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讲解与例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讲解与例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讲解与例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讲解与例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讲解与例题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在儒家文化的大河中,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继往开来,高举着“仁政”“民本”的大旗,奔波于各诸侯间的黄尘古道上,想以自己单薄的力量阻止那些“非义”的战争;他著书立说,阐释着自己“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仁者无敌”的政治观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历史湮没了黄尘古道,而他的思想凝聚成了光照万世的孟子。学习孟子的文章,一要了解其思想,二要学习其论辩方法。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游说梁惠王的一篇说辞。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时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混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和政治理想。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这其中就有孟子。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说明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同结果。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样一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其学说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四书五经”,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弃甲曳兵数罟洿池豚彘庠序孝悌饿莩数数罟好好战数口之家友好丧养生丧死畜牲畜灰心丧气畜牧2.识通假无失其时(“无”通“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_”)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_”)3解多义4辨活用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谨庠序之教(_)然而不王者(_)王无罪岁(_)5分古今例句古义今义河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兵弃甲曳兵而走走或或百步而后止谷谷不可胜食也养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岁非我也,岁也6.明句式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_)非我也,兵也(_)未之有也(_)申之以孝悌之义(_)7积名句谨庠序之教,_,_。(2010浙江高考)答案:1ywzhtcshsngsnggtnxing piohohochx2毋斑途3密/几,几个/屡次/数量/列举罪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恶人/厉害/凶恶的希望/观察/盼望/向远处看/念头/农历的每月十五日/有声望的这样/表转折,然而对于/到/比/在/跟、与4名词活用为动词,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名词活用为动词,为王名词活用为动词,归咎,归罪5河:黄河泛指所有的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不幸的(形容死亡、灾难等现象,跟“吉”相对)兵:武器战士,士兵走:逃跑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有的人或者泛指粮食 谷类作物供养活着的人保养身体年成表示年龄的单位6判断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7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点评:这是梁惠王见到孟子后提出的首个问题,问题的关键点是“增加人口”。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各诸侯国都希望人口增多,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了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了大量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梁惠王希望更多的人民归附自己,他将自己的做法与邻国君主比较,认为自己国家比邻国的政治好多了,可是依然“民不加多”。因此,梁惠王见到孟子便直接把话题放在人口上面。可见梁惠王想知道“民不加多”原因的迫切心情以及追求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政治雄心。2王好战,请以战喻。点评:孟子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何也”的问题,没有正面加以回答,而是剑走偏锋,说“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七个字,可以分为两层:“王好战”三字为第一层,高度概括了梁惠王的特点,也暗示了当时是诸侯角力的时代,是梁惠王希望“民加多”的时代,这个时代不喜欢“仁义”之说,这也正是孟子学说陷入窘境的原因;第二层是“请以战喻”,“喻”什么?当然是“喻”梁惠王的做法,这样孟子又把话题引到了梁惠王的问题上,孟子善于投其所好、因势利导,时时把握谈话的主动权,可谓“游说有术”。孟子的语言艺术在这七个字上可见一斑。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点评:这一段文字,是孟子在提出“王道之始”后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用通俗的说法就是:五亩住宅的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这是孟子提出进一步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从小面积住宅的种植到大面积的田地耕种,从家禽的饲养到家畜养殖,从衣服到食物的准备,从老人到孩子的生活,可谓全面而具体。这与“王道之始”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吸引力。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点评:这段文字阐述了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性,同时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1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要抛开梁惠王的问题,而讲“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提示:孟子听到梁惠王的发问后,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讲了一个“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变答为问,变被动为主动,牢牢地吸引住了谈话的对方,并使之按自己的思路走。而“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问题,对于“好战”的梁惠王来说,不但有吸引力,而且也十分简单。熟知兵法的梁惠王自然会回答:“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一旦梁惠王作出正确的回答,孟子就牢牢地把握了主动权,为本次辩论的胜利打下了基础;而且以此巧妙地回答了梁惠王的疑问,言外之意是:你虽然知道“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但这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扩张土地、敛取资财的需要罢了,这和其他诸侯国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推行“仁政”,梁惠王的所谓“尽心”于国并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2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救灾措施与今天我们的救灾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样看待梁惠王的救灾措施的?提示: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做法,动用大量劳力物力,为饥荒的百姓解决了眼前的问题,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他只顾解决眼前问题,没有从全局、长远来规划。百姓基本的养生丧死问题都没根本解决,终究也不能过稳定安宁的生活。今天,我们面对灾荒和贫困,不再只是一味地捐款捐物,而是理性地给予扶助,协助他们自己重建家园,靠自己的努力走出贫困。3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的观点是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吗?提示:孟子在这里所讲的与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相似的。在孟子之前,我们的古人就提出过“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之类的说法,管子荀子庄子中也有相近的表述,可见古人已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但应该明白,古人提出这种观点,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而提出的,其目的不只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二者出发点略有不同。严密的逻辑生动的譬喻孟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大师,而且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善于在谦和逊让中蓄势,在生动譬喻中设圈套。进步的思想主张加上无与伦比的语言艺术,使他的论辩有力,令对手心悦诚服,这在本文中可见一斑。本文逻辑严密。陈述“仁政”主张时,孟子先说明“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进而又用“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来说明施政的进一步要求,先养后教,既让人民无冻馁之苦,又在生活安定的基础上施以教化。从“王道之始”说到“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论述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产生了“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文章三个部分的末尾,依次是“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全文各部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运用比喻,能够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生动,富于文学情趣,于机智幽默之中,突出事物的本质。如孟子说:“王好战,请以战喻。”然后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揭穿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所谓“尽心”措施,同别的国君一样没有真正爱人民,只是程度不同,并无本质的区别。文章最后,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又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首尾两处,都能根据对方特定的条件好战来设喻,既能激发对方的兴趣,又能因势利导地阐明事理。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曳兵(y)鸡豚(tn)数罟(g) 洿池(ku)b宅院(zi) 遗憾(hn)桑树(sng) 家畜(ch)c庠序(xing) 孝悌(d)颁白(bn) 绸缎(chu)d狗彘(zh) 饿莩(pio)归顺(gu) 虐政(n)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c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d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这样。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二、阅读理解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弃甲曳兵而走兵:武器。b养生丧死无憾 憾:遗憾。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抢夺。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7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8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答案:1d思路解析:a项,“洿”应读w;b项,“宅”应读zhi;c项,“悌”应读t。2d思路解析:d项,“斯”,则、那么。3d思路解析:a项,“耳”,句末助词,与“焉”“矣”重叠使用,加重语气;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b项,“然”,代词,这样;表转折,然而。c项,“如”,动词,像;连词,如果。d项,“则”,都是连词,那么。4d思路解析:d项,“然而”古今意思不同,文中是两个词,“然”的意思是“这样”,“而”连词,表示转折;今义,“然而”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连词。5c思路解析:c项,“夺”,耽误。6a思路解析:a项,“之”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于”,介词,引出动作趋向的对象,到;介词,表比较。c项,“以”,介词,凭借;介词,因为。d项,“也”,助词,句末表示肯定;助词,句末表示判断。7d思路解析:d项,“终极理想”的说法是错误的,文章原文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是“王道之始也”。8思路解析:在这三句话中,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的用法:“无如”,没有像;“无望”,不要期望;“养生丧死”,供养活着的人,为死了的人办丧事。参考答案:(1)看看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2)大王您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期望你的臣民比邻国多了。(3)粮食与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忧郁的老儒 天一我是在一个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静。寂静中,我直视着孟子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种被称为“忧郁”的东西。孟子的思考极为缜密,孟子曾提出一种关于“人”的行为的准则:“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虽然,孟子对人的行为准则的诠释,并没有超越孔子的“仁”和“道”。但最重要的是,他将孔子侧重个人修养的“仁”和“道”,发展为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曾天真地幻想过这样的一种小康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我想他的这些想法在当时一定遭到许多人的冷嘲热讽,可他全然不顾,他坚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无疑,孟子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思想家。但这种思想,源于他对当时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暴政肆虐的思考。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孟子的这些思想,是许多思想家所不能及的。虽然,孟子满肚子的治国韬略,虽然他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说诸侯,可无人采纳他的意见,以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他只得在65岁以后,沮丧地退居老家,也像孔子一样授徒讲学。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了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到一个顶着天的“人”。这“人”,充满着一种叫做刚烈的东西,他远远不像孔子那样“温良恭俭让”。当生与义不能兼得时,他宁可取义,也无意苟且偷生;当死与不义不能同避时,他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舍生取义”,看似简单的四个字,令人读出的却是昂昂乎的浩然正气。它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把这些文字存放在历史中,历史为之而光彩;把它们拿出来放到现在,依然充满了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为持久的。孟子不须忧郁。本文不落窠臼,独辟蹊径,先抑后扬,从“忧郁”和“不须忧郁”这个角度来写孟子,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高贵忧郁气质和品格的分析与赞美上,写出作者心目中真实的孟子:年迈孱弱的身躯、高屋建瓴的学说、心忧天下的情怀、天真纯洁的理想、积极入世的思想、矢志不渝的精神、铮铮不屈的铁骨、舍我其谁的凛然正气读着这些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对孟子唯有崇敬!孟子是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