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老 师.doc_第1页
我 的 老 师.doc_第2页
我 的 老 师.doc_第3页
我 的 老 师.doc_第4页
我 的 老 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 的 老 师魏巍写作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教育,是人才的摇篮。因此,振兴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1956年9月底,应教师徒报之约,魏巍写了这篇我的老师。1959年,此文收入作者的散文集春天漫笔,后又收入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原文近四千字。作者在原文中,以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回忆了他小学的三位教师:凶狠无情的柴老师、温柔和蔼的蔡老师和严厉粗暴的宋老师,抒写了自己对蔡老师的挚爱,对柴老师、宋老师的畏惧。对比之中,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对于教师这种崇高的职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正如魏巍所说:“假如没有这样的心,那么热爱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也就成了空的。那些改进方法,对党负责,编制教案,如此等等也就成为形式!”课文节选了以蔡老师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那一部分。写作此文时,魏巍已经和蔡老师分别20多年了,但是,蔡老师温柔美丽的形象、崇高的师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和那颗慈母般的心灵,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作者的心灵,作者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老师作者说他在动笔之前,确实又回到了他的童年,或者说沉入到他的童年,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遨游。那段生活已成为他“永远珍藏在记忆中”的“珍宝”。尤其是写蔡老师,又重新激动着他的感情。可以说那篇文章写的是真情实感,作者要写出他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他说:“在我想起他们的时候,也不免回想起我自己当时一个孩子的一些甘苦。而这些甘苦,却未必是他们能够知道的。因为这些是存留在距成人很近又很遥远的另外一个世界。”2 作品原文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的女教师蔡芸芝老师。 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呵。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我的老师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并且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蔡老师不会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赶快溜掉,而见了她不由地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那时的我,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 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呵。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什么时候,我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3 作者简介魏巍 魏巍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小说家,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1920年6月生于一个城市平民家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完了平民小学、高小,并上了简易师范。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2月在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到延安军政大学学习,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期,他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除散失的诗作外,都编入了诗集黎明风景。魏巍早期的诗歌热情、深沉,充满战斗精神。1950年冬, 他随志愿军到了朝鲜前线,写了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战士和祖国、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特别是谁是最可爱的人,选材严谨、开掘深刻,深深地打动了人们,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热情。从1954年起,他还创作了不少散文和杂文,分别编成幸福的花儿为勇士而开和春天漫笔两个集子。1958年志愿军凯旋时,他写下了抒情散文依依惜别的深情、在凯歌声里,1963年又发表了文艺随笔路标。这篇佳作思想深刻、感情浓烈、文字洗练,标志着他创作的新阶段。197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东方,于1982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他又创作了长篇小说地球上的红飘带。4 揭示中心在叙事时,融进浓烈的感情,在叙事过程中,又画龙点睛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如在较详细地叙述蔡老师为“我”排解纠纷一事后紧接着便是一段富有哲理的抒情:“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蔡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使这种朴素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同时衬托了蔡老师的伟大的人格。在叙述“梦中寻师”之后,作者用了一个感叹句、一个疑问句,两个比喻句抒发了对老师强烈的思念之情:“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到如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适时地使用反问、排比、比喻等方法进行抒情议论,能够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要教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些句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热爱老师的感情。作者把自己对蔡老师的浓浓深情蕴含在叙述事情过程中的平平实实的字里行间,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将最动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细腻深刻。如“假打真爱”的场面,“从来不”“仅仅有一次”“好像要”“轻轻地敲”这些词语说明蔡老师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并没有真打大家的意思,这仅有的一次假装生气,写出了老师的“严”与“爱”,也表明了蔡老师最理解小孩子怕打的心理,表现了蔡老师的温柔、热情、深爱学生的思想感情;“一迎”写出“我”的本能与调皮;“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中两个“笑”字表明了十分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再如假期惜别时的场面,“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一句中“默默”两字写出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孩子送别的动人场面,这是孩子表达依恋的方式,没有话语只是默默观察,只希望能在老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希望能多看老师一眼,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动作,静态的描写,浓浓的情意胜过千言万语。还有“梦中寻师”更表明了学生依恋老师的程度,只有梦境才能满足“我”的心愿。这心理、这感情、这思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正像作者说的:“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这些传神、细腻的描写,无一不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师生之情。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美好品德。这篇课文15个段。作者是循着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这条感情线索来抒写的,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由此展开对蔡老师的回忆。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叙述七件事,显示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抒写了“我”敬爱、感激、依恋老师的情怀。第一层(第28自然段)写了五件事,由课内写到课间,由校内写到校外,表达了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真挚感情。第二层(第914自然段)详写了排除小纠纷、梦里寻师两件事,写出了爱戴老师、依恋老师的深情。第三部分(第15段)呼应开头,再次流露出思念老师之情。我的老师共记叙了七件事,前五件事写得概括,后两件事写得具体。前面写蔡老师的五件事,从面上概括体现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中心,这五件事是依据作者感情步步加深的顺序排列的,感情的分量一件比一件重,对“我”的影响一件比一件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把文章推向高潮。后面写孩子爱老师的两件事,披露了孩子内心里对老师的深情,也烘托和反衬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爱。第六件事详写,对孩子来说,不知父亲死活,又遭同学奚落,这是难以承受的打击。老师的支持、鼓励,使“我”感受到温暖,对老师的感情也上升到新的高度:“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而详写第七件事“梦中寻师”,使孩子对老师的爱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七件小事,从课内写到课外,从校内写到校外,从平时写到假期,从学习写到生活,师生感情步步加深,所选事例丰富多彩,而内容绝无雷同之感。而在儿童时代,那些零碎的、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往往会让儿童们终身难忘。本文就选取了这样的符合儿童记忆特点的材料构文,材料选择很是典型。我的老师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我的老师是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第一单元是一组以记叙人物为主的记叙文,学习重点是生动形象的语言,合理选材、组材和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小说中人物叙述的方法,而本课是著名作家魏巍的一篇经典性的回忆老师的散文,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了解小说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文体散文中人物叙述的特点,从而更全面的学习记叙文的写法,完成本单元的任务。 二、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基于上述教材分析,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2)能力目标: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2、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2)把握课文线索。 (3)体会记叙的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真情实感。 课时分配:安排两课时。 三、预习要求 (一)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进行基础知识的梳理: (1)重要字词辨析,要求同学参看课文注释掌握本文重点词语,如下: 榆钱 黑痣 狡猾 褪色 劝慰 纠纷 (2)本课出现的一些经常使用的相近字,要求同学查工具书,辨析下列字的音、形、义,并组词. 如下: 即 既 蜜 密 卷 券 孤 弧 (二)通读课文,把有疑惑的地方标记出。 (三)分组合作学习,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 收集作者和文章背景的相关资料;关于引诗及其作者的资料;关于蔡芸芝老师的资料。 分小组合作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 四、教学设想 在梳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逐件的详细解读。对详写的事例重点分析,同时对略写的事例可请同学们改写,扩写,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悟。在对课文内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抓住文章重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体会文章写作特点和字里行间的妙处。然后通过“资料的汇集”,开阔学生眼界,更好的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再通过“对比阅读”使同学获得更多角度欣赏课文,最后通过“仿写”,使同学们活学活用。这篇教材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应加强朗读指导,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用当下流行的回忆童年的校园歌曲FLASH心愿引起同学们对童年和儿时心愿的回忆、讨论,接着用众所周知的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引入儿童对老师特定的情感。 大家都知道了,这首歌里的“心愿”是想当一名老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从开始上学到现在,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在这么多老师中,又有哪位老师是最令你难忘的?(同学讨论,发言)好,听完大家的发言,我们发现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那么你和你的老师之间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要是让你用一篇文章写出来,你会选择哪几件事,怎样写?同学们先不用着急,这个训练我们留到最后完成.现在你可以一边思考一边和我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看看他是如何写他的老师的。 (二)简介作者和文章背景: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 (三)基础知识梳理: (1)重要字词辨析 1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时参看课文注释掌握下面的词语:(请同学合上书解释一下) 榆钱 黑痣 狡猾 褪色 劝慰 纠纷 2.本课出现一些经常使用的相近字,查工具书,辨析下列字的音、形、义,并组词.(请同学回答) 即 (j 就、立刻;就是;当时、当地;靠近;假如) 既 (j 已经;既然;尽、完; 跟“且”、“又”、“也”等词连用,表并列) 组词: 即使 既然 蜜 (m 蜂蜜;甜美) 密 (m 距离近、空隙小;细致、精致;关系近、感情深, 不公开、不能泄露的) 组词:蜜蜂 秘密 卷 (ju n大多当名词用:画卷、试卷、 案卷等; ju n大多当动词用:卷行李、卷入浪潮) 券 (qu n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拱券,指门宙、桥梁等 建筑物上筑成弧形的部分) 组词:试卷 证券 孤 ( g 单独;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古帝王的自称) 弧 (h 古代指木弓;圆周的任何一段) 组词:孤独 弧线 (2)教师范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教师范读课文后让同学大声朗读全文,在朗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a提问: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我的老师 、我的母亲、我的同学们 。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b提问:课文记述了哪几个片段? (用尽量简洁的语言归纳) 明确:全文记叙了七个片段: 老师假装发怒; 老师教我们跳舞; 老师让我们观察蜜蜂; 老师教我们读诗; 我们看老师写字; 老师排除我们的小纠纷; 我梦中寻找老师。 (3)接着提出重要问题: 这七个片段的写作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可不可以打乱? 引导学生通过下面的内容分析来解决这个问题。 (四)内容分析: (1)梳理课文:(请同学分段,说出大意) 课文开头两个自然段总写蔡老师留给作者的印象;最后一个自然段交代与蔡老师分别的原因;从第三自然段到倒数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即对儿时生活的回忆。这七个生活片断,在文中占重要地位。 研读一下第一、第二自然段,“难忘”这个词很重要,它是贯穿全文的。(请同学朗读这两段) 请同学辨析一组句子: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蔡芸芝先生是我最难忘的女教师。 明确:这两句意思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句强调了“最难忘”。“难忘”这个词很重要,它是贯穿全文的,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写蔡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和帮助令人难忘;二是表达“我”对蔡老师的感情十分深厚、真挚,难以忘怀。 (2)提问:第二自然段里,作者是怎样写出对蔡老师的总的印象的? 明确:这一段三句话,第一句写年龄,说明蔡老师那时很年轻;第二句写出了蔡老师明显的面部特征;第三句是对蔡老师总的评价,说明她品格上的特点,“美丽”不只是指外表,更主要的是指心地纯洁美好。这是总写老师的品格 (3)讲述重点:逐个分析这七个片断:这七件事极其平凡,没有曲折的情节,却很能打动人. (集体朗读前五个生活片断。读后讨论) 第一件事写的是课堂上蔡老师假装发怒。请同学思考表现了蔡老师什么样的性格? 这个片断里有几个重点字词:“仅仅” “落” “轻轻地” “笑” “狡猾”等,通过对这些字词得分析,学习本段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 a用“仅仅”限定了“只有一次”说明这件事并不是常发生的,而只有一次。 b“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试问如果将“落”字改为“抽”效果会如何? (通过换词使同学们体会老师对学生的热爱) c对于学生的淘气,蔡老师似乎发怒了,她举起教鞭好像要打人,但却“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 “轻轻地敲”表明她怒是假,爱是真,而且随着大伙的笑声,“她也笑了”。两个“笑”字,把师生的感情融化在一起了。这些举动神情的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爱。 d“狡猾”这个贬义词在这里是褒用,生动地描写出儿童带点淘气的调皮样儿。不难想象出当时课堂上师生融洽和谐亲密的气氛。因此,作者写到“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这里虽然写的是“我”的想法,“我”在孩子时的见解,但是借议论来抒情,抒发了孩子们对自己老师的爱戴和理解。 可见这件事表现了蔡老师热爱学生及温柔和蔼的性格。这些词语也是本课所要把握的重点性词语。 第二件事写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把我扮成女孩子”那么有趣,新奇,令“我”至今不忘。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老师对“我”的喜爱。 第三件事写假日里老师让我们观察蜜蜂。“我”在那时“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真是有意思极了。蔡老师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使“我”增长了知识。 请同学们思考,在这里作者为什么不写“看蜜蜂”,而写“观察蜜蜂”;不用“看到了蜂王”,而用“认识了蜂王”,不说“第一次吃了蜂蜜”,而说“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为什么这样用词? 明确:用“观察”,说明不是一般地看,而是仔细地看;用“认识”,表明不仅看到了,而且了解了有关的知识;说“平生第一次”,强调了有生以来没吃过蜂蜜。作者这样用词,突出了难忘。 第四件事写教师教我们读诗。老师读诗时那“歌唱的音调”非常优美,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我”,甚至她对“我”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都产生了有益的影响。由此可见蔡老师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第五件事写我们看老师写字。这里流露出热爱、依恋老师的深切感情。 其中“默默地”用得生动、传神。说明孩子爱老师,爱得着了迷,连教师握笔写字的姿势也要模仿。睁大眼睛在“默默地”看着老师一举一动,此时还有什么语言可以表达出学生爱老师爱的深切程度呢?因此,用“默默地”看,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小结一下:写蔡老师的前五件事,是依据作者感情步步加深的顺序排列的,感情的分量一件比一件重,对“我”的影响一件比一件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把文章推向高潮。 表情朗读第3第8自然段。教师指导朗读时注意各个生活片断之间的间隔和衔接,突出本课所要把握的有表现力的重点性词语,要读得深情。 写作训练:这五件事是略写,同学们可以尝试选择一个片断详写。要注意既要生动活泼又要与作者所表达的保持感情一致。 第六件事写老师为“我”排除纠纷。(请同学朗读) 作者说:“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这是委婉语,是一种艺术的写法。“不知道值不值得提”正是要提它!这样写是欲扬先抑,以引起读者注意,急于往下读。这件事突出了老师对“我”的理解,同情和鼓励。如果说前面是对蔡老师形象的简单勾勒,孩子的感受还比较表面化,这件事的影响是深入到内心了。这件事现在看来小,那时是“占据过我的心灵”的一件大事。她处理得认真、妥贴,一方面批评了嘲弄“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一方面又写信安慰、鼓励“我”。这给“我”的震动很大,感到是“莫大的支持”,因此,心中认为蔡老师是一个“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提问:作者热情地赞颂他的蔡老师,连用了三个形容词:“慈爱”、“公平”、“伟大”。这三个词用得好不好? 明确:这三个词真实地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就蔡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纠纷事来说,“慈爱”、“公平”是容易理解的,“伟大”似乎大词小用了,但前面有个状语“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这样说就不过分了。因为课文是以儿童的角度观察事物,以儿童的心理评判事物,所以用儿童的语言叙述事物,虽显稚嫩,但真实可信。把“伟大”这样的词大词小用,正是具有儿童特点的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孩子们真挚的感情。因为儿童还不能准确地评价人和事物,如果不这样说,反倒有“成人腔”之嫌了。后面讲到本课的重难点问题时将进一步讲解。 第七件事写“我”梦里寻师。(请同学朗读) 先写“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突出依恋之情。这里,作者又用了一个“默默地”,说明“我”对老师的感情之深,就是放假,也不愿离开她,“默默地”站在老师身边,哪怕跟教师再多呆一会儿也是好的。写到这里作者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情不自禁地从回忆中走了出来,仿佛蔡老师就在自己的眼前,变换人称,直接呼唤:“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如同在和蔡老师对话,情真意切。 提问:若按本文同一口吻写,应该怎样写?表现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你”改为“她”。表现了作者至今对老师仍然怀有多么崇敬的心情和多么深切的怀念。 “梦里寻师”这件事,表现了师生母子一样的感情,日思夜梦,感人至深。“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孩子对老师的爱达到了最高境界,而这正是蔡老师热爱学生,慈爱、可亲的性格和公正无私的美好心灵的强烈折射与回映。 口语表达训练:请同学口头复述“睡梦中找老师”的故事。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业: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老师在内容分析之前提出的问题:这七个片段的写作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可不可以打乱?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详细解答这个问题。 下节课我们将在分析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本课的三个教学重点进行深入探讨,请同学们课下先自己思考这三个重点在哪里?对课文里的引诗,蔡老师的生平,她和作者后来的交往等问题进行有趣的学习。请同学们课下先就我上面提到的问题自己收集资料,整理思考,看谁收集得详细,思考得准确到位。 下节课我们还将请同学用自己的话复述或改写这节课所讲的七个片断。并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作者和老师见面的情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析本课三个重难点问题: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把握课文线索;体会记叙的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真情实感。资料汇集和拓展阅读,写作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检查复习:首先请同学复述上节课讲述的七个片断。 课文讲解:在此基础上分析: 这七个片段的描写体现出了本课的一个写作特点即:传神、细腻的描写: 如“假打真爱”的场面;假期惜别时的场面;还有“梦中寻师”更表明了学生依恋老师的程度,只有梦境才能满足“我”的心愿。 作者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将最动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细腻深刻。这心理、这感情、这思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正像作者说的:“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小结分析这些片断表现出蔡老师哪些优秀品质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提问:蔡老师哪些品质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明确:蔡老师教育学生就好像是春天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上面所讲的几件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无一不是以自己的行为给学生以有益的影响。有的是教育学生对他人的尊重,有的是启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有的是激起学生对文艺的兴趣。 如蔡老师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学生们读诗,作者说,“她对我的接近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作者后来走上文学道路,而且一开始就从事诗歌创作,不能不说是由于儿时受到蔡老师有益的文学熏陶。 (五) 重难点分析: (1)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是学习的重点: 本文以人物为中心,以深情为线索组织事例,寓情于事,以事传情。开篇第一句揭示全文主旨,点明了作者的情“使我最难忘”,叙写的人蔡芸芝先生。 紧接着围绕“老师爱孩子,孩子更爱老师”这一中心,从各个方面选取典型具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突出“最难忘”。 a课文围绕着“老师爱孩子,孩子更爱老师”这个中心将七个片断分为两类: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让我们观察蜜蜂;老师教我们读诗;老师排除我们的小纠纷。这五个片断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生活,由简到繁,层层深入地塑造了蔡老师美丽、温柔的美好形象,表现了蔡老师热爱学生、处事公正的品质。 另外两个片断:我们看老师写字;我梦里寻找老师,把“我”对老师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老师热爱学生的强烈折射和回应,正是因为老师热爱学生,才得到了学生的热爱. 请同学回答内容分析前的那个问题:这七个片段的写作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可不可以打乱? 明确:现在我们可以知道: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围绕中心,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这七个材料的安排由略到详,文章结构疏密相间记叙节奏由快到慢,情感越来越浓,越来越深。可见,这种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b作者以儿童的角度记叙全文,从那时孩子的眼睛写老师、紧紧抓住了儿童特点进行选材,事事紧扣难忘. 二是由于是儿时的回忆,作者以儿童的角度记叙全文,从那时孩子的眼睛写老师、紧紧抓住了儿童特点进行选材。在儿童时代,那些零碎的、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往往会让儿童们终身难忘。所以本文就选取了这样的符合儿童记忆特点的材料构文。而这些选材中“仅仅有一次”的假打真爱,“现在还记得”的扮女跳舞,“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的观蜂,“占据过我的心灵”的排解纠纷等,事事紧扣难忘。 c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全文紧扣“我”而选材,蔡老师固然是“我们”的老师,课文中的每一个事例也都写到她对“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对她的热爱,但每件事都只是从“我们”起笔,简单带过,而又都落笔在“我”身上,详细地写蔡老师对“我”的教育和“我”对老师的热爱与怀念,其落脚点正如题目所写的“我的老师”的“我”。 (2)把握课文线索是学习的第二个难点: 线索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能体现材料的内在联系。把握住文章的线索,就会把整篇作品“串”起来,“提”起来,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全篇文章的思想感情。 把握课文的线索,可以从开头、结尾两处入手。课文第1段“最使我难忘”,第13段中“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这两句话点明课文中心,自始至终写作者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可见,课文以感情为线索。由于“难忘”,自然引出“回忆”,课文概括地叙述了五个片断,充分表现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出学生对老师的喜爱和崇敬。接下去作者又详写两个片断,直接表现“我”对蔡老师的依恋之情,再次突出“最难忘”。由此可见,课文是以难忘、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的感情为线索,贯串全文的。 (3)体会记叙的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真情实感: a质朴的语言。 本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成段的抒情议论,只将浓郁的感情熔铸在娓娓动人的叙述之中,将老师的美德寓于素淡平实的描写之中。惟其无华,更见情意的真挚;惟其质朴,更显出亲切感人。 因为课文是以儿童的角度观察事物,以儿童的心理评判事物,所以用儿童的语言叙述事物,虽显稚嫩,但真实可信。比如“排解纠纷”一事,蔡老师在“我”心灵痛苦时写了一封信安慰“我”,当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有一段抒情性的议论:“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这里用“慈爱”“公平”是可以的,用“伟大”则显得大词小用,而这却是具有儿童特点的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孩子们真挚的感情。因为儿童还不能准确地评价人和事物,如果不这样说,反倒有“成人腔”之嫌了。 b多种方式并用的抒情 其一,借议论抒情.将叙述、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思想内容得到进一步升华。 其二,即事抒情.它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在排解纠纷那件事,在较详细地叙述完事件后紧接着便是一段富有哲理的抒情。 其三,直抒胸臆. 譬如排比式的有“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 对比式的有“小小纠纷莫大支持!”, 反问式的有“怎么会不喜欢,怎么会不愿意”,等等。 还有像人称的变化,如“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依恋!”这是深情的呼唤和真情的抒发。 体会课文中表达的真情实感,最好的方法是朗读,用心去体会,用声音来表达。有感情地朗读,是突破这一难点的最佳方法。 (六)资料: a关于引诗及其作者和引诗的作用。 文中的引诗刊载在少年中国(1919年)第一卷第二期,题目过印度洋,原诗为: 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 也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 哪里是非洲,哪里是欧洲? 我美丽亲爱的故乡却在脑后。 怕回头,怕回头, 一阵大风,雪浪上船头, 飕飕,吹散一天云雾一天愁。 作者周太玄(18951968),原名周焯,号朗宣,层改名周无,号太玄。此诗为周无24岁所作,不仅诗句隽永清丽,音韵铿锵,而且抒发了远离故乡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作者之所以引用周无的诗,一方面是因为这首诗有助于渲染出浓烈的诗一般的氛围,将蔡老师美丽的心师灵展现得更为美丽;蔡老师爱读意境深邃的诗是其性格的一个方面,这也同她热爱儿童的崇高美德紧紧连在一起而服务于主题。另一方面是因为事隔二十几年,作者还能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