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铃铛》教学反思_第1页
《雨铃铛》教学反思_第2页
《雨铃铛》教学反思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雨铃铛教学反思执教了雨铃铛一课后,我对课堂生成新因素问题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两点体会:一、要促使课堂新因素的生成,首先教学设计应具有自主性、开放性。1、初读课文时,考虑到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我不急于提出阅读要求,而是和学生共同回顾已掌握的三种识字方法后,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这样做既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上,能力较强的学生完全能够独立把课文读正确,有困难的学生有的借助拼音进行阅读,有的问同学,自主学习的氛围比较浓厚。2、识字教学中,我安排了小组合作讨论识字方法的环节。因为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而且我在平日课堂教学中也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有能力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进行识字。课堂上,学生通过讨论,将本课的生字归成了三类,研究出不同的识字方法,如:用连词的方法记住“房檐、铃铛、盖房”,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住了“洒、招、响、沙、珠”,想象的方法记住了“串”。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了汇报,充分发挥生生间的互动作用,体现了识字方法的多样化。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同时,提高了独立识字和合作识字的能力。3、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孩子的思考;具有开放性,能引起孩子思维兴趣,有引起对话的魅力。因此,我大胆舍弃了教材中“你觉得雨声像什么?”的问题设计,改为“读了这首儿歌,你了解到什么或者想到了什么”,这也是阅读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读有所思、读有所想。这一设计使问题更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并没有唯一的答案去限制他们的思维。课堂上,有的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读了儿歌,我仿佛看到了雨滴落在叶子上,被叶子喝掉了。”还有的学生则把自己想到的也谈了出来“读了这首儿歌,我想到了春夜喜雨这首诗,”并有声有色地背了起来,学生思维比较活跃。4、在理解当中,我又运用情境教学,充分发挥音乐的独特魅力。学生一边听着舒缓的音乐,一边闭目想象跟雨有关的景象,感受春雨赋予万物的勃勃生机。这一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审美了能力。如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雨珠落在叶子上,又落到地上。”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雨落到水面上,弹起了一个小水球。”还有的学生谈到:“我看到雨像针一样,从天上落下来,落到房檐上,落到地面上。”正是由于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他们才能够畅所欲言,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5、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设计了续编儿歌的环节,学生一边想象春天万物的变化,一边将想到的内容以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由于内容来源于生活,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思维空间同样比较开阔。如:课堂上,有的学生想到“它在招呼大树,换上新装”;有的学生想到“它在招呼冰雪、快快融化”;还有的学生想到“它在招呼蝴蝶,把春天装扮得更美丽”等等。学生在尽情表达自己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二、努力发挥即时评价在课堂生成过程中的促进作用。1、备课时考虑周全,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我在备课过程中尽量细化教案,将教案设计成左、中、右三栏:第一栏是教师活动,第二栏是学生活动,在这一栏中,我将一个问题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回答做了充分的考虑,并逐条罗列出来,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我在第三栏“教师评价”中做出不同的、有指导性的评价。2、课堂评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在学习“珠”字时,有学生说“这个字还是宝莲珠的珠。”我马上评价:“你能把识字和生活联系起来,真了不起!”在我的激发引导下,另一个学生又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说:“我还知道招也是招商银行的招。”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了,有的学生还想到把“展昭”的“昭”日字旁换成提手旁就是“招呼”的“招”。我把展昭的昭写到黑板上,评价是“人名也能识字,真是个有心人,谢谢你,又帮我们多认识了一个新字。”这些评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更突出体现了评价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进而产生新的思维火花,生成新的更有价值的因素。雨铃铛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通过执教完雨铃铛一课以后,我感触颇多,具体如下: 一、本堂课中,学生初次接触诗歌时,我并不急于提出阅读要求,而是和学生共同回顾了已掌握的四种识字方法,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识字。识字中,我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验,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独立识字。并运用开火车的游戏,进一步让学生巩固本课生字。例如“雨”字的教学,我设计了多个由“雨”组成的词语,并让学生利用所组的词语,说出完整的句子;“招呼”一词,在学生认读后,我又引导学生“赶快找一找它在课文中哪一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整个识字过程力求实用结合,发展并提高了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习惯。 二、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大胆突破教材。在本节课中,我舍弃了课后“你觉得雨声像什么?”的问题设计,而换成了更贴近学生实际,更有思考价值的“读了儿歌,你想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的问题。这种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说:“春雨发出了滴答滴答的声音,像闹钟在走动。”有的谈了自己的感受“读了儿歌,我仿佛看到了雨滴落到了嫩叶上,被叶子喝掉了。”有的学生说:“蒙蒙细雨落在人的脸上,感觉非常舒服。”还有的学生则说:“读了这首儿歌,我想到了春夜喜雨这首诗。”于是便绘声绘色地背了起来。继而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就是春雨,除了招呼小燕子,还会招呼谁?会和他说什么?”学生们纷纷答道:“春雨在招呼桃花快快盛开。”“春雨在招呼青蛙,快点出来捉害虫。”“春雨在招呼种子快快钻出地面。”“春雨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这样的阅读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三、课堂中,我注重对学生的激励与肯定。除了给学生以言语称赞:“棒棒棒,你真棒!”更多的体现人文关怀的细致具体的即时评价。例如在学习“挂”字时,一个学生组词为“挂历”,并且说了一句话:“我把挂历捐赠给盲童。”我及时评价到:“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好孩子,真了不起!”在我这样的激发引导下,其他学生又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说:“我还知道了挂也是挂面的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思维更活跃了起来。“挂字的提手旁换成木字旁,就是桂花的桂”。我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写出了“桂”这个与本课无关的新字,继而评价“你能将课外学到的生字,拿来和大家分享,谢谢你,又帮助我们大家认识了一个新字”。这样的即时评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更突出体现了评价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在发言学生得到肯定鼓励的同时,受益更多的是全班的学生。因为他们获得的不仅是榜样的目标,更是具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