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车田“铁御史”与合肥“包青天”之比较今湖北省通山县洪港镇车田,乃至过去燕厦片的大部分地方,古代叫做“上迁里”、“下迁里”。在南唐至两宋的四百来年中,这里曾出现一个显赫的世家吴家。吴家曾四代为官,出过三朝御史、两位龙图,到南宋抗金时,又出现了一门虎将。其中,吴中复是北宋时期御史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在宋仁宗至和嘉佑年间,吴中复因为两次弹劾当朝宰相,被皇上亲笔飞白书“铁御史”而举世皆知,名扬天下。可是,自元朝民间关于包拯的说唱文学和清朝的关于包拯的戏剧兴起后,“包青天”便成了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青天大老爷”。而同为御史的吴中复的相关文献资料却渐渐散佚乃至几乎被历史湮没。包公是民意代表,这点不可否认。但明年(公元2011年),刚好是吴中复诞辰一千周年。对比两人不同的历史待遇,难免叫人有“千年一叹”之感。我们若将宋史、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的吴中复传和包拯传以及其它文献资料中相关词条对读,再对照湖广通志、湖北人物志稿、兴国州志、阳新县志以及吴氏宗谱的相关记载,可能会发现吴中复和包拯的人文价值各有千秋。他们有许多相同点,比如,都敢谏直言、风节峻厉,而且同朝为官。但不同之处也很明显:一、家庭的背景不同包拯是合肥人,基本上可以算是平民出身;而吴中复则出身于当时的江南西道永兴军(今湖北阳新县内)上迁里的车田。虽然家在农村,但其家族祖人自唐玄宗到唐僖宗、唐昭宗,几代都是朝廷命官。其父吴举,南唐时曾镇守池阳,但“城陷,义不降宋”,且慷慨而言:“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一直到李煜鸩亡,宋高宗起用南唐义士、旧臣,吴举才肯仕于宋。吴中复即出生于这样的官宦之家。但不幸的是,他祖上几代都亲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造反、五代十囯等长时间的天下大乱,饱受动乱之苦。“存在决定意识”, 家庭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层面、方式、胆识也会不同。二、御史的职位不同自秦汉至清末,御史制度一直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色制度。所谓“御史”,就是专为皇上服务、听皇上使唤,用以驾驭群臣的言官,一般都精心挑选廉能笃实、直言敢谏的人担任。后来又分为常设机构的“御史台御史”和专门与皇帝商讨国家大事的“殿中侍御史”。包拯是御史台御史,而吴中复进御史台后不久,宋仁宗便钦点他接任何郯的“殿中侍御史”。吴中复只小仁宗一岁。这时君臣二人都是四十多一点的人,年纪相仿,而且看问题的政治经验都已经成熟。吴中复在接任“殿中侍御史”后,实际上成了皇上的政治顾问,于是也有了发表自己政治见解的机会。吴中复与包拯在皇上面前议论国家大事、进言的职位不同,所起的作用自然也就不同。三、言事的境界不同从宋史和人名大辞典对两人的记载来看,包拯主要着眼于日常的民间的个案,如开封发洪水、陈州放粮等突发事件,既没有涉及到朝廷大臣,更没有论及有关朝政的制度建设。而吴中复则不同。刚任“殿中侍御史”,就碰到皇上想将正相与副相换位,但举棋不定。于是试探言官,想听听他们的意见。当时的主要宰相是文彦博这位老臣和曾经有效牵制契丹、扼控西夏的富弼。这两位都是庆历新政能臣,与范仲淹、韩琦都配合得很好。而任副相的贾昌朝、梁适又互相利用,想摇动富弼之位。富弼是何等人?梁适又是何等人呢?梁适,是一位长于吏治的名臣。从他祖父以来,也几代都是朝廷官员。梁适与其兄梁固都通晓法律,但贪而揽权。对此,其他御史早已经向皇上奏明。皇上就此人的去留征求大家意见,吴中复点到为止,皇上自然也明白此人不宜居相位。当仁宗问到“唐朝自天宝而后,治乱分,何也?”这么一个重大历史教训的问题时,吴中复当时就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侃侃而谈。他认为,唐朝在唐玄宗手上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一直到一厥难收的局面形成,根本原因在于对宰相之位选人不当。他指出,唐玄宗统治前期,姚崇、宋璟、张九龄等几位贤相帮助唐玄宗渡过了几道难关,使得唐朝在武则天手上引发的乱政得以转危为安,并开启了开元之治的盛世景象。可是后来,选拔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位奸臣为相,整个唐朝的形势急转直下。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造反、五代十国天下大乱两百多年。宰相乃是“六部”百官之首,一人之上,万人之下。选人好坏,极为重要。吴中复认为,梁适为人贪婪,不宜为相“中复历引姚、璟、九龄、林甫、国忠以对,适罢”(宋史吴中复传)。这便是他弹劾第一位宰相的经过。他并不是简单地从梁适个人问题入手,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从理论上帮助宋仁宗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向天子提出的是一种为政的思路。宋朝,从皇帝到大臣,甚至普通百姓,心理上最怕的是唐玄宗天宝年间以来的天下大乱重演,求安心理,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吸取历史教训,宋朝在选相问题上极为谨慎。从宋太祖时期起起用的赵普、曹彬、寇准、文彦博、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也的确勘称贤相。宋太祖认为,唐朝的天下大乱,是从藩镇割据开始的。而藩镇力量过大,主要是兵权太大。因此,开国之初,宋太祖便对功臣实行“杯酒释兵权”。他还认为,对相位的选任,应因人而定,应慎重。但后来导致宋朝亡国的,恰恰是因为自宋仁宗去世之后,宋哲宗任用章惇、宋徽宗任用蔡京、宋高宗任用秦桧、宋理宗任用贾似道,致使一代不如一代,到最后,即使选任文天祥这样的贤相,也难以力挽狂澜,他只能发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叹。这就是宋朝没有将吴中复的“历引”理论贯彻下去的教训。相权,很大程度上,就是政权。应当说,吴中复论相的理论建树,本身是很有价值的,这也是他与宋仁宗在宰相问题上言事的境界高于包拯的地方。这件事发生在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四、涉案的难度不同仅仅时隔两年的至和三年(即1056年),吴中复又弹劾副相刘沆。而这年的包拯,刚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权知开封府”。宋史和中国人名大辞典都记载“拯刚严,贵戚宦官为之敛手”。这是因为,本年开封汴河发生大洪水,为了抗洪救灾、疏浚河道,刚刚以“龙图阁学士”身份“权知开封”的包拯,迅速下令拆毁达官贵人在沿河两岸建构的楼台、豪宅,使全市人民得以很快安居乐业,贵戚无人敢说半个“不”字。其实,这一非常之举,虽然艰苦,但并不很复杂。而吴中复在这一年弹劾副相刘沆,就非常复杂了。这一年,宋仁宗面临着后宫争宠、相府争权等诸多令人头疼的问题。加之内有士兵暴乱、外有边关告急,宦官又和与奸臣相勾结。几重矛盾交织一起,弄得国家乌烟瘴气。而真正兴风作浪的人,却又隐藏得很深。皇上被这些矛盾激得重病缠身,病情刚刚好转,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副相刘沆虽然是朝廷上“临事有胆力”的重臣,全家在朝廷为官的人也有不少,但此人“少仪矩,然任数,善刺探权近过失,阴持之以轩轾取事”(人名大辞典),按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阴心,喜欢抓人家的把柄相要挟。刘沆一方面利用另一位副相贾昌朝向仁宗密告宰相富弼,说他支持地方官开发六漯河,是想断“国姓上名”的龙脉,想陷富弼于杀头之罪;另一方面勾结后宫嫔妃,支持张贵妃,并通过张贵妃之母曹氏挑起卫卒兵暴,想借此迫使皇上废掉前些年太子薨后而无子嗣,但又非常仁德、俭约的曹皇后。与此同时,他又唆使人在皇上面前指责富弼以“增岁币”的办法北和契丹、西制西夏,并制定深为范仲淹、韩琦理解和配合的大政方针、谋略,企图不切实际地发动战争而整垮富弼,从而彻底否定庆历新政的成果。案情非常复杂,吴中复也非常理智。整个案情分为三大恶浪:富弼为相,支持李仲昌开六漯河。宦官刘恢在副相贾昌朝指使下向仁宗密告,说所开之河,所断之岗,正是赵家天子龙脉,因为其地名与“国姓上名”相同。这就是说,开河所挖的山岗所在地叫做“赵祯村”,而当今皇上的名字正叫 “赵祯”。副相贾昌朝与刘沆暗中支持刘恢,想告倒富弼,陷其于“开刀问斩”之刑。在这之前,仁宗王确实也夭折过一位太子。现在,一听说有人要断他的龙脉,立即心惊肉跳,急招吴中复勘查。史载皇上“促行甚急”。吴中复身为殿中侍御史,连夜破雨飞骑赶到工地。经查,此地并无岗势(即山包),而且地名是“赵征”,并非“赵祯”, 音同而义不同。吴中复一经查实,立即回朝复命。富弼与李仲昌才免于死罪。一场“大狱”“以故得止”。张贵妃想篡曹皇后(曹彬的孙女)之位,引发后宫的士兵暴乱。如何审张贵妃的生母曹氏?张贵妃死后,仁宗又是如何册封张贵妃葬礼为皇后葬礼?这本来就是皇帝家庭的内部事务。何郯、孙抃、范师道等御史也参加了刘沆的斗法。斗法的结果是仁宗王对此案感到非常为难,也非常伤心。张贵妃与曹皇后争宠,是在尚美人与郭皇后争宠之后。原来,尚美人与郭皇后争宠时,郭皇后本欲痛打尚美人,飞起一掌,却错打了仁宗。仁宗颈部受伤,一气病倒,盛怒中废掉了郭皇后。而郭皇后、尚美人都死了以后不久,又出这件有辱皇家体统的事,宋仁宗伤心已透,也不想将这件案再审下去,故而将张贵妃“后阖中金器数百”赐给刘沆,表示再不想看到这些遗物,也暗示刘沆就此了结。但言官御史们为此指责刘沆不理解皇上的心情,不应当贪此遗物。刘沆对这件事最为“疾言事官”,反而向皇上建议将何郯、孙抃、范师道外迁调用。这是此案的第二次恶浪,言官反而办输了,被赶走了。接着是第三次恶浪。孙抃、范师道被刘沆“引格出之”之后,吴中复就不得不出马了。作为皇上面前的殿中侍御史,他马上带领御史台的御史张升一道面见皇上,正面弹劾刘沆,说他是“挟嫌报复”!对刘沆来说,指责“报复”,他并不怕,怕就怕“挟嫌”二字。一提到刘沆“挟嫌”,皇上就心理明白了:连我爱妃的遗物,你刘沆都敢收,贪财在次,屡屡背后支持张贵妃扰乱后宫,岂不是内中有鬼?于是当即罢免刘沆,改任他为工部尚书。“挟嫌报复”,看似轻轻一鞭,实际上击中要害。对城府很深的刘沆的斗争的胜利,是吴中复作为 “两弹宰相”的重台戏,也是吴中复一生最为精彩的一幕:既保护了庆历新政的功臣,也保护了直面龙颜的言官。第三次洪峰恶浪,终成赢家。刘沆被罢免后,整个朝廷、整个开封都迅速传开“吴中复两弹宰相”的事迹。宋仁宗得知此事的影响后,亲笔飞白书“铁御史”赐之。中国封建社会的御史制度,上起秦汉、下迄明清,直言敢谏、廉洁奉公的不少,但真正“两弹宰相”的,仅吴中复一人而已。吴中复涉的案也比历史上的包拯所涉的案件复杂,而且难办得多。五、后期的经历不同包拯,生于公元999年,殁于宋仁宗去世的前一年,享年五十三岁,不可能再经历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吴中复虽然曾与包拯同朝为官,而且在仁宗嘉佑元年,两人一个进“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一个仍为仁宗“殿中侍御史”,并敇封为“铁御使”,誉满京城。但是,吴中复生于公元1011年,比宋仁宗只晚一岁,比包拯晚一十二岁。仁宗之后,还经历了宋英宗和宋神宗前期,直到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吴中复才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当然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王安石变法。纵观吴中复的为官经历,主要是“两弹宰相”,“一反青苗”和“三次为民请命”。此处再谈谈他为什么要“一反青苗”。王安石变法,无论从指导思想上,还是从历史效果上看,都是为朝廷增加财政收入着想,而不是为老百姓着想。市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农田水利法都是应当肯定的。其中,争议最大的是免役法。但是,遭到很多大臣激烈反对的,是青苗法。因为它导致大量的自耕农破产,引发大量流民。宋朝有一个惯例,为了减少各级政府的财政开支,国家规定当地成年男丁必须轮流到当地衙门“出公差”,认为这是良民的“义务”,这叫做“领职役”。时间久了,有些地方男丁不愿去,甚至经常出现“自残”的现象。王安石的办法是:不愿去的,可以折价出钱,由政府雇人当差。但被雇者若做错了事,责任仍由雇主负责。出钱“免役”对有经济能力的大户来说,是件好事;但对一般家庭来说,如同雪上加霜。对这一“祖宗之法”,朝廷往往也感到左右为难。但对这种褒贬不一的变法,吴中复在地方(河北路)任职期间,也还没有明确表示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可以说是整个变法的核心。连将老百姓重新编户的保甲法,都是为它服务的。根本作法是朝廷要各级政府将平抑物价的“常平仓”的钱以二分利息向农户放高利贷。头年秋冬贷款,翌年夏收、秋收由政府派吏员收贷。名曰保护青苗,实则借以限制大户人家向农户借贷,让钱回流国库。被编在保甲之内的农户,政府的高息贷款成了他们唯一生路,也是一条死路。强制推行青苗法的结果是,许多自耕农很快破产。因为他们还了贷,就无法生存,但又不允许向私人借贷。佃户则不同,他租佃的是主家的田地,主家仍然可以给他一些种籽、农具方面的好处,佃户破产反而没有自耕农那么快。即使是在大量出现田底权与田面权“两权分离”的长江以南的许多地方,破产的佃户和自耕农往往也比北方少,不少农户实行“一家两制”,即自耕的部分不够,再到大户人家租佃一部分。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很快,客观地说,主要在长江以南。继东汉、东晋北方人口南移之后,唐末五代十国的天下大乱,又有许多北方人南逃落户。许多平阳之地的滩涂和水源较好的山地(像洪港沙店、三源的山地)都开发成圩田(湖北阳新、通山县,江西武宁县叫“梯田”),而且“茶藔水碾”也“星罗棋布”。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刚开始变法时,吴中复正担任河北路地方官。史书记载,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行青苗法,以钱贷民,利息二分”。可是熙宁三年二月,王安石就派人到各地收钱。宋朝,中原地区也有种水稻的,这时的水稻还只育秧。大量的是种小麦,二月的麦子也根本还没有抽穗,何来利息可交?身为河北路长官的吴中复是要保一方平安,为当地百姓着想的。朝廷使者直接插手州县,吴中复只得以传檄的方式制止,檄之曰:“敛散自有期,今先事扰之,何也?”表现出对青苗法的强烈不满。他主张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拒不听使者这一套。并立即向韩琦汇报此事。韩琦本来也是极力反对青苗法的,闻有此事,正好要向皇帝上疏,请罢青苗法,并将吴中复在报告中的原话摘录上奏。仅仅为此,吴中复 “坐事免官”。 吴中复是第一个抵制青苗法的地方高官。“好周人之急”的本性难移。宋神宗是没有当过太子,十九岁便一步登基的皇帝,从来没经历如何管理天下大事的实习过程。王安石小吴中复十岁,当年吴中复只身离开四川眉县,到潭州(即今长沙)赴任时,还崇拜过吴中复,说他“不载一物”。现在位置不同了,便翻脸不认人。这也就难怪宋朝的范仲淹、司马光、文彦博、韩琦、欧阳修、苏老洵、苏东坡、富弼,甚至南宋的朱熹等正直名臣,大学问家都瞧不起王安石的学识,更瞧不起他的为人的。而吴中复反而受到“士大夫称之”的人格赞誉,如果是包公在世,宦余命运也是可想而知。吴中复当年在题西园十咏翠柏亭诗时说“自然根性在,不为雪霜移”也正是他之所以成为“铁御使”的本性决定的。他“好周人之急”背后的精神境界是什么?六、生活的情趣不同宋史对包拯的传记,很简单。概括来说,就是孝、廉、刚、肃四个方面的意思。其中对其刚、肃到什么程度,似乎只注重民间传说,如“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意思是说他很难得一笑,或者说从来没有见过他笑。“黑老包”本不是说他皮肤黑,而是说他成天黑着脸,人家不敢惹他。又据民间传说记载他“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所谓亲党,就是中国人传统的祖党、母党、姑党,统称为党族。连党族之间都不往来,最基本的人情味也就没了。实际上他的晚景是比较凄凉的。另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他有一个儿子,叫做包繶,任潭州通判,娶崔氏为媳,繶卒于任,崔氏宁死不肯更嫁。因为陪嫁来的阿媵这时已怀身孕,崔氏只得将她带回自己娘家照料。生子后,取名包綖。包拯在世时,出钱抚养这位遗腹的孙子。后由崔氏领回包家抚养。说明他家与亲戚朋友极少往来,家如寒素。吴中复则不然。从宋全诗留下的他的诗作来看,是一位血性之人,情感非常充沛,甚至亦通琴理,所以他在琴坛一诗中说:“潇洒琴坛上,贤侯养道情。无今亦无古,求意不求声。林邃风初静,云收月乍明。拂弦成一弄,尘思浩然清。”不通乐律、不知琴理,是写不到这个程度的。直到后来,他怀念开封,但已深知再也回不去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延边大学《城市设计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省成都经开区实验高级中学2025届高考模拟调研卷数学试题(一)含解析
-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实验中学2025年中考抽测语文试题样题(A卷)试卷含解析
- 武夷学院《细胞生物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2025年数学三下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2025届高三期末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丹阳市2025年校初三4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多媒体制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泰州学院《外科学各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闽南理工学院《隧道工程(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音乐节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4西部县域经济百强研究
- 2025-2030年中国IPTV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调研分析报告
-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培训
- 医美诊所院感知识培训课件
- 河北省气象部门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上海市家庭居室装饰装修施工合同书
-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基础(第2版) -电子教案
- 新能源汽车租赁市场发展方案
- 货架回收合同范例
-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介绍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