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一历史 百家争鸣 华东师大版教案 华东师大版.doc_第1页
云南省高一历史 百家争鸣 华东师大版教案 华东师大版.doc_第2页
云南省高一历史 百家争鸣 华东师大版教案 华东师大版.doc_第3页
云南省高一历史 百家争鸣 华东师大版教案 华东师大版.doc_第4页
云南省高一历史 百家争鸣 华东师大版教案 华东师大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高一历史 百家争鸣 华东师大版教案 华东师大版一、内容解析:1、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知道早期的儒学的形成,以及孔子的主及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到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及老庄的思想主张;法家思想的特征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的思想;墨家思想的特征及其主要思想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对当时及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2、解析本课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这个专题的第一课,本课在本专题中具有总起的作用,后面的三节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和演变。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当时社会大变革想适应,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思想家们探讨治国治民的理论,研究国家的产生于形成,探索宇宙与人类的起源。总之对社会和对世界都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吧。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有儒家墨家、兵家、阴阳家、道家、法家等。本课主要讲授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百家争鸣所形成的一些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目标:(1)掌握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2)掌握早期儒学的形成及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观点和主张。(3)掌握道家、法家、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2、解析:(1)通过阅读相关的史料和材料总结归纳各个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主张,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2)通过观看相关的视频感受当时的社会大变革,通过情景再现加深学生对大变革社会产生百家争鸣思想局面的认识和理解。(3)通过纵向的比较,加深学生对统一思想流派在不同时期发展的表现,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4)通过设置探讨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三、教学方法及设计思想1运用大量的图片和历史资料、材料有效的开展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下的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多媒体教学。2、课堂上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探究相结合,课前自主学习与课堂合作学习相结合。采取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做到师生共同总结、提升与拓展。四、教学情境设置(一)教学基本流程百家争鸣思想形成的背景原因各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百家争鸣局面的影响(二)教学情境导入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面对当时的实惠大变革,各个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治国、治民的理论,形成了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局面。今天我们就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为代表进一步学习百家争鸣的思想家和他们各自的主张。新课讲授一、百家争鸣问题1什么是百家争鸣?概念: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汉初司马谈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班固则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争鸣”说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学派道家儒家代表人物老子孔子墨家墨翟儒家孟轲 荀况道家庄周法家李悝 商鞅 韩非名家惠施 公孙龙阴阳家邹衍纵横家张仪 苏秦兵家孙膑 吴起农家许行杂家吕不韦问题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百家争鸣的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1、孔子创始人图片展示孔子的生平及主要成就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主张与成就a、思想主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活动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说出孔子思想的含义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什么是仁?)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仁在政治上的推行)材料四 敬鬼神而远之。(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评价: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c、“爱人”但是有阶级性的。活动探究2:阅读下列材料:子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据材料,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孔子“仁”的思想有何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文化?主要内容:谦慎、宽容、守信、灵敏、宽厚。主要目的:协调社会人际关系,促进人类自身发展。在当今社会,儒学思想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都有积极意义。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瑰宝,我们要吸其精华为今所有,并将其发扬光大。“礼”的学说: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b、教育方面: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c、整理文献: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思考: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2、孟子继承发展生平及地位: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思想主张a、政治主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b、伦理观: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3、荀子丰富完善生平: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50岁到齐国游学,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主张:a、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b、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c、伦理观: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评价:a、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成为“显学”。b、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阅读材料,比较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史料1:有关孟子的思想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史料2:有关荀子的思想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思考:荀子的“性恶论”及其与孟子“性善论”的比较 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好逸逐利,如果顺其发展,就会天下大乱,因而要有道德和制度的约束。这种道德和制度的集中体现,就是“礼”。 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尧舜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后,人仍然可以成为尧舜。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殊途同归。荀子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为什么一般还是把他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讲析:荀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他基本上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但他的学说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知识扩展】稷下学宫中国的学术盛世稷下学宫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同时,它还明显地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 稷下学宫位于齐国都今山东临淄西门外,大约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历时一百四十余年,繁盛时达“数百千人”。当时各国著名的文学游说之士多曾先后或长期在此著书讲学,互相切磋驳难,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其规模之大,人员之众,阵容之强,历史之久,史所罕见。当时云集了众多学者,如孟子、荀子等。 齐国统治者开放的学术政策,加上文人学士在社会变革时觉醒的主体精神,积极的创造意识标新立异的理论勇气,促成了稷下学宫的繁荣昌盛,推动了整个中国先秦学术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也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道家:老庄之学 1道家学派的整体特点 老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2道学的奠基:老子(1)生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经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孔子曾经专门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方面的知识。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2)基本思想主张:a、万物起源和演变:“道”。b、朴素的辨证法思想;c、消极悲观的态度。 思考:材料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材料二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材料一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提示:事物总是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以柔克刚(2)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评价材料二观点。问题探究: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3道学的形成庄子(1)生平: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 (2)基本思想主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三)法家思想1法家的出现及其在各国推行的变法 (自主阅读)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形势下,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 战国前期的法家人物纷纷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主要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等,其中商鞅变法最为有名。 a、李悝变法的主要措施 李悝在魏文侯时期任相,采取了一系列变法措施: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他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b、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商鞅在秦国两次实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为保证国家的财源和兵源,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编户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连坐告奸,以加强中央集权;燔诗书,明法令,禁止游学游仕,想做官就要学习律令,以吏为师。 2、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 战国时期法家的不同流派: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重“法”、重“术”(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人主的权势)的不同学派。重难疑点解析:法家的“法“术”“势”的理解。“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臣民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以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废黜,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和提升。“势”主要是指“权重住尊”的权势、威势。韩非等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有了权势也要造势,形成威严、威势。秦始皇为自己正名,后世皇帝都要人们喊万岁、万万岁,等等,都是要造势。韩非的思想主张: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哲学方面。 3影响: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课堂探究: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四)墨家的主张1墨家的风气:组织纪律严密;刻苦俭朴和自我牺牲;讲求实际功利 2墨家的基本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3墨家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贡献(自主阅读) (1)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他提出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这就是有名的“三表法”。 (2)墨子提出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4“墨辩”学派及墨家学派的湮灭 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专门探讨逻辑学,历史上称之为“墨辩”学派,也称后期墨学。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了。三百家争鸣局面的影响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五、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当时社会大变革想适应,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百家争鸣所形成的一些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六、目标检测题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思想。配餐作业a组题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原因有()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a.都正确b.都不正确c.正确,不正确d.正确,不正确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分别从思想、政治、文化方面阐述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而所说的不符合史实,诸子百家的思想很多是唯心主义,故选d。答案:d2.由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已于2010年元月22日首映,片中南子问孔子:“听说你常讲仁者爱人,那个人字里面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呢?”下列对“仁者爱人”理解不正确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c.苛政猛于虎也d.兼相爱,交相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兼相爱,交相利”体现的是墨家的兼爱思想,与题意无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爱护,待人宽容,统治者的以德治民等。答案:d 3.(2010广州模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段论述当出自 ()a.儒家 b.道家c.法家 d.兵家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意思是: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因此这体现儒家中“仁”的思想,故选a。答案:a4.自1985年把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以来,到2010年我们已经度过了25届教师节。可是近来有网友建议,把每年9月10日的教师节改在孔子的诞生之日,主要是因为孔子()a.主张“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和教育实践b.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c.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d.主张“民贵君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这个建议是基于孔子对教育的巨大贡献,选a。答案:a5.(2010宿迁模拟)西南旱情牵动着世人的心,2010年3月20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来到云南村民王顺生家,王顺生老伴起身,想进屋倒茶水,温总理微笑着婉拒:“我不能喝你的水,运来一点水不容易。”20日晚上,温家宝分别主持召开基层抗旱救灾工作座谈会,指出,抓好抗旱救灾工作,要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在我国古代先哲中,第一次将民的地位、作用提到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a.孔子 b.孟子c.庄子 d.韩非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将民的地位、作用给予充分的提高,故选b。答案:b 6.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四项皆符合题意。答案:d7.汉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体现了统治策略的变化与调整,从“无为而治”到“独尊儒术”体现了时代的变化,选b。答案:b8.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有善质而未能善”,说明其主张“性本善”;“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说明其主张“君权神授”,应选d。答案:d9.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a.“天人感应”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大一统”的主张d.“三纲五常”学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皇帝这样做是为了宣扬“天子受命于天”,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这是“天人感应”学说,选a。答案:a10.(2010南京调研)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信息不包括()a.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b.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c.汉代统治者通过教育促进儒学的传播d.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理解能力。西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但不是唯一思想,a错误,其余三项均正确。答案:ab组题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论语颜渊材料2: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材料3: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材料4: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008年9月27日至29日,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孔子文化节期间在山东曲阜隆重举行。儒学经典论语中的五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请回答:(1)四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2)材料1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3)材料2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4)论语中的五句话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理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归纳能力。第(1)问在把握每个材料中心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第(2)问材料强调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第(3)问材料体现了“君”与“民”的关系。第(4)问在理解五句话的含义的基础上分析。答案:(1)民本、人文思想。(2)关键:取信于民。统治者应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3)“民贵君轻”的观点。统治者应“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4)理念:团结友爱,崇尚道德,和睦相处,和平发展。12.2009年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由孔子引起的中国思想界的重大变革,至今仍然在影响着我们。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材料2:(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3: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第(1)问在把握三则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第(2)问从材料中即可找到答案。第(3)问应运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3)秦朝“焚书坑儒”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影响,但也发展了儒学,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与儒学的发展。c组题 完成教辅上的相应练习学案设计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班级: 学号: 姓名 专题一 第一讲 百家争鸣 一、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和主张;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二、重点和难点:重点: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难点: (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解析。在诸子百家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理解。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在学习百家争鸣局面的意义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三、目标检测题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思想。配餐作业a组题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原因有()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a.都正确b.都不正确c.正确,不正确d.正确,不正确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分别从思想、政治、文化方面阐述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而所说的不符合史实,诸子百家的思想很多是唯心主义,故选d。答案:d2.由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已于2010年元月22日首映,片中南子问孔子:“听说你常讲仁者爱人,那个人字里面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呢?”下列对“仁者爱人”理解不正确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c.苛政猛于虎也d.兼相爱,交相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兼相爱,交相利”体现的是墨家的兼爱思想,与题意无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爱护,待人宽容,统治者的以德治民等。答案:d 3.(2010广州模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段论述当出自 ()a.儒家 b.道家c.法家 d.兵家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意思是: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因此这体现儒家中“仁”的思想,故选a。答案:a4.自1985年把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以来,到2010年我们已经度过了25届教师节。可是近来有网友建议,把每年9月10日的教师节改在孔子的诞生之日,主要是因为孔子()a.主张“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和教育实践b.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c.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d.主张“民贵君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这个建议是基于孔子对教育的巨大贡献,选a。答案:a5.(2010宿迁模拟)西南旱情牵动着世人的心,2010年3月20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来到云南村民王顺生家,王顺生老伴起身,想进屋倒茶水,温总理微笑着婉拒:“我不能喝你的水,运来一点水不容易。”20日晚上,温家宝分别主持召开基层抗旱救灾工作座谈会,指出,抓好抗旱救灾工作,要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在我国古代先哲中,第一次将民的地位、作用提到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a.孔子 b.孟子c.庄子 d.韩非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将民的地位、作用给予充分的提高,故选b。答案:b 6.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四项皆符合题意。答案:d7.汉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体现了统治策略的变化与调整,从“无为而治”到“独尊儒术”体现了时代的变化,选b。答案:b8.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有善质而未能善”,说明其主张“性本善”;“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说明其主张“君权神授”,应选d。答案:d9.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a.“天人感应”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大一统”的主张d.“三纲五常”学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皇帝这样做是为了宣扬“天子受命于天”,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这是“天人感应”学说,选a。答案:a10.(2010南京调研)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信息不包括()a.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b.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c.汉代统治者通过教育促进儒学的传播d.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理解能力。西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但不是唯一思想,a错误,其余三项均正确。b组题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