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一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一、选择题:1.DIC时血液凝固异常表现的一般规律是:A.血液凝固持续升高 B.血液纤溶活性明显增强 C.血液发生低凝后转为高凝 D.血液先发生高凝后转为低凝 E.血液高凝和低凝同时均衡发生 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容易诱发DIC的原因是: A.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的生成增加 B.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的清除减少 C.循环血液中凝血活酶生成增加 D.循环血液中抗凝物质的清除过多 E.体内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3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主要检测: A.纤维蛋白原含量 B.纤维蛋白单体含量 C.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D.组织因子 E.凝血酶活性 4.DIC引起的贫血属于: A. 失血性贫血 B. 中毒性贫血 C. 溶血性贫血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E. 缺铁性贫血 5.下列哪项因素不是直接引起DIC出血的原因: A. 血小板大量消耗 B. 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C. FDP的作用 D.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下降 E. 继发性纤溶亢进 A型选择题( 1 )在 DIC 的原发病中,下列哪种疾病最为常见 A. 胎盘早期剥离 B. 羊水栓塞 C. 肿瘤性疾病 D. 严重创伤 E. 感染性疾病 ( 2 ) DIC 时血液凝固失常表现的一般规律是 A. 血液凝固性持续升高 B. 血液纤溶活性明显增加 C. 血液先发生高凝后转为低凝 D. 血液先发生低凝后转为高凝 E. 血液高凝和低凝同时均衡发生 ( 3 )下列哪一项因素与产科意外时容易发生 DIC 关系最密切 A.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B.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 C. 微循环血流淤滞 D. 纤溶系统活性赠高 E. 血中促凝物质含量增加 ( 4 )急性胰腺炎时诱发 DIC 的机制与下列哪项有关 A. 大量胰蛋白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 B. 大量胰脂肪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 C. 大量胰淀粉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 D. 大量组织凝血活酶入血 E.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 ( 5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时容易诱发 DIC 的原因是 A. 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的生成增加 B. 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的清除减少 C. 循环血液中凝血活酶生成增加 D. 体内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E. 循环血液中抗凝物质的清除过多 ( 6 )导致 DIC 发生的关键环节是 A. 凝血因子的激活 B. 凝血因子大量入血 C. 凝血酶大量生成 D. 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 E. 凝血因子的激活 ( 7 )连接在磷脂表面上的 Ca 2 、凝血因子 a 和形成的复合物具有下列哪种作用 A. 激活激肽释放酶原 B. 激活凝血酶原 C. 激活凝血因子 D. 激活凝血因子 E. 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多聚体 ( 8 )急性 DIC 过程中,各种凝血因子均可显著减少,其中减少最为突出的是 A. 纤维蛋白原 B. 凝血酶原 C. Ca 2 D. 凝血因子 E. 凝血因子 第六章 发热一、选择题: 1、 发热的发生生机制中共同的中介环节主要是通过 A.外致热源 B.内生致热原 C.前列腺素 D.5-羟色胺 E.环磷酸腺苷 2、 有关发热的概念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体温超过正常值的0.5C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D.有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的 E.有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引起 3、 发热激活物的主要作用是 A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B.引起产热增加 C.激活单核细胞 D.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 E.激活中性粒细胞 4、 下列哪种疾病发热时心率增加与体温升高水平不相适应? A.鼠疫 B.霍乱 C.伤寒 D.大叶性肺炎 E.流感 5、 以下哪种情况的体温升高不属于发热? A.新生儿溶血 B.风湿热 C.甲状腺机能亢进 D.疟疾 1 下面那种情况是过热 A 妇女月经前期 B 妇女妊娠期 C 剧烈运动后 E 先天无汗腺 E 脑膜炎 2 对人体有致热性的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来自 A 肾上腺素 B 睾丸酮 C 甲状腺素 D 胆囊素 E 肾素 3 下面那种细胞产生和释放的白细胞致热源最多 A 中性粒细胞 B 单核细胞 C 酸粒细胞 D 肝脏星形细胞 E 淋巴细胞 4 茶碱增强炎症发热的机制是 A 增加前列腺素 B 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C 抑制 磷酸二酯酶活性 D 抑制前列腺酶的活性 E 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5 传染性发热见于 A 药物性荨麻疹 B 血清病 C 血浆本胆烷醇酮增高 D 恶性淋巴瘤 E 支原体侵入 6 内毒素指 A 革兰氏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B 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C 革兰氏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D 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E 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小分子蛋白质 7 干扰素是 A 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能引起发热 B 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能抑制发热 C 细胞对细菌感染的反应产物,能引起发热 D 细胞对细菌感染的反应产物,能抑制发热 E 病毒本身分泌的,能引起机体发热。 8、有关发热的概念下列哪项正确:A.体温超过正常值B.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C.是临床常见疾病 D.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致 E.以上都对9、以下哪种情况的体温升高不属于发热?A.新生儿溶血 B.风湿热 C.甲状腺机能亢进 D.疟疾 E. 霍乱第十五章 肺功能不全1.有缺氧伴CO2潴留的呼吸衰竭患者不能用高浓度吸氧,是因为 A. 诱发肺不张 B. 消除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 C. 可能会引起氧中毒 D. 促使CO2 排除过快 E.以上都不是 2.在呼吸衰竭导致肾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中最重要的是 A肾器质性损伤 B肾血管反射性痉挛收缩 C心力衰竭 D休克 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A 型选择题( 1 )肺组织中清除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效应细胞是 A. 肥大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T 淋巴细胞 D.B 淋巴细胞 E. 巨噬细胞 ( 2 )呼吸衰竭的发生原因是指 A. 内呼吸严重障碍 B. 外呼吸严重障碍 C. 氧吸入障碍 D. 氧利用障碍 E. 氧吸入和利用均有障碍 ( 3 )哪项可以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 A. 中央气道阻塞 B. 外周气道阻塞 C.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D. 肺泡膜面积减少和厚度增加 E. 呼吸肌活动障碍 ( 4 )以下哪项原因可以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 A. 气管痉挛收缩 B. 呼吸肌活动障碍 C. 严重的胸廓畸形 D.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E. 肺叶切除 ( 5 )气道阻力主要受以下哪项因素的影响 A. 气流速度 B. 气体的粘度 C. 气流形式 D. 气道内径 E. 气道的长度 ( 6 )能反映总肺泡通气量变化的最佳指标是 A.PaO 2 B.PaCO 2 C.P A O 2 D. 肺潮气量 E.P A O 2 与 PaO 2 差距 ( 7 )下列哪项不是肺泡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 A. P A O 2 降低 B. PaO 2 降低 C.P A CO 2 升高 D. PaCO 2 升高 E. PaCO 2 正常或降低 ( 8 )一般情况下,下列哪项血气变化不会出现在肺弥散障碍 A. PaO 2 降低 B. PaCO 2 降低 C. PaO 2 降低伴 PaCO 2 升高 D. PaCO 2 正常 E. PaCO 2 降低伴 PaCO 2 正常 ( 9 )死腔样通气可见于 A. 肺动脉栓塞 B. 支气管哮喘 C. 肺不张 D. 肺实变 E. 胸腔积液 ( 10 )功能性分流可见于 A. 慢性支气管炎 B. 肺血管收缩 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 肺动脉炎 E. 肺动脉栓塞 ( 11 )肺气肿患者易产生呼气性呼吸困难的主要机制是 A. 气道阻塞 B. 气管管壁增厚 C. 气道痉挛收缩 D. 肺泡顺应性降低 E. 气道等压点移至小气道 ( 12 )某声带严重炎性水肿的患者,最可能出现的呼吸运动改变是 A. 吸气性呼吸困难 B. 呼气性呼吸困难 C. 潮式呼吸 D. 叹气样呼吸 E. 陈施式呼吸 ( 13 )下列哪种情况不常出现真性分流 A. 支气管扩张 B. 肺内动 - 静脉交通支开放 C. 肺水肿 D. 肺实变 E. 肺不张 ( 14 )在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的发生机制中,下列哪种细胞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A. 单核细胞 B. 巨噬细胞 C. 淋巴细胞 D. 中性粒细胞 E. 血小板 ( 15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引起肺水肿的主要机制是 A. 肺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增加 B. 肺淋巴回流障碍 C.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 肺动脉压升高 E. 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使通透性升高 一、多选题A型题1呼吸功能不全是由于A通气障碍所致B换气障碍所致CV/Q比例失调所致D外呼吸严重障碍所致 E内呼吸严重障碍所致2成人型当FiO2不足20%时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是:APaO28.0kPa(1kPa=7.5mmHg) BPaO26.67 kPa CPaO29.3 kPaDRFI(呼吸衰竭指数)300EPaO28.0 kPa伴有PaCO26.67 kPa3海平面条件下,型呼吸功能不全诊断指标是APaO28.0 kPa BPaO29.3 kPa CPaCO26.67 kPaD PaO210.6 kPa伴PaCO26.67 kPa E PaO2 8.0 kPa伴PaCO2 6.67 kPa 4在海平面条件下,诊断成年人有呼吸衰竭的根据之一是PaO2值A5.3 kPa (40mmHg) D9.3 kPa (70mmHg)B6.7 kPa (50mmHg) E10.6 kPa (80mmHg)C8.0 kPa (60mmHg)5造成限制性通气不足原因是A呼吸肌活动障碍D肺泡壁厚度增加 B气道阻力增高 E肺内V/Q比例失调C肺泡面积减少6造成阻塞性通气不足的原因是A呼吸肌活动障碍 D气道阻力增加B胸廓顺应性降低 E弥散障碍C肺顺应性降低7影响气道阻力的最主要因素是A气道内径D气流速度 B气道长度E气流形式 C气道形态8外周气道阻塞是指气道内径小于多少的小支气管阻塞?A0.5mmD2.0mmB1.0mmE2.5mmC1.5mm99体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造成A肺泡稳定性增加 D肺泡回缩力增加B肺顺应性增加 E肺泡毛细管血浆外渗减少C肺泡表面张力减少10反映肺泡通气量的最佳指标是A肺活量 DPACO2B肺潮气量 EPaO2 CPaCO211重症肌无力所致呼吸衰竭的血气变化特点是APaCO2降低 CPaO2升高比PaCO2升高明显BPaCO2升高 DPaO2降低和PaCO2升高成比例EPaO2降低比PaCO2升高不明显12喉部发生炎症、水肿时,产生吸气性呼吸困难的主要机制是A吸气时气道内压低于大气压 D小气道闭合B吸气时胸内压降低 E等压点上移至小气道C吸气时肺泡扩张压迫胸内气道13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产生呼气性呼吸困难主要机制是A中央性气道阻塞B呼气时气道内压大于大气压C胸内压升高压迫气道,气道狭窄加重D肺泡扩张,小气道口径变大,管道伸长E小气道阻力增加14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在用力呼吸时,呼气困难加重是由于A用力呼吸导致呼吸肌疲劳 D小气道阻力增加B胸内压增高 E等压点移向小气道C肺泡扩张压迫小气道15肺水肿病人仅在运动时产生低氧血症,是由于A肺泡膜呼吸面积减少 D血液和肺泡接触时间过于缩短B肺泡膜增厚 E等压点向小气道侧移动C肺泡膜两侧分压差减小16 弥散障碍时血气变化是APaO2降低 DPaCO2升高BPaCO2正常 EPaCO2降低 CPaO2升高17 肺内功能性分流是指A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D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正常B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E肺动静脉吻合支开放C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正常18 死腔样通气是指A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D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正常B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E生理死腔扩大C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正常19 真性分流是指A部分肺泡通气不足D部分肺泡完全无血流但仍有通气B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E肺泡通气和血流都不足C肺泡完全不通气但仍有血流20 肺分流一般不易引起动脉血中CO2增加是由于ACO2弥散能力大 D通气增加排出CO2BCO2为水溶性 E换气增加排出CO2C分流血液中CO2易通过肺泡排出21 为了解患者肺泡换气功能,给予100氧,吸入15min,观察吸纯氧前后的PaO2,如变化不大,属下列何种异常?A功能性分流 D死腔样通气B解剖性分流 E通气障碍C弥散障碍22 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中下列何种细胞在呼吸膜损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A肺胞型上皮细胞 D单核细胞B肺胞型上皮细胞 E巨噬细胞C中性粒细胞23 ARDS发生呼吸衰竭主要机制是A通透性肺水肿 D死腔样通气B肺不张 EJ感受器刺激呼吸窘迫C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24 ARDS病人通常不发生型呼吸衰竭,这是由于A通透性肺水肿 D肺内功能性分流B死腔样通气 E肺内真性分流CJ感受器刺激36 呼吸衰竭易并发功能性肾衰这是由于A产生广泛性肾小球器质性损伤 D肾血流量严重减少B酸中毒导致血清K浓度增高 E易产生急性肾小管坏死C肺过度通气,血氧升高37 严重型呼吸衰竭病人宜低浓度氧疗这是由于APaO2低于60mmHg(1mmHg=0.133kPa)对化学感受器作用才明显BPaO2为30mmHg时肺通气量最大CPaCO2超过80mmHg时呼吸运动主要靠低氧刺激D缺氧对呼吸中枢抑制作用大于反射兴奋作用E低浓度氧疗能增强呼吸动力第二章 疾病概论 一、选择题: 1、 疾病的发展方向取决于 ()A.病因的数量与强度 B.是否存在诱因 C.机体的抵抗力 D.损伤与抗损伤的力量对比 E.机体自稳调节的能力 2、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 ()A 鉴定疾病的类型 B 研究疾病的代偿功能 C 描述疾病的表现 D 揭示疾病的机制规律 E 诊断和治疗疾病。 3、列那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 A 发热 B 创伤性休克 C 混合型酸硷平衡紊乱 D 呼吸衰竭 E 4、哪项是免疫缺陷病 ()A 红斑狼疮 B 青霉素过敏 C 艾滋病 D 乳腺癌 E 肝炎 4 分子病的起因是 () A 宇宙线 B 化学因子 C 致突变因子 D 电力辐射 E 生物银因子 5 分子病理研究的生物大分子不包括 ()A 核酸 B 蛋白质 C 肽链 D 酶类 E 糖类 6.全脑机能的永久性停止称为 A.植物人状态 B.频死状态 C.脑死亡 D.生物学死亡 E.临床死亡第五章 缺氧 一、选择题: 1、 引起肠源性紫绀的原因是 A .一氧化碳中毒 B.亚硝酸盐中毒 C. 氰化物中毒 D.肠系膜血管痉挛 E.肠道淤血水肿 2、 循环性缺氧时血氧指标最具特征性变化的是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B.血氧容量正常 C.动脉血氧含量正常 D.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 3、 支气管哮喘引起的缺氧中下列哪一项血氧指标变化不存在 A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B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D动静脉氧差减小 E静脉血氧分压降低 4、 急性缺氧引起的血管效应是 A冠脉收缩、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B冠脉扩张、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C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扩张 D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E冠脉收缩、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1.A 型选择题 低氧血症是指 A. 血液氧分压低于正常 B. 血液氧含量低于正常 C. 血液氧容量低于正常 D. 动脉血氧含量低于正常 E. 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缺氧时下列哪一项可使氧离曲线右移 A. 红细胞内 2,3-DPG 浓度升高 B. 血液 pH 降低 C. 血液 CO 2 分压降低 D. 血液温度降低 E. 以上都不是 低张性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其动脉血氧分压须低于 A. 12.0kPa ( 90mmHg ) B. 10.7kPa ( 80mmHg ) C. 9.3kPa ( 70mmHg ) D. 8.0kPa ( 60mmHg ) E. 6.7kPa ( 50mmHg ) 某患者的血氧检查结果是:血氧容量 20ml/dl ,动脉血氧含量 15ml/dl ,动脉血氧分压 6.7kPa ( 50mmHg ),动 - 静脉氧差 4ml% ,其缺氧类型可能是 A. 低张性缺氧 B. 血液性缺氧 C. 循环性缺氧 D. 组织中毒性缺氧 E. 混合性缺氧 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叙述,下列哪项不合适 A. CO 和 Hb 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无携氧能力 B. CO 抑制红细胞内糖酵解,使 2,3-DPG 减少,氧离曲线左移 C. 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E. 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 氰化物抑制生物氧化使组织利用氧能力减弱的机制是其 A. 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 B. 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 C. 增高线粒体内膜对 H+ 的通透性 D. 抑制 ATP 合成酶的活性 E. 造成氧化磷酸化脱偶联 最能反映组织性缺氧的指标是 A. 血氧容量降低 B.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C. 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D. 静脉血氧含量增加 E. 动 - 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 支气管哮喘引起的缺氧中下列哪一项血氧指标变化不存在 A.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B. 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C. 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D. 动 - 静脉氧差减小 E. 静脉血氧分压降低 下列哪一项血氧指标的变化不符合严重贫血所致的血液性缺氧 A. 血氧容量降低 B.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C. 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D. 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E. 静脉血氧含量降低 1乏氧性缺氧又称为 A低张性低氧血症 B等张性低氧血症 C缺血性缺氧 D淤血性缺氧 E低动力性缺氧 2严重贫血可引起 A循环性缺氧 B乏氧性缺氧 C血液性缺氧 D组织中毒性缺氧 E低动力性缺氧 3血液性缺氧时 A血氧容量正常、血氧含量降低 B血氧容量降低、血氧含量正常 C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般均正常 D血氧容量、血氧含量一般均降低 E血氧容量增加、血氧含量降低 4循环性缺氧时静脉的 A血氧分压正常、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含量均降低 B血氧饱和度正常、血氧分压和血氧含量均降低 C血氧含量正常、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均降低 D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含量均正常 E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含量均降低 5循环性缺氧可由下列何种原因引起 A大气供氧不足 B血中红细胞数减少 C组织供血量减少 D血中红细胞数正常但血红蛋白减少 E肺泡弥散到循环血液中的氧量减少 6下列何种物质可使低铁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结合氧的导致缺氧的发生 A硫酸盐 B尿素 C亚硝酸盐 D肌酐 E乳酸 7贫血时,血红蛋白低于下列哪一数值则可因心肌营养障碍而出现全心扩大甚至心力衰竭 A11g/dl B9g/dl C7g/dl D5g/dl E3g/dl 8组织中毒性缺氧是由于药物或毒物抑制下列何种细胞酶使递氢或传递电子受阻而引起生物氧化障碍 A溶媒体酶 B呼吸酶 C磷脂酶 D丙酮酸脱氢酶 E,ATP酶 9缺氧时肾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该物质是 A糖蛋白 B磷脂多糖体 C多肽 D阴离子蛋白 E类固醇 10静脉血短路(分流流入动脉可造成 A血液性缺氧 B缺血性缺氧 C瘀血性缺氧 D乏氧性缺氧 E组织中毒性缺氧 11缺氧是由于 A向组织供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 B吸入气中氧含量减少 C血液中氧分压降低 D血液中氧含量降低 E血液中氧容量降低 12正常人进入高原或通风不良的矿井中发生缺氧的原因是 A吸入气的氧分压降低 B肺气体交换障碍 C循环血量减少 D血液携氧能力降低 E组织血流量减少 13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正常,而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变小见于 A心力衰竭 B呼吸衰竭 C室间隔缺损 D氰化物中毒 E慢性贫血 14缺氧引起冠状血管扩张主要与哪一代谢产物有关 A钠离子 B钾离子 C肾上腺素 D尿素 E腺苷 15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是 A心脏 B大脑 C肺 D肾 E胃肠道 第十七章 肾功能不全一、选择题: 1.引起肾前性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原因是: A.低血容量 B.急性肾衰 C.肾血栓形成 D.中毒性肾炎 2.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病人发生最严重的电解质紊乱是: A. 高钠血症 B. 高钾血症C. 低钙血症 D. 低镁血症 3.肾小球过度滤过最终将导致: A. GFR增加 B. 肾小球纤维化与硬化 C. 渗透性利尿 D. 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4.慢性肾功能不全时,最能反映肾功能的指标是: A血浆尿素氮 B血浆尿素氨 C血浆肌酐 D高血钾E肌酐清除率 5.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病的中心环节是: A肾小管原尿反流 B 肾小管阻塞 C 肾毛细血管内凝血 DGFR降低E 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 6.28、急性肾功能不全多尿期,多尿的发生机制是: A 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B新生肾小管功能不成熟C近曲小管功能障碍D 远曲小管功能障碍E 原尿回漏减少 7.尿毒症患者口腔溃疡的发生是由于: A 口腔细菌繁殖B呼吸深快,CO2呼出过多 C酮体增多,丙酮呼出过多D酸类物质产生增多 E肠道产氨增多 ( 1 ) ARI 初期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 肾小管原尿反流 B. 肾小管阻塞 C. 肾缺血 D. 毛细血管内凝血 E. 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 ( 2 ) CRI 最常见的病因是 A. 肾小动脉硬化症 B. 慢性肾盂肾炎 C. 尿路慢性梗塞 D. 慢性肾小球肾炎 E. 肾结核 ( 3 ) CRI 时出血倾向主要是由于 A. 红细胞脆性增加 B. 血小板数量减少 C. 血小板功能异常 D. 促红素生成减少 E. 铁的再利用障碍 ( 4 ) CRI 时,尿相对密度在 1.008 1.012 是由于 A. 肾脏浓缩功能障碍 B. 肾脏稀释功能障碍 C. 肾脏浓缩稀释功能障碍 D. 近曲小管再吸收功能障碍 E. 远曲小管再吸收功能障碍 ( 5 ) ARI 时,引起 GFR 降低的原因不是 A. 皮质内皮细胞肿胀 B. 髓质内皮细胞肿胀 C. 肾小管内皮细胞窗变小,减少 D. 内皮细胞释放舒血管因子减少 E. 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肾毛细血管内凝血 ( 6 ) ARI 时,肾小管细胞损伤的主要机制不是 A.ATP 产生减少 B. 钠泵活性降低 C. 自由基清除减少 D. 细胞内游离钙减少 E. 自由基产生增多 ( 8 )少尿是指 A.1500ml/d B.750ml/d C.400ml/d D.200ml/d E.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310mmol/L310mOsm/(Kg.H2O),血清145mmol/L的脱水 B.失水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280mml/L280mOsm/(kg.H20).血清钠135mml/L的脱水 C.失钠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310mml/L310mOsm/(kg.H2O),血清钠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280mml/L280mOsm/(kg.H2O),血清钠,145mmol/L的脱水 E.失钠145mml/L,其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类型是 A.等渗性脱水 B.水中毒 C.高渗性脱水 D.水肿 E.低渗性脱水 15.高烧患者出汗多,呼吸增快易出现 A.高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低钠血症 16.低渗性脱水时,首先出现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C.血浆渗透压增加 D.组织间液渗透压增加 E.细胞外液渗透压正常 17.低渗性脱水时主要脱水部位是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浆 D.淋巴 E.细胞内外液 18.低渗性脱水的婴儿发生皮肤弹性降低眼窝凹陷,前囟下陷主囟下陷主要是由于 A.血容量减少 B.细胞内液减少 C.淋巴减少 D.组织间液减少 E.细胞外液减少 19.下列哪一类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早期易发生休克 A.低渗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 C.水中毒 D.低钾血症 E.高钾血症 20.低渗性脱水时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A.细胞内,外液均减少,但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 B.细胞内液并未丢失,主要是细胞外液明显减少 C.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仅丢失血浆 D.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仅丢失组织间液 E.细胞内外均明显减少 21.不同类型脱水的分型依据是 A.体液丢失的总量 B.细胞外液丢失的总量 C.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D.细胞外液的胶体渗透压 E.细胞内液丢失的总量 22.给严重低渗性脱水患者输入大量水分而未补钠盐可引起 A.高渗性脱水 B.等渗性脱水 C水中毒 D.低钾血症 E.水肿 23.下列哪一项不是低钾血症的原因 A.长期使用速尿 B.代谢性酸中毒 C.禁食 D.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E.代谢性碱中毒 24.急性轻度低钾血症对心肌组织的影响是 A.心肌兴奋性增高,传导性增高自律性增高,收缩性增高 B.心肌兴奋性增高、传导性降低、自律性增高、收缩性增高 C.心肌兴奋性降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降低、收缩性降低 D.心肌兴奋性增高、传导性增高、自律性降低、收缩性降低 E.心肌兴奋性降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增高、收缩性增高 第十四章 心功能不全 一、选择题: 1.心力衰竭最特征性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是: A.肺动脉循环充血 B.动脉血压下降 C.心输出量降低 D.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大 E.体循环静脉淤血 2.下列哪种疾病可引起低输出量性心衰 A甲亢症 B严重贫血 C心肌梗死 D脚气病(VitB1缺乏) E动-静脉瘘 3.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右室前负荷增大 A肺动脉高压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关于调酒师考试的流行饮品新趋势-试题及答案
- 2002专业设计合同范例
- 公司订立合同样本作用
- 个人兼职会计劳务合同样本
- 亚铝型材订单合同样本
- 修补房子合同标准文本
- 2025企业内部股权转让合同争议
- 简单抵押的合同范本
- 2025至2030年中国单轴自动裁切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单相多功能电能表检定装置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北京稻香村招聘考试真题
- 2025年4月自考1504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押题及答案
- 两台37kW三相交流电动机的动力配电柜设计
- 拖欠房租起诉书【5篇】
- 医院临时用药申请表
- 农民合作社财务报表(专业应用)
- T∕CIS 71001-2021 化工安全仪表系统安全要求规格书编制导则
- 第4章-3D构型图-Chem3D
- 第六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
- 预制梁质量控制要点及注意事项手册
- 校园避震有办法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