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doc_第1页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doc_第2页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doc_第3页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doc_第4页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一、文明的概念与划分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 一般认为,“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政治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处理的人与人的关系。精神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处理的主观与客观、人与自我的关系。这就是三个文明之间的基本区别,它们分别标志一定社会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政治活动和政治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这三个方面的进步程度。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它对政治、思想等其他活动具有决定作用,其他活动都为之服务;政治文明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与国家政权直接相连,决定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的性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三、例谈:以文明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从根本上说: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文明史,而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展现中国由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历史。 文明的差异:考察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文明的融合:从文明的吸收、内化、演进的视角去审视“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进程。也要注意一国内部不同民族文明的交融。 文明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近代文明的历程给我们思维的启示: 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如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和扬弃。 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如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下,现代化进程没有统一的模式,却有多样化的道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种文明相互影响。 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例1:(全国卷第38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见表一)表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时间欧洲时间中国1015世纪远洋航海技术宋元明前期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远洋航海技术16世纪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明中期李时珍(本草纲目)17世纪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儿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明后期清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18至19世纪中叶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分子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清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至瓦博尔吉乌斯) 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实录)回答:(1)根据材料,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8分)(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12分)(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4分)例2:(北京卷第37题)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最近拟举办“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回答:(1)展览一:18世纪中西文明的对照:表四是展览中对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8分)表二书名清朝四库全书法国百科全书时代特征清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空前巩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推行文化专制。内容特点按经、史、子、集分四部、总结了古典文化。反映了当时的一切科学成就,宣扬科学和理性。评价18世纪欧洲思想文化发展的里程碑。(2)展览二:西方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1840年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嬗变。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吸收西方成果,先后提出各种主张。如:“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孔子改制考);“只有这两位先生(德生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作为解说员,请你向参观者解释其中两个主张的实质和作用。(如选择三个以上主张做答,只判前两个。12分)(3)展览三:20世纪的世界战争与人类文明 以下是展览主题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同人类文明的凶残敌人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胡锦涛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公布;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运用所学知识,向参观者介绍这两个文献产生的背景,并说明其历史经验。(12分)(4)展览四:当代文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联合国千年报告指出,建设一个更安全、更公平的21世纪,需要每个国家和每个人的努力。联合国秘书长在2004年新年致辞中呼吁,国际社会不仅要关注局部战争冲突问题,也要致力于解决全人类面临的贫穷、疾病、环境恶化等问题。 请根据结束语和所学历史知识,就解决当代文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一条建议。(4分)例3(2005年高考广东单科卷,29)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政知事,主持变法,以缓和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的主要体现有哪些?王安石变法涉及军事、财政、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请说出教育方面的措施,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12分)例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古代东亚对人类文明有独特的贡献,华夏文明或称中华文明是东亚文化的主流中华文明所处地形复杂,族群众多,但它在历史上长期保持了自己的文明特征,如精耕农业,统一帝国,儒家伦理,历经磨难而未曾中断,彪炳于世界,贡献于人类、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相比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日本独特或例外之处:其一是历史上形成的有特色的文化勤于和善于学习外国、外民族先进文化,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并存性”亦即“日本文化的基本形态的传统上属于什么都可以型”和“全面摄取型”这样一种传统的引进外来文化的方式。田嘉家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上半期,有着自己文化与传统的亚非拉国家,在沿着原有轨迹缓慢行进的同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还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正在寻求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民族解放之路,不少国家建起了现代政党,制订出资产阶级性质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刘宗绪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回答: (1)用史实简要说明根据材料一中概括出的中华文明主要特征。 (2)阅读材料二,以明治维新为例,简述近代日本是如何“学习外国、外民族先进文化”的?(3)材料三中20世纪上半期亚非拉国家“受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简要回答中国是如何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民族解放之路的?(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哪些现象?在强调文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今天,你有何认识?以文明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答案例1点评:此题第(2)问和第(3)问实际上就是要学生破解“李约瑟难题”。这一难题的准确表述是: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根据文明史观,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此题要求学生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破解李约瑟难题,说明今年高考试题是在以文明史观理解、阐释历史,考查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这里还要指出的是,岳麓版新课标教材历史第17课是“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本题的材料二、三均出自该书。 答案要点:(1)从领先转为落后。(4分)欧洲是近代科学,中国是古典科技。(4分)(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3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2分);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近代科技迅速发展(3分)。(如答出其他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3)君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2分);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3分);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3分);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发展(4分)。(如答出其他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4)评分说明:围绕生产力发展、政治经济变革、思想解放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等任一角度回答,凡言之有理,均可酌情赋分(4分)。 此外,今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特别是非选择题,注重从文明史观出发,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试题的立意,融入到试题当中去,使考试测量成为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再教育的过程,如:例2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到18世纪中西文明差异、近代中华文明所受到的冲击、20世纪人类文明受到的威胁与挑战等。既使学生认识到了文明的多样性,又把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之中,把世界文明的生存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查,达到教育学生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意图。答案要点:(1)时代特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欧洲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反对封建专制;启蒙运动达到高潮。评价:对保护文化遗产贡献很大。禁毁书籍数量可观。(2)主张实 质作 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御敌强国。开阔国人视野,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道路。在保存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利用西方科技自强求富。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后来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推进。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变法图存。突破洋务派主张,掀起维新运动;改良道路行不通。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思想解放,推动科学发展。(3)背景:日本法西斯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呼吁国共合作抗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战,根据两党协议改编红军。法西斯的侵略在初期得逞,加剧了同世界大国的矛盾。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英、法、美、苏、中等国走向联合。经验:意识形态不同的政治力量及国家可以团结合作,保卫和发展人类文明。(4)(言之有理,皆可得分)例3【解析】本题考查课本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难度不大。只要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有一个整体的掌握,此题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答案】表现:第一,土地兼并严重;第二,农民起义不断;第三,冗兵、冗官、冗费;第四,辽和西夏的威胁。(8分) 教育方面的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2分) 看法:有利于教育发展,有利于人才选拔。(2分)例4参考答案:(1)精耕农业: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铁器、牛耕等(答出教材上任何一项与农业技术有关的史实);儒家思想:(回答西汉以来儒家思想就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历经磨难未曾中断;虽然经历了几次大的分裂和外族入侵,但中华文明一直延续;影响深远:中华文明对亚洲、欧洲乃至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