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doc_第1页
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doc_第2页
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doc_第3页
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doc_第4页
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第一节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一、水稻烂秧防治技术水稻烂秧,是水稻种子、幼芽和秧苗在秧田坏死的总称。分为生理不足,催芽温度过高,烧坏种子引起。(1)烂种。指稻种未萌芽便腐烂。因种子贮藏不善,或因浸种时间不足,催芽温度过高,烧坏种子引起。(2)烂芽。指谷芽未转青即坏融会贯通。通常幼芽弯曲,渐变神色,生长停滞,幼根枯融会贯通。由于低温阴雨、深水灌溉或种芽没入泥中,缺氧窒息而死;或因种子露于土表,跷脚种根不能插入土中而萎蔫干枯。(3)青枯死苗。主要原因是低温阴雨持续时间长,冷后骤晴,温差过大,秧苗水分失调,造成脱水死苗。起初是心叶筒卷,随即其余叶片也卷成针状,最后整株枯萎,秧苗成片枯死。2、侵染性烂秧(1)绵腐病。我发生于水秧田,先在幼根、幼芽基部的颖壳破口处,产生乳白色胶状物,接着向四周长出白色絮状物后变污绿色或褐色,受害幼芽逐渐枯死。主要由土壤真菌、绵腐菌和腐霉菌侵害。(2)立枯病。多发生在23叶期。心叶萎蔫呈筒状,下叶随后萎蔫筒卷,幼苗绿色枯死。也是由土壤真菌引起。水稻烂秧原因很多,其中长期低温阴雨,秧田缺氧,是引起烂秧的主要因素。低温阴雨有利土壤真菌的侵染和传播。浸种不当、秧田整地粗糙、施用未腐熟的肥料和秧田管理粗放等,都引起烂秧流行。防治技术:关键是改进育苗技术,改善环境条件,增强秧苗抗病力,必要时辅以药物防治。精选种子。在浸种前要做好选种和晒种,使稻种达到纯、净、键的标准,提高种子生活力和发芽力。选好和整好秧田。选择在北伐风向阳,地势较高,排灌方便,肥力中等的田块,整地要求精细,做到“田平、沟深、排灌畅通、上糊下松通透好”。改善催芽技术。提高播种质量。推广先进育秧方式。大力推广抛秧的秧盘育秧和旱插盖膜育秧技术,可有效地预防烂秧,又可提早插种育秧,抢上季节。加强秧田水肥管理。芽期以扎根立苗为主,保持畦面湿润;23叶期浅水勤灌;持续阴雨后的晴天,秧苗长势弱,不宜排干田水,以避免失水枯死。合理施肥,要施用充分腐熟的基肥,防止发酵烧根。药剂防治。绵腐病引起的烂秧,要先排干田水,然后施药防治。立枯病引起的烂秧可在病害初发时用药。(1)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每亩用75克,加水60公斤喷雾。(2)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每亩用75克,加水60公斤喷雾。二、稻瘟病防治技术稻瘟病是我县水稻灾害性病害。尤其中西北部山区发生较为严重。对我县水稻生长构成很大威胁。此病在水稻各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生,当叶瘟严重发生的时全田枯死,穗颈瘟大量发生时造成大量白穗,损失很大,甚至颗粒无收。症状:1、苗瘟:指秧苗3叶期前发病,发病初期在种芽或芽鞘出现水渍状斑点,芽基变灰黑色,最后秧苗卷缩枯死。2、叶瘟:是秧苗3叶期至本田期叶片上发生病害,由于天气条件、品种抗性和生育期的不同,病斑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裼点型等4种类型。3、穗颈瘟:发生在穗颈上,初为黄褐色水渍状小点,后呈灰黑色或灰黄色,发病早时造成白穗,损失很大。发生特点:由一种真菌引起,带病稻草和带病种子是第二年发病的主要成因,引起稻瘟病的发生流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与水稻品种、天气条件和栽培管理有关。防治技术要点:1、选用高产优质病良种,不断更替轮换品种,避免长期种植单一品种。2、搞好种子消毒,处理好病稻草,加强田间栽培管理。防偏施氮肥,合理增施磷钾肥。3、掌握好防治适期,用药防治。(1)苗瘟防治:秧苗出现病斑即施药防治,消灭发病中心。(2)叶瘟防治:抓好水稻分蘖盛期这个感病期用药防治。(3)穗颈瘟防治:重点保护水稻安全抽穗,如抽穗期遇上了阴雨天气,穗颈瘟即会严重流行,所以必须在破肚期和齐穗期各喷药一次。药剂可选用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或咪酸胺稻瘟灵乳油或春雷霉素,按说明配水喷雾。三、稻纹枯病防治技术稻纹枯稻纹病双名“烂脚病”,我县各稻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胸怀大志有关研究表明;该病病斑发展到倒二叶叶鞘时,造成减产14%左右;上升到剑叶叶鞘时减产24%左右;上升到剑叶叶片时减产达4060%,若引起倒伏,茎叶腐烂,则损失更大。是一种真菌病害,稻田土壤中越冬的菌核或病草,田守杂草上的菌核或菌丝是侵染来源。发生为害与越冬菌核的残留量、水稻品种、天气条件和栽培措施有密切关系。主要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第二年漂浮水面的菌核萌发菌丝,侵染为害。在高湿条件下最易流行。就水稻生充期来说,分蘖后期、孕穗至抽穗期最易感病。主要为害叶鞘和叶片。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的水渍状、边缘不明显的小斑,及后扩大为椭圆形或云纹状的病斑。在病斑发生数日后,肉眼可见表面和菌丝长出,结成团,先为白色,后变成萝卜籽粒大小的褐色菌核。一般从分蘖期开始发生。在病情急剧扩展时,叶鞘和叶片迅速腐烂,稻茎也同时受害,产生黄裼色病斑,病茎易折倒,严重时常见稻田大片禾苗倒状。防治技术要点:1、打捞菌核,处理煤质毁病草,减少菌源。能够连年大片进行,效果才会显著。2、选用抗病品种,3、做好田间栽培管理,氮磷钾比例要平衡,切忌偏施氮肥,水稻前期可生快发,中期要近邻避免徒长,适时露晒田,增加禾苗抗病力。4、化学防治(1)防治适期:当水稻分蘖末期至孕穗期(破口露穗前),若遇多雨、高温、天气闷热时为防治适期。(2)防治指标:当田间平均病株率达15%以上,病情指数为10时,可进行防治。(3)药剂防治:目前首先药剂为井岗霉素,亩用200毫升或粉剂50克按说明兑水喷雾。重病田块需喷药23次,间隔710天,还可用50%多菌灵粉剂。四、稻曲病防治技术稻曲病俗称米烟苞,是稻穗的主要病害,不仅为害谷粒,增加秕谷,造成减产,病菌还会代谢毒素,污染粮食,损害人畜健康,粮食品质大大下降,是不可轻视的一种病害。症状识别:初期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益寿延年,逐渐膨大成墨绿色的大菌块,并包裹整个颖壳。菌块表面光滑,最后破裂,散出墨绿色的粉末。发生特点:稻曲病是一种真菌病害,病田土壤中的菌核和附在种子的厚垣孢子是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稻曲病的发生与天气、品种和栽培管理管理条件有关,一般在穗期的连续阴雨或雾大露重;种植粳稻、糯或杂交稻感病品种组合;深水灌溉,迟施、偏施氮肥,禾苗贪青等条件下、都容易诱发稻曲病。防治技术要点:1、选用抗病品种。重病区不要种植糯稻、粳稻和感病杂交组合。2、减少菌源。早春结合防治稻纹枯病,打涝稻田“浪渣”。水稻扬发后及时摘除病谷,不使污染谷穗。3、加强栽培管理,提高稻株抗病能力。4、药剂防治:选用井岗霉素、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波尔多液(1:0:5:100)及纳斯津等农药。五、稻飞虱防治技术稻飞虱属迁飞性害虫,是水稻生产上的最主要害虫之一。成虫在四五月份随西南气流从越南等中南半岛迁入,遇降雨而降落稻田繁殖为害,成虫具有趋光、趋绿、趋密等习性,以分蘖期和孕穗期受害最重。为我县水稻的稻飞虱有白背飞虱和裼飞虱两种,其中的白背飞虱还是传播危险性的南方水稻黑条萎缩病病毒的寄主。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水稻茎秆基部剌吸汁液,使受害处出现褐色斑点,再逐渐变黑,受害轻的植株叶片变黄,严重时稻株枯萎,形成一团一团“黄塘”“落窝”现象,甚至全田枯死。防治技术要点:1、农业防治。选用抗虫良种,在上特别注意加强肥水管理,切忌偏施、迟施氮肥,防止水稻贪青徒长。适时露晒田,降低田间湿度,增加植株下部的通透性。2、保护利用天敌。在农事活动中注意保护青蛙、蜘蛛等有益生物,在稻田中放养鸭群(最好的小鸭)捕食飞虱。3、本虫趋光性强,产卵期又长,用普通灯光或诱虫灯进行诱杀,可收到一定的效果。4、药剂防治。达到防治指标(分蘖期平均每丛10头和孕穗期平均每丛2头)都要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25%噻嗉酮40克或20%龇芽酮20克,10%西迷莉酯5070克,10%龇虫啉3040克等之一种兑水60公斤喷雾。六、稻纵卷叶螟防治技术稻纵卷叶螟俗称卷叶虫,属于迁飞性害虫,是水稻上四大害虫之一,初始虫源主要是四五月份越南随西南气流迁飞而来,并且还能继续往北迁至长江中下游及北方稻区,因此四五月份降雨多,田间迁入蛾量大,水稻发生严重,成虫具有趋光、趋绿、趋密等习性,成虫喜欢在生长繁茂的稻田中产卵,并多产于上部嫩绿叶片的背面,幼虫孵化后通常先集中在心叶内为害,稍大后即分散到附近叶片上,吐丝将叶片卷成筒状,藏身于内啃食叶片上叶肉,仅留下表皮,故其为害状如白针对长斑。稻纵卷螟发生为轰轻重程度主要与气候和水稻长势有关,降雨天数多,雨量适中,相对湿度大有利于它的发生为害,分蘖力强,生长繁茂,叶色嫩绿的田块往往受害较重。防治技术措施1、合理施肥:科学用水可有效抑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减轻期为害施足基肥,巧施追肥,注意氮、磷、钾养分的配合,防止禾苗前期疯长嫩绿,后期贪青迟熟,分蘖后期够苗后及时晒田,坚持湿润管水,使水稻丛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最大限度减轻该虫发生为害。2、药剂防治:应在低龄幼虫(三龄前)盛发期进行,可选用18%杀虫双200毫升或18%抗虫灵200毫升菊脂害10毫升等之一种兑水60公斤喷雾。七、三化螟二化螟等钻蛀性螟虫防治技术二化螟、三化螟俗称钻心虫,它以幼虫钻蛀茎秆形成“枯心苗”“枯鞘”和“白穗”或“枯孕穗”,一般可造成1%5%的产量损失,严重的损失率可高达30%50%。以稻桩作为的越冬场所。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以分蘖期、大胎期至破口露穗期三化螟幼虫入侵成功率最高,是为害危险期。防治技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减少虫源基数为防治的主要目标,合理地重点施用农药。1、及时克灌耙沤,减少越冬虫源。2、秧田是三化螟集中产卵的场所,等人工摘除卵块,3、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的主要对象是蚁螟,关键时期是螟卵的盛孵期。这个时期用药,可大大提高药效。可根据我县植丫发布的病虫情报上提供的防治适期,及时用药。药剂可选用杀虫单、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一、玉米大、小斑病防治技术玉米大斑病和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一般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步向上发展。玉米大斑病受害叶片初期为灰褐色水渍状斑点,扩大后成为边缘暗褐色中间黄褐色的长纹形,边缘紫褐色中间色浅,有时有轮纹。病斑小而多,当病斑密集连成片时,叶片枯死。玉米大、小斑病均是真菌性病害,病菌在病残体内越冬。在玉米生长期可发生多次侵染。病害发生与品种、菌源数量、天气条件和栽培条件有关。防治技术要点:1、选用抗病品种。2、与其他作物轮作或间套其他作物。3、玉米收获后及时消除病残株。4、玉米栽培管理,增加植株抗病力。5、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每隔7天施用1次,连续施23次。药剂可选用多菌灵、敌菌灵、退菌特、代森锌、甲基托布津。二、玉米黑粉病防治技术玉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灰包”,是山区玉米地较为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症状识别:为害植株地上的茎、叶、花、穗等的幼嫩组织。病部一出现病瘤,被一层薄膜包住,薄膜先呈白色、淡红色、后变为灰白色至黑灰色。薄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粉末。苗期受害严重时植株枯死,雌穗受害,一般仅少数籽粒产生病瘤变成黑粉,偶有整 个果穗就成黑粉。防治技术措施:1、玉米生长期间,发现病瘤及时割除深埋。收获后清除病残株集中烧毁。2、重病田块,要与其他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3、选用抗病品种。耐旱和果穗包得紧的品种较抗病。苞叶短小,包得不紧的品种易感病。杂交种、群体改良种及马齿型玉米抗病。4、加强管理,不偏施氮肥,注意防治玉米螟,尽量减少 伙机械损伤。5、药剂拌种。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每100克种子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50.7千克拌种。三、玉米纹枯病防治技术玉米纹枯病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主要为害叶鞘和叶片。病害从基部叶鞘开始,逐步向上发展,初为水渍状斑点,后扩大为云纹状大斑,严重时造成叶片和植株枯死、腰折、属真菌性病害,由担子菌亚门玉米纹枯病菌侵染引起。防治技术措施:1、玉米收获后,要及时将病残体搬离,沤制烧毁。2、氮、磷、钾要合理配方施用,切忌偏施氮肥;合理密植,注意田间水分管理。3、药剂防治:选用5%,蟛岗霉素,250mL/亩,25%井岗霉素粉剂2530克,总水60公斤喷雾。四、粘虫防治技术粘虫又名军虫、剃技虫。是一种“暴食、杂食性、迁飞性”的害虫。在我县常见在玉米地上灾害性发生,严重时成片被剃光。成虫昼伏夜出,喜欢选择在生长茂密的玉米的枯尖与穗部苞叶上产卵。因此这类型田常发生量大,受害重。幼虫有群集性。初孵幼虫常群集隐蔽于心叶取食叶肉,造成花斑,不易被人们发现。二、三龄逐渐分萆为害,三龄含量开始突增,进入暴食。当虫口密集度大,食料不足时,常有成群迁移为害现象。晴天幼虫潜伏苞叶缝中,晚上或阴雨天出来取食。遇惊动,即从植株上跌下地面,卷曲不动。防治技术:1、抓准防治时机。高龄幼虫抗耐药力是低龄细虫的十几倍,二龄幼虫进入三龄只34天,错过药尖嘴时机则事倍功半。因此,要加强观察,当每100株有虫5条以上,心叶出现虫咬花斑,叶片开始出现虫咬缺刻时,应在2天内突击施药完毕。2、选用以下任一种家药于早晚、阴天或雨后喷雾;(1)90%晶体敌百虫,每亩用75克,兑水60千克喷雾;(2)50%巴丹可溶性粉剂,亩用75克,兑水60千克喷雾;(3)1.8%阿维菌素3040mL/亩,加水60千克喷雾;(4)等地下害虫。五、小地老虎防治技术小地老虎不仅为害各种粮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