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提纲201401208.doc_第1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提纲201401208.doc_第2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提纲201401208.doc_第3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提纲201401208.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建史复习(绪论至礼制建筑)2014-2015春画简图并解释侧脚 :为使建筑有很好的稳固性,将檐柱柱脚外向抛出,柱头向内收进,檐柱向内倾斜的做法梭柱:柱子上下两端缩小生起: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曲线的做法抱厦:记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一间或三间象眼:台阶侧面的直角三角形部分,许多象眼还做层层凹入的处理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市建筑。下为方形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礓碴:古代汉族建筑中用砖或石砌成的锯齿形斜面的升降坡道。是将砖石打侧,以其梭角所砌成的斜道,给人和马车登上台基。减柱造 古代建筑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金柱的做法廊院:廊院是一种建筑形式,其在中轴线上设置主建筑和次要建筑,在两侧用回廊把建筑链接起来,形成院落当心间:建筑物的中间一间哑巴院:明清陵制。在皇帝陵方城和宝顶之间,院的北边是月牙城,实际上是一道墙,在月牙城正中贴砌一座影壁,影壁为黄琉璃瓦顶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月梁:天花下的明袱坞堡: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杪:宋代斗栱出一跳华栱称为一抄或出一卷头坐斗:位于一组斗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绪论1. Sir B. Fletcher 在比较建筑史中的“建筑之树”所反映的主要观点:欧美中心论2. 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主要成员:朱启钤任社长,梁思成、刘敦桢、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等3. 画出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形式、等级:中国传统屋顶共分九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十字脊顶、盝顶、盔顶。在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常用的屋顶有六种:硬山顶、庑殿顶、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攒尖顶。4. 两种主要的结构形式及优缺点:穿斗式和抬梁式。书P45. 各朝代著名工官、巧匠。书P15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木构知识6. 现知最早的四合院实例是: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布局形式:二进院落。日字型。P23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P17 7. 阙的定义及其作为原型演变出了哪些建筑?两边的望楼或墓道外的石牌坊。8. 中国最早的礼制城市?曹魏都城邺城9. 清代皇家园林中的三山五园是指? 香山,万寿山,玉泉山。 圆明园 长春园 绮春园 春熙院 熙春园 ,统称五园。10考工记匠人营国相关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天11.最早的城市图的名称、时代 平江府图 南宋12.营造法式作者?此书编纂目的?“材分制”中的基本单位是?作者李诫 目的: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13.宋和清,建筑模数的基本单位都是什么?各分几个等级?14.殿堂型构架特点,平面分槽方式?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采用水平分层做法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斗拱形成整体铺作层充分发挥都跟你过得结构机能,构架做法复杂。 分心槽 单槽 双槽 金箱斗底槽15.唐宋铺座分类及其所对应的清式斗拱名称;宋式铺作出跳与铺作的关系?宋式铺作的构件名称?唐至清斗栱的大小与疏密的演变趋势宋代:柱头铺作 转角铺作 补间铺作 阑额 清代:柱头科 角科 平身科 额枋宋式铺作出跳:一跳:宋式斗拱每出挑出一层为一跳 一铺: 每增高一层为一铺出一跳为之四铺作:自下而上层叠为栌斗,华栱出一跳,耍头木衬方头共四铺,称四铺作宋式铺作分件 斗 栱 昂 枋16.唐宋铺作对于偏心造计心造的倾向。17.大木大式、大木小式、大木作、小木作18. 举折与举架的区别举架先确定步架距离举折先确定步架距离和整个举架高度。举架先檐檩开始,自下而上举折先脊椽开始,自上而下。举架折线一次完成举折不能一次完成(依次降低各缝椽的位置定出)。19. 清式彩画种类、名称 和玺彩画 旋子彩画 苏轼彩画20.中国各时代古代木构技术的演变城市建设21.中国古代城市选址的地理观念1择中观 2体国经野,度地卜食 3国必依山川,半山腰为佳 4设险防卫 5水陆交通要冲22 隋大兴唐长安规划特色?设计者1 规模宏大规整 2功能分区明确3 宫殿采用邺城式分布 4反映封建都城的本质 5规划过于理想脱离实际 6对日本 渤海等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23 元大都特色、设计者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的传统手法(1) 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线对称布置(2)左祖右社,前朝后市2整体的方格道路网系统3完善的上下水道4规划与建设是经过周密计划设计者24 元明清北京城演变25明清北京城布局及故宫中轴线建筑序列(画图)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教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附后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城制中轴线序列:从外城的南门永定门开始经过天坛和先农坛之间内城正阳门-皇城天安门-端门宫城午门及六大宫殿-北门-景山直到北边的钟楼鼓楼宫殿、坛庙、陵墓26. 明十三陵主体建筑序列 神道碑亭-隆恩门-隆恩殿-陵寝门-二柱门-石台-石供-门成名楼哑巴院-宝城石碑坊-大红门-神功圣德碑-望柱石像生-龙凤门-石道桥27. 陵寝发展沿革1.夏商周时期墓而不坟,不封不树,设有棺椁(井干式),四出羡道,人殉深埋,上建有祭祀堂。2.春秋战国时期a.严格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庄严肃穆b.享堂高居c.等级有序d.有封土 3.秦汉时期秦汉皆兴厚葬,均于墓室的地面上起巨大的夯土台为陵园,外围以数重围墙。西汉帝陵地下部分基本为土坑,以“黄肠题凑”为墓室,较少用砖石;东汉起,普遍用砖石,早期为梁柱结构,后期用拱券结构。 4.魏晋南北朝于神道两侧立碑,神道柱,麒麟或避邪各一对,不设享堂,规模变小。5.隋唐五代时期“以山为陵”,把帝王的陵墓修建在山体内,既经济,又能借助山体的高大来突出陵墓的气势,同时还在帝陵前依次排列有功臣贵戚的陪葬墓。 6.宋辽金时期与唐朝诸陵的尺度与石像生的数目和种类相差很大,宋陵则比较整齐划一,形制基本一致,尺度与石像生的数目,诸陵也出入不多。宋陵规模较唐陵小,明显根据风水观念来选择地形。7.明清时期结合唐宋优势,以神道为引导空间并加以发展,以山为陵和在地宫上建半球形状的夯土台,形成新的型制。明清两代皆选择自然山水形胜之处,以山为背景,在地宫上建半球形状的夯土台,称为“宝顶”,宝顶四周环以围墙,为“宝顶”。宝顶正门上建门楼,为“明楼”,明楼下的方形城台称为“方城”。28唐帝陵的特点1利用天然山丘 2山势与建筑紧密结合 3利用中轴线展开形成空间序列的传统手法4神道长达数公里加强引导作用,使用石像牌坊等建筑小品29. 明清北京主要坛庙的方位及布局天坛的规制仍然存在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30简述我国古代宫殿发展各阶段的特点1 茅茨土阶原始阶段 夏商 2盛行高台宫室阶段 西周战国 3宏伟的前殿和公园相结合的阶段 秦汉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隋-清31“三朝”的演变1唐宋三朝独立成组2元朝-工字殿形制 3,明朝同在一个三级的工资形台基上32南朝建康宫的特色;宫省禁的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