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讨论稿).doc_第1页
泾川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讨论稿).doc_第2页
泾川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讨论稿).doc_第3页
泾川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讨论稿).doc_第4页
泾川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讨论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泾川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讨论稿)“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按照全市“四三二一”战略构想和全县“三二一一”发展定位,加快推进“富民强县”进程的重要时期,也是泾川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变的攻坚时期。紧紧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于推进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生态环境良好、人民富裕小康、社会和谐稳定新泾川,跻身甘肃经济强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背景一、“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泾川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富县、开放活县、人才兴县“五大战略”,着力加快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和谐社会建设,精心打造新农村、生态、旅游、果品“四大品牌”,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年均两位数增长,综合经济发展实力较“十五”末有了大幅度提升。预计到2010年底,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7.98亿元,年均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亿元,年均增长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532万元,年均增长2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4亿元,年均增长16.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010万元,年均增长11.7%。 泾川县“十一五”GDP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析图2、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以路、水、电等为重点,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平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西长凤高速公路和西平铁路开工建设,建成通乡油路191公里、通村油路236公里,油路通村率达到70.3%,提前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的目标。新增自来水入户28827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100亩,自来水通村率、入户率分别达到90.8%和80.6%。城乡电力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条件进一步改善。3、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抢抓全省第一轮、第二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县机遇,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有机果品,新建果园16万亩,累计达到36万亩,绿色标准化果品基地和GAP基地认证10万亩,被确定为全省果品大县;持续扩张畜牧产业,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8.15万头、30万口和185万只,被确定为全省养牛大县;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搭建中拱棚14932座,修建日光温室1755座,带动全县种植各类蔬菜13.32万亩。不断改善基础条件,小康住宅户比重达到24.7%。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金融制度等改革新路子,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泾川县“十一五”农业产业发展比较图4、工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张。加快推进王母泉啤酒公司、育才酒精公司等企业改造升级,积极建办循环经济产业园,精心实施3万吨苹果清汁、3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5万锭棉纱生产线等工业项目,招商建办家园陶瓷、华润陶瓷等企业,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石油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煤炭资源勘探全面启动,工业经济发展空间不断拓宽。5、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力推进城北开发,拉开了路网框架,集中实施了职教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加大旧城区改造和重点小城镇建设,精心实施街景改造提升工程,配套完善集中供热、供水管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排水排污等市政基础设施,城镇承载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29.07%,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7.1平方公里。6、旅游产业开发步伐加快。完成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大云寺王母宫、田家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温泉宾馆创建为四星级饭店,初步形成了以王母宫、大云寺景区为轴心,以南石窟寺、田家沟、温泉休闲度假区为依托的旅游景点体系。7、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持续改善办学条件,职教中心全面建成,泾川三中开工建设,新建、改造和维修校舍20万平方米,消除危房12万平方米。努力提升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改善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建成县医院门诊楼、县中医医院门诊楼及住院楼、14个乡镇卫生院、203个村级标准化卫生所。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3个、农家书屋 215个、农民体育健身场所94个。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7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4.58。8、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高度关注民计民生,切实做好就业工作,本县籍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专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以上;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医疗救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27元,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44元,年均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1.4平方米增加到21.3平方米,百人拥有移动电话36部,互联网用户达到4350户,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泾川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名称单位“十五”末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十一五”完成情况“十一五”年均增速20062007200820092010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6.362818.622.942325.227.9811.0 其中:第一产业亿元57.85.87.116.186.68.6710 第二产业亿元5.0810.96.17.297.228.28.9513.4 第三产业亿元6.289.246.78.549.610.410.3611.9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478279745562685477208057857312.43、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3.898.94.735.456.277.297.714.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万元39984853.76218791392311053221.45、大口径财政收入万元441971154971.6531860766627784112.2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万元270845503090352041084426501011.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5.6914.26.528.6612.317.23243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4.828.355.636.267.468.9510.416.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0729780667682569276102061122713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1890.427202005216125052809324411.410、总人口万人34.313534.534.734.8934.5535.1311、人口自然增长率5.465.485.96655.12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内,泾川将继续处在夯实基础、抢抓机遇、创造条件、打造平台、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宏观形势相对比较有利,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1、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步伐有望加快。未来一个时期,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迅速发展的趋势将进一步增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的调整,国际金融资本加速向实体经济转移,我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以及西部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西部地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为泾川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创造了新机遇。2、国家宏观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推进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相关政策措施,交通、水利、生态、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仍将是国家的投资重点。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及甘肃的扶持力度,必将为泾川县发挥资源、生态和区位优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优势产业开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难得机遇。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等政策措施,必将对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泾川县进一步加快发展带来重要机遇。3、省市发展战略指向明确。甘肃省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平凉市提出了“四三二一”的战略思路和“突出川区、轴线开发,做强园区、聚集发展,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的布局构想,泾川位于全省东翼能源化工基地的枢纽区域,地处全市泾汭河川区开发的核心地带,在省、市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4、自身发展具有了良好基础。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泾川县基础设施条件日趋改善,农村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先后被省上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财政直管县、苹果大县、养牛大县,必将在诸多领域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和项目扶持。福银高速公路和西平铁路建成通车后,泾川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随着石油、煤炭勘探开发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中石化华北分公司在泾川的石油产能将达到40万吨,酒钢集团与平凉市签署的437亿元煤电运循环经济发展投资协议,落地在泾川的投资高达336亿元,必将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开创广阔前景。县上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确立了“三二一一”的发展定位和“突出川区、优势开发,着眼塬区、彰显特色,做好园区、增强聚集,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的布局构想,必将对全县未来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十二五”时期泾川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温室气体减排压力的日益增加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日趋严格对发展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产业准入的门槛抬高,落后地区产业选择和培育的难度加大;来自周边地区的竞争和对发展空间的挤压会进一步加剧,一旦错失机遇,发展差距将有可能进一步拉大;经济总量偏小、财政收入不足与加大发展投入的矛盾突出,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艰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将会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带来很大压力,资源环境的约束作用增强;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于体制机制、组织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快体制改革和创新面临更大压力。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战略布局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全省“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和全市“四三二一”发展战略,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建设全省县域经济强县为目标,全力实施 “三二一一”发展构想,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改善民计民生,加快生态环境良好、人民富裕小康、社会和谐稳定新泾川建设进程,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二、基本原则1、坚持优势产业重点突破支撑发展。按照基地规模化、管理标准化、营销市场化、发展品牌化的要求,加快绿色畜牧、有机果品和无公害蔬菜生产,纵深推进特色产业开发。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全力打造“王母故里佛道胜地”旅游品牌,把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成支撑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2、坚持能矿资源集约开发引领发展。把能源勘探开发作为全县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按照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求,培育形成以石油、煤炭开采和能源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带动农副产品加工、棉纺织、机械制造、建材等传统工业发展,促进工业经济在扩量提质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形成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3、坚持城乡统筹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围绕产业开发、基础配套、公共管理、新农村建设等,坚持把城区开发、小城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作用,引导产业向适宜区布设,人口向城镇集中,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乡统筹,一体推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4、坚持生态文明环境友好持续发展。科学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5、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和谐发展。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建立比较完整、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主要目标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实现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经济总量在平凉市各区县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形成;能源开发、轻纺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地方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确立;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层次全面提升。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三产业结构调整比例达到25:36.5:38.5,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基础条件得到新改善。交通、通讯、水利、电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通村主干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城乡安全饮水达标,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电力、通讯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提高到36%。区域空间结构得到优化,中心城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生态环境建设得到新加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循环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支撑作用增强;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41.6%;环境污染治理得到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以内,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50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50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全面加强,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0元,基本接近或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减少1.6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5.6平方米和41平方米,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四、战略布局为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突出川区、优势开发,着眼园区、彰显特色,打造园区、增强聚集,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的战略布局展开。突出川区,优势开发。以泾汭河川区为主轴,以红河、梁河、黑河川区为次轴,实现适宜区内蔬菜等“三高一优”产业全覆盖,建设泾河川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县城为中心,深度挖掘地域文化,不断扩大旅游景点体系,丰富景区内涵,加快晋等升级,打造知名品牌,建设人文生态旅游经济区;加大石油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力度,以泾明、罗汉洞为核心,建设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泾川项目区。加快“三区”建设,强化功能协作,把泾汭河川区打造成产业富集、优势明显的县域经济核心板块。着眼塬区,彰显特色。以发展循环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在南北二塬全面推广“牛-沼-果”、“猪-沼-果”、“鸡-沼-果”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实现果产业和畜产业适宜区全覆盖,促进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循环发展,把南北二塬打造成果畜互支互促、循环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板块。打造园区,增强聚集。抢抓泾川县被列入甘肃省循环经济试点县的机遇,以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服务环境,坚持招大引强,把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成促进产业循环发展、带动生产方式转变、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重要平台。统筹城乡,整体推进。在壮大工业经济实力、提升特色产业水平的基础上,突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资源配置、产业开发和公共服务,加快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开发建设,引导人口、产业向城镇集聚,整体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类别指标2009年2015年年均增长(%)属 性经济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7.085213预期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80571452111.1预期性地方财政收入(万元)4426807010预期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7.212940预期性工业增加值(亿元)7.091210预期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万元)92313500025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8.951915预期性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结构(%)28:39:3325:36.5:38.5预期性工业增加值比重(%)26.230预期性城镇化率(%)26.736预期性人口资源环境总人口34.535.84预期性人口自然增长率()6.15.84约束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2约束性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吨)490500约束性二氧化硫排放量(吨)235250耕地保有量(万亩)61.4156.55约束性森林覆盖率(%)37.141.6预期性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5090约束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95约束性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8.59.0 预期性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100约束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万人)1.34基本全覆盖约束性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覆盖率(%)95.0 100.0 预期性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1.041.05预期性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2932预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小于4.0小于4.0预期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0206172009预期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809540010预期性注:2010年指标待定第三章 突出能源勘探开发,着力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 坚持把工业化作为推动泾川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按照“加快能源勘探开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以“一区两园”(一区,即甘肃泾川工业集中区;两园,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泾川项目园区)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依托特色产业优势、矿产资源赋存和现有工业基础,着力培育能源化工、轻纺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三大工业集群,加快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一、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 抢抓建设省列循环经济试点县机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项目支撑,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供水、供电、道路、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建成以果品、畜产品、棉纺精细化深加工及配套服务产业为重点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建成集工业生产、物流仓储、信息服务、产品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平台。加快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泾川项目园区建设,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详规划修编,启动“七通一平”工程,拉开建设框架。力争到2015年工业集中区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以上,利税总额超过6500万元,对财政的贡献占到全县工业的80%以上。二、培育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坚持把能源勘探开发作为全县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泾川项目区建设带来的机遇,以能矿资源勘探开发和集约利用作为重点,充分发挥项目投资的拉动作用,促进工业结构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型,加快形成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1、加大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在尽快探明储量的基础上,加快油田建设步伐,争取早日实现规模化开采,达到40万吨原油产能,建成大型集油站,完成井场管线连接工程。紧抓市上与中石化公司、酒钢集团等大企业合作的机遇,加快引进一批石油炼化、成品油加工项目,开建800万吨炼油及深加工等项目,着力培育采、炼、化一体发展的石油产业集群。2、全力加快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全面完成普查详查,实施精细勘探,探明储量。积极引进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建设重大煤电化和高载能综合开发项目,实施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泾川项目区建设,加强与周边县区的合作,不断发展壮大煤电、煤化工等产业,新上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2000万吨煤矿及配套选煤厂、1200万吨兰炭及焦油深加工、150万吨电石、430万千瓦煤矸石热电联产电厂、300万吨综合利用水泥厂和120万立方米新型建材厂等项目,切实增强全县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三、培育轻纺建材和机械修造产业集群1、环保建材业:在做大做强家园陶瓷公司西式瓦生产线、华润陶瓷公司装饰砖生产线的基础上,按照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整合壮大现有建材工业,引进新建2户以上陶瓷企业,发展非粘土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建成年生产能力10-15万立方米混凝土等项目,促进建材工业向节能、利废、环保方向发展。2、轻纺工业:在发展壮大纺纱工业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推进轻纺工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以泾川天纤棉业公司为龙头,新上1000台喷气织机、3000万米织布等项目,建成20万锭棉纱、100万件衬衫和西服生产线,做好50万锭彩棉生产线前期准备工作,建成甘肃最大的棉纺工业基地和彩棉加工基地。3、机械修造业:在巩固现有模板、农机具、暖气炉、锅炉、非标件加工等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围绕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机械修造业的技术创新,配套产业体系,引进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开发高附加值的大中型机械、矿山机械、机电产品,形成一批铸造零部件及配套产品加工企业,带动机械加工业发展。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1、果品加工业:充分发挥果品产业优势,依托恒兴果汁公司浓缩果汁生产线,加快建设不溶性膳食纤维和果胶生产线项目;支持林塬公司扩大果酒、果醋生产线,新上果酱、果脯、单细胞蛋白及蛋白饲料等果品精深加工项目;招商建办果品采后处理、贮藏保鲜、彩印包装、果蔬脆片、果汁饮料等项目,切实提高果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2、肉食加工业:依托畜牧养殖产业发展和雨润集团3000万只肉鸡加工、旭康食品公司1500吨冻干牛羊肉等项目,大力发展种鸡孵化、饲料加工、屠宰分割、精深加工等配套产业,引导畜禽产业重点向肉、乳、毛、骨、皮综合利用及深加工方向转化,新建2000吨动物杂骨加工生产线、100吨羊绒梳理项目,新上香肠、氨基酸、水解胶原蛋白等生化制品项目,构建畜产品深加工循环产业链。3、蔬菜加工业:依托泾河川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建成冷冻脱水蔬菜加工、果蔬脆片生产线项目,引进新建蔬菜保鲜、速冻薯条等项目,促使蔬菜向脱水、冻干、保鲜、精选方向转化,进一步提高蔬菜加工业吸纳就业和增值的能力。4、粮食加工业:积极实施育才酒精公司技术改造,做大做强王母泉啤酒公司、西王母酒业公司,建成年产10万吨啤酒、500吨苹果白酒等项目,加快酒类、面粉、食品等加工业发展,着力构建优质粮食加工产业链,提升粮食转化增值能力。5、饲料加工业:综合利用果渣、酒糟等生产废弃物资源,加快发展草粉、精蛋白等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预混饲料,论证新上5000吨肠羽粉蛋白、1万吨单细胞蛋白等饲料加工项目,建成50万吨畜禽饲料加工生产线,支持育才酒精公司3万吨饲料加工等项目达产达标,着力构建饲料加工产业链。五、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政策扶持引导,鼓励民间资本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地方优势产业开发和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投资开发主体的市场化、多元化。综合运用信贷支持、财政贴息、投资补助、土地供应等手段,进行重点扶持,做大做强旭康集团、南北购销公司、陇东汽配城等民营骨干企业。加快融资服务、创业辅导、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为大企业、大项目配套的中小企业集群。“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重点项目1、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泾川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先建石油化工区及煤化工区,规划面积5.82平方公里,修建主干道25公里,新建大口井40眼,日出水量达到40000吨;场地平整582.35公顷;河堤治理5公里;架设供电能力为50000KVA高压双回线路23公里;埋设通讯光缆23公里。总投资7.8亿元。修建主干道路18公里;新建大口井30眼,日出水量达30000吨;场地平整5500亩;河堤治理共3公里;架设供电能力为50000KVA高压双回线路8公里;埋设通讯光缆12公里,64芯各程式电缆12公里;修建污水集中处理厂和垃圾回收站各2处。总投资7.3亿元。2、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平凉市泾川项目区项目石油化工区规划面积约276.54 公顷,分两期建设120万吨甲醇装置及800万吨炼油装置,其中启动区内布设80万吨催化重整装置、120万吨柴油加氢装置、300万吨常压渣油装置及各种相应的下游精加工装置;煤化工区规划面积为305.81 公顷,其中启动区内布设年产60万吨甲醇及下游产品规划区,包括年产17万吨醋酸、5万吨醋酐、2万吨甲醇蛋白、20万吨二甲醚、20万吨甲醛、40亿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气等。启动区规划一期时限为20092015年;二期时限为20162020年。总投资180亿元。3、酒钢集团平凉煤电化循环经济项目泾川区主要项目2000万吨煤矿及配套选煤厂、1200万吨兰炭及144万吨焦油深加工、150万吨电石、430万千瓦煤矸石热电联产电厂、300万吨综合利用水泥厂、120万立方米新型建材厂等项目。一期时限为20112015年;二期时限为20162020年。总投资336亿元。4、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新建1万吨单细胞蛋白饲料、300吨真空冷冻脱水蔬菜加工、1000吨新型纳米SIOX保鲜果蜡、1000吨苹果蒸馏酒生产线、1万吨苹果醋加工、6万头肉牛宰杀及深加工、72万公斤牛血深加工、10万头生猪屠宰及猪肉深加工、30万吨畜禽饲料加工、2000吨动物杂骨等项目,与国内大型企业合作开发10万吨啤酒生产线改扩建项目,建成100万平方米KR轻体墙板、建材包装等项目。总投资23亿元。5、其它工业项目果品加工业:建成万吨采后处理、果品贮藏彩印包装、5000吨杏仁、2000吨果蔬脆片、千吨果蔬原料生产线等项目。肉食品加工业:建成优质育肥牛养殖屠宰深加工、10万头生猪屠宰及猪肉深加工项目,新建2000吨动物杂骨加工生产线、100吨羊绒梳理、氨基酸、水解胶原蛋白等生化制品等项目。粮食加工业:建成年产10万吨啤酒、500吨苹果白酒生产线等项目。饲料加工业:建成5000吨肠羽粉蛋白、50万吨畜禽饲料加工生产线等项目。环保建材业:建成年生产能力10-15万方混凝土、30万平方米公路桥梁模板等项目。轻纺工业:新上1000台喷气织机项目,建成3000万米织布、20万锭棉纱、做好50万锭彩棉生产线前期工作,新上100万件衬衫、西服生产线。其他项目:新建1000台全膜双垄地膜玉米覆膜机,万台铡草机生产线和煤矿机械加工项目。总投资51亿元。第四章 突出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围绕特色产业开发、基础条件改善和农民素质提高三大目标,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开发、小康住宅、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五位一体”整体推进,努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5.5%,达到11.98亿元。一、推进特色产业开发,夯实农民增收基础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持续推进果品、畜牧、蔬菜产业开发,积极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资技术装备,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节水农业、高效农业和循环农业,实现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1、扩大产业基地规模。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主攻单产,增加总量,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1万亩。大力实施果品适宜区全覆盖战略,全面建成南北二塬红富士苹果、山台地特色杂果、塬边山地鲜食加工兼用苹果三大果品生产基地,到“十二五”末,建成优质果品生产基地5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52万吨。以品种改良、设施养殖、秸杆利用为重点,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集中建成一批养猪专业村、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和养鸡小区,到2015年,肉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20.0万头和8.2万头;生猪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40万头和25万头;肉鸡出栏量达到3000万只。按照“日光温室带动、拱棚蔬菜增效、大田蔬菜扩量、间作套种补充”的思路,加快泾河川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成日光温室1000座2000亩、大中拱棚2万座30000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 16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32万吨。2、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建办产业化龙头企业,新上贮藏保鲜、彩印包装、种鸡孵化、饲料加工等项目,充分发挥特色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各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00个,探索“龙头企业+核心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新型联结方式,带动农民10万人,进一步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3、加强农业安全体系建设。立足现代农业建设,注重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安全,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力度,稳步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全面促进农业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在推行全国、全省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主要农产品地方技术标准,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3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10个以上、A级绿色食品5个以上,建立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3个以上。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完善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和畜产品卫生安全追溯系统,实现动物疫病疫情快速诊断、监测、预报和紧急处理,动物疫病与产品质量快速追踪,全县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得到全面控制,建成达到国家标准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大牲畜、猪、禽死亡率控制在1%、5%和13%以下。全面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信息流通和执法联动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二、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加快农民新村建设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持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促进农村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加强村庄规划和基础配套。完善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基础上,按照自愿、集中、节地的原则,调整乡村布局,推进村组撤并,实施旧村改造,推进中心村建设,引导农民合理建房,完善农村水、电、路、信息化及文化娱乐、通讯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加强人居环境建设,加大绿化投入,实施村旁、宅旁、路旁和渠旁“四旁”绿化,实施清洁村庄、清洁道路、清洁家园等工程,提高沼气灶、太阳能灶等绿色能源利用率。到2015年,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农村公路等级化,村村建有标准化卫生所,光纤网络到村。2、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集成”的原则,以村庄常住人口达到1500人以上为基本标准,在全县选择50个产业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公共服务管理设施相对比较健全的村庄,整合项目,集中投入,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健全村级日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超市、医疗卫生服务、科技推广、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经营服务网络体系。3、完善农村社会管理。加强乡村干部培养培训和组织交流,完善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激发基层组织活力。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加强农村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完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三、努力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村人口转移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快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积极引导和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发展。1、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在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品牌化工程,职教中心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扩大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培训。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城镇转移就业和在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能力。2、加快农村人口向外转移进程。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广大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以能源勘探开发和城镇化建设为载体,引导和促进农民外出打工就业,稳定提高就业质量。完善农村劳动者进城务工和跨地区就业合法权益保障的政策措施,保护转移人口及家庭的合法权益。对临时进城务工人员,实行亦工亦农、城乡双向流动。对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人员,逐步转变为市民。对因建设而被征收征用土地或完全失地的农民,逐步转为城镇人口,健全社会保障。大力发展农业政策性担保公司,实施农民工回乡创业工程,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四、加强扶贫开发步伐,促进乡村均衡发展在边远山区、少数民族村等贫困村、贫困人口集中区,实施重点扶贫攻坚工程,争取国家扶贫资金投入,广泛组织社会对口支援和帮扶,加大整村推进力度,提升产业化扶贫水平,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1、扩大实施“整村推进”。坚持参与式扶贫方针,按照先难后易、难易结合,由近到远、远近兼顾的原则,进行合理布局,坚持田、林、路、窖、渠相互配套,综合治理,建梯田、修道路、兴水利、通水电,平均每年建成5个整村推进项目村。以黑梁河川区、红河川区、汭河川区、泾河北部山区等生活环境恶劣的村庄为重点,通过以工代赈、异地搬迁、产业开发等措施,大力实施片带扶贫,逐步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加强产业和信贷扶贫力度。依托优势资源,积极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和贫困人口的收入。大力开展科技扶贫,项目扶贫,引进和推广地膜覆盖、果实套袋、品种改良、青贮氨化、集雨节灌、肉牛育肥等12项农业实用技术。充分利用信贷扶贫政策,拓宽贫困人员的就业与创业范围,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扩大扶贫面。引进和培育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微型金融机构,大力推行小额贴息贷款,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业。3强化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县中等职业学校和民办培训机构的优势,推广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为主体、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转移培训模式,完成贫困户“两后生”培训1500人,贫困户普通技能培训1000人,逐步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由体力型输出向职业技能型输出转变。“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1、新农村示范县建设。新铺通乡油路346公里,通村硬化道路476公里。实施“三清五改”户。总投资99.3亿元。2、优质果品基地建设。新建果园15万亩,配套建设大型冷藏库,果品专业营销市场。总投资1.6亿元。3、旱作农业示范区。年推广全膜种植15万亩,节水农业示范面积20万亩。总投资46亿元。4、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建设五个优良工程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50万亩。总投资5000万元。5、畜禽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基础母牛核心群1800头,新建肉牛养殖小区(场)22个,新建1个县级冻精中转站和12个冻配改良点,修建2.34 万立方米的粪污处理池;新建种猪扩繁场1个、良种仔猪繁育场3个;新建种鸡场1个、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46个。总投资13.2亿元。6、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新建日光温室1000座2000亩,大拱棚20000座30000亩,带动全县发展大田蔬菜16万亩。总投资1.4亿元。7、 “一池三改”户用沼气项目。总规模11.7万户,每户建沼气池一口、卫生厕所一处、暖圈一座及卫生厨房改造。总投资5.2亿元。8、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建成35个整村推进项目村,平均每年完成5个左右。总投资1.8亿元。9、贫困乡村片带开发项目。栽植果树经济林万亩,种植优质牧草8000亩,修建暖棚圈舍1500座,建成蔬菜拱棚5000座。总投资1248万元。10、泾河流域贫困村改造项目。改造土窖洞11404孔,修建安居房3000户1.2万间;改造群众危房856户2441间。实施“五改三建”4100户。总投资9628万元。 五、创新农村发展机制体制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认真落实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各项措施,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提高县乡财政保障能力。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50个,解决农村经营资金不足问题,引导国家支农资金、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全县农村民主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进程。第五章 突出旅游产业带动,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按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提升传统、培育新兴”的思路,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城市服务业与农村服务业相结合,不断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一、优先发展旅游业围绕建设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大县目标,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要求,深度挖掘西王母文化、佛道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温水文化等地域文化内涵,加快泾川旅游经济区建设,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到2015年,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10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5亿元以上。1、加快重点景区建设。依托县内文化旅游资源,以“王母故里佛道胜地”为品牌,加快王母宫、大云寺、南石窟、百里石窟长廊、田家沟、温泉度假区、完颜民俗村、红二十五军四坡战役纪念地等旅游景区保护、开发和建设,拓展佛道朝觐游、温泉休闲游、民俗文化游、遗迹探秘游等特色旅游精品线路,着力构建以王母宫、大云寺为轴心,东临南石窟、温泉休闲度假区,南依高峰寺,北通田家沟的旅游景点体系,辐射完颜民俗村、四坡革命遗址、官山森林植物园,形成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旅游特色,打造集游览观光、休闲养生、餐饮住宿、商务会展、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等于一体的泾川人文生态旅游经济区,全面提升泾川旅游竞争力。2、完善旅游产业要素。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六要素,完善旅游交通、通讯、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加快星级饭店、购物超市等旅游服务设施配套,积极培育发展乡村旅游,精心策划开发旅游纪念品、演艺节目等系列产品,不断强化旅游行业管理,进一步完善提高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满足游客需求,激活产业要素,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产业增加值。3、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认真策划,精心包装,广泛宣传,以“拜谒西王母”、“礼佛大云寺”、“休闲田家沟”、“浪漫温泉浴”等特色旅游为支点,着力打造“王母故里佛道胜地”旅游品牌,努力提高泾川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按照“加强短线旅游、纳入长线旅游、推动国际旅游”的思路,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互通、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建立区域联盟、联合宣传推介、搭接精品线路等方式,加强与西安、兰州、银川及周边各城市的旅游合作,主动融入“陕甘宁青川”旅游经济圈,借助周边知名旅游景点提高我县旅游市场影响力。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泾川作为西兰银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到“十二五”末,新建、扩建发展较大规模的超市、连锁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店500个,建立物流配送中心4个,形成以配送中心为龙头、乡级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商品流通网。1、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运输、仓储、信息平台和专业市场发达的基础优势,结合县域果蔬、畜禽产品对物流业的实际需求,有效整合现有资源,推进物流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提升。紧跟平定、西长凤高速公路以及西平铁路骨干交通通道建设,在主要交通节点积极推进物流园区建设,提高货物仓储、配送、转运、托运能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着力铸造品牌运输,建成为陕甘宁三省交界区重要的物流节点和以果蔬、畜禽产品为主的专业化物流基地。2、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企业。结合物流园区建设,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并与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合资合作,组建大型物流企业集团,提升泾川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档次,创新物流服务模式,满足多样性的物流需要。鼓励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整合物流资源,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带动商贸流通业发展。到2015年,全县仓储面积达5万平方米,货物运输量达到300万吨,基本建立起现代物流所需的配套性、系统性、标准化、专业化的硬件设施,形成舒适安全、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购物消费环境。3、加强物流信息服务建设。加快构建商务、金融、税务、邮政、检验检疫、交通运输和工商管理等政府部门物流管理与服务公共信息平台,扶持一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成长。紧跟石油和煤炭勘探进度,制定石油和煤炭等大宗货物物流规划,开展相关增值业务服务。广泛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对物流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达到资源共享和信息共用。三、着力提升传统服务业1、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加快县城连锁超市、商品配送和现代批发市场等建设,规划新建商贸聚集区;依托农村特色产业开发,建设优质果品、优质畜禽产品、绿色蔬菜等专业批发市场,形成陇东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商贸流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农贸市场,实现城乡连锁,为农民提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