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翁源中学高二级4月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上述引文的基本观点是( )a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团结,保证社会安定 b人民享有结社与言论的自由c君主代表公意指导社会,实行开明专制 d每个人都应当尊重公共意志【答案】d【解析】考点:启蒙思想。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利用材料信息并结合卢梭的思想主张回答。从卢梭的前半句话“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中,可以分析出d项是最为恰当的。13、1718世纪,欧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具有的本质特征是( )a推翻了君主制度 b彻底解决了土地问题c向法制化国家过渡 d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答案】c【解析】考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本题的题干中有这样几个限定条件:“17一18世纪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具有的本质特征”。a、d项不符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项则不符合其中任何一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都予以排除。在英、法、美等国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都颁布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体现了法治化的特征。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1787年宪法、法国的1791年宪法等。故选c。14、1644年明朝崇祯帝上吊自杀,1649年英国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东西方两大强国政局在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不约而同地发生巨变,有学者把它视为中华民族和不列颠民族历史的楔子英国的崛起、中国的没落明显加快,世界天平最终完成了它倾斜角度的反方向转变,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国力对比变化 b对外政策的反差c社会形态转变 d文化途径迥异高【答案】c【解析】考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根据材料中的内容明朝和英国的变化使两国社会最大的变化是社会形态转变,即中国仍然是封建社会,英国则步入了资本主义社会,所以材料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此,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15、1796年9月,华盛顿在她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在行使权力时,把自己限制在宪法的范围内。”他意在强调( ) a、中央集权制 b、自由平等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司法独立原则【答案】c【解析】考点:美国的总统共和政体。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提到,华盛顿一再告诫官员要遵守法律,行使权力不能越界,这体现了其法律至上和权力制衡的主张和思想观念,c项符合题意,a b d三项也是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原则,但与华盛顿讲话的意图不符,答案选c项。16、在近代民主制度的发展历史上,各国的民主化进程都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定法律的过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建立民主共和国原则的文件是( )a、权利法案 b、1787年宪法 c、人权宣言 d、独立宣言【答案】d【解析】考点:独立宣言最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对于整个世界的民主化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故选d。1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经反复的根本原因是( )a、人民群众没有把革命推向前进 b、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c、斯图亚特王朝不甘心失败,对革命分子进行拉拢腐蚀d、革命领导权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掌握【答案】b【解析】考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曲折发展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还是不占有优势,因此在于封建势力的较量中,几经反复,故选b。18、英国历史学家马考利说:“一个在1789年、1794年、1804年、1814年和1834年都对大革命持相同看法的人,要不是神启的先知,就是顽固的笨蛋。”他强调的是( )a历史认识具有时代性 b史学对现实具有借鉴功能c历史发展具有客观性 d不同阶级对历史有不同的认识【答案】a【解析】考点:历史认识具有时代性。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不同时期对事物的认识应该是不同的,体现了历史认识的时代性。19、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个分水岭,这次变法实现了秦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这一观点最主要的依据是变法措施中的哪一条(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答案】a【解析】考点:商鞅变法。根据所学,战国时期是封建时期的确立时期,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地的私有制,这是最主要的依据,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是最主要的。20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答案】d【解析】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薄恩礼,好生分”造成人与人的关系陌生,“什伍连坐制”就使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相互监视,从而造成关系紧张。所以应选d。21、“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答案】a【解析】考点:均田制。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政府把手中掌握的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赋税和徭役。故选a。b项是政治领域里的改革,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方式;c项也是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俸禄制度,整顿吏治;d项迁都洛阳为进一步封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22、从社会发展和进步、顺应历史潮流的角度看,以下事件最符合这一标准的一组是( )a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b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c管仲改革和魏文侯变法 d商鞅变法与庆历新政【答案】a【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变法。从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看,实现社会性质的改变的,完成历史发展的阶段的改革符合这一特点,商鞅变法实现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孝文帝改革则是实现了封建化,故选a。23、北魏统一北方,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答案】b【解析】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主旨是说“由畜牧经济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也就是由畜牧业逐步转向农业的意思,所以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农业化的过程,封建化的过程是从社会角度看,汉化的过程是从汉族和鲜卑族民族融合角度看,工业化的过程是不合题意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题,共160分)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9分)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材料四:在满族的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旧秩序结构极为牢固,自我维护极为巧妙,能够经受住一个世纪的民众叛乱和外国入侵。然而,正是它本身的力量否定了它。它对工业主义与民族主义近代运动的适应,对科学和民主的适应是如此缓慢,以致最终必然让位。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4分)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新的制度的改革,依据材料分别指出其新措施?(6分)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4分)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3分)(4)根据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指出材料四中“中国旧秩序结构”的表现。举例说明晚清政府是怎样对近代化“适应缓慢,最终让位”的?(8分)【答案】(1)措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4分)原因:商鞍变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增加政府收入。(4分)(2)措施:材料一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推行县制;材料三设立三长制。(6分)作用: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4分)(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任意答三点3分)(4)表现:政治: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儒家伦理道德根深蒂固。19世纪60年代起,以“中体西用”思想指导洋务运动,导致运动失败;19世纪末,镇压维新变法运动,拒绝改良;(20世纪初,迫于形势压力,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最终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8分)【解析】考点: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变法运动。(1)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可以归纳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改革上的具体举措,即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利;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从而在改革的社会背景角度分析其土地改革举措的原因;(2)分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政治方面所起的作用,找出二者的共同点即可;(3)结合史学常识的内容,可以直接得出改革成功必须具备的要素:即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旧秩序结构”的表现: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儒家伦理道德根深蒂固。晚清政府对近代化“适应缓慢,最终让位”的:19世纪60年代起,以“中体西用”思想指导洋务运动,导致运动失败;19世纪末,镇压维新变法运动,拒绝改良;20世纪初,迫于形势压力,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最终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3分)材料一: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特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该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民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 ,“强迫他自由”。 整理卢梭社会契约论材料二:享受英国习惯法的保护,包括由附近地区陪审团审讯的权利、举行公开集会以讨论群众疾苦的权利、向英王请愿的权利,是殖民地人民的天赋权利。 第一届大陆会议殖民地权利宣言(1774年)材料三:13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的同归于尽。可是,如果我们能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实行严格的相互钳制和相互监督,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我们的尊严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华盛顿欧文华盛顿传材料四:请回答:(1)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卢梭的主要思想。(4分)(2)指出材料二所述宣言与独立宣言对美洲政治属性认识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6分)(3)材料三所述独立后的美国政治局面,是如何通过“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改变的?(6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图二和图一、图三和图二之间的内在联系。(4分)(5)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进程基本规律的认识。(3分)【答案】(1)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契约论。(4分)(2)差异:前者是英国殖民地,后者是独立国家。(2分)原因:前者是对英国抱有幻想,后者是幻想破灭后走上独立战争道路。(4分)(3)改变:颁布1787年宪法,改邦联制为联邦制,确立三权分立体制。(6分)(4)独立宣言继承和发展了启蒙思想的原则,以政治纲领的形式把启蒙思想的原则固定下来,后通过1787年宪法按独立宣言确立的原则建立政治制度。(4分)(5)先有理论依据,后上升为国家政治纲领,最后通过颁布宪法或法律来建立民主政治。(3分)【解析】考点:本题考查主要体现民主思想的法律文件之间的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