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安县龙潭峡索道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优秀环评报告)_第1页
河南省新安县龙潭峡索道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优秀环评报告)_第2页
河南省新安县龙潭峡索道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优秀环评报告)_第3页
河南省新安县龙潭峡索道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优秀环评报告)_第4页
河南省新安县龙潭峡索道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优秀环评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 1总论 1 1.1 评价项目由来 1 1.2 编制依据 2 1.3 评价对象 3 1.4 评价目的 3 1.5 评价范围 3 1.6 评价时段 4 1.7 评价 等级 4 1.8 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的 环境影响 表现形式 4 1.9 评价重点 4 1.10 生态的影响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4 1.11 生态保护及污染控制目标 5 1.12 评价标准 5 2建设项目概况 6 2.1 建设项目的名称、地点及建设性质 6 2.2 建设规模、工程主要内容 6 2.3 规划设计原则 8 2.4 土地利用情况及景区规划 8 2.5 工程施工方案 9 3工程分析 10 3.1 施工期间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0 3.2 运行期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1 3.3 环境影响因子筛选 11 3.4 工程实施的 环境影响防护和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12 4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14 4.1 地理位置 14 4.2 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分析 14 4.3 社会环境状况 21 4.4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1 4.5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23 4.6 水土流失 现状分析 25 4.7 其他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 26 5生态影响预测 26 5.1 预测内容及预测方法 26 5.2 预测结果及其分析和说明 29 6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 30 6.1 建设项目生态影响特征 30 6.2 建设项目生态影响 的范围、程度和性质 30 7工程实施对生态影响防护和环境恢复方案 31 7.1 污染防治措施 31 7.2 生态环境的防护与恢复措施 32 7.3 水土保持措施 34 7.4 投资估算 34 8生态经济影响损益分析 34 8.1 经济效益分析 34 8.2 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 35 8.3 环境生态效益分析 35 9生态环境管理的建议 37 9.1 管理机构设置和机构职责 37 9.2 管理目标与指标 37 9.3 生态监测 38 10结论与建议 39 10.1 评价结论 39 10.2 建议 41 10.3 总结论 41 附件: 1、 aa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环评委托书 2、施工现场管理规定 附图: 1、项目地理位置图 2、 a风景区全景图 3、 a水土流失现状图 4、 a景区土地利用及植被分布现状图 1. 总论 1.1 评价项目由来 a风景名胜区位于太行山南麓,地处河南省 aa县境内,为河南省省级风景名胜区,东邻 a,距 a县城约 37km,景区脚下火车站是焦枝、新郑、郑太铁路的交汇点,公路四通八达,外部交通比较方便。吊桥是 a风景名胜区的中心,是游客必经之处,但从 a风景名胜区的中心 吊桥步行去靳家岭景区需登高约470m,游客走路需 1.5-2个小时,一般游客到达山顶已筋疲力尽,年老体弱者只能望山兴叹。为了解决此问题,为游客提供方便的交通工具, a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北京上方山索道公司决定在 a水库游览区修建一条 从吊桥到靳家岭的客运索道。索道建成后,从水库大坝来的游客可以乘船到达吊桥码头,游客下船后,可先游览、大、水上世界等游览区,然后从景区中心 吊桥可以乘坐索道进入靳家岭景区,游览靳家岭景区后可以步行回到水库大坝。也可以从陆路出山,经国道返回。同样从陆路来的游客,在游览家岭景区后,乘索道下到吊桥,游览水库游览区后乘船到达水库大坝。这就形成了景区内部交通的环行游览线,使游客不走回头路,理顺了内部交通。 2011年 3月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院派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提出了 新安县龙潭大峡谷 客运索道可 行性研究报告。 受 新安县龙潭大峡谷 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委托,我所承担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该项目在委托我所进行环评工作之前已开工建设,我所根据建设项目有关环保法规和技术规范,经过多次现场踏勘调查,本着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态度,在现场踏勘和分析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并根据工程的施工进度所造成的环境影响,编制完成了 龙潭峡谷 景区索道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1.2 编制依据 1.2.1 法律法规 1.2.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2.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2.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1.2.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2.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2.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2.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2.1.8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253号) 1.2.1.9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 199631号) 1.2.1.10 关于进一步做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几点意见 1.2.1.11 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2.1.1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1.2.1.13 关于加强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通知 1.2.2 项目依据 1.2.2.1 河南省 a县 a客运索道可行性研究报告 1.2.2.2 aa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a景区客运索道项目环评委托书 1.2.2.3 河南省 a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1.2.3 技术规范 1.2.3.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HJ/T2.12.3-93) 1.2.3.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 HJ/T2.4-1995) 1.2.3.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 HJ/T19-1997) 1.2.3.4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 SL204-98) 1.2.3.5 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HJ/T6-94) 1.2.3.6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1.2.3.7 城市道路绿化与设计规范( CJJ75-97) 1.3 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为 新安县龙潭大峡谷 景区客运索道。 1.4 评价目的 在充分利用区域环境和工程技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评价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现状调查,分析该工程对生态影响的途径、方式、强度、时限和范围,从环保角度,论证工程污染防治措施和生态维护方案的可行性,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明确给出项目的环境影响结论,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5 评价范围 本项目评价范围详见表 1-1。 表 1-1 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览表 序号 项 目 评价范围 1 生态环境影响 植被与动物栖息地影响 以索道线路为中心,长 2km,宽 0.7km的范围内,面积约 1.4km2。 景观环境影响 开发区域及借景、障景、风景轮廓线所涉及区域 水土流失的影响 ( 1)各单项工程基础及其护坡范围内 ( 2)工程取土、弃土(渣)场地 2 环境空气影响 各单项工程施工场地及建筑材料运输道路沿线 200m范围内 3 噪声影响 ( 1)施工期为新建构筑物施工场界 ( 2)营运期为项目开发区域 4 水环境影响 项目所在区域及涉及的丹河水体 1.6 评价时段 根据项目建设的总体规划,评价时段分为施工期和营运期两个阶段进行,其中施工期为 2003年 1月 -4月底,营运期为 2003年 5月 1日以后。 1.7 评价等级 依据项目建设情况、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如下: ( 1)生态环境及景观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为二级; ( 2)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为三级; ( 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为三级。 1.8 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的环境影响表现形式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过对植被的破坏,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影响区域内自然体系的生态完整性、连通程度和原有景观的空间结构; 项目建设将会引发背后的水 土流失问题; 陆浑 水库为 新安 县规划的饮用水源,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必须采取足够的保护措施,避免对水库水质产生不利影响。 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 “三废一噪 ”对开发区环境造成的影响。 1.9 评价重点 对于非污染生态影响类的工程,一般将施工期的环境影响及生态防护、工程营运期的生态影响、生态恢复、景观影响作为评价重点。由于本工程已开工建设,且临近竣工,因此本评价的重点为工程施工期的生态恢复措施评价、营运期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分析评价以及生态防护和恢复方案分析。 1.10 生态影响评价的原则 与方法 评价原则:以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为依据,相应的评价技术规范为指导,结合本项目的环境特点,以及建设项目的规划目标,分析与预测本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以及景观格局的影响。并根据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的结果,按照目前的生态保护政策,从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角度提出生态恢复措施。 评价方法:根据生态学的要求,采用现状调查、类比分析、定量预测等方法,以生态环境影响与景观格局分析以及环境容纳量分析为主,结合项目建设的规划等,对项目建设所造成的土地利用功能的变化、景观格局改变等问题等进行较详细评价,并提出相应的 生态影响恢复措施。 1.11 生态保护及污染控制目标 根据项目建设的特点和项目建设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确定本项目的生态保护及污染控制目标如下: ( 1)项目建成后,项目所在区域自然体系的生产能力和稳定状况不会因该项目建设而衰退到低一级别的自然体系。 ( 2)新增的水土流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 3)因砍伐、取土等原因减少的植被可以尽快得以恢复(包括异地恢复)。 ( 4)项目投入运营后,游客产生的固体废物和生活污水得以妥善处理。 ( 5) a水库生态系统得到较好的保护 。 ( 7)保护景区的森林植被、动物栖息场所及物种资源。 1.12 评价标准 根据 a环境保护局,对本项目环评拟采用标准的批复意见,本评价采用如下标准: 1.12.1 环境质量标准 (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一级 (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类 ( 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93) 类 1.12.2 污染物排放标准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GB12523-90) 2. 建设项目概况 2.1 建设项目的名称、地点及建设性质 项目名称:河南省 a县 a客运索道 总 投 资: 540万元 建设地点:河南省 a县 a风景名胜区 其中上站位于靳家岭东北侧山坡,下站位于吊桥东侧 建设性质:新建 2.2 建设规模、工程主要内容 2.2.1 建设规模 单线循环固定抱索器双人吊厢式索道一条,客运单向运输能力为 300人 /小时。 2.2.2 工程的主要内容 索道上站、索道线路、索道中间支架、索道下站、输电线路及其它辅助配套设施。工程项目 建设主要建筑设施见表 2-1。 表 2-1 工程建设主要建筑设施汇总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筑面积( m2) 1 索道上站:主站房 180 2 索道上站:辅助用房 50 3 索道支架 252 4 索道下站:主站房 150 5 索道下站:辅助用房 18 合 计 650 项目主要数据如表 2-2所示。 表 2-2 工程主要数据 序号 项 目 数据 1 索道型式 单线循环固定抱索道双人吊厢式 2 线路水平长度( m) 812.588 3 线路高度( m) 470.177 4 线路 斜长( m) 938.811 5 索距( m) 4.4 6 单方向小时运输量(人) 300 7 运行速度( m/s) 0-1.05 8 吊厢乘人数(人) 2 9 吊厢数量(个) 77 10 运载索直径( mm) 42 11 单程运行时间( min) 15.43 12 支架数量(座) 7 13 主电机功率( kw) 55 14 驱动及拉紧机构位置 设于下站 15 工程投资(万元) 540 16 年运输量(万人) 10.42 17 运营费用(万元 /年) 75.2 18 营业收入 312.69 2.2.3 物料运输 工程施工所需建筑材料和索道设备由外地购进后经景区内公路运往上站站址,再由吊索分别运至下站站址和支架所处位置,施工人员生活用品分别由公路或水路运往上站和下站。 2.2.4 电力供应 工程施工和运营所需电力由吊桥西侧变电站供应,容量为 200KVA,下站配有柴油发电机作备用电源,当遇有事故停电或故障时,可启动备用柴油发电机组供电。 2.2.5 工程运行方案 索道年运行 240天,其余时间进行设备保养和检修,工程共需人员 21人,每天一班工作制,每班 8小时。 2.3 规划设计原则 根据国内外风景区建设索道的经验,总的指导思想是 “保护风景,方便旅游 ”。因此,本工程在索道线路和站址选择时遵循了如下原则: ( 1)索道线路和站址,尽可能避开主要景点,不和景区争景或破坏景观。 ( 2)尽可能保护地形、地貌不被破坏。 ( 3)便于游人集散和游览。 ( 4)索道站房在满足索道功能要求前提下,体量要小,附属设施要少,站房建筑风格要与景区相协调,以保持景区建设的完整和统一。 2.4 土地利用情况及景区规划 工程上、下站台所处位置毗邻景区内车道 和登山步道。在车道和步道施工时存在一定的人为破坏和使用情况。 根据 a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方案,工程所在位置功能为旅游重点开发区,保护级别为二级。 2.5 工程施工方案 2.5.1 工程施工总进度计划 2002年 12月完成项目可研报告的编制及审批。 2003年 1月进行施工图设计。 2003年 1月 4月进行施工。 2003年 5月前结束。 2.5.2 施工具体方案 由于受地形等自然条件限制,工程施工主要以人工方式和半机械方式进行。 上站、下站站址和支架 所处位置的用地由人工进行平整,开挖土方和石方由人工进行,开挖出的山石用于上站和下站建筑基础用石。 上站和下站分别设有混凝土搅拌机,分别供给上站和下站建筑用砼。支架处所用砼和钢筋由上站经吊索站供应。 上下站所需索道设备和支架大架由上站经吊索运至设备基础处安装。 本工程所需原材料均由景区外购进,不从景区内取材。 2.5.3 工程占地和弃土、渣量 工程占地包括工程永久占地和施工临时占地两大部分,施工中永久占地面积715m2,施工临时占地面积 2000m2。 本工程建筑物的建 设将涉及取土和弃土问题,由于建筑物所需建筑材料均在景区外购买,取土量非常小,弃土多产生于上、下站台场地平整和支架基础开挖。本工程需开挖土石方 1300m3,其中土方 130m3,石方 1170m3,开挖的石方大块用作上、下站台站房基础,小块经破碎后用于本项目建筑用砼原材料,全部回用。开挖的土方待工程土建完工后,用于项目的生态恢复用土,大部分可回用,剩余量约 100m3,由工作人员运往景区低洼处用于填坑、垫地。 3.工程分析 3.1 施工期间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索道占地面积为 715m2,施工临时占地面积为 2000m2,施工方式采用机械、半机械和人工方式进行作业,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影响环境和生态的因素有: 3.1.1 施工作业及建筑垃圾 在场地清理和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作业及建筑材料存放与运输所产生的一些建筑垃圾和所造成的地表植被破坏,以及产生潜在的水土流失威胁及对景观产生的长期影响。 3.1.2 建筑垃圾 施工阶段工作人员约为 100人,每人每天产生生活污水体积按 1.1L、生活垃圾量按 0.05kg计算,产生率按 50%计算,则每天共产生生活污水量 550L、生活垃圾量 2.5kg。 3.1.3 施工噪声 该项目采用机械、半机械和人工方式进行作业,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将对建设地周围声环境产生一定的短期影响。 3.1.4 景观生态影响 施工期对景观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植被破坏、裸土岩石外露等以及索道本体对景观生态所造成的长期影响。 3.1.5 生态环境中生物的影响 施工期对生物的破坏主要是场地清理和建设施工对生物生态环境(主要是植被)的直接破坏,和弃土弃石的堆放对植被的覆盖破坏以及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对植被的间接破坏。 3.1.6 施工作业及建材运输对周围景观的短期影响 3.2 运行期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a景区客运索道以电力为能源,采用单线循环固定抱索器双人吊箱式索道,无大气污染物产生。营运期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工作人员及游客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噪声等。 3.2.1 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 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年乘坐索道游客数量为 104200人,日均约 434人,考虑工作人员在内总计日游客数量 455人,每人每次产生生活污水体积平均按0.2L、生活垃圾按 0.05kg计算,则索道区域每天共产生生活污水量 91L、生活垃圾约 23kg,年产生量分别 为 21840L和 5460kg。 3.2.2 噪声 运行期噪声主要是游客喧哗声和设备运行时的设备噪声,主要是下站的备用电源 柴油发电机组。柴油发电机组仅在短时停电时工作。 3.3 环境影响因子筛选 根据本工程的工程特征、污染物排放量、建设地区的环境特征,确定本次评价的主要污染因子,见表 4-1。 表 3-1 环境影响因素和评价因子识别表 时段 生态环境因素 噪声 生活排泄物与生活垃圾 建筑垃圾 水体 植被 景观 施工期 L S S S S 运行期 O L O L O 注: 有影响, 可能有影响, O表示无影响, L表示长期影响, S 表示短期影响 从表 3-1中可以得出评价的主要污染因子,择其对环境影响较大或为该工程的特征污染因子确定为这次评价的因子。经筛选,确定本评价的污染因子如下: 环境污染因子: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噪声 生态影响因素:生物生态(植被)、景观生态 3.4 工程实施的环境影响防护和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3.4.1 施工期环境影响防护和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3.4.1.1 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 索道下站生活污水须运往景区污水 处理站处理后用于绿化,上站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于景区植被灌溉,污泥可作为施工场所周围植被的肥料,旅游所产生固体废物应有组织堆放并及时清理。 3.4.1.2 噪声 建筑垃圾包括废弃的建筑材料以及场址平整和施工开挖所产生的弃土弃石等。此类垃圾应有组织地堆置,以备回填利用,并尽量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雨季施工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雨水冲走建筑垃圾。 3.4.1.3 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包括废弃的建筑材料以及场址平整和施工开挖所产生的弃土弃石等。此类垃圾应有组织地堆置,以备回填利用 ,并尽量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雨季施工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雨水冲走建筑垃圾。 3.4.1.4 生物的影响 施工单位应认真组织,在场地清理和建设施工时,应减少对生物生态环境(主要是植被)的直接破坏;尽量减少弃土弃石堆放对植被的覆盖破坏以及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对植被的间接破坏。 3.4.1.5 景观生态影响 施工期的建设行为应注意把施工垃圾及建设材料堆放在隐蔽性,尽量减少地表植被破坏、裸土岩石外露等因素对景观生态所造成的影响。 3.4.2 运行期环境影响防护和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运行期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工作人员及游客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噪声等。 3.4.2.1 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 据前分析,本项目年生活污水量 21840L、生活垃圾约 5460kg。索道下站生活污水严禁排入水库,应运往景区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用作景区植被灌溉水;污泥用作景区植被肥料;生活垃圾应定期及时清运。 3.4.2.2 噪声 运行期噪声主要是游客的喧哗声及设备运行噪声。游客的喧哗声可通过控制游客数量使其达到标准,设备运行噪声可通过采用合适设备及时维修使其达到标准。 3.4.2.3 生态环境中生物的影响 运行期对生物的影响,主要包括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对生物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噪声对动物栖息地造成的影响以及少数游客对植被的践踏。前三种影响在采取前述措施后可达到相关标准,游客对植被的践踏可通过加强对景区的管理来消除。 3.4.2.4 景观生态影响 对景观生态的影响仍然是工程项目建设本身,在施工期对景观生态所造成的长期影响,主要表现被破坏的地表植被、外露的裸土岩石以及索道本体对景观生态所造成的长期影响。本工程选择较隐蔽的索道建设场址,及时恢复被破坏的地表植被,加 强绿化,以使景区更美。 4. 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地理位置 a风景名胜区,地属 a县。位于 a县城西北 37公里, a以西。由 a、月山寺、石佛滩三景区组成。景区处于东经 11211312,北纬 35023521,分别是a县三个乡镇的山林、土地、水域。东与相连,西至与接壤,北是二横山与山西省市毗邻,南枕铁路,与 a县平川相望,全景区面积 45.2平方公里。项目所在地位于 a景区内,具体地理位置见附图一。 a景区面积为 25.5平方公里,区内泉奇岸峻,群峰峥秀,一年四季各具特色。 4.2 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分析 4.2.1 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 根据建设项目的影响范围和项目所在区域的功能特点,确定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研究内容为生物群落、非生物因子和景观生态三部分,其中景观生态是评价重点。 生物群落包括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等。其中植物群落是区域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环境中的非生物因子包括所有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因子,如气候、土壤、岩石、水体等,构成生物在生态环境中存在的基本条件。非生物因子也是景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观生态居于生态系统之上 ,是由大小不等和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生 态系统单元以一定形式构成的整体的生态学系统,景观生态是旅游开发 项目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4.2.2 区域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 4.2.2.1 景观生态 a风景名胜区,背依巍巍太行山,南眺滔滔沁河水,有 山、有丘、有水、有平原。其总的优势特色是独具北方粗犷豪放的 特点,又有世外桃园的意境。风景资源丰厚,开发历史悠久,它既 有澄波翠竹之灵秀,又有幽谷深峡之奇观,还具有很高科学研究和 观赏价值的地质、地貌。无论是自然风景资源,还是人文景观资源 都具有综合性、多元性的特 征。 4.2.3 生物资源现状 4.2.3.1 植物资源现状 根据 a县林业局调查资料显示, a风景区主要植物类型如下: ( 1)乔木类: 杨树、柳树、椿、刺槐、胡桃、柿树、黄楝、水青桐、檀树、油松、白皮松、侧柏、桧柏 ( 2)灌木类: 胡枝子、黄栌、连翘、石榆、乡线菊、山皂荚、黄荆、酸枣、锦鸡儿 ( 3)经济植物类: 山楂、柿树、胡桃、桃树、杏树、梨树、花椒、李子树 ( 4)药用植物类: 荆芥、桔梗、远志、野菊花、防风、益母草、天 门冬、地黄、沙参、天麻、党参、贝母、五加皮、五味子 ( 5)草本植物 黄背草、羊胡子草、白茅、缕斗菜、蒿类、莎草、麦冬、鸢尾草、薄公 4.2.3.2 动物资源现状 根据 a县林业局调查情况显示, a风景区动物资源如下: 鸟类有山鸡、猫头鹰、乌鸦、麻雀、喜鹊、斑鸡、鸽子等。 昆虫有木囊蛾、天牛、吉丁虫、尺蠖、金龟子、松梢螟、黄刺蛾、青刺蛾、大尾大蚕蛾、袋蛾、黄莲小峰、小豆目天蛾等,约有百余种。 兽类有野猪、草鹿、金钱豹、猕猴、黄羊、狼、野兔、狐狸、獾、松鼠及 各类家养牲畜。其中金钱豹、猕猴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4.2.3.3 植物群落分布现状 a风景区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区。其中植被类型有: ( 1)稀乔木多灌木的杂灌丛 主要分布在海拔 800米以上,以灌木为主,灌木覆盖率可达 50%以上,灌木树种主要有:酸枣、荆条、山皂角、野山榆、麻芥、黄栌、绣线菊等。乔木有栎类、黄楝木、山楂、侧柏等。 ( 2)稀灌木多草本类 主要分布在海拔 800米以下,以草本为主的植被,覆盖率平均有 45%,草本植物主要有羊白草、黄背草、狗尾草 、猪毛草、爬地龙、羊胡草、蒿类等。乔木有:杨、柳、榆、槐、椿、枸、栎、苦楝、刺槐等。地被层主要有青苔藓、地衣、地柏等,多生长在树枝上和阴湿的地面上。 ( 3)人工经济林 经济林有山楂、核桃、苹果、葡萄、桃李、梨等 0.7万亩,主要分布在土层深厚的地方。 ( 4)村落林群落 在村庄和道路周围,分布着人工种植的村落林群落,其主要乔木树种组成有泡桐、椿树、槐树、榆树、杨树等。 总之, a风景区植物种类多,该区森林覆盖率 35%,植被覆盖率约 95%。 4.2.3.4 非生物因素现状 A地貌、地质 景区绝大部分由山地组成,有中山、低山、丘陵、小川地四个类型,具有山势陡峻、多深沟峡谷之特点。中山海拔在 800950米,相对高度 200600类;低山海拔 350800米,相对高度 100200米;丘陵海拔在 200300米,相对高度100200米;地势自北向南呈梯级降低,坡度多在 30以上。丹河纵贯,大坝拦腰,崖壁百米,巍峨壮观,泉溪常流,山、陵、岗、川兼有,因而构出了山险峻拔,奇峰怪石,悬崖陡壁,丘岗起伏,河泉潭瀑,溪流处处,平川阡陌,丰富多姿的地貌类型,加之南部平原与 高山相辅相成,构成了山丘、平川相互映衬的地貌景观。 该区属华北地层区,山西分区,太行山小区,出露地层主要是古代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及二叠系和新生代第四系,地质构造基础为燕山运动年奠定,万年前由于造山运动和强烈的侵蚀作用,断层、裂隙、溶洞比较发育,北部断裂抬升,形成山地,南部断裂沉降,堆积为平原,出露的岩层有古生界的沉积岩层,a以南至方山以北地区呈带状出露的;有上寒武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竹叶状灰岩;中奥陶系灰黑色厚层灰岩,呈片状出露于北部山地,东北部和南部分布较广;中上石灰系岩层,由 石英砂石、燧石灰岩和业岩组成,广泛出露于中部,南部第四纪的松散层,其岩性为黄色亚粘土羧粘土、亚砂土和砂砾层。 地貌上断层明显清晰,多形成明显的断裂和沟谷,断面多呈舒缓波状。 景区内地震:据载 13031966年,共发生大小地震十六次,轻度有感的 8次,较大的 8次,其中最大 2次;一是 1568年 3月发生 5级地震;二是 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震声如雷,房屋摇动,二十余日方止,农舍有倒塌,震级不清,依据河南省地震裂度区划图,地震裂度区为七度区,其工程建筑可按七度区设防。 B土壤 景区内主要以褐土为主,即有褐土、潮褐土、褐土性土三个亚类;十四个土属二十九个土种,类型主要有:薄层灰石土,薄层耕种灰石土,厚层耕种灰石土,少砾灰薄层土,耕种灰石土,少砾质层薄耕种砂石土,中层耕种砂石土,立黄土,少量砂姜立黄土,灰石土等,土层浅薄,石砂含量多,水源缺乏,易遇干旱,转山渠,部分提灌只能解决有些低山区和丘陵区用水,土壤 PH值为 8.008.28。 C气候与气象 整个景区属暖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干寒,季节性降水差异大 。 历年各月降水量表 单位:毫米 月 项目 1 2 3 4 5 6 7 降水量 8.3 11.1 23.5 43.0 32.2 80.8 150.3 续历年各月降水量表 单位:毫米 月 项目 8 9 10 11 12 全年 降水量 97.7 76.8 40.6 24.9 7.9 597.1 年平均降水量为 597.1毫米,最多年降水量 875.9毫米( 1964年);最少年降水量 266.7毫米( 1965年);最多的 7月为 150.3毫米,最少的为 2月仅 7.9毫米,夏季( 68)因受夏季风控制,水 汽充沛,全季降水量可占年值的 55%,暴雨发生多集中在 7月中旬至 8月上旬,年平均发生暴雨日 1.5日;平均暴雨量占降水量的 20%左右,由于山区与平原的差异,海拔不同,北部山区降水量较多,庙岭年平均量为 670.1毫米,孤山为 718.7毫米, a水库为 700毫米左右。总之,由于平原、丘陵、浅山、深山的地形变化,其降水量也分布不均,常有北多南少的特点。 景区全年盛行东风,其次是东、东北风和西、西南风,年平均风速 2.5米 /秒,1月平均风速最大为 3.0米 /秒, 9月最小为 1.7米 /秒;由于地形特点,区内多发生辐射雾( 平射雾)雾日,以冬季为多,尤以 12月、 1月为基,雾长分别达 3日和 3.9日,早霜期为 10月 10日;晚霜期为 4月 26日,无霜期为 223天,相对湿度年均 67%。平均气温 14.1 ,全年元月平均气温 -0.4 ,平均最低气温-5.4 ;七月份平均气温 27.4 、平均最高气温 32.4 ,极端最高气温 42.4 ( 1966年 6月 22日);最低气温 -17.9 ( 1969年 1月 31日)。 地面温度和 5厘米地温的年变化趋势与气温大体一致,和气温一样,有着由平原到山区数值递减的规律。 各月年平均地温表 单位:度 月 1 2 3 4 5 6 7 地面温度 -0.4 2.9 10.0 18.8 27.3 32.9 33.0 5厘米地温 0.9 3.4 9.1 16.0 23.2 28.2 30.0 续各月年均地温表 单位:度 月 8 9 10 11 12 全年 地面温度 31.4 24.5 17.0 8.2 1.3 17.3 5百米地温 29.3 23.2 16.5 8.8 2.5 15.9 年平均日照率 55%,日照时数 2432.6小时,全年结冰日 100天左右,初结冰期在 11日上旬,终结冰期在 3月中旬 。 全年旅游适宜日数为 240天,即从 3月 10日 11月 10日止。 D水文和水库 ,属黄河流域沁河水系,发源于山西省高平县丹株岭,流经山西晋城进入我省,纵贯太行山上至 a县陈庄汇入沁河,成为沁、博两市县北部的界河,又有较大的白水河支流在景区内汇入该河,其水资源丰富,径流量为 3.09亿立方米,水源主要源于泉水,尤其 a及东北部孤山一带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中岩溶水丰富,三姑泉常年出水量保持 67立方米 /秒,水质良好,属碳酸钙镁型矿化度( 1克 /升),还有泊村泉、白洋泉、郭壁泉、白水泉及山区各处露头的小泉百余个,各泉出水量详见下表。 丹河各区间主要泉水出水量表 区间 泉名 涌水量( m3/S) 年出水量(万立米) 百分比 最大夏季 最小冬季 最大 最小 最大 最小 平均 任庄 泊村泉 0.08 0.04 253 126 0.90 0.90 0.90 郭壁泉 1.20 0.60 3780 1890 12.7 12.4 12.6 三横山 白洋泉 0.50 0.30 1578 940 6.30 5.20 5.70 三横山至三姑泉 三姑泉 7.36 3.50 23221 11043 73.8 76.3 75.1 白水河 白头泉 0.50 0.30 1578 940 6.30 5.2 5.70 合计 9.64 4.75 30410 14939 100. 100. 100. 泉水占总径流量的 5060%、汛期径流量占总流量的 40%,丹河道在晋城市郊的焦河口以下进入峡谷,进河南境即是 “a”段,两岸山峰壁立,河面狭窄,河宽40100米,比降为 7.5 ,河底为卵石组成,岩底出露较多,形成了崇山峻岭,层峦叠翠,巨岩奇石,峡谷幽深,秀 峭嶙峋,潭、泉、溪、瀑之自然景色。 1966年起至 1983年拦河坝工程长达 17年,建成 a水库,其水坝高 76米,长 159米,底宽 67米,顶宽 6米,坝轴呈垂直线,分六孔,钢弧形闸门,为砌石溢流重力坝,形成了 “巨 ”的壮丽景观。总库容量为 1930万立方米,按 5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装机容量 7900千瓦和一个抽水站。 4.3 社会环境状况 全景区土地占有涉及到:寨豁、月山、许良三个乡镇, 45个自然村,占有土地 45.2平方公里,约 550余户, 3000余口人,景区内土地利用率不高,大约为53%。 景区内据统计,人均耕地为 0.57亩,人均粮食 150公斤,盛产谷子、小麦、玉米、绿豆和大豆,中草药资源丰富,有 411种,为()生产基地之一,生姜以它的块大,丝细、味道鲜、香辣可口、产量高誉满国内外。具有百煮不烂、抗逆力强、含水量少、易加工耐贮藏之优点。还有景区南外围万亩竹林,竹茂林丰,潇洒摇曳。一派秀丽景色,号称 “中原竹园 ”,经济林中苹果、桃、梨、枣、葡萄、核桃、柿子等果品年产近 6500吨,柿子树 6万余株,十多个品种,年产量达 450万公斤,特别是 “八月黄 ”,具有果大,色鲜,肉鲜、肉厚,味甘、无核,糖 粉高而名扬中外,加工的柿饼、棉霜古为贡品,现为国外畅销果品之一。 4.4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002年 9月下旬, a环境监测站对 a四大景区(其中包括 a风景区)进行了例行监测,本评价环境质量现状数据均来自于此。 a风景区监测点位详见附图二。 4.4.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a风景区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见表 4-1。 表 4-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结果一览表 监测点位 监测项目 平均值( mg/m3) 标准( mg/m3) 污染指数( ) 泉 SO2 0.017 0.05 0.34 NO2 0.015 0.08 0.19 TSP 0.107 0.12 0.89 PM10 0.041 0.05 0.82 (注:本评价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 由表 4-1可知,项目区域内空气质量符合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一类区标准要求。 4.4.2 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4.4.2.1 地表水监测 a风景区地表水监测结果见表 4-2。 表 4-2 a风景区地表水监测结果一览表 (单位: mg/l ) 项目 监测点位 PH 高锰酸 盐指数 氨氮 氟化 物 总硬度 色度 氯化物 总磷 含盐量 滚水坝进口水 8.30 2.08 0.012 0.56 238 0 25.8 未检出 406 水库出水口 7.94 1.36 0.080 0.53 137 0 26.8 未检出 482 泉泉水 7.80 0.76 0.012 0.48 396 0 24.8 未检出 578 评价标准 6-9 4 0.5 1.0 450 250 0.025 1000 污染指数( ) 0.19-0.52 0.02-0.16 0.48-0.56 0.30-0.88 0 0.10-0.11 0 0.41-0.58 4.4.2.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4.2.2.1 评价标准及方法 本次评价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8-2002 类标准(硬度、全盐量借用 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 类标准)。评价标准限值见上表 4-2,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 4.4.2.2.2 地表水质量现状评价 由表 4-2可知, a风景区水质达到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类水质要求。 4.4.3 噪声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项目所在的 a景区,工业企业较少,居民居住分散,人群分布密度低,植被覆盖率高,项目区域内声环境良好,能够满足 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类标准的要求。 4.5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4.5.1 评价范围 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确定本评价主要评价项目为生物生态评价和景观生态异质性评价。 本项目的生物生态评价范围为:以索道线路垂直地面投影为轴向东北和西南各延伸 300米,索道上站位置向东、西方向各延伸 300米,评价区范围为长 2.0km,宽 0.7km,总评价面积 1.4km2。 本项目景观生态评价范围为上站点距靳家岭红叶景点较近,评价范围向西南延伸至靳家岭红叶景点处,总评价面积 5km2。 4.5.2 评价原则 1、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保护生存资源和区域生态环境功能。 2、遵循科学性原则: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功能。 3、遵循针对性原则:符合开发建设活动特点和环境的具体条件。 4、坚持政策性原则:贯彻国家环境政策,实施法制管理。 5、坚持协调性原则。综合考虑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 根据 a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体规划中土地利用分区原则制定的规划指标,以及根据规划指标明确的各类地域的具体边界,本次评价确定索道建设所在地域景观级别为三级、属一般自然保护区。 4.5.3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内容 4.5.3.1 植物 评价区域即地表多为灌木、草丛所覆盖,植物类型为黄荆灌丛,连翘灌丛等。植被覆盖率约 95%。 4.5.3.2 动物 评价区域动物种类较少,主要有鸟类、兔类、松鼠、家畜等小型动物,未发现大型动物踪迹。 4.5.3.3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与评价结果 利用 生态指标,用记分法对建设项目所在区域进行生态质量综合评价。评价区生态指标、标准及分级见表 4-3。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等级见表 4-4。 表 4-3 生态评价指标 序号 标准 级别 项目 一 二 三 四 1 森林覆盖率( %) 70 6070 5060 50 2 植被覆盖率( %) 95 8595 7585 75 3 维管束植物类 (种 /ha) 寒温带针叶林区 40 3040 2030 20 温带针阔混交林区 80 6580 5065 50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100 80100 6080 60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125 100125 75100 75 热带季雨林、雨林区 150 125150 100125 100 4 陆栖脊椎动物(种) 寒温带针叶林区 5 45 23 2 温带森林区 10 810 57 5 亚热带林灌区 5 1215 811 8 热带森林、林灌区 20 1520 1014 10 表 4-4 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等级表 等级 优 中 可 劣 记分合计 13 1013 69 6 表 4-5 生态综合指标统计评价结果 指标 单位 数量 等级 森林覆盖率 % 50 四( 1分) 植被覆盖率 % 95 二( 3分) 维管束植物(暖温带) 种 /ha 6080 三( 2分) 陆栖脊椎动物(温带森林区) 种 57 三( 2分) 总记分 8分 结合 a景区现状,由表 4-5,则景区生态综合指标总记分为 8分。对照表 4-4,确定索道建设区域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等级现状为 “可 ”。 4.5.4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结论 本评价区域动植物资源丰富 。植物共有 78科 182属,动物共有鸟类、兽类几十种。并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金钱豹和弥猴,但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金钱豹和野生弥猴的活动范围逐步缩小至深山区。评价所在的 a风景区属暖温带针阔混交林气候带。景区的植被,有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以及一定面积的灌木林和草丛。评价区域综合评价等级现状为 “可 ”。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自然环境条件如岩石裸露、土壤层较薄,由此造成树木稀少、森林覆盖率较低,生态系统较脆弱。 4.6 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项目所在的 a风景区森林面积已达 2.5万亩,其中侧柏、油松人工片林为 1.8万亩,水果经济林为 0.7亩,灌木林地为 2万亩,区域内森林覆盖率为 35%,植被覆盖率为 95%。根据 a生态功能区划报告中 a水土流失现状(见附图),项目所在区域 a景区,水土流失属微度侵蚀区。 以上看出 a风景区大部分面积为林草地,且林地中 80%为灌木林,灌木林以根系庞大,固持土体能力强为优势,草地也起着固持土体,减少流失的作用,因此本区水土流失现状较轻。 4.7 其他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 目前, a景区内与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破坏有关的活动主要是人为的开发活动,如景区内修建的几条车道 和步道等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以及修建上述设施产生的弃土与弃石,如建筑材料堆放不规范有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此外下站站址处原有变电站的隐蔽性不好,对附近区域的景观生态造成了不利影响。 5. 生态影响预测 5.1 预测内容及预测方法 5.1.1 规划指标 本项目建设地点处于 a景区的东峡游览区,属旅游重点开发区。根据风景区主管部门批准的 a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体规划中土地利用分区原则制定的规划指标,以及根据规划指标明确的各类地区的具体边界,本次评价确定索道建设所在区域景观级别为三级,属一般保护区。 5.1.2 景观指标 景观指标是以建设项目与风景资源背景之间景观相融性来衡量的指标。根据景观指标,采用记分法,确定景观相融性等级。景观相融性指标构成情况如表5-1所示。景观指标综合评价结果如表 5-2所示。 表 5-1 景观指标评分构成 景观相融性评价指标 最高记分 指标分解 形态 40 体量: 25;体态: 15 线形 30 近景: 15;中景: 10;远景: 5 色彩 20 色相明度: 10 质感 10 质感: 10; 表 5-2 景观指标评分结果 评价分级 4(劣) 3(可) 2(中) 1(优) 记分范围 60 6075 7590 90 根据景观指标,采用记分法,通过索道上、下站位置,由该索道上站位于主要景点靳家岭东北约 2.2km处的坡地上,下站位于吊桥,根据表 5-1和表 5-2,该项目总记分为 75分,属于 2(中)级。 5.1.3 生态影响预测的方法 根据 HJ/J6-94山丘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景观指标、生态指标,环境感应指标,采用记分法,对该项目进行生态质量综合评价。 采用类比分析、生态机理分析、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生态影响预测进行分析和定 性描述。 5.1.4 环境感应指标 环境感应指标是衡量游人对游览区环境卫生及拥挤程度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基本要求的指标,该指标是游览区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具体环境感应指标和标准见表 5-3。 表 5-3 环境感应指标和标准 环境感应指标 标 准 说 明 卫生 恶臭 不可察觉 即强度等级为 0级 垃圾 不得发现 指非垃圾收集场所 拥护度 建筑物占地( %) 2.0 游人可达游览区内 景区游人密度 m2/(人 d) 100 景点游人密度 m2/(人 d) 5 单独景点 索道建成后,在环境卫生方面,对有可能造成恶臭的场所,须规划应有管理和防护措施,基本可以达到 “不可觉察 ”的标准要求。对非垃圾收集场所垃圾同样制定有较好的方法措施,可达到 “不得发现 ”的标准要求。 根据总体规划, a景区旅游旺季的日容量为 543人,根据类比国家其它景区索道运营情况,预计乘坐的索道旅客约占游客总数的 80%,即为 434人 /日。按照景点占地面积折算,景区拥挤度可达到标准要求。 5.1.5 生态指标预测 生态指标预测是根据总体规划中 2005年景区森林、植被覆盖率按照表 4-3等级划分标准,确 定各项生态指标等级,预测结果列入表 5-4。 表 7-4 景区生态综合指标预测结果 指标 单价 数量 等级 森林覆盖率( %) % 6070 二( 3分) 植被覆盖率( %) % 8095 二( 3分) 维管束植物(暖温带) 种 /ha 60100 二( 3分) 陆栖脊椎动物(温带森林区) 种 810 二( 3分) 由上表可知,采用记分法,景区生态指标总记分为 12分。根据表 6-2,结合总体规划中索道建成后 2005年 a景区生态情况,确定索道建设区域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等级为 “中 ”。 5.1.6 环境质 量 索道建成后,占用的土地地表均得到硬化,且索道运行过程不产生大气污染物,仅有少量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产生。随着景区绿化,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可基本维持现状。少量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可用于灌溉苗木,不排入水体,景区地表水质基本维持现状。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运往景区外,不影响景区环境质量。 索道运行及游客喧哗产生的噪声,将导致索道上、下站和索道周围环境噪声略有增加。在旅游高峰期,客流量的剧增将会导致局部噪声暂时超过标准。在其它时期,环境噪声预计仍可达到 级标准要求。 5.1.7 人为自然灾害预测指标 索道建设对周围环境属于小范围影响,在上、下站建设时,地基开挖需对周围山体进行整固,以防止崩塌、滑坡的发生。工程建设期应做好土方调配,尽量移挖筑填,以减少弃土、取土数量。土石方临时堆放,要尽可能置于低洼处,不能影响景观,不能阻塞坡面径流汇流通道。施工便道尽量利用现有道路,同时加强施工车辆管理,避免离道任意行驶,以防增加对植被的破坏。 建筑施工材料,需进行检测,以防止带入病虫,导致大规模病虫害的发生。 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防火教育,杜绝火灾的发生。 5.2 预测结果及其分析和说明 5.2.1 生物生态预测结果 根据生态预测等级结果可知,索道建设后,虽然局部植被无法恢复,在按照景区总体规划,经过对其它区域的绿化,该景区森林及植被覆盖率不会减少,亦不会降低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等级。该区生态质量可达到 “中 ”级水平。 对建筑材料采取严格的检测措施,施工过程中要强化施工管理,土石方应定点堆放,并且加装围栏,防止因雨水冲刷产生流失现象。另外要加强环保、防火安全教育,有效杜绝人为自然灾害的发生。 5.2.2 景观生态预测结果 按照景观相容性 指标和环境感应指标的预测,索道建成后,景观相容性指标达到 2(中)级;环境感应指标:环境卫生方面,对有可能造成恶息的场所,基本可以达到 “不可觉察 ”的标准要求。对非垃圾收集场所的垃圾,可达到 “不得发现 ”的标准要求。景区拥挤度也可达到标准要求。 6. 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 6.1 建设项目生态影响特征 该项目建设主要对生物生态环境及景观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对生物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为,索道建设施工期: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施工土石方及建筑材料堆存对生物生态环境的影响。索道运行期:游客从各个角度观赏风景时,索道对景观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影响。 6.2 建设项目生态影响的范围、程度和性质 a景区索道项目总占地面积为 650m2,相对于整个景区面积而言,所占比例很小,工程建设在局部小区域内进行,主要影响从山脚到山坡的线形狭长区域。该项目采用机械、半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施工方式,破坏局部地表植被,由于改变的面积仅为 715m2(施工面积按建筑占地面积的 110%计算),且及时恢复部分植被,不会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7. 工程实施对生态影响防护和环境恢复方案 7.1 污染防治措施 7.1.1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方案 7.1.1.1 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 索道下站生活污水主要是水冲式公厕产生的污水,该污水定期经泵抽至储罐内运往景区管理局的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清水和污泥用于景区植被灌溉和施肥,索道上站产生的固废主要为环保式公厕产生,公厕产生的粪便由可降解塑料袋收集后定期外运,用于农田施肥和景区绿化。游客产生的生活垃圾投入分类垃圾筒,定期收集后外运,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不可回收物运往 a县垃圾填埋场卫生填埋。 7.1.1.2 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包括废弃的建筑材料以及场址平整和施工开挖所产生 的弃土弃石等。此类垃圾应有组织地堆置,以备回填利用,并尽量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雨季施工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雨水冲走建筑垃圾。 7.1.1.3 环境空气保护措施 施工扬尘和运输车辆怠速时产生的尾气是施工期影响环境空气的主要因素,但其对环境空气影响的范围仅限于施工场地作业面积及其周围 200m范围内,本评价要求设专人负责,对施工现场路面及时清扫,存在浮土的区域要经常洒水,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