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 大气环境预习要点.doc_第1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大气环境预习要点.doc_第2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大气环境预习要点.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大气环境预习要点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的作用:2对流层的特点是:3平流层的特点是:二、大气的热力状况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5大气的保温作用是指三、大气的运动6热力环境示意图的画法7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特点8近地面风向与高空风向的不同四、全球性大气环流 9近地面的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情况(画图)10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是11海陆分布使亚洲、太平洋气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是1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的风向是-,成因是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13冷锈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是14暖锋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是15影响我国天气主要的锋面是16请画出气旋、反气旋的气流状况并说明其天气特征?六、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点17气候的形成因子包括18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19分析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是七、气候资源20特点有 21气候资源对农业的影响是。22气候资源与建筑的关系是。 八、气象灾害及其防御23台风的分布、时间、危害、防御措施是24暴雨的分布、时间、危害、防御措施是25干早的分布、时间、危害、防御措施是26寒潮的分布、时间、危害、防御措施是九、大气环境保护27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措施28臭氧层的破坏原因、危害及保护措施29酸雨的成因、危害、措施参考答案 1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水汽既吸收红外线,又是成云致雨的必要物质。 2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密切。 3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大气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4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尘埃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空气分子等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5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同时放出长波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的作用。6课本上的热力环流图。我贴不上。7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8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而近地面风向因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个交角。 9A信风带 B西风带 C极地东风带 1赤道低压带 2副热带高压带 3副极地低压带 4极地高压带 10以北半球为例,气压带、风带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11、夏季:亚洲形成亚洲低压 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形成亚洲高压 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 12东亚: 夏季东南季风,冬季西北季风 南亚: 夏季西南季风,冬季东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重要原因,其次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位移,如南亚夏季西南季风就是这样形成的。 13过境时出现大风、雨雪天,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其雨区主要在锋前。 14过境时多出现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降低,天气转好。其雨区在锋后。 15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6课本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报歉我不会贴图,嘿。 17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人类活动、下垫面。 18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海洋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19光分析气温特点(从纬度位置和下垫面) 再分析降水状况(从大气环流角度出发) 20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较大的变率。 21决定该地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22气候资源与建筑关系是日照与街道方位;风向与城市规划。 23我国沿海、亚洲东部及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夏秋季节,强风使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遭受严重损失。特大暴雨造成洪水泛滥。风暴潮则能破坏海堤等。利用气象卫星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24除我国西部沙漠地区外都可能出现,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夏半年;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预报。 25我国的北方持别是华北、西北地区,春季、夏季;造成粮食减少,人畜饮水困难等: 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26除青藏高原、海南等地外都可能受到寒潮侵袭。冬半年;特别是农作钩受冻害,并引发多种灾害。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27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引起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 28主要是人们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参加国际协作保护臭氧层,减少氟氯烃的排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