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一三维目标(人教版).doc_第1页
生物必修一三维目标(人教版).doc_第2页
生物必修一三维目标(人教版).doc_第3页
生物必修一三维目标(人教版).doc_第4页
生物必修一三维目标(人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一 三维目标 第1章走近细胞一、教学目的要求第 17 页 共 17 页知识方面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3.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4.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2.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能力方面1.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2.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 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2.教学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 教学目标 1.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3.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4.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2.教学难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生物科学的许多问题,都要在细胞层面寻求解答;要深入阐明细胞生命活动的规律,必须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从系统的视角来认识细胞,首先也需要了解细胞这个系统的物质组成。本章介绍了组成细胞的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水和无机盐的作用,为学生学习后续内容,即细胞这个基本生命系统的结构、物质输入和输出、能量供应和利用,以及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打基础。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3.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4.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5.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6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能力方面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2.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 教学目标 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3.认同生命的物质性。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2.教学难点(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 教学目标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4.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教学难点(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 教学目标 1.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2.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2.教学难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 教学目标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2.教学难点(1)多糖的种类。(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一、 教学目标 1.说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2.说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主要作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2.教学难点(1)结合水的概念。(2)无机盐的作用。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通过第2章的学习,学生对组成细胞的分子及其重要作用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这些生物分子固然重要,但是光有分子还不能表现出生命活动。只有当这些分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细胞的各种结构,细胞才成为基本的生命系统。因此,本章对学生认识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有重要意义。与其他系统一样,细胞同样有边界,有分工合作的若干组分,有内部的调控机制。细胞的结构复杂而精巧,各种结构组分配合协调,使生命活动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自我调控、高度有序地进行。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2.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3.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阐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2.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能力方面1.制作用于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生物材料临时装片。2.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3.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4.进行实验数据的解释。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 教学目标 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2.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3.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2.教学难点(1)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2.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4.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2)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教学难点(1)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2)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教学目标 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2.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3.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2)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2.教学难点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本模块教材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展开的,从前到后依次讲述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第2章和第3章的内容分别是细胞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本章和第5章的内容都属于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功能包括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能量的供应和利用、信息的传递和识别等方面。关于细胞的信息功能,在第2章中已经穿插介绍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内容,不再另立章节。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可见本章内容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意义。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简述生物膜的结构。3.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能力方面1.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2.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3.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 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教学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 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 教学目标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2.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2.教学难点主动运输。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具有开放性。这就是说,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仅时刻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且时刻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能量并利用这些能量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那么,细胞是怎样从外界获取并利用能量的呢?本模块在介绍了有关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内容后,紧接着就引导学生学习有关能量如何输入细胞以及细胞如何利用这些能量的知识。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2.解释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以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3.简述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明细胞呼吸的方式、原理和实质,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4.简述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以及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认识过程,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研究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历史以及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历程,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能力方面1.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2.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以及检测酒精、二氧化碳等细胞呼吸产物的方法。3.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 教学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2.教学难点(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教学目标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2.写出ATP的分子简式。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 教学目标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4.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2.教学难点(1)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2)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 教学目标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4.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5.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6.简述化能合成作用。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2)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4)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2.教学难点(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2)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细胞像生物体一样,也要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本章沿着细胞的生命历程这条主线,既介绍了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等正常的生理过程,也介绍了给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的细胞癌变。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2.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3.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4.说明细胞的分化。5.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6.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7.说出细胞凋亡与死亡的区别。8.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2.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力方面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2.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3.进行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搜集和分析。4.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5.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癌症防治的关系。第1节细胞的增殖一、 教学目标 1.简述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2.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3.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4.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2.教学难点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第2节细胞的分化一、 教学目标1.说明细胞的分化。2.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3.进行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的资料搜集和分析。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2)细胞全能性的概念。2.教学难点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第3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一、 教学目标1.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2.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3.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4.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2)细胞凋亡的含义。2.教学难点细胞凋亡的含义以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第4节细胞的癌变一、 教学目标 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2.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2)致癌因子。2.教学难点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 教学案例:一、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关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这一观点,是为深入学习细胞的知识作铺垫,属了解水平。教材通过事例从几个方面提供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因此,该内容的教学目标定为“举例说出”。在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只有种群和群落是学生没有学习过的,这些结构层次都属于基本概念,因此需要理解学习。不仅理解生命系统的这些结构层次的含义,还应理解这些结构层次是层层相依,紧密相联的,同时,还应初步理解生命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教学目标定为“举例说明”。在分析组成生命系统的多层次关系的基础上,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二、教学设计思路三、教学实施的程序教学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问题探讨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型性肺炎在我国流行爆发,部分城市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商场停业的现象,很多与非典患者共同工作和生活的人被隔离在家。为什么人们对非典型性肺炎这么恐惧呢?这是因为它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而这一切都是由SARS病毒造成的。教师播放与SARS病毒有关的录像,也可展示SARS病毒的结构示意图、SARS患者肺部的X光照片,等等。提问:1.结合初中所学病毒的知识,谈谈你所了解的SARS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2.SARS病毒具有怎样的结构?它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3.SARS病毒主要侵害了人体哪些部位的细胞?4.如果离开了活细胞,病毒能够很好地生活和繁殖吗?总结: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贮存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新的病毒,这就是病毒的生活和繁殖。SARS病毒主要侵害人的肺部细胞,使人发生呼吸困难而死亡。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再表现生命现象。除病毒外,其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呢?教师呈现资料分析中的实例和图例进行分析。1.针对实例1,教师可以设问:(1)草履虫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还有哪些生物体的结构与草履虫相似?(2)这些单细胞生物能够独立生活,也应该具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是什么呢?2.针对实例2,教师可以设问:与草履虫相比,人是多细胞的高等生物,人的生命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受精卵)总结:人的生殖细胞是精子和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为受精卵。受精卵是新生命的开始;人的发育其本质是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由此可见,多细胞的高等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也离不开细胞。3.针对实例3,教师可以设问:(1)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至少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2)我们现在的学习活动,又有哪些细胞的参与呢?4.针对实例4,教师采取的策略为:教师介绍艾滋病病毒的相关知识,指出艾滋病病毒是一种攻击人体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受到破坏的病毒,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的某一种细胞受到损害,也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命活动,甚至导致其死亡。提问:除艾滋病外,你还能举出特定的细胞受到损害导致疾病的例子吗?教师展示小儿麻痹症患者及相关的脊髓细胞受到损害的图片。教师总结上面的四个实例,指出这四个实例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这一基本事实。另外,生命活动还有赖于生物体周围的环境,依靠环境提供物质和能量(构成生物体的细胞也是生活在一个液体环境中)。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图1-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生命系统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什么?(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2.请说出除种群和群落之外的其他几个层次的生命系统的概念。(教师简单举例说明什么是种群和群落,例如,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鲤鱼就是一个种群,而这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就构成了一个群落。)3.请尽量列举除教材中呈现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这4个生命系统例子外,其他的具体例子。例如,细胞这个系统,除教材提到的心肌细胞外,还有骨骼肌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血细胞,等等。4.你是怎样理解细胞是生命系统的最基本层次的?(比细胞再小的结构层次,如分子、原子,不可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5.请以一个人,一棵松树或一只草履虫为例,列出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教师可以呈现教学策略中的表格,引导学生填表。6.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具体的生命系统,这说明了什么呢?(越高等的生物其生命系统越复杂,而低等生物则比较简单。由此说明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总结:由上可知,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具有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从小小的细胞开始,到最大的系统生物圈,尽管生命系统复杂多样,大小不同,但它们层层相依,紧密联系,都离不开细胞这一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本模块的学习,我们就从细胞这一基本的生命系统开始。 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病毒的知识、观察图片,并根据已有的社会经验回答。 学生阅读实例,观察图示。结合生物的基本特征自由回答,也可以举例回答。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回答。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回答。可以先让学生简单介绍所了解的艾滋病的知识。 学生根据图片和社会经验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让学生尝试举例说明什么是种群和群落。学生讨论填表。考查学生初中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从社会生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病毒的生活和繁殖离不开活细胞这一基本事实。 由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转入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 考查和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强调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有其共性,即都离不开细胞这一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从人也是从一个细胞(即受精卵)开始的这一事实,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活动相联系,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艾滋病病毒攻击人的淋巴细胞的知识较深,学生不宜深入学习。 从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理解生命系统的层次,同时理解生命系统的复杂多样。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教学中的其他问题及对策本节教材涉及较多的初中知识,同时,由于时间相隔较长而容易遗忘,因此,本节教学除完成知识上的教学目标之外,还具有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尽量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二是不要仅仅拘泥于具体的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看待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以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三是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教学策略,并注意教师列举的事例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相联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教学设计与案例: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概述”属于理解水平,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因此,本节的知识目标确定为:“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考虑到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对于树立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要意义,而本节内容恰好说明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的重要方面许多生命活动是靠蛋白质来完成的,因此,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就确定了“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目标。二、教学设计思路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学习阶段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回忆、联系,明确学习目标。 问题导学,主动获取知识。 加工信息,构建知识体系。 阐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促进理解。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拓展思维。系统总结。反馈与矫正。提问:1.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哪些生物组织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2.你们还能够说出哪些食品中含蛋白质比较多?3.有些食品,如切面、面包等要添加氨基酸,为什么?4.你知道在生命活动中蛋白质有什么重要作用吗?评价学生回答,引入研究主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蛋白质和氨基酸都是生命活动所需要的重要物质,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提问: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组成的。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食物中的蛋白质经过消化成为各种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氨基酸有多少种?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主动获得氨基酸结构知识,尝试写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倾听学生之间的讨论,巡查学生书写的氨基酸分子结构通式。讨论:1.判断某分子是不是氨基酸的依据是什么?2.不同氨基酸分子的区别在哪儿?提问: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氨基酸是怎样形成蛋白质的呢?科学家是怎样开展研究的?介绍科学家人工合成蛋白质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阅读课文,完成“思考与讨论”。讨论: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2.20种氨基酸能够形成多少种蛋白质?让有代表性的学生表达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猜想蛋白质的种类。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用图解形式记录氨基酸与蛋白质的关系,说明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决定蛋白质的多样性。提问:蛋白质执行哪些功能呢?引导学生观察、阅读蛋白质主要功能示例,总结归纳。讨论:1.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有怎样的关系?2.人类研究蛋白质的功能有什么意义?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方面开展了哪些研究?本节课的学习要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结构层次,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多样性的原因。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是通过观察对比、图文结合理解知识。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思考回答:1.豆浆、花生种子匀浆等生物组织样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利用生活经验参与讨论:2.瘦肉、鸡蛋、牛奶等食品中富含蛋白质。3.氨基酸是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成分,有的氨基酸人体内不能合成。4.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物质。(答案可以很多,不限定。)进入学习内容: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思考。 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总结出几种氨基酸结构的共同点,试写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思考回答问题。倾听、体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方法。 观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阅读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的文字、图解,与同学交流看法,获得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知识。思考回答,提出自己的猜想。 倾听,参与交流,形成对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认识。 观察、阅读并思考。 回答问题,了解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中的研究进展及成果。 学生简要回答出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分子的结合方式、肽链形成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的过程;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决定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及功能的多样性。学生练习。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引入新课。为讲述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作铺垫。 利用提问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氨基酸结构特点是学习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基础,让学生自主对比观察,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强调科学发展的过程,渗透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教育。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感知知识形成,突出重点。 使学生了解中国科学家在生命科学研究前沿的工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相关情感。通过总结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获得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基本认识。通过对练习情况的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为继续学习三、ATP的主要来源教学设计与案例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与案例(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有关的表述是:“说明细胞呼吸,探讨其原理的应用”;在相应的活动建议中,列入了“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结合教材内容,可见本节内容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上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知识方面要达到理解水平,能力方面要能够设计和实施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二、教学设计思路对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呼吸作用的本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这一过程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有什么不同(后者也是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这一过程必须要有氧的参与吗?在无氧条件下能不能进行?这些问题学生并不清楚,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以上内容可用1课时。第2课时主要进行知识性内容的教学。关于细胞呼吸的概念,应注意指出它与平常所说的“呼吸”不同,后者是指气体交换。关于有氧呼吸的过程,可以讲授法为主,适当采用直观教学手段,说明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发生部位、过程和产物,特别要对氧的作用和ATP的形成作重点讲解。关于无氧呼吸,可先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做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探究,讨论无氧呼吸的条件和产物。再让学生回忆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痛的经历,引导他们尝试从细胞呼吸的角度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无氧呼吸还可以生成乳酸。这样学生对无氧呼吸的原料和产物都比较清楚了,可出示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关于无氧呼吸两个阶段的发生部位、过程和产物,可以讲授法为主进行教学,特别要明确指出无氧呼吸是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效率低等特点。无氧呼吸的定义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补充。上述内容的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联系实际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可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分析”中所提供的资料,讨论这些事例中包含哪些有关细胞呼吸的原理,然后再展开联想,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细胞呼吸原理的其他事例,并进行解释。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既是知识的巩固和迁移的过程,又是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体现生物学知识的价值的过程。三、教学实施的程序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目标达成情境创设 我们知道,物质的燃烧需要氧气,发现这一现象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拉瓦锡还曾经把生物的呼吸作用比作碳和氢的缓慢燃烧过程。拉瓦锡的这一说法有道理吗?呼吸作用能够像燃料燃烧那样剧烈吗?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入新课,发现问题。新课学习葡萄糖是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许多化学反应都需要耗能,葡萄糖作为主要能源物质是怎样被细胞利用的呢? 如同我们生活的环境一样,细胞要生活在常温、常压下,这就意味着在细胞内葡萄糖不可能通过燃烧释放出能量。在细胞中应该有一个类似葡萄糖燃烧的过程,可以将葡萄糖分子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但又不伤及细胞。又由于生命过程是持续不断的,需要葡萄糖将储存的能量逐步地、缓慢地释放,随时地被细胞利用。科学家发现在细胞中的确存在这样的过程,这就是细胞的呼吸作用。启发学生对比燃烧有机物释放能量和细胞内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之间的异同,产生认知冲突,提高思维兴奋性,继续学习。观察现象,思考问题。新课学习 “呼吸作用”与我们通常了解的“呼吸”是一回事吗? 问问学生是否知道呼吸与呼吸作用的区别,是否将呼吸与呼吸作用相等同? (可以带学生回忆人体呼吸的过程,让学生比较呼吸与呼吸作用的不同。) 其实“呼吸作用”并非我们学习过的“呼吸”,我们熟悉的“呼吸”指的是人和动物体与外界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而“呼吸作用”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因此也叫做“细胞呼吸”。正是因为所有生物的细胞都具备这一功能,才能保证所有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呼吸”与“呼吸作用”的现象和本质是有所区别的。 首先通过酵母菌的探究活动,同学们发现了酵母细胞可以利用环境中的葡萄糖进行生命活动,而且这个过程在有氧气和无氧气的环境下都能完成,这说明气体的交换并非细胞呼吸的本质。细胞呼吸的实质是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能量的释放和利用。在学生已有知识背景下主动建构新知识。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新课学习 有机物在体外燃烧时,其中储存的能量是一次性全部释放出来的,并且以光和热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相当于放在高处的大石块,由于本身的重量和所在的高度具有了很大的势能。若石块从高处直接落下来,势能会迅速地转变成动能释放出来,产生强大的冲击力。而细胞的生命过程所需的能量需要不断地释放出来,需要随时补充给细胞。这就像放在高处的石块必须经过许多台阶缓缓滚动到最低层,将能量一点点释放出来一样,只有这样释放出来的能量才能被有效地、充分地利用。发生在细胞内的细胞呼吸无论是在有氧条件下还是在无氧条件下,其过程的进行均是如此。 细胞呼吸是一个由多种酶参与催化,多步骤的过程。细胞呼吸通常是在有氧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某些细胞也可以在无氧的环境下进行呼吸。在有氧条件下,细胞中的有机物会彻底氧化分解成为无机物,自然会放出全部的能量。无氧条件下,细胞中的有机物降解成为其他的有机物,释放出一部分能量。总之,通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被细胞利用,生命过程得以正常进行。这便是细胞呼吸的实质所在。 那么以上这样两个过程又是如何发生的呢?形象地比喻,启发学生理解细胞呼吸的实质。启发学生想像,加深学生的理解。新课学习 一、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是细胞中进行的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重要生命过程。它的总化学反应式是: C6H12O6+ 6O26CO2+ 6H2O + 能量 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葡萄糖的降解阶段。 a.发生部位:细胞质基质。 b.过程:在酶催化下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c.产物:丙酮酸、少量H和少量ATP。 第二阶段:丙酮酸分解阶段。 a.发生部位:细胞线粒体的基质内。 b.过程:在酶的催化下,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 c.产物:二氧化碳、H、少量ATP。 第三阶段:H和氧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的阶段。 a.发生部位:细胞线粒体内膜上。 b.过程:在酶的催化下,前两阶段释放的H和氧结合形成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 c.产物:水和ATP。 此处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有氧呼吸的中间过程和中间产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情况,将有氧呼吸的主要过程(三羧酸循环)较详细地介绍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 二、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可以在无氧的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它的总反应式是: C6H12O6 6CO2+ 2C2H5OH(酒精)+少量能量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通常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降解阶段。 a.发生部位:细胞质基质中。 b.过程:与有氧呼吸相同。 c.产物:丙酮酸、少量ATP。 第二阶段:丙酮酸继续分解阶段。 a.发生部位:细胞质基质。 b.过程:在不同酶的催化下,丙酮酸继续分解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并释放出少量能量。 c.产物: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少量能量。 最常见的无氧呼吸发生在微生物身上,常常称为“发酵”,如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人和高等动物细胞内也有类似乳酸发酵的过程。人在剧烈运动时,或从平原进入高原时,身体的局部组织缺氧,产生的丙酮酸不能及时进入线粒体进行有氧氧化,于是丙酮酸可以通过乳酸发酵的途径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只能形成少量ATP,与有氧呼吸相比相差很大。 有条件的学校,老师可以进一步分析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的去路,以便加深学生对这一过程的理解。例如,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最终可以进入肝脏,在那里形成丙酮酸再次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氧化;同时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中还可以进一步刺激呼吸,加快氧气的供应等。多媒体软件的展示或挂图的说明。也可以在黑板上画版图进行说明。 画版图说明无氧呼吸过程,板书其要点。利用教学媒体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小结 学习了细胞呼吸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比较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概念,理解细胞呼吸的原理。 可以鼓励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讨论ATP与细胞呼吸的关系,比如可以让这部分学生进一步了解ATP在能量储存和释放中扮演的角色;了解ATP与生命活动的密切关系;了解ATP与酶活动的关系等。让这部分学生发挥其作用,以短文的形式写出自己的学习体会,帮助全班同学学习和理解这部分知识。比较,总结概念。启发学生总结和概括。分析讨论在学习了细胞呼吸后,针对细胞呼吸的原理应用于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一定要让学生利用教材上资料分析中的素材进行讨论,争取将每一个实例分析透,让学生充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还可以提出更多的例子,利用讨论来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运用原理解释生活现象和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巩固概念的学习。学以致用,掌握新知。四、细胞的癌变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的确定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四大杀手”为: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艾滋病,据不完全统计,因病死亡的总死亡率中,癌症居第二位,仅次于心血管病。依据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制定的内容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知识目标不宜要求太高,定为“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即可(了解水平)。本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癌症的防治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应突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癌症防治的关系”等情感教育目标。二、教学设计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绝不像知识目标,能依靠讲解或讲授的办法来达到,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来体验、培养。这是以往教学中的弱项,必须通过评价的激励机制和导向作用来实现,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本着以评促改的思想,在学期的评价体系中设计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研究课题供同学选择,经过一学期的自主研究,到本节课时,同学汇报研究成果并将评议结果记入期末成绩。题目为:1.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比较研究。2.癌症发病原因的调查(或致癌因子的研究)。3.吸烟与肺癌是否相关的研究。课前进行不同家族癌症发病情况的调查。三、教学实施的程序程序教师组织与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本模块学习开始的适当时候布置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把本模块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计划下发给学生。其中含与本节课有关的课题:1.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比较研究。2.癌症发病原因的调查(或致癌因子的研究)。3.吸烟与肺癌是否相关的研究。 (二)组织学生自选研究课题,选同一题目的同学组成一个课题组,人数36人。 (三)指导小组填写开题报告。并督促按期公布研究结果(时间与课题相关的教学进度一致)。 (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可行性,自主选题,形成研究性学习课题组。 (二)进行分工合作,自主进行研究,最后以电子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 (三)准备在细胞的癌变一节交流研究结果。 通过评价的激励机制和导向作用,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课前调查 下发家族癌症发病情况调查表。 学生回家调查,填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