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马哲观点浅析人与环境的关系【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环保新技术的应用,正在如火如荼举行。人们通过对生活态度、理念的思考和畅想,描绘出一幅未来舒适住宅与怡人家居的美妙画卷。在画卷里,21世纪的住宅、居家、生活新思潮节能、环保、绿色、和谐,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现实中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08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台湾88风灾,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俄罗斯大火持续肆虐、巴基斯坦持续强降雨、中欧多国暴雨成灾、阿根廷寒流冰冻在这些自然灾害的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着人类行为的影子,让我们在用低碳平息地球的不满的同时,也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键词: 客观规律 联系与矛盾 实践与认识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及现状1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恩格斯曾经指出: “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 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 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因此可以说,人类是大自然的产儿。 自然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一方面,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另一方面,它直接地 影响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影响其发展速度和物质生产形式的选择。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建设的资源, 然而,由于掠夺式的开发,自然界已是不堪重负。大气 污染、水资源危机、能源耗竭的威胁、物种灭绝加速、人类可以健康生活的空间越来越 狭小,无不警示着人类,要遵循和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 自然环境不能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 自然界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的性质,面貌,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 主要是由社会生产的方式所决定的。 但是, 也应该看到, 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的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很多地区,因为自然条件的破坏而被限制了发展。这些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曾经是一片繁荣昌盛,如今却不再属于发达地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自然环境的破坏。我国的黄土高原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这个昔日的繁华之地当下满目疮痍,严重制约其发展。 3 自然进化与人类社会进步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能够突破自然与社会的限制,改变周围的环境,按照自己的需求、目的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在这种实践过程中,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自然的进化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体,任何有碍于自然进化的行为,都将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 然而,实际发生的是,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 的报复。例如,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而这些,都对人 类社会构成了威胁。当人类盲目征服自然的时候,阻碍自然进化,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人本身是自然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生存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所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由自然条件所决定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客观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自然界的运动也存在它的规律人们的实践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否则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人也不能肆意的改变自然的规律,必须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透过大量的外部现象,认识和发现自然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因此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二 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思想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环保大会上提出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同步、并重、综合”这“三个转变”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方向性,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三 解决之道科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类的认识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规律。进一步说,人类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实践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地发展的。我们可以在不断的认识和实践中对环境保护的规律认识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本质上是经济、环境保护、资源的对立统一体,不能绝对地把环境保护、资源、经济发展三者静止地、机械地对立起来,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可以实现良性发展。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科学发展就是烧掉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实际上,环境保护、资源和经济发展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依赖、互相贯通的矛盾统一体。正如矛盾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可以转化一样,我们不能绝对地把环境保护、资源、经济发展三者所形成的矛盾统一体机械地对立起来,这个矛盾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这个一定条件就是协调环境与经济关系,可以互贯通,相转化、互相向良性发展。 据调查,2009年,政府安排亿元技改专项资金支持4441个技改项目,下大力气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关停小火电机组2617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钢产能1691万吨,炼铁产能2113万吨,水泥产能7416万吨,焦炭产能1809万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安排预算内资金、支持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等项目2983个。 同时,2010年“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推进污染减排,践行绿色生活,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倡导低碳经济,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矛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减少污染排放、探索环保新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倡导绿色生活,旨在向人们传递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自觉节俭消费,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四 总结 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环境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发展的文明之路。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从、相互促进、共生共荣,追求人与生态和谐。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是对工业文明弊端的扬弃,是不断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 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做到:1 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做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2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矛盾关系,合理利用自然为我们谋福利;3 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全局,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同发展;4 坚持主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过程总结2025年计算机二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 铲车叉车考试题及答案
- 身心健康测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二级考试课堂笔记试题及答案
- 高效沟通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中的地位试题及答案
- 精闯卫生管理知识试题及答案
- 纽约邮政笔试题目及答案
- 高考适应测试试题及答案
- 药剂类考试的难易常态分析试题及答案
- 系统架构设计中的用户满意度研究试题及答案
- 上海市汽车维修结算工时定额(试行)
- 装配式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
- 自身免疫性脑炎
- 银行保险客户KYC基础信息表
- GB/T 4857.14-1999包装运输包装件倾翻试验方法
- GB/T 11881-2006羽毛球
- 煤矿从业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库(附答案)
- 《诗意中国》朗诵稿
- 第十章-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政治学概论》课件)
-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