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感觉和知觉的含义及意义。 2了解感觉和知觉的分类。 3理解感觉与知觉的关系。4理解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联觉等术语。 5理解刺激的物理强度和心理强度的关系。 6了解一些重要的视觉和听觉的现象,如颜色视觉、浦金野现象、闪光融合、马赫带等。 7能正确理解和举例说明知觉的基本特征。8理解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的主要规律。9能说明似动现象的种类及产生的条件。10能够把感知觉规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重点与难点】 1感觉和知觉的含义及两者的关系; 2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等术语; 3刺激的物理强度和心理强度的关系。4知觉的基本特征。5感知觉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教学建议】尽量结合有关案例和实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关键概念】感觉、知觉、感受性、感觉阈限、感觉适应、感觉对比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 导入:王玲和家人高兴地吃着年夜饭,这时,爸爸端着一盘水饺进来,并放在饭桌正中央。王玲夹开一个饺子,香喷喷的气味扑鼻而来,她感到肚子饿得咕咕叫。看着餐桌周围的家人,闻着喷香的饭菜,尝着美味的饺子,王玲感到非常轻松愉快。假如你是王玲,请设想以下的情形:如果你是盲人,看不到家人的笑脸或美味的饭菜,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如果你没有听觉,听不到家人的谈笑会怎样?当你闻不到年夜饭的香味,或不能品尝出食物的酸甜苦咸,又会怎么样?刚才的假想可能已让你体会到,感觉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多么重要。拥有健全感官的人与感官受损的人所感受到的世界完全不同。那么,我们拥有哪些感觉,这些感觉是怎样产生的?感觉和知觉具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在感知觉的过程中有没有规律可循呢?本章将会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第一节 感觉一、感觉的概述(一)感觉的含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我们可从以下3方面来理解:1感觉认识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2感觉所认识的事物必须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如果事物不在眼前,如提起某样东西你知道,则不属于感觉。3感觉是人脑的认识,是人脑对事物的加工,离开人脑就谈不上感觉。人脑是通过接受和加工事物的个别属性进而认识其整体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通常是从认识事物的一些个别的、简单的属性开始的。例如,粉笔,我们用眼睛看,知道它是白色的,形状是圆柱体;用手摸一摸,知道它表面是光滑的;用手掂一掂,知道它有一定的重量。白色、圆柱体、重量就是粉笔这一事物的一些个别属性。眼睛与手表面的皮肤是人的感官,我们将感官接受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人的大脑对之进行加工,于是就形成了颜色、重量、光滑度等感觉。(二)感觉的作用感觉虽然简单却很重要,它在人的心理发展及工作生活中意义重大。首先,感觉为我们提供了体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我们能够了解宇宙万物,通过感觉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机体的各种状态,如冷热、饥渴。其次,感觉保证了有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人们从周围环境获得必要的信息,是机体保证正常生活所必须的。反之,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对机体带来严重不良的影响。如大城市信息超载,造成信息污染,会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相反,如果“感觉剥夺(Sensory deprivation)”造成信息不足,也会使人痛苦不堪。Bexton,Heron & Scott 于1954年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见图3.1),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尽管每天可以得到20美元的报酬,但他们难以在这种实验室里呆23天以上。 图3.1 感觉剥夺实验,Bexton,Heron & Scott,1954再次,感觉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离开感觉,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现象就无从产生。(三)感觉的生理机制我们的感觉器官是怎样接受外界的刺激进而产生感觉的呢?这就涉及到感觉的编码。感觉编码(sensory encode),是指将外部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的过程。所谓编码就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说,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例如,发电报就是通过编码,将文字转化为线条和点。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如光波和声波。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和神经系统对其进行能量转换,将其转换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转换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感觉编码。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部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人脑对神经冲动(信号)的加工是一种译码的过程,人脑通过这种译码、加工某种神经冲动所代表的现实刺激物的特性,帮助人们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感觉编码不仅发生在感官中,而且发生在神经系统的不同层面上。近年来,关于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理论。一种叫特异化理论(specificity theory)。这种理论主张,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类型的神经元传递信息的。如有些神经元传递红色信息,有些神经元是传递甜味信息的。当这些神经元被激活时,中枢神经系统就把它们的激活分别解释为“红”和“甜”。另一种理论叫模块理论或模式理论(module theory)。这种理论认为,编码是由一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如红光不仅引起某种神经元的激活,而且引起相应的一组神经元的激活。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整组神经元的某种激活模式才产生红色的感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了特异性编码和模式编码(Goldstein,1996)。二、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可以将感觉区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和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下面主要介绍几种重要的感觉:(一)视觉视觉(vision)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它是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睛而产生的。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有80%是来自视觉。 1视觉的适宜刺激世界中充满了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人眼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光波,即380780毫微米的光波,这就是视觉的适宜刺激。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接受的光线主要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2视觉器官眼睛是视觉的器官,人的眼睛是一个直径约为2.4厘米的球体。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 人的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内层包括视网膜和视神经内段。视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分为三层,按照光线传入的方向依次是,神经节细胞、双极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 人的视网膜上有1.2亿个棒体细胞和600万个锥体细胞,它们是视觉的感受器。棒体细胞又称视杆细胞,或杆体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它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但不能分辨颜色。因含有夜晚视觉所必须的视紫红质,故又称夜视器官。锥体细胞又称视锥细胞,或锥体细胞,主要分布在网膜的中央。它对光的波长反应敏感,在光亮的条件下,使人能够细微的分辨颜色。因含有昼视觉所必须的视紫红质,故又称昼视器官和颜色器官。当光线作用于视网膜时,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中的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是细胞中的视紫红质分解和合成。视紫红质感光后分解成视黄醛和视蛋白;在暗处视黄醛和视蛋白又合成视紫红质。分解和合成时所释放的能量,激发视神经细胞的神经冲动,从而引起相应的视觉。在眼底视网膜的中央有一小块碟形区叫中央窝,其间含有密集的锥体细胞,具有敏锐的视觉辨别能力。在离中央窝150的地方,是神经节细胞在此聚集成束形成视神经进入大脑之处,它是无视觉区,称作盲点(blind spot)。3视觉现象(1)色觉色觉即关于颜色的视觉。在一定强度下,一种波长的光引起一种颜色感觉,颜色就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日常生活中,颜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颜色包括非彩色(白、黑、灰色)和彩色;狭义的颜色仅指彩色。颜色有三个基本特性:色调 、明度、饱和度。色调(hue),主要取决于光波的波长。由于占优势的光波的波长不同,色调就不同。例如,700nm的波长占优势,光源看上去是红的;510nm的波长占优势,光源看上去是绿的。如果物体反射光中长波占优势,物体呈红色或黄色;如果物体反射光中短波占优势,物体呈绿色或蓝色。明度(brightness),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色调相同的颜色,明暗可能不同。颜色的明暗决定于照明的强度或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光线的照度越大,或者物体表面的反射率越高,物体看上去就越亮。饱和度(saturation),是指某种颜色纯杂的程度。高饱和度的颜色是纯的,是单一波长的光,如鲜红、鲜绿等。完全不饱和的颜色是没有色调的,如黑白之间的各种灰色。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看到的颜色大多是由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人们对颜色混合而产生的视觉现象有以下三个定律:互补律:每一种颜色都有一种与它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如绿色和紫色、蓝色和黄色、红色和青色等,它们按一定比例混合都可能产生白色,因此它们是互补色。间色律:混合两种非互补色会产生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颜色。如混合红色与绿色,根据混合比例不同,会产生橙色、黄色、橙黄色等。替代律:不同颜色混合后可以产生感觉上相似的颜色,可以互相替代。(2)视觉对比视觉对比(Visual constrast)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包括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明暗对比是指对某个物体反射的光量完全相同,但由于周围物体的明度不同而引起不同的明度经验。这是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例如,从同一张灰色的纸上剪下两块方形纸片,将其放在一张白纸和一张黑色纸上,你会发现,在白色纸上的灰色纸片的颜色要比黑色纸上的深。颜色对比是指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的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例如,将灰色方块放在红色背景上,灰色方块会略显绿色;放在绿色背景上,灰色方块会略显红色。也就是说,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3)视敏度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也叫视力。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大小来表示。所谓视角,即物体通过眼睛节点所形成的夹角。视角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及物体离眼睛的距离。当你能够看清一个物体时,所对视角越大,视力越差;视角越小,视力越好。影响视敏度的因素很多,如视网膜受刺激的部位、背景的照明、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眼睛的适应状态等。(4)视觉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5)闪光融合连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在中等强度刺激下,一个闪烁的光源每秒闪烁超过10次,就会产生闪光融合现象。刚刚能够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融合临界频率越高,即融合阈限越高,对时间分辨作用的感受性也就越大。(6)马赫带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从刺激物的能量分布来说,亮区的明亮部分与暗区的黑暗部分,在刺激的强度上和该区的其它部分相同,而我们看到的明暗分布在边界处却出现了起伏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二)听觉1听觉的适宜刺激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空气传递给人耳,并在人耳中产生听觉。用音叉和示波器,我们就可以从示波器上看到声波的形状。 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频率指发声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它决定音高(音高,pitch)人耳能听到的频率是16Hz20000Hz。不同声音,频率不同。成年男性声音频率低,女人和儿童的声音频率高。工地上夯土机的声音频率低,汽笛的声音频率高。振幅是指振动物体偏离开始位置的大小。 它决定音强(音响,loudness)声音的振幅不同,对空气产生的压力就不同。振幅大,压力大,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强;振幅小,压力小,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弱。测量声音强度用声压水平,单位是分贝(dB)。声波最基本的波形是正弦波。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如用仪器(音频信号发生器)和音叉发出的声音属纯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大多是复合音,是由不同频率和振幅的正弦波叠加而成的。声波的这些物理特性,决定了听觉的基本特性:音调(音高,)、音响(音强,loudness)和音色(音质,timbre,主要指复合音的质量特征)。 2听觉器官耳视听觉的器官,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其作用是收集声音。耳位于头部两侧,主要是便于确定声音方向。动物可通过肌肉控制外耳运动,主要是有助于对声音定向。中耳是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元窗组成。由于鼓膜的面积与卵圆窗的面积是20:1,因此,声音经过中耳的传音装置,其声压大约提高2030倍。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声音经过磴骨(三块听小骨之一)的运动产生压力波,引起耳蜗液的振动,由此带动基底膜的运动,并使毛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实现能量转换。听到不同的声音,基底膜上的各个毛细胞的物理形态的变化不同,改变了神经细胞的电活动,因此传向大脑的就是带有对声波频率和振幅编码的信号,从而形成具有音高和音强的声音听觉。3听觉现象(1)音调由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频率不同,我们听到的声音高低就不同。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和声音的物理特性频率并不是完全对应。在1000Hz以上,频率与音调几乎是线性的,在1000Hz以下,频率与音高不是线性的,音高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音高不完全由频率决定,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如声音持续时间、声音强度和音强等。(2)音强由声音强度决定的听觉特性。它由振幅决定,振幅大,压力大,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强,响度就高;振幅小,压力小,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弱,响度就低。例如,喷气飞机低空飞行的音强是150dB,摇滚乐是140dB,汽车是100dB,普通谈话是80dB,安静的办公室是40dB,耳语是20dB。音强还与频率有关。不同频率声音的响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以产生同样的音响。(3)听觉适应听觉适应所需时间很短,恢复也很快。在刺激作用最初几分钟内有所下降,随后很快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听觉适应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个平衡过程。听觉适应有选择性,即仅对作用于耳的那一频率的声音发生适应,对其他未作用的声音并不产生适应。 (4)听觉掩蔽听觉掩蔽是指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一个可听声由于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发生困难,因此必须增加强度才能重新听到,这种阈限强度增加的过程和强度增加的量就叫声音的掩蔽效应。(三)其他感觉1味觉味觉的感受器是位于口内舌头表面的味觉细胞。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化学物质。人类有四种基本的味觉:酸、甜、苦、咸,它们的不同组合可以产生出难以数计的味道。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后对苦最敏感,舌中和舌两侧分别对咸和酸敏感。味混合是有规律的。已发现两条规律。一是味道独立,即不同的味道混合后各自保留着独立的味道。例如,糖醋菜,又甜又酸。一是相互抑制。当两种或多种味道混合时,味道强的可以掩盖弱的。如菜中有苦味时可以加糖加以掩盖。 2嗅觉嗅觉的适宜刺激是容易在空气中挥发的化学物质,感觉器官是鼻腔内的嗅觉细胞。挥发性的化学物质通过口腔或鼻腔传入到鼻腔内的嗅觉细胞,然后经嗅神经直接传入大脑。嗅神经是人的各种感觉传入神经中,唯一不经过丘脑中转直接进入大脑的一条传入通路,而是通过大脑底部的嗅球,嗅觉神经活动发散到脑的各个部位的。 嗅觉与人的情绪关系密切。 3皮肤觉皮肤觉简称肤觉,当人与外界接触时,覆盖身体表面的皮肤向大脑传递着压力、温度和痛疼放面的信息,统称皮肤觉。根据反应的内容不同,可分为: (1)触压觉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压力梯度)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叫触压觉。 触压觉分触觉和压觉两种。外界刺激接触皮肤表面,使皮肤轻微变形,这种感觉叫触觉;外界刺激使皮肤明显变形,叫压觉。 触压觉的感受器是分布于真皮内的几种神经末梢。如迈斯纳触觉小体、毛囊神经末梢和环层小体等。皮肤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触压觉感受性,指尖、嘴唇、脸和眼,触压觉感受性最高。 (2)温度觉温度觉是指皮肤对物体表面的冷热感觉。一种温度刺激引起的感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来决定的。皮肤表面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皮肤对冷、热刺激的接受,分别由不同感受器来完成。罗弗尼氏小体接受温的刺激,克劳斯氏球接受冷的刺激。身体的不同部位,生理零度不同,因而对温度刺激的敏感程度也不同,面部最敏感。(3)痛觉引起痛觉的刺激物很多。任何一种刺激,当它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都能引起痛觉。痛觉的感受器是皮肤下各层中的自由神经末梢。 背、膝盖、颈、喉对痛觉较为敏感。痛觉的适应是很难发生的。例如,只要用针稍微扎一下,你马上就会感到痛。正是痛觉适应的这一特点,它才成为伤害性刺激的信号而具有保护作用。4内脏觉内脏觉也叫机体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内脏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是告诉我们内部各器官所处状态的感觉,如饥、渴、胃痛、恶心等;机体觉缺乏准确的定位,所以又称“黑暗感觉”。5运动感觉运动感觉主要反映机体本身的运动状态,主要有平衡觉和动觉两种。平衡觉也叫静觉,它是由人体做加速度或减速度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所产生的。它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包括半规管和前庭两部分。半规管是反应身体旋转动作的器官,前庭是反应直线加速或减速的器官。动觉也叫运动感觉,它反应身体各个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三、感受性及其变化发展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觉器官引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应。只有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的感觉。能引起人的感觉的这个刺激范围,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人们对这个范围内的刺激的感觉能力称为感受性。 (一)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觉器官引起的,但是,只有当刺激物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例如,当灰尘落在我们的皮肤表面时,我们并没有感觉到;平常我们也听不到戴在手上的手表的嘀哒声。只有当刺激物达到一定强度时,我们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心理学规定,刚刚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量,叫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 )。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小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absolute sensitivity)。绝对感受性可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即用人能感受到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衡量感觉能力。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的刺激量越小,感受性就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用符号表示为E=1/R在上式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研究发现,绝对感觉阈限值并不是一个固定值,不是绝对不变的,只是一个模糊值,接近阈限值的声音有时听的到,有时听不到。在不同条件下,同一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值可能不同。人的活动的性质,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个体的注意、态度和年龄等,都会影响阈限的大小。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受性是很高的。如在黑暗而空气清新的夜晚,人们可以看见48公里外的一支烛光;在安静的环境中可听到6米外的手表的嘀哒声。 (二)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在现实生活中,当两样物体差别很小的时候,你感觉不到它们之间的差别,只有当它们之间的差别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你才能感觉到它们之间有差别。人们能够觉察刺激之间微小差别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那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sensary differential threhold) 。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引起差别感觉所需的刺激差别量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相反,差别感受性越低的人,引起差别感觉所需的刺激差别量越大,即差别感觉阈限越高。研究发现,为了辨别两个刺激是否有差异,所需差异大小与刺激本身大小有关。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er)发现,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的刺激变化量与原刺激量的大小之比是常数。从刺激方面讲,需要出现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从感觉方面讲,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叫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efference,JND)。用公式表示是JND=kI或者k=I/Ik是常数,I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增量,即JND,I是刺激本身的强度或数量。这一公式叫韦伯定律(Webers law)。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G.T.Fechner,18011887),对韦伯定律作了进一步发展。他提出当刺激量越大时,产生一个JND所需的变化量越大,或者说,在物理量不断增加时,心理量的变化逐渐减慢。即在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这一规律称为费希纳的定律或对数定律(logarithmic law)。用公式表示P=klogI+CP:指感觉量,I:感觉量,k、C:常数。根据该公式可以这样认为,当物理刺激强度是按几何级数增加时,人的感觉强度是只按算数级数增加。这一公式叫费希纳定律。 (三)感觉性的变化 1感觉的适应感觉的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的作用于某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或者使感受性提高或者使感受性降低。其中,视觉适应是最常见的感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例如,我们从阳光照射的室外进入电影院。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明适应进行很快,在5分钟左右,明适应就全部完成;而整个暗适应大约持续30-40分钟。“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嗅觉的适应。长时间接受辣味刺激,导致对辣味的感受性降低,以至后来吃辣的食物时感到不是很辣;厨师由于连续地品尝咸味,到后来做出来的菜愈来愈咸,这些都是味觉的适应现象。触压觉的适应也较明显,平时几乎觉察不到身上衣服对我们皮肤的接触和压力。 2感觉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是感觉的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同时对比:是指两种不同的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的现象。例如,同样的灰色方块在白色的背景上显得暗,在深黑色的背景上显得亮。继时对比:是指两种不同的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的现象。例如,先吃黄连后吃糖,会觉得糖特别的甜。 3多种感觉的相互作用多种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颜色有“暖色”和“冷色”之分,暖色:深红、亮黄、深紫等颜色;冷色:湖蓝、天蓝、浅绿等颜色。研究表明,微弱的光刺激能提高听觉感受性,强光刺激则降低听觉的感受性。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降低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4有机体本身的机能状态有机体本身的机能状态,如意识倾向、情绪与动机、知识经验、行为习惯等,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感受性。通常,人们在疲劳、倦怠、焦虑和不健康状态下,感受性会下降。另外,人的感受性不仅能在一定条件下起伏变化,而且能在长期实践活动的影响下,发生质的变化并逐步提高。人的感受性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有计划的练习可以提高感受性。 感官的机能补偿作用。第二节 知觉一、知觉的概述(一)知觉的含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我们可从以下3方面来理解:1知觉认识的是事物的综合属性,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2知觉所认识的事物必须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如果事物不在眼前,如提起某样东西你知道,则不属于知觉。3知觉是人脑的认识,是人脑对事物的加工,离开人脑就谈不上知觉。人脑是通过接受和加工事物的个别属性进而认识其整体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通常是从认识事物的一些个别的、简单的属性开始的。例如,粉笔,我们用眼睛看,知道它是白色的,形状是圆柱体;用手摸一摸,知道它表面是光滑的;用手掂一掂,知道它有一定的重量。白色、圆柱体、重量就是粉笔这一事物的一些个别属性。以上属于感觉,通过感觉我们认识了粉笔的这些特性。当我们再次见到它或者拿起它,粉笔的整体属性如颜色、重量、光滑度等就出现在我们大脑中,于是就形成了知觉。知觉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包括如下几种过程:觉察、分辨和确认(Maotes,1980)。觉察(Detection),是指发现事物存在,但还不知道它是什么。分辨(Discrimination),是把一个事物及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及其属性区别开来。确认(Identification),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联系:1均属于感性认识阶段;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区别:1反映的内容不同(个别属性vs.整体属性);2生理机制不同(单通道vs.多通道);3产生的性质不同(不依赖vs.依赖知识经验)(三)知觉加工我们一般将知觉加工分为两种: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对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或称数据(材料)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例如,对于物体颜色和明度的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与振幅;音高和音响依赖于声波的频率与声压;运动知觉依赖于物体的位移,等等。 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储存的信息,如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爱好和知识经验等,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 processing),或称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driven processing)。例如,阅读同一篇文章,由于人的知识经验不同,从文章中获取的信息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觉信息越少,他们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二、知觉的分类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不同,可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如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和运动的知觉属于视知觉;对声音的方向、节奏、韵律的知觉属于听知觉。在这些知觉中,除了起主导作用的感官以外,还有其他感觉成分参加。根据所认识事物的特性,可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知觉。时间知觉是对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还有一种特殊形态的知觉叫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知觉,即知觉的映象与客观事物不一致。下面着重介绍:(一)形状知觉形状知觉就是对物体形状的知觉,它是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它们的协同活动,提供了物体形状的信息。“大千世界,色形而已”。我们要认识世界,就必须分辨物体的形状。形状知觉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知觉能力,但人的形状知觉是不同于动物的,如人能识别文字,分辨各种复杂的表情等。 1形状的特征分析心理学家认为,对形状的分析开始于对原始特征(primitive feature)的分析与检验。原始特征就是一些最基本的特征,这些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等。视觉系统对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须意识的努力。如有人做过的一个视觉搜索(visual search)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给被试呈现一组图形,要求其判断其中是否有目标图形。目标图形是“O”,而周围图形是“V”。实验结果是被试能够很快发现“O”,而且“V”的数目不影响检测“O”的速度。这是因为目标图形是直线,而背景图形是曲线。它们的差别发生在原始特征水平上,检测这些特征是自动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视觉系统不需要注视每个图形,图形的原始特征似乎是自动跳出来(pop out)的。因此与数量多少没有关系。对图形的原始特征的分析,是由视觉系统的特征检测器来完成的。(见图3.2,资料来源:Treisman et al ,1985) 图3.2 对图形的原始特征的分析2图形识别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图形是什么,叫图形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这是比特征分析更高的一个阶段。图形识别要求人们对复合特征进行加工,这种加工具有序列搜索的特点。复合特征就是刺激物至少具有两个或以上的特征。仍用视觉搜索的实验。如果要求被试在绿色“O”和红色“V”中搜索红色“O”(目标)。这时被试只搜索“O”的圆形特征或红色特征就不够了,必须同时搜索具有这两种特征(复合特征)的目标。结果是被试对目标的搜索时间随背景中项目数量的增加而明显延长。这说明被试的搜索是序列的,而不是并行的。人们对图形的识别不仅依赖于当前的信息,而且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当人们期待某种图形时,这种期待将使对图形的识别更容易。如我们先呈现一个单词“学生”接着再呈现另一个单词“教师”,由于两个单词间存在语义的联系,那么前面呈现的单词将使对后面单词的识别加快。这种现象叫启动(priming)现象。 (二)大小知觉 1知觉距离对大小知觉的影响知觉的物体的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投影的大小有一定关系。网上成像的大小服从于几何投影的规律:在网膜上投影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而与距离成反比。用公式表示:a=A/Da指网膜投影的大小,A指物体的实际大小,D指物体与眼睛的距离。人们在进行大小知觉时,同时考虑了网膜投影的大小和知觉距离。环境中的距离线索和网膜投影的大小都给人们提供了物体大小的信息。 2个体的经验对大小知觉的影响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物体大小已有的知觉经验或对物体大小的熟悉性会影响到大小知觉。对物体大小的知觉经验会帮助人们准确地知觉物体的实际大小。 3观察者的姿势对大小知觉的影响知觉者的头部姿势会影响知觉的大小。在进行水平方向的观察时,大小知觉有较大的恒常性。但在进行向上或向下的垂直观察时,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则变得很小。(如月亮错觉和太阳错觉)(三)距离知觉距离知觉是关于物体的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也叫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距离知觉是根据外部环境和机体内部的许多线索进行的,这些线索叫距离线索。 1单眼线索(1)遮挡物体的相互遮挡是判断距离的重要线索。被遮挡的物体总是距离远的。(2)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看起来趋于接近,即是线条透视。这是由于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不同造成的。近处物体所占视角大,在网膜上的投影大;而远处物体则相反。如两条铁轨向远处伸展,越远越窄,越窄就越觉得远。 (3)空气透视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会发生变化。一般地说,近处的物体看起来清晰,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模糊。 (4)明亮和阴影由于光源照射的角度不同,使物体看起来有的地方明亮,有的地方黑暗。明亮的部分仿佛离我们近些,黑暗和阴影的部分离我们远些。 (5)相对高度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看到的两个物体,相对位置高的那一个显得远些。(6)结构级差结构级差是指视野中的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的有层次的变化。近处的物体看起来密度小,远处的物体看起来密度大。 (7)运动视差当观察者与周围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一般地说,近处物体移动的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移动得慢,方向相同。如坐火车即可感受到这一点。 (8)眼睛的调节眼睛水晶体的曲度随着观察距离的改变而改变。看近处的物体,水晶体的曲度变大,眼睛变凸;看远处的物体,水晶体的曲度变小,眼睛变平。 2双眼线索 (1)辐合(convergence)辐合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看物体时,两眼的视轴向鼻子一侧辐合,相交于所视物体上。两根视轴成一夹角叫辐合角。 物体近,辐合角大;物体远,辐合角小。根据辐合角的大小,人们能获得距离的信息。(2)双眼视差(binocular disparity)双眼视差是一种双眼视觉线索,是物体立体知觉的最重要的依据。人的两眼相距约六、七厘米,它们获得的外部线索是略有差别的。当我们看一个平面物体时,物体在两只眼睛上的网像都处于网膜相对应的区域上,如同在鼻侧或颞侧且离中央窝等距(见孟昭兰书P142,图4-18a)。两只眼睛上的网像基本重合产生平面知觉。但当我们看一个立体物体时,物体在两只眼睛上的网像并不落在网膜相同的区域上,即两个网像不对应,不能重合(见孟昭兰书P142,图4-18b)。由图可见,左眼看物体的左半边多些,右眼看物体的右半边多些,x和x、y和y不位于两网膜的相应点上,两个网像向相反方向偏斜,即都偏向内侧即鼻侧,因而两眼的视觉有差异,这一差异即是双眼视差。这种差异作为视觉信息传入大脑皮层,就产生了立体深度知觉。(四)方位知觉方位知觉是指对空间方向、位置以及对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等属性的知觉。人们对方位的知觉主要是利用视觉和听觉信息,动觉、平衡觉、触觉等信息也以不同形式被整合进来。 1视觉的方位定向视觉的方位定向就是指人们利用视觉从环境中捕捉各种参照信息,以确定客体及自身的位置关系。在视觉定向中,不仅仅是视觉的活动过程,而是视觉、触觉、动觉、平衡觉等联合作用的结果。人们在观察周围物体时,它们在人的网膜上投影的相对位置不同,就提供了它们的空间方位的信号。人在进行视觉定向时,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参照物。如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磁的南极和北极,天空与大地的上下等。人体和外物的关系是判断前后左右的参照物。这些参照物是原始的参照物或参照系。由于生活习惯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习惯采用的参照标准会不一样。如我国南方人习惯于用自己的身体来定向,问路时,他们总是说向左、向右或左拐、右拐。北方人则习惯于用太阳作参照,在回答问路时,是说向东、向西、南拐、北拐。2听觉的方位定向听觉的方位定向主要用于判断发声物体的方位。在判断声音方位时,听觉、视觉、动觉联合作用。如在听报告时,注视着报告人,声音似乎是从前方发出,但实际上你听到的声音是从两边的扩音器中发出的。在确定声源方向时,有时要转动头部朝向发声物,这是动觉的作用。(五)时间知觉事物不仅存在于空间中,而且存在于时间中。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知觉。 1时间知觉的参照系统 (1)自然界提供的信息太阳东升西落,月亮阴晴圆缺。地球自传一圈是一天,月亮绕地球转一圈是一月,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 (2)人类创造的计时工具各种各样的表、时钟、日历、电子表。既可以记录较长的时间如世纪、年、月等,也可以精确的计时如秒、毫秒、微秒。 (3)有机体自身的节律性活动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生物生理周期的一种节律性变化。如鸡叫三遍天亮;青蛙冬天冬眠,春天苏醒。人的脉搏与呼吸,人觉醒与睡眠的周期是24小时(有实验证明)等等。 2影响持续时间估计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次之,视觉较差。研究发现,两个声音相隔1/100秒时,人耳就能分辨;而触觉分辨的最小时距约为1/40秒,视觉约为1/101/20秒。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在回忆往事时,情况相反。同样一段时间,经历越丰富,就觉得时间长;经历越简单,就觉得时间短。(3)人的兴趣、情绪和主观态度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对厌恶的、无所谓的事情,就觉得时间过得慢;在期待某件事情或事物时,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对不愿出现的事物,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快。(4)人的知识经验。成人在时间估计的准确性方面,大大优于儿童;铁道职工、军事人员、教师等,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知觉。(六)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运动特性的认识,具体地说,是对物体的空间位置的相对变化和移动速度的知觉。“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能够知觉到的运动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相对运动,太快或太慢的运动我们都知觉不到,如快如光的运动,慢如山脉的运动。运动知觉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大脑进行高水平的组织,综合各种信息而产生判断。它不仅同运动的速度有关,还同距物体的距离有关。天上的星星运动得相当快,但我们感觉不到它在动,因为离我们太遥远了。而从我们身边一擦而过的汽车,其速度虽远不能与星球相比,却使我们有风驰电掣之感。运动知觉对人和动物的生存均有重要的意义。有些动物(如青蛙、蜻蜓)只能知觉运动的物体,它们对静止的物体没有反应。运动知觉主要包括:真动和似动。1真动(real movement)真动是指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的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也称真正运动的知觉。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运动得太慢,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如手表上时针与分针的运动人们觉察不出,花朵的开放人也感受不到。运动知觉的单位是用角速度(弧度/秒)表示的,即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视角大小。刚刚能够觉察的最小角速度是运动知觉的下阈。低于这个角速度,人们看到的是相对静止的物体。同样,物体的运动速度太快,超过一定范围,人们只能看到弥漫性的闪烁。如快速转动的轮子或电扇。2似动(apparent movement)似动,就是看上去好似在动,实际不动。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不动的物体或者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运动的心理现象。似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景运动(stroboscopic movement)又称闪动现象,Phi()现象,最佳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种现象叫闪动现象。它在逼真性方面,使人难以与真正运动区分开来。在街头的霓虹灯广告中广为采用,还有电影、电视等。例如,给被试呈现两条线段,一条水平,一条垂直。当呈现两条线段的呈现时距过短,低于30ms,人们看到的是两条同时出现的线段;当两线的时距过长,超过200ms,人们看到相继出现的两条线;当时距在60ms时,人们会看到从一条直线向另一条直线的运动。 (2)诱发运动(induced movement)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它周围的云层是运动的。可是,由于云层的运动,使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层静止。 (3)自动现象(autokinetic movement)在特定的条件下,人们将静止的刺激物看成是运动的现象。注视白墙壁上的黑点几分钟,会发现它在游动。造成自主运动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眼睛的不随意运动,即在注视时眼有微弱的颤动,眼动信息的输入,使人觉得亮点在动;二是视野中缺乏参照物的缘故,因为一旦有参照物,自主运动随着消失。 (4)运动后效(movement aftereffect)又称瀑布效应(waterfall effect)。当注视朝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在物体停止运动时,你会感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在朝相反的方向运动,这一现象叫运动后效。例如,如果你注视瀑布的某一处,然后看周围静止的田野,会觉得田野上的一切在向上飞升,故称瀑布效应。 (七)错觉错觉就是对客观事物错误的或不正确的知觉,即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出现种种歪曲。错觉主要有以下几种:1长短错觉:有缪勒莱耶(Muller-Lyer illusion)错觉、潘佐错觉(Ponzo illusion)、垂直水平错觉(Fick illusion)、贾斯特罗错觉(Jastrow illusion等(见彭书P162,图4-37a,b,c, d)。2大小错觉:多尔波也夫错觉(Dolboef illusion):两个面积相等的圆形,一个在大圆的包围中,另一个在小圆的包围中,结果后者显大,前者显小(见彭书P162,图4-37 e);如果是在多圆的包围中,也会有同样的效果,这是艾宾浩斯(Ebbinghaus)错觉(见黄书P332,图8-21,8)。还有太阳错觉、月亮错觉等。3形状错觉:爱因斯坦错觉(Einstein illusion):在许多环形曲线中,正方形的四边略显弯曲。冯特错觉(Wundt illusion):两条平行线由于附加放射线的影响,使中间变狭窄而两端显宽。波根多夫错觉(Poggendoff illusion):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条直线,看上去不在一条直线上。4形重错觉:物体的形状影响对重量的判断。一斤铁与一斤棉花比较,会觉得一斤铁更重一些。5时间错觉:对持续时间的错误估计。如等人时会觉得度日如年,与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会觉得时间如飞。6方位错觉:即对上下、左右等方位产生的错觉。听报告时,我们听到的声音是侧面扩音器里发出的,但我们感觉是从前方报告人那里发出的。在海上飞行时,海天一色,找不到任何参照物,飞行员容易产生“倒飞错觉”。错觉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在不同错觉产生过程中,各种因素不是孤立地平均地起作用,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错觉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实践中可以利用错觉。如服装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装饰,军事伪装,等等。 三、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库:社区护理学专项护理伦理实践操作试卷
- 2025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文化素养提升题(含答案)-信息技术应用
- 2025-2030全球及中国矿业数字化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全球及中国混合动力应急照明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大豆的市场准入壁垒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论文
- 2025年室内设计师职业资格考试真题:养老院室内设计要点解析
- 运动康复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 2025年征信考试题库:征信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高频考点试题
- 2025-2030全球及中国压花玻璃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全球及中国前排头枕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
- 放射医学检查技术及操作规范
- 《南非综合简要介绍》课件
- 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认识20~99》全部教案(共3课时)
- 2025年中国高压注射器行业发展策略、市场环境及前景研究分析报告
- 宁德时代供应商申请入库教程
- 手术患者转运交接课件
- Unit+6+The+power+of+plants+大单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课件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讲座第一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课件
- 第六章-GIS分析导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