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评价检测(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评价检测(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评价检测(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评价检测(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评价检测(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评价检测(六) (90分钟100分)一、积累与运用(20分)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1)沿溯阻绝()(2)略无阙处()(3)念无与为乐者()(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5)四时俱备()(6)吞天沃日()(7)良多趣味()(8)披发文身()答案:(1)顺流而下(2)通“缺”,中断(3)考虑,想到(4)高(5)四季(6)用水淋洗(7)实在,确实(8)画着花纹或图案2.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b.至于夏水襄陵c.相与步于中庭d.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解析】选b。该项中“于”和“至”组成短语“至于”,是“到了”的意思。其他三项都是“介词,在”。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2)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译文:(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答案:(1)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趣味。(2)不久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3)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的人!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b.实是/欲界/之仙都c.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解析】选d。正确的停顿应为: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5.下列作家、作品、朝代连线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晋代b.渡荆门送别李白唐朝c.水经注郦道元北魏d.观潮周密三国【解析】选d。周密应为宋代人。6.按要求默写。(3分)(1),带月荷锄归。(2)登临吴蜀横分地,。(3),归雁入胡天。(4)衣沾不足惜,。(5)王维的使至塞上中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为:,。答案:(1)晨兴理荒秽(2)徙倚湖山欲暮时(3)征蓬出汉塞(4)但使愿无违(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7.(2014滨州中考)综合性学习。(4分)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汉字遭遇书写危机不再是危言耸听。键盘录入、网络语言流行等使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的现象开始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人身上。(1)请给以上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0字。(2分)答:材料一:在当代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只是一味注重考试成绩,认为只要分数高,成绩好就可以了,至于书写的问题,根本没有兴趣,也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对于汉字书写有着如此“冷漠”的反应,那么字能不能写好也就可想而知了。材料二:现在的语文教学在不断创新,从以前的读写背为主向注重理解过渡,这是好事,但是不能把前者完全剔除。学校里,学生写的作业很多,但沉下心来写字的很少,老师讲课也大多以ppt为主,很少用粉笔板书,这都很难帮助学生对文字进行深刻理解。(2)请根据以上材料,提出两条建议,来改善当前汉字书写的不良状况。(2分)答:答案:(1)汉字遭遇书写危机(2)示例一: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加大对汉字书写的考查力度。示例二:创办一些以汉字书写研究为主的社团,培养师生对汉字书写的爱好。示例三:举办类似“汉字听写大赛”的活动,培养师生在汉字书写方面的兴趣。(或举办书法讲座,举办毛笔字、钢笔字书写展览或评比等活动)示例四:掌握汉字工具性特征的同时,加强汉字演变和汉字符号背后的文化底蕴教育。二、阅读品悟(40分)(一)(2014日照中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4分)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8.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尾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2分)答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思乡9.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2分)答:答案:“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二)(2012温州中考)阅读三峡,完成1012题。(10分)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1)不见曦月()(2)沿溯阻绝()(3)或王命急宣()(4)每至晴初霜旦() 答案:(1)日光,文中指太阳(2)逆流而上(3)有时(4)早晨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答案: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12.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3分)答:【解析】本题考查结尾语句的作用。结尾句写渔歌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答案: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三)(2014福建模拟)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0分)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3.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2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b.是日更定矣问今是何世c.问其姓氏望其旗靡d.强饮三大白而别乃记之而去【解析】选b。b项中“是”分别为“指示代词,这”和“判断动词,是”。a项中“绝”均为“消失、停止”;c项中“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d项中“而”均表顺接。14.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余拏一小舟()见余,大喜曰()及下船()客此()答案:撑(船)非常,十分等到客居1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4分)答:答案: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16.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解析】选c。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四)(2014株洲模拟)阅读下文,完成1719题。(6分)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注】本文选自苏轼文集。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答案: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18.翻译句子。(2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答案: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19.请谈一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答:【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联系作者被贬谪的背景,紧扣作者赏月的心情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思考作答。答案: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的淡淡哀愁,面对挫折的豁达。(五)(2014嘉兴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徙 木 偾 表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选自容斋随笔,作者洪迈)【注】偾表:放倒标帜。20.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1分)吴 起 治 西 河 欲 谕 其 信 于 民 夜 置 表 于 南 门 之 外。答案: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有一人徙之,辄予金()来谒吴起()予谓鞅本魏人()答案:就,便拜见认为2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解析】选d。均“表承接”。a.在/比;b.代词,代指木杆/动词,到;c.于是/竟然。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译文:【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回答时应将重点词语“往”“赏”“而已”“何”“伤”的意思准确译出来。答案:(我)去放倒表杆看看,最多得不到奖励罢了,有什么关系呢?24.商鞅徙木和吴起偾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从商鞅徙木和吴起偾表的故事中不难看出他们都是怎么说就怎么兑现,让百姓信任。答案:必须说到做到,才能真正取信于民。附【译文】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他怕百姓不相信国家的改革法令,于是招募民众搬走三丈长的木杆,赏给他五十两银子。当有人搬走后商鞅马上兑现,并且在同时颁布了变法政令。魏国的吴起在担任西河长官时,为了取信于民,在一天夜里派人在都城南门外竖立一根表杆,并在城中公开宣布:“谁能将这根表杆推倒,就让他当长大夫。”百姓听到后互相说:“这一定不是真的。”有人说:“(我)去放倒表杆看看,最多得不到奖励罢了,有什么关系呢?”于是就去推倒了表杆,来拜见吴起,吴起则当即任命他为长大夫。自此以后,魏国军民对吴起实行的法令不再有所怀疑了。我认为,商鞅本来是魏国人,他的做法大概仿效了吴起的计谋,而吴起立木示信的首创之功,却未流传下来,很少为人知道。三、写作(40分)25.请以“你听,那声音多美!”为题作文。要求:要有真情实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