5、阅读第6-9自然段,讨论:作者想象船上人上岸之后做了些什么?(1)吃“荤烟”的男子 一张床铺 脏而硬的棉被 一个木托盘 一把小茶壶 一个小烟匣 一块石头 一盏灯 两个人 对话(2)不吃“荤烟”的人: 临街铺子 地上挖坑烧柴 船上人 筏上人 对河住家熟人 老妇人 肮脏瘦弱的孩子 (老军人 老水手 单身寡妇)屋中摆设:三堵木板墙 神龛 红白名片6、体会文章,讨论:文中提到的“水上人”和“妇人”是什么关系?作者对于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关系:嫖客与妓女的关系。沈从文对他们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第一重态度: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常自然的。发生在辰河边“多情的水手”和“多情的妇人”之间不过是原始的嫖客与妓女的钱色交易,在常人看来应该是进行批判的丑恶,然而在沈从文的笔下却是一种值得赞美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因为他们光明正大,平常自然,就像常人饮水吃饭。妇人和水手的对话犹在耳边(第6段),这场对话真是充满了人间烟火,平常男女的琐言碎语,经沈从文天才的捕捉,便充满了诗意。他的弟子汪曾祺评论道:“真是如闻其声。这样的河上、河下喊叫着的对话,我好像在别一处也曾听到过。这是一些多么平常琐碎的话呀,然而这就是人世的生活。” (2)第二重态度:平等对待他们,在描写他们的悲哀与欢乐时身同感受。与五四时期的启蒙作家不同,沈从文不是以启蒙者自居来审视或同情他笔下的人物,而是把自己置身于底层弱势群体之中。“妇人手指上说不定还戴了水手特别为从常德府捎来的镀金戒指,一面唱曲一面把那只手理着鬓角,多动人的一幅画图!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这正同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的农人生活动人作品一样,使人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第8段) (3)第三重态度:赞美。沈从文说:“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重义轻利,守信自约,即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为可信。”沈从文甚至赞美水手和吊脚楼妇人,认为“他们的欲望同悲哀都十分神圣”。沈从文对于社会宝塔底层挣扎而生命顽强一类人物怀着“近于基督的悲悯”,他就像一缕和煦的阳光照在这些人物的身上,同时也照亮了这些人物身上所蕴涵的诗意。水手和吊脚楼妓女之关系当然存在丑恶的一面,但沈从文却把目光聚焦在美好的一面,这是他独特的选择。沈从文说:“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换句话说,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沈从文在看待这些男女时正是用的 “艺术家的感情”,所以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眼光选择。他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其目的是“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这种感情且居然能刺激你们,引起你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的怀疑。”他对优美、健康、自然人性的描写,目的是“重新燃起年青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振奋起整个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想的是这块土地,这个民族的过去和未来。他的散文不是晋人的山水诗,不是要引人消沉出世,而是要人振作进取。”汪曾祺抓住了他老师作品的三昧。而这也是沈从文创作湘西诸作的良苦用心。只有明白了这些,我们才不会对沈从文对水手和妓女的赞美态度感到奇怪。(本文所着重描写的“水上人”和“妇人”们的关系,是一种带有湘西地方色彩和时代色彩的特异的生活。作者借此表现他们在艰难处境中对人生的顽强与执著,被压抑被摧残的生命力的坚韧与强悍,掺和着泪与笑的生活的庄严和忠实。)7、阅读第二部分,讨论:文章中几次写到了小羊的叫声?他这样写有什么象征意义?三次。(第五段 第六段 第九段)小羊象征着“湘西的青年男女”,这匹羊的生命即将结束,平凡男女这种卑微的生活也难维持下去,这正是沈从文触到的“一点东西”美之生命的消逝,所以“心里软和得很”。青年男女平凡卑微的生活难以维持下去,宣告了湘西世界的终结。而湘西投注了沈从文几乎一生的热诚、感情和艺术才能,已经从一个现实存在变成了艺术世界,甚至成为爱与美的理想。所以湘西世界的破灭,代表这沈从文理想的破灭,他有一种幻灭感。这种情感在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中也出现过,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但在鸭窠围的夜中还没有正面表现,只是一种沉痛的隐忧,而到了长篇小说长河才有正面的表现,这时的沈从文已是沉痛的哀号了。(第二部分:透过作者的想象,叙写水手们到岸上吊脚楼吃“荤烟”或烤火歇息的情景。)8、阅读第10-11自然段,讨论:主要写了什么?水手 吸烟 按捺不住 点废缆 上岸(由邻船一位水手的举动引起回忆,“温习”了十五年前自己经历的同样的情形。)9、阅读第12-14自然段,讨论:主要讲了什么?午夜十二点 声音 午夜时分水面上渔人“赶白”的古怪声音及由此引发的对湘西人历史命运的思考。10、讨论: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么长的篇幅反复强调那个单调的声音?作者为什么被这种声音所吸引?作者被这种单调声音深深吸引的背后,表达的是他对历史和被历史单调地复制着的人类生活的一种深刻体认。之所以说这种声音单调,其实不光是从声音本身的效果来说的,而更多地是因了这种声音四五千年来一直在这个江面蛰伏着,从来都没有改变,也从来都没有消失过。同时,因为有了这样绵长的历史感,这种单调的声音中又增添了太多令人唏嘘不已的亘古不变的价值。这段文字传达出一种厚重而悠长的历史感,正是这种历史感给他的文字带来了深长的回味。11、作者在本文中寄寓了哪些人生感喟?其意义何在?目睹湘西下层人民顽强地在泪与笑中打发日子,努力保持着生命的尊严,千百年为生活而搏战,这种生命形态也许还将继续延续下去,悲壮而又辛酸,作者感到无限的“忧郁”、“哀戚”和“悲悯”。这种人生感喟源于作者对湘西人民灵魂的深刻理解,对湘西民族历史遭遇和现实境况的观照与反思,且与具体的生命形态相联系,浸润着深厚的历史感,从而具有哲理的内涵和动人心魄的力量。12、本文的表现手段和美学追求是怎样的?从对平凡的人生现象的描写中自然流溢出诗意的潜流:在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时,没有舍弃生活中本有的原生态中充满生命活力的元素,追求“始终保持那个物性天然的素朴”,“一切还带原料意味”。这样的记叙和描写具有高度的自然生动性。另一方面,在展示那种自然和人生的景观时,既严格写实,又渗透了主观色彩,“注入他个人的想象与感情”;作者的感情流贯全篇,想象和感情使作品充满诗的气息。阅读课文讨论分析了解作者生平感悟作者思想来源介绍出处理解文章内容强化基础锻炼阅读表达能力课堂小结沈从文的散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记,而是现代散文史上具有“意在表现自己”审美属性的上乘之作。主要表现在文中的本土性、本族性以及人性的哲理思考。作业布置1、阅读沈从文的代表作,了解沈从文的文学内涵。2、沈从文对湘西、湘西人寄予着怎样的感情?此情缘何而生?3、如何看待本文所描述的湘西水手的生活形态?你觉得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