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doc_第1页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doc_第2页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doc_第3页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doc_第4页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The Law Protection of Internet Privacy摘 要随着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人权的保护,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各国以及人们对网络隐私权的重视已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我国作为一个历来重视人权的大国,对网络隐私权的重视也不例外。但是,我国法律我国关于网络隐私权的相关法律规定,只是出现在法律位阶较低的法律文献中,而且存在实施起来较难操作执行的弊端,而在法律位阶较高的文献中只是零散可见。这就使得当公民的隐私权受到侵害的时候,通过法律诉讼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变得相当困难。如何更好的改善我国法律对网络隐私权的规定与保护,不仅关乎我国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且会影响到我国的大国良好形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触角深入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但随着网络商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网络技术的弊端逐渐暴露,侵害网络隐私权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结合我国关于网络隐私权的现有法律规定,并借鉴外国关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规定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建议,与已有的网络隐私权受损害的现状以及原因分析有所不同,特别是本文综合各方面的原因,结合外国关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规定,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以求尽快落实网络隐私权方便的法律保护。关键词:网络隐私权 法律规定 法律完善 法律应用AbstractWith the importance people are attaching to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in the countries of the world, the protection of Internet privacy has also gradually entered peoples view and peopl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lso ten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rnet privacy. As a country which alway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human rights, China also pay attention to Internet privacy. But our countrys laws has little protection on privacy, and the protection to Internet privacy is equal to zero. How to better improve the rules and protection of Internet privacy not only concerns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but also influences the good image of China. Therefore, China needs to take example by other countries on the legalization of Internet privacy, combine our actual condition, and implements the law protection on Internet privacy, which is the best to benefit the nation and the people.About network right of privacy in Chinas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reference to foreign network privacy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the basis of new ideas and Suggestions, with the existing network privacy different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amage to the comprehensive all aspects of reasons, particularly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foreign about Internet privacy law, take different solutions Keywords:Internet privacy legal privations perfection of the law application of the law目 录第一章 绪论1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二、网络隐私权的概念1三、网络隐私权的范围2(一)网络个人生活领域的隐私权2(二)网络个人信息领域的隐私权3第二章 网络隐私权遭受侵害的现状4一、商业公司的侵权行为4(一)网络公司侵权4(二)垃圾邮件泛滥4二、网络提供商的侵权行为4(一)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侵权行为4(二)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的侵权行为5三、网络监视及窃听5四、个人的侵权行为5第三章 网络隐私权遭受侵害的原因7一、网络隐私权遭受侵害的法律原因7(一)中国关于网络隐私权的相关法律规定7(二)网络隐私权的相关法律规定的漏洞8二、网络隐私权遭受侵害的其他方面的原因8第四章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完善10一、国际上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模式及相关法律规定10(一)国际上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模式10(二)国外关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规定101.美国关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规定102.英国关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规定113.欧盟关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规定11二、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原则12三、我国网络隐私权的立法完善的建议13(一)在继续沿用立法、技术与行业自律的综合模式的同时,制定一些行业标准13(二)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使保护网络隐私权的配套法律法规更加具体,从而使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有法可依14(三)加强行业自律意识和增强政府管理能力14(四)制定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专门法律15第五章 结束语16参考文献17致谢18附录19 第一章 绪论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美国为中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在改变战争方式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进而影响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尤其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的影响力正渐渐地渗透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服务的同时,网络的全球性、虚拟性、不稳定性、交互性等特征对网络隐私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与伤害。隐私权作为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所认可的基本人权之一,这在某些重要的国际或区域性的条约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联合国人权宣言。在联合国的“人权宣言”中,隐私权作为基本的人权,被称为其他人权(比如集会自由、出版自由)的基础,同时也作为人类尊严的基础而存在。 比如:2012年广受大众好评的电影搜索。这是一部穿插人肉搜索而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主人公叶蓝秋,漂亮洒脱,多年来一直活在周围人的误会之中,却不愿解释。风华正茂的她,在交社保的时候做检查,被告知得了淋巴癌晚期。此时心理打击可想而知,接着挤公交车,还在沉浸在自己患病这一事实中不能自拔,心中痛苦之际,因为不给老人让座被拍成视频在网上疯传。于是众网友开始了对其各方面的人肉搜索。她的各种信息被晒到网上。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叶蓝秋的死亡,是疾病还是舆论?以前我不相信舆论可以杀人,现在看来舆论原来真的是可以杀死人的。关于人肉搜索的合法性问题,法律没有相关规定,法学家众说纷纭。在新事物层出不穷而又缺少相关立法的处境下,只能依靠人们的道德以及内心舆论去约束人们的行为。去年,台湾修正了个人资料保护法,将人肉搜索合法化,这就使得将来警察可以通过人肉搜索这一手段去寻找犯罪嫌疑人,这无疑加快了警方破案进程。但是,人肉搜索涉及人们的隐私,这是无疑的。这给某些人利用网络打击报复,故意炒作生事提供了机会。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凭借网络这一平台侵犯他人隐私权的情况与日俱增,从而造成网络隐私权与言论自由权之间矛盾重重。有相关学者指出,为了缓解网络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之间的冲突,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在立法的同时,增强行业自律的能力;第二,应在一定的范围内要求网络实名;第三,根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不同类型,具体规定在哪些情况下是可以免责的。二、网络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这个概念首先于1890年在美国被提出,它当时出现在论隐私权这一篇文章中。隐私,英文为Privacy。隐私,按字面意思来讲,是指不愿告诉别人或者不愿让别人公开的私事。近年来,理论法学家结合司法实践对隐私权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得到以下对隐私权这一概念的理解:1.隐私权是指公民有权利使自己的个人信息,个人秘密处于保密状态,而不受他人的干扰。2.隐私权作为公民的一种人格权,主要涉及到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权以及个人信息保密权,非经本人同意,不得被他人非法获取、知晓和利用。3.隐私权分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隐私权指个人信息不得被任意公开,个人生活不得被任意干涉的权利;相比消极的隐私权,积极的隐私权更为主动,它是指公民有权对个人资料(如个人信息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任意支配的权利。4.这种观点认为,隐私权作为一种具体人格权,是指公民有权利任意支配自己的个人信息等个人生活中的资料,但前提是这种支配权的行使不得与社会利益相冲突。以上概念虽然在表述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在本质上有个共同点:都很好的体现了隐私权的内涵。 隐私权作为基本人权之一,对隐私权进行保护势在必行,保护隐私权有利于促进人权发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使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局面,进而促进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在现代社会,网络与人们生活的距离逐步拉近,但随之而来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通过网络这一手段窥探个人隐私,泄露个人信息的事件层出不穷。保护网络隐私权刻不容缓,各国都应该重视对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那么,什么是网络隐私权呢?简单来讲,网络隐私权是指网络上存在的公民的个人信息以及资料,未经公民本人同意,不得被非法公开、获取以及使用的权利。具体来讲,网络隐私权作为公民的一种人格权,主要是指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权以及个人信息保密权,非经本人同意,不得被他人非法获取、知晓和利用的权利。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毁损的意见等。还包括未经公民本人同意,不得在网上公布涉及公民个人信息的内容,如照片等。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日益凸显,对其的保护也日趋重要。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技术问题的存在,也使得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相比较传统隐私权来说,显得困难重重。 三、网络隐私权的范围 (一)网络个人生活领域的隐私权 在网络个人生活领域中,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及意愿进行相关的网络活动,而不受别人干涉,一旦未经公民本人允许,受到他人的非法干涉,窃取乃至利用,这便涉及到网民的网络隐私权问题。如公民在业余生活中有浏览网页的权利,有登陆qq聊天以及游戏的自由,任何他人不得擅自将聊天记录等,未经同意,不得公开和利用。(二)网络个人信息领域的隐私权在网络个人信息领域,以下行为如非法收集、持有他人资料的行为;通过非法程序搜集、持有的他人资料的行为;非法使用他人资料的行为均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从而涉及到网络隐私权问题。如当前,网民想在网上购物,如淘宝,淘宝网服务提供者一般往往要求网民提供自己的真实姓名、手机号、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再比如免费注册qq邮箱时,一般要求用户填写相关个人信息;还有,像人人网,作为一个真实的社交网络平台,服务商更是得到了用户提供的大量真实个人信息。服务商在取得用户大量真实个人信息的同时,更应该保护好合法取得的用户的个人信息,未经用户本人的授权,服务商不得泄露用户的个人信息。一旦未经用户同意而泄露,或超出用户的同意范围公开掌握的用户个人信息或利用用户的个人信息而获取利益,损害了用户的合法利益,则涉及侵犯网络隐私权的问题。第二章 网络隐私权遭受侵害的现状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随之带来网络的商业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的网民的个人信息,被搜集和利用的现象越来越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网民的网络隐私权。换句话说,网络的这种商业化趋势,在给网络经营者带来高额的商业利益的同时,也给网民的隐私权带来威胁。目前,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商业公司的侵权行为(一)网络公司侵权某些网络公司利用具有跟踪功能的专业工具非法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并非法持有、利用用户的个人隐私。针对这种网络公司的侵权行为,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严格的法律规定或规范,以规范或约束利用具有跟踪功能的专业工具侵犯用户隐私权的网络公司的行为,比如,应该规定网络公司的相关网站不得将利用具有跟踪功能的专业工具搜集到的个人信息及隐私用作其它用途。如果因网站原因导致用户信息泄露而带来相应后果,网站应承担责任。(二)垃圾邮件泛滥目前,随着运用网络的人数越来越多,商业公司相关网站的垃圾邮件泛滥,侵害用户隐私权的例子不胜枚举。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利用法律消除垃圾邮件比较困难,因此,消除泛滥的垃圾邮件需要借助靠道德的力量,即增强网站的自律能力。但是,有些网站频繁的、有目的的向一定范围内的用户发送垃圾邮件,对这些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可以通过侵权法来调整,当然,这只是极少数情况。总的来说,加强商业公司的行业自律非常重要。二、网络提供商的侵权行为(一)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侵权行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主要有以下类型:第一,是指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直接侵害用户的隐私权;第二,是指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虽然没有直接侵害用户的隐私权,但是,需要对他人的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承担责任。在第一种情况下,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具有主观故意,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都应该为其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在第二种情况下,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需要对他人发表在网站的侵权信息承担责任,这与第一种情况不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即使不具有主观故意,但它如果对他人侵犯用户隐私权的行为坐视不管,也应该追究其一定的民事责任。(二)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的侵权行为广大互联网用户通过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建立的网站获取自己需要的大量信息。关于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的侵权行为,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20条规定: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发现有害信息应当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不得使其扩散。”三、网络监视及窃听尽管某些网络的所有人或管理人通常以各种理由宣称他们没有侵害网络用户的隐私权,但是,网络侵权现象屡见不鲜。在这些侵权行为中,网络监视及窃听是其中的关键一环。网络用户的电脑通过网络中心这一纽带被网络所监视及窃听,从而导致用户个人信息被泄露,从而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因此,应严格规范网络的所有人或管理人的行为,以减少乃至避免网络监视及窃听的现象。例如:网络的所有人或管理人获得的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未经用户本人同意,不得非法公布或由于其他目的而肆意传播。四、个人的侵权行为第一,个人非法从事侵害网络隐私权的行为,如非法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的行为。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18条规定:“用户不得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及从事其它侵犯网络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第二,个人未经他人同意,将他人或自己和他人之间的隐私通过网络肆意传播的行为。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18条规定:“用户不得擅自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篡改他人信息;不得在网络上散发恶意信息,冒用他人名义发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第三,个人未经他人同意,通过进入他人系统的方式搜集他人资料或打扰他人生活安宁的行为。这种侵权行为大多数为黑客所为,黑客们通过网络技术手段,进入别人的电脑系统,窃取他人的资料或隐私,进而打扰到他人的生活安宁。在一支高水平的网络警察部队保护之下,黑客的身份被隐藏起来,从而不易被被侵权者发现。以上便是目前我国网络隐私权遭受损害的情况,用一句话概括来说:网络隐私权受损害现状不容乐观。 第三章 网络隐私权遭受侵害的原因一、网络隐私权遭受侵害的法律原因(一)中国关于网络隐私权的相关法律规定保护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条文可见于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中。在1979年刑事诉讼法、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试行)这两部新修订的法律中,规定了对涉及隐私内容的案件不公开审理的内容,这体现了对隐私权的保护。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对于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进行了第一次司法解释。其中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其中第七条第三款规定:“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由此可见,这一规定继续对隐私权采用间接保护的方式。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妇女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宣扬隐私等方式损害妇女的名誉和人格。”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十八条:“用户应当服从接入单位的管理,遵守用户守则;不得擅自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篡改他人信息;不得在网络上散发恶意信息,冒用他人名义发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利用国际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200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第一条规定:“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第三条规定:“自然人死后,他人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隐私,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隐私,其近亲属因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二)网络隐私权的相关法律规定的漏洞以上我国关于网络隐私权的相关法律规定,只是出现在法律位阶较低的法律文献中,而且存在实施起来较难操作执行的弊端,而在法律位阶较高的文献中只是零散可见。这就使得当公民的隐私权受到侵害的时候,通过法律诉讼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变得相当困难。比如:在宪法中只单纯的保护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不受侵犯;在民法通则中并未将隐私权设定为一项具体的人格权而存在;在司法实践中,侵犯隐私权的案件也一般以侵犯名誉权的案件进行处理,公民不能单纯以侵犯隐私权为名进行诉讼。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有相关保护网络隐私权的规定,其中第7条规定:“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利用国际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第18条规定:“不得擅自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篡改他人信息,冒用他人名义发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这些规定较为笼统,不具体,在实践中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较难操作。从我国保护网络隐私权的相关法律规定来看,目前,我国只是将隐私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利益加以规定或是纳入名誉权的保护范围来进行间接保护,而没有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纳入法律轨道。由此来看,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立法将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任重而道远。二、网络隐私权遭受侵害的其他方面的原因除法律原因外,网络隐私权遭受侵害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网络行业的自律性差,网络运营监管存在缺失;网民对网络隐私的保护意识不强;实践中网络隐私权的法律维权难以实现。其中,网络行业自律性差的问题尤其应该引起注意。在网络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网络行业的自律性问题日益凸显,网络行业经营者侵犯个人在网络上的隐私权的现象越来越频繁。第一,网络行业经营者未经他人许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他人的个人信息及隐私;第二,网络行业经营者未经他人许可,非法泄露他人的信息及隐私,或超出他人的承诺范围,将他人的个人信息挪为他用;第三,网络行业经营者不履行对合法获得的他人个人资料的安全保护义务,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以至于使他人的个人信息未经他人许可而被泄露。第四章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完善一、国际上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模式及相关法律规定(一)国际上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模式在目前形势下,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国际社会存在三种模式:第一,政府立法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国家和政府的主导下,由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通过法律的具体规定限制网络提供商的行为,从而更好的保护网络隐私权。第二,行业自律模式。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除了通过政府立法,法律规定的方式外,还需要借助道德的力量,这就需要加强行业的自律能力。网络隐私认证计划是这种模式最具有代表性的方式,它要求加入该计划的各个网站均要遵守关于网络隐私保护的基本原则,以更好的保护网络用户的隐私权。第三,软件保护模式。这种模式是指通过一些保护网络隐私权的软件,将保护隐私权的主动权把握在网络用户手中,由互联网用户自已选择、自我控制,进而实现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二)国外关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规定下面以美国、英国、欧盟为例,具体介绍外国关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规定,希望对我国的立法有所借鉴。1.美国关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规定根据美国法律规定,隐私权是指任何公民有权拥有自己的私人领域,在此私人领域中有不受他人干预的自由,并且享有将自己的私人信息处于秘密状态而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联邦隐私法案是美国保护隐私权的一部相当重要的法律,它于1974年由美国国会通过并公布实施。该法案对于政府如何收集个人资料、如何保存及发布公民的个人信息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规定如下: 一是个人数据资料的搜集:按照联邦隐私法案的规定,联邦机构、财政金融机构和私人及商业组织都享有搜集、整理和利用个人数据材料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在行使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有关规定。该法对不同主体在搜集利用个人数据时所必须遵守的规定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要求。 二是资料的公开:资料的公开是指政府、法律执行机关或其它民间机构所搜集的有关个人隐私方面的资料在特定条件下向公众进行开放,公众如果愿意,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得这些资料。 三是个人对其私人资料所拥有的权利:按照美国的法律,个人有权查询并要求更正官方机构中有关自己的资料,接到个人的申请后,有关机构必须在十天内对是否接受申请作出答复。如果当事人认为官方拒绝自己的申请没有充足的事实或法律上的理由,当事人可以在向官方机构提出审查请求失败后向司法机关请求司法救济。2.英国关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规定数据保护法是英国一部最具特色,最具普遍性的保护公民隐私的法律,它于1984年制定。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无论是政府、法律执行机关,还是其它机构或个人,在收集和取得个人数据时必须通过公平合法的方式取得;第二,收集和持有个人数据的机构和和个人在进行数据收集之前,必须依法进行登记。只能在出于特定、合法的目的时,有关机构和个人才能持有数据;第三,使用和披露个人数据的方式不能和收集这些数据、持有这些数据时的目的相违背;第四,持有个人数据的目的本身必须适当、中肯、不显得过分;第五,个人数据必须准确,那些必须以最新材料存档的内容还必须不沉旧和过时;第六,如果依法持有的某些个人数据是附期限的,在到期之后不得持有这些数据;第七,任何个人均有权在支付合理费用之后,向数据持有人了解有关自己的信息是否已经被作为个人数据存储下来。如果自己的数据被存储了下来,自己有权要求查询自己的数据并可以要求对自己所认为的不实之处进行修改; 第八,数据持有人必须采取安全措施,防止个人数据未经许可而被扩散、更改、透露或是销毁。3.欧盟关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规定个人资料保护法是由欧盟贸易委员会制定的,其目的是调整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它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网友有权随时探知个人资讯的流向与使用方法。第二,网友得随时修改个人资料。第三,网友得随时存取或关闭个人所提供的任何资料。第四,网友得保留授权网站使用部分或全部资料,做更广泛的行销活动应用。第五,网友得就个人隐私资料,例如种族、宗教、性别倾向等涉及个人人身安全的资讯,限制网站传递,并在未经同意前,不得转交或公告周知予任意第三者。二、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原则从国际上对网络隐私权的立法实践来看,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都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这种原则对于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律的制定与执行以及公民对保护网络隐私权法律的遵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适用价值。因此,我国在制定有关网络隐私权方面的法律时应同样遵守这些原则,现将这些原则列举如下:一是准确性原则。必须通过合法方式获得个人信息,而且要保证获得的个人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禁止为了私利,而伪造他人信息或通过非法途径获得虚假的个人信息的行为。二是利用的原则。对于通过合法渠道获得的他人资料或信息,未经他人许可,不能肆意利用或超出他人的承诺范围,另作他用。在合法使用他人信息的同时,必须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防止出现差错。三是利益人访问原则。英国数据保护法第七条的规定是遵从利益人访问原则制定的,根据此原则,任何个人在向数据持有人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并获得相应的合理费用之后,还有权利了解自己的个人资料和信息将作何处理,以及是否会被存储下来,每个提供信息者均有要求保存或删除的权利,如果提供者的个人信息被保存下来,提供者还有权随时查询自己提供的信息,以及修改其中不实的内容。四是特定目的原则。英国数据保护法第三条、第四条规定,获得他人数据及信息的目的必须适当、中肯、不显得过分,以及在利用搜集到这些个人信息时不能和持有这些数据时的目的相违背,而且,根据特定目的原则,获得,持有,利用他人信息都应该及时通知他人,并以获得他人的许可为前提。五是合法和公平的原则。美国联邦隐私法案对于政府如何收集个人资料、如何保存及发布公民的个人信息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它要求政府在搜集公民的个人信息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并且向不同的公民采集个人资料应如何遵守法律的规定都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说明。按照合法和公平的原则,任何人不得通过非法手段获得他人的个人信息及资料,当通过合法手段获取他人资料时须经他人同意。六是安全原则。英国数据保护法第八条规定体现了安全性原则,它要求持有他人资料及信息的人必须采取安全措施,防止他人的信息未经他人许可而被泄露或灭失。即表明数据及他人信息的合法持有人对他人的信息负有安全保护的义务。安全原则意在制约数据及资料的持有人,这对保护个人的信息安全至关重要。三、我国网络隐私权的立法完善的建议这一部分在总结我国当前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模式,以及借鉴外国的立法实践的基础上,对于如何更好的完善我国网络隐私权的立法这个问题提出了本人的一些建议。(一)在继续沿用立法、技术与行业自律的综合模式的同时,制定一些行业标准由上文可知,我国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定存在很大漏洞,因此,在对我国目前存在的保护网络隐私权方面的法律进行修改完善的基础上,还应该制定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位阶较高层次的法律,使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法律在实践中更具可操作性。在保护网络隐私权的立法方面,外国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如在美国的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案中,用“个人可识别信息”代替“网络隐私权的表述。由于个人资料隐私保护的范围比网络隐私的范围更为广泛,这种规定使潜在的信息技术对网络隐私权的侵害的情况,也纳入了法律的轨道,在立法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此,我国立法应予以借鉴。再如,1974年美国的联邦隐私法案对于政府如何获取个人信息、如何保存及公布公民的个人信息等做了明确的规定,这部法案对于我国政府应如何更好的保护我国公民的网络隐私权的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984年英国的数据保护法对于政府、个人、法律执行机关以及其它机构如何搜集、获取、保存、利用、保护公民的个人数据、信息或资料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我国关于隐私权的立法应借鉴其中的原则及规定;欧盟的个人资料保护法同样对如何更好的保护个人资料做出了详细规定,值得我国借鉴。关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除了通过立法外,也要从行业本身、技术角度等方面保护个人的网络隐私权,比如由行业自律组织制定一些行业标准。这种做法符合我国当前的法律模式和立法传统,同时考虑到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尚不成熟的国情,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为保护人权,实现社会安定和谐所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二)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使保护网络隐私权的配套法律法规更加具体,从而使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有法可依对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实体法方面的完善,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完善侵权法中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规定,对于通过非法手段侵害公民隐私权,损害公民权益,造成相应后果的,应追究侵权者的民事责任,如赔偿损失、赔礼道歉、停止侵害等。第二,完善我国刑法中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规定,对于通过非法手段侵害公民隐私权,损害公民权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以刑法的威慑力减少乃至避免侵害公民隐私权事件的发生。第三,完善行政法中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规定,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较多的机会与公民面对面的接触,很容易获取公民的个人资料与隐私,如果执法人员不具备良好的保护公民隐私的意识,难免会发生侵害公民隐私权的行为,因此,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形成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在行政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对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侵害公民隐私权的行为应加以严肃处理。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除需要借助实体法的具体规定外,还应该重视程序法的作用,证据法是程序法的其中之一。电子证据在收集、固定、法律地位等方面与传统证据有极大的不同,如果离开了技术支持就会出现无从取得的可能性。(三)加强行业自律意识和增强政府管理能力由上文可知,行业自律意识不强是我国网络隐私权遭受侵害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强行业的自律意识至关重要。它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首先,行业经营者必须通过合法手段获得他人的个人信息,并且以得到他人的许可为前提;其次,行业经营者不得未经他人许可,泄露他人的信息或超出他人的承诺范围,将他人的个人信息用作其他用途;再次,行业经营者还对他人的个人信息负有安全保护义务,即持有他人资料及信息的人必须采取安全措施,防止他人的信息未经他人许可而被泄露或灭失。除此之外,还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尤其是引导和规范作用,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增强政府管理能力。(四)制定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专门法律这是保护我国网络隐私权的终极途径。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的触角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商业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急需一部全国性的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专门立法,使得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有法可依。第五章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网络隐私权所涵盖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网络隐私权受损害的现象日益频繁,因此,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日益重要。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规定少之又少,且缺乏可操作性。本文结合我国关于网络隐私权的现有法律规定,并借鉴外国关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规定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建议,与已有的网络隐私权受损害的现状以及原因分析有所不同,特别是本文综合各方面的原因,结合外国关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规定,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内容较为具体全面。虽然本文对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阐述较为具体全面,但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与完善。参考文献1殷丽娟.专家谈履行网上合同及保护网上隐私权J.检查日报, 1999.5.20.2刘贵荣.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制度化D.山东:山东大学,2008:9:9.3倪丽.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6.4石动琼.网络空间隐私侵权探析D.成都:四川大学法学院,2005:11.5王萌.论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前沿,2010.9(263):74-77.6邬琼.论我国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私法保护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0: 21-24.7许梅珍、罗燕圆.解读侵权责任法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J.法制与社会, 2010.8:68-69.8廖庆春、陈虎辉.新侵权责任法视野下的网络隐私权探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8(83):86-87.9宋振华.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J.网络天地网络财富, 2010.4:123-124.10祁发俊.试析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不足及其完善对策J.金卡工程民法,2010.5:86-87.11冯艳红.论网络隐私权之保护(人文社会科学版)J.湖北经济学院报,2010.7(8):107-108. 12金艳艳.浅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6:213.13陈旭.从人肉搜索看网络隐私权的保护J.观察与批评,2010.6.14张新宝.我国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的发展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18(2):11-15.15张宏.网络隐私权的保护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学院,2007.5:22-26.16荣建文.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及建议J.东方企业文化商业文化,2010.1:32-36.17陆爱红.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实困境及决策应对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1(76):72-75.18刘洋.浅论“人肉搜索”与公民隐私权保护J.法制与社会,2010.5:13-16.19Daniel J. Weitzner, Harold Abelson. Transparent Accountable Data Mining:New Strategies for Privacy ProtectionJ. 麻萨诸塞州的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2007:1-5.20ZuanYong Xiang.Rethinking Fast Growth in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J.ChinaWorld Economy,NO.2,2008附录Transparent Accountable Data Mining New Strategies for Privacy ProtectionJay ChouInformation systems upon which we depend are becoming ever more complex and decentralized. While this makes their power and flexibility grow, it also raises substantial concern about the potential for privacy intrusion and other abuses. Understanding how to incorporate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into decentralized information systems will be critical in helping society to manage the privacy risks that accrue from the explosive progress in communications, storage, and search technology. A prime example of a growing, decentralized information system is the World Wide Web, recently augmented with structured data capabilities and enhanced reasoning power. As the Web gets better and better at storing and manipulating structured data it will become more like a vast global spreadsheet or database, than merely a medium for easy exchange and discovery of documents. Technologies such as XML, Web Services, grids, and the Semantic Web all contribute to thistransformation of the Web. While thisadded structure increases inferencing power, it also leads to the need for far greater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of the inferencing process. By transparency we mean that the history of data manipulations and inferences is maintained and can be examined by authorized parties (who may be the general public). By accountability we mean that one can check whether the policies that govern data manipulations and inferences were in fact adhered to.Transparency in inferencing systems enables users to have a clear view into the logical and factual bases for the inferences presented by the system. Accountability in inferencing enables users or third parties to assess whether or not the inferences presented comply with the rules andpolicies applicable to the legal, regulatory or other context in which the inference is relied upon.Today, when an individual or an enterprise uses a single,self-contained set of data and applications, the controls necessary to assure accuracy and contextualize the results of queries or other analyses are available and generally well understood. But as we leave the well-bounded world of enterprise databases and enter the open, unbounded world of the Web, data users need a new class of tools to verify that the results they see are based on data that is from trustworthy sources and is used according to agreed upon institutional and legal requirements. Hence, we must develop technical, legal and policy foundations for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of large-scale aggregation and inferencing across heterogeneous data sources. We can expect a wide range of legal and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on inferencing systems, and some requirements may welloverlap or contradict others. This expected diversity of rulesets makes in all the more important to have onecommon technical framework for managing accountability to rules.Such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will be important in a variety of cases: for compliance with financial regulations SOX and new security and privacy rules for health care data HIPAA. Finance an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