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毕业生失业状况分析.doc_第1页
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毕业生失业状况分析.doc_第2页
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毕业生失业状况分析.doc_第3页
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毕业生失业状况分析.doc_第4页
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毕业生失业状况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毕业生失业状况分析高瑞摘 要:大学毕业生失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与其他商品经济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失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也造成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降低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将随着下岗就业问题的淡化而日益突显为社会就业的主要矛盾,理应引起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极度重视。文章分三个部分来阐述,首先概述我国当前大学毕业生失业状况,然后探析经济转型期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根源,最后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毕业生就业的策略性建议。关键词:转型;大学生;失业大学毕业生失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国家,毕业生失业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在一些国家,大学毕业生失业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资本主义社会司空见惯的事情。然而,在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而产生的新鲜事物,也是人们难以接受的沉重话题。但无论主观上能否接受,现实中却是无法回避的。笔者就我国目前大学生失业状况进行较全面的概述和分析,使政府、高校、毕业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失业现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为改善毕业生就业状况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对策和建议。一、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状况概述 我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国家/统包统分,包当干部0的毕业生分配制度,没有出现大学毕业生失业的现象;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老的/计划型分配派遣制度也被/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所取代,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也就随之而产生。关于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国内学者看法不一。 1、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状况堪忧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报到就下岗已不是个别现象,困扰着就业指导部门和广大毕业生,牵动着千家万户,成为高校、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焦点。以胡鞍钢、赖德胜、张曙光等教授为代表的经济学专家认为:经济转型下的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将随下岗之后,凸显为社会就业的主要矛盾。2013年毕业生就业环境,据统计今年,“中国将有611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210万,可预计2013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1而09年这一特殊的年间我们不仅遭遇到了金融危机的重创,还经历了刻苦铭心的雪灾、地震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2013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XX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一方面我国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企业萎缩明显,企业校园招聘也相应畏缩。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 很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这给学生就业客观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种现象的产生令人担忧。 2、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状况属正常,无需担心一些专家认为,市场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高学历失业与低学历失业一样会存在,而且在成熟的市场里会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人民大学副教授刘昕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失业主要有4种情况:由于求职的劳动者与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差而形成的摩擦性失业;由于社会、经济、产业等结构性因素产生的结构性失业;周期性经济衰退对就业产生影响而形成的周期性失业和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可以形成大规模失业。除了季节性失业以外,前三种失高学历人群都可能遇到。我国当前出现的毕业生失业主要是摩擦性失业,不需要担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劳动与人力资本研究室主任张车伟副研究员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学历人群并没有理由不存在失业。而且应该注意到高学历人群有很强的就业能力,有些是自愿性失业。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学历人员肯定是流动的,不断有人失业,不断有人找到工作,这一切都由市场来进行配置和引导。就大学生失业本身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失业率不是一件坏事,一方面有利于社会选择优秀人才,把合适的人才配置到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提高人才资源使用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人才资源培养中的竞争机制,高校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适时地进行学科专业方向的调整和改革,把市场需求、毕业生就作为办学的生命线;同时也鞭策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提升自身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关于我国当前毕业生失业问题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毕业生失业率较高,失业问题比较严重。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的失业是正常的,不必担心。实际上二者都赞同,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失业是客观必然的,适度失业是有益的,但如何把握毕业生供求的度是值得研究的。总之,从上述局部地区和部分截面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大学生失业存在的客观性和失业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它预示着社会新生人力资本供需矛盾的出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不和谐。具体地说就是学历教育过度和专业性、技能性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研究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我国毕业生总量供给呈现供大于求的不平衡状况。这并非真正意味着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太多了,社会已经不需要了。恰恰相反,我国劳动力人口中,大学毕业生的比例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就是在亚洲也不及韩国、日本等国。因此,从总量上来看,我国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远未达到饱和。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十分巨大。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毕业生失业这种情况呢? 1、劳动力市场分割 赖德胜教授认为:我国存在着两个劳动力市场,城镇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由于城乡收入差距大和工作转换成本高而存在明显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因而限制了劳动力在两个市场之间流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是转型过程中特殊制度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相互选择的结果。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两次大规模调查数据显示,“从1988年到1995年城镇劳动力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者所占的比例从21.76%显著地提高到23.34%,而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者所占的比例仅从0.49%上升到0.54%。”2这说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严重性,即使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毕业后也很少回农村工作。虽然我国农村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农村地区还是严重缺乏有知识、懂技术的农业科技人员,缺乏高素质的农业管理人员。因此,毕业生回农村工作绝不是挤占了农民的就业岗位,对原来的农村劳动力不具有替代性,恰恰是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有益补充,提高了毕业生资源的市场配置效率。相反的是,大量的毕业生云集在就业岗位有限的城镇空间,长期以往必然使得城镇劳动力陷入刘易斯的/劳动力供给无限的假设中,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很小或等于零,甚至为负数。显然,城镇经济增长速度不能满足新增毕业生的岗位需求,造成就业竞争的压力。摩擦失业、隐性失业等非自愿失业相继发生。同时也会产生诸如工资下跌、岗位搜寻成本增加、用人单位招聘筹码提高等现象。 由于户籍制度和就业歧视政策,我国劳动力市场不仅城乡之间是分割的,城市与城市之间、农村与农村之间也是分割的。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固化了不同城市之间就业机会和未来发展机会之间的差异,很多学生选择留在大城市,不愿离开。因为一旦离开,再进入成本很高。“由于毕业生太多,城市高端就业市场出现拥挤现象,再加上市场分割造成的劳动力缺乏流动性或流动性成本高使得区域内高学历人才过剩。”32、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展 依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文东茅提出了工作分层模式,认为整个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性质不同的两部分:主劳动力市场(the primary segment)和次劳动力市场(the secondary segment)。主劳动力市场在工资、福利、待遇等各方面优于次劳动力市场,主劳动力市场可以容易地转换到次劳动力市场,但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而不可逆转,于是主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在次劳动力市场就业。根据这种模式,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将导致毕业生在主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机会减少,并且由于毕业生不愿意到次劳动力市场就业,从而导致毕业生失业的增加。5高校扩招的规模、速度须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相匹配。应当是稳中求进,适度发展,提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尽管社会大众的高等教育需求强劲,但也不应该去迎合这种需求。正如赖德胜教授所说,“近几年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很快,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随着我国继续扩大大学招生规模,可以预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有加大的趋势。国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培养出来的人才被闲置,这无是资源的极大浪费。”4 目前我国劳动力人口中,大学毕业生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以及韩国等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需要加大培养规模,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略大于需求量,有利于克服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人才瓶颈,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高等教育规模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结构和体制状况,我国经济总量虽然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其社会经济结构极不平衡,存在城乡两极差异,而在这中间没有畅通的人力资源流通渠道,因此在制定我国教育政策时要考虑我国国情,在制定招生计划时要考虑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状况。 3、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而产生结构性失业 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学校开设的专业长期不变,专业陈旧,专业结构、职业技能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某些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而另一些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大于供给,造成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的局面。不同专业的招生计划、招生比例缺乏科学性,各校根据自身的学科实力和学校的硬件条件来招生,而不重视社会需求信息调研,不能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专业方向和招生数量,其结果是冷门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过剩,在专业范围内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一踏进社会的大门就面临着失业的威胁。与此相反,社会紧缺人才,如技术型工人,需求量逐渐走高,这一缺口在短时间内难以弥补。像我国这样的工业化并未全面完成的发展中国家,中等专业技术人员应占总劳动人口20%以上的比例,但是,目前我国只有3%职业技术人员,职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这充分说明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的技能、层次分布、专业方向和供给数量与社会需求严重错位。 4、地区生产力水平差异,导致就业市场不均衡 生产力水平较高、科技发展较快的沿海发达城市对高学历的毕业生的需求量增大,对大专、中专毕业生的需求萎缩。许多城市在招聘毕业生时明确规定只招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这些政策且不论是否合理、是否是地方保护主义,却给大专及其以下学历的毕业生设置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从市场选择来看,用人单位在成本悬殊不大的情况下,理性地选择高学历的毕业生为自己所用,是符合市场规律的。“目前,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人才过剩,毕业生还拼命往大城市里挤,中小城市、内陆地区和西部地区人才相对短缺,而且大有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势。”5所以,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人才紧缺,发达地区人才过剩的局面。它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深圳、上海等城市会出现毕业生的高失业率。 5、就业渠道不通畅,搜寻信息不对称 当一些人在积极寻找工作的同时,劳动力市场却早已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同样,用人单位希望找到合适的紧缺人才,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这就是职业搜寻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在信息无序的情况下,信息的搜寻和传递是有成本的,供求双方只能在有限的成本和有限的知识条件下进行搜寻。而这种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效率之低下,直接影响供求双方的有效匹配。市场经济制度自身并不能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在职业寻找搜寻中,尽管浏览了一些网上的招聘信息,参加了多场招聘会,也不可能获取太多的有用信息。一方面,用人单位并非都采用互联网进行人才招聘,许多单位还是传统的招聘方式,甚至于招聘会都不参加,毕业生自己找上门来应聘。另一方面,目前求职招聘的信息网比比皆是,杂乱无章,毕业生在无序的信息海洋中难以收获一二。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负责、自由择业的制度,对政府、社会和学校的整体就业服务水平提了更高的要求。 6、就业观念依旧,择业预期过高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较高,大多数毕业生仍将目标定位在地理位置优越的大城市,待遇较高的外资、合资企业和知名的大公司。结果,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在经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和就业的拼搏后,仍然名花无主,不知花落谁家;另一方面,许多条件、待遇差一些的国有企业和私营、民营企业则对大学生盼之殷切而不可得。在较长时期内,毕业生将会把对基本稳定、经济收益、地域选择及未来发展机会的预期作为择业的主流动机。这种择业观念也必将制约着毕业生的供需均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毕业生的择业观无可厚非,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只能在市场化选择的进程中逐步得到优化。 7、经济转型固有的阻力 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经营困难、企业内部职工大面积下岗,很难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岗位;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精简编制,对毕业生的吸纳量非常有限。因而,对毕业生的整体需求萎缩。国有企事业单位历来是毕业生就业的大户,如今骤然门前冷落鞍马稀,在市场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这无疑加重了毕业生失业的砝码。毕业生就业体制已经市场化,而许多配套政策改革缓慢,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或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如固有的户籍制、职称评定制度以及不规范的养老、保险和福利等保障制度已成为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阻力。 三、 解决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的建议 1、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毕业生个人配置能力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有大师、有重点学科、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应该成为衡量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学校的规模、品牌、硬件设施、软件环境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那么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和经济发展相匹配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这些措施都服务于一个目的那就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的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即个人配置能力)的毕业生,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个人配置能力应该是知识和技能的总和,是毕业生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进而影响到学校的声誉、未来学校的招生、生源的质量以及未来的就业状况。这种影响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也具有乘数效应。即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与毕业生就业率成同向互动关系。因此,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学校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在美国高校评估体系中表现得十分明显,美国高校评估指标包括三个月后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雇主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的工资收入水平等。从美国高校评估指标体系中可以感受到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对高校竞争力的影响。 2、清理制度障碍,建立保障体系 构建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失业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使人才资源在国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近年来,随着各行业改革的深入,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于是出现了一些地方保护倾向的不合理就业政策,比如专科生非本地生源不得在本地就业,片面追求名牌、高学历层次,收城市增容费等政策,丧失了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户籍制度、职称评定以及医疗、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规范,也是制约人才流动的主要碍。国家应从宏观就业保障政策上进行改革,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公正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和宽松和谐的人才市场。对于未能及时就业的毕业生,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应发给基本生活费,给予更宽裕的就业政策和期限,以缓解毕业生初次就业压力。这样有利于毕业生在全国范围内就业和流动,缓解部分城市和地区的就业压力,降低毕业生的失业率。 3、疏通就业信息渠道建立政府、高校和社会一体化的就业信息网平台,正如赖德胜教授提出的建立全国联网的公共工作银行。有利于用人单位及时查找人才信息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和毕业生及时联系用人单位,也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统计、分析和发布就业信息,实现资源三方共享,最终取代各种大型招聘会。这既降低供求双方的搜寻成本,又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也为高等院校及时了解市场的人才需求方向、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方法等提供依据4、预测需求,预防失业 我国高校的招生计划是由政府制定的,那么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在制定高校招生计划方案时,应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全国劳动力就业状况对未来毕业生的需求进行预测,然后提出各层次各专业的招生数量。使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学历层次、专业结构等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防止将来出现大量的失业现象。尽管我国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拥有大学生的比例还很低,需要尽快赶上,但不能盲目而不顾后果。一些人认为扩大招生规模,可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然而,许多学生家长,省吃俭用,存款准备孩子上学。虽然国家几次下调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但是普通家庭的存款仍然不为利润所动。因此,通过扩招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需要进一步研究。 教育部门有关人士认为,解决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必须借鉴国外经验,从大学生高考填志愿的环节就开始考虑,提供给考生填志愿时参考的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实际上是对将来就业进行指导,另外,高校在录取新生时兼顾各专业的未来市场需求进行专业间调剂。实行春秋季入学制,同时推行完全学分制,从一定程度上缓解集中就业的压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常年工作,该机构应享有参与办学决策的特权,甚至可能指挥校长:高校的某个专业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应该取消。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出现大量毕业生失业的情况。 5、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散中心城市和发达区域的就业压力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仅要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而且要缩小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加强小城镇建设,缩小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的差距。数据表明,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与增加就业成正比的关系。“城市化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全部就业人员增长6.68%,其中城镇就业人员增加9.3%。城市化首先是把就业的蛋糕做大,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多。”6无论什么原因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后果只能是引起劳动力的涌流。涌流的一种方式是农村人进城打工,比在农村的收入要高很多。涌流的第二种方式是加速发展的学校教育,成为农村毕业生跳出农门、通往城市丰厚薪水职业的途径。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失业率居高不下。所以,从投资建设的政策导向上鼓励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建设,把工业分散,真正缩小区域差异,促进毕业生在全国大、中、小城市及农村中比较均衡地分布。6、解决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变革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弹性众所周知,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总体上中国面临严重的失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隐性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