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导与练】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导与练】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导与练】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检测试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及难度哲学的物质概念1哲学的运动概念2、3物质运动的规律4、5、13(中)物质决定意识6(中)、7、13(中)意识的能动作用8(中)、13(中)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9、13(中)、14(难)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0、14(难)真理11(中)、14(难)认识过程12、14(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海啸与平常可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啸时掀起的海浪,高度可达十多米,形成“水墙”。海啸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如果“水墙”冲上陆地,会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 造成严重威胁。这说明()a.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b.反映客观实在的意识是客观的c.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d.物质是各种具体物的总和解析:a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海啸是自然现象,它会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说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a项符合题意;意识现象具有主观性,且材料未涉及意识的特点,b项错误且与题意无关;c项与题意无关;物质是对各种物质现象进行抽象的结果,d项说法错误。2.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迅速长到30米高。这种现象反映了()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认识事物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解析:a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毛竹前5年在地下生根,人们在地面上看不到它的变化,这体现了事物的相对静止,但毛竹在地下生根表明事物运动的绝对性,这体现了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故a符合题意;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发生质变,故b表述错误,舍去;c、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3.(2014乌鲁木齐二模)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经说:“我们永远不可能正确地用任何具体名称来称呼和说明任何事物,比方说大的或者小的、轻的或者重的,因为大的会是小的,重的会是轻的。”从哲学角度看,普罗泰戈拉()坚持相对主义而导致诡辩论否认绝对运动而陷入形而上学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将静止绝对化而陷入形而上学a.b.c.d.解析:a题中观点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犯了相对主义错误,符合题意,与题中观点不符。4.(2015兰州模拟)诗经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下列与诗歌中的哲理相近的是()a.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d.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解析:c材料描述了蟋蟀的生活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a项说明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b项体现了坚持创新的观点,c项体现了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d项说明要有远大志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显然c项符合题意。5.吕氏春秋中说:“有道之士,贵以近求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有道之士”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主要原因在于他()a.借鉴了别人的经验b.看到了事物的内在联系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d.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析:b本题考查物质运动的规律。“有道之士”做到这一点,根本原因在于他看到了事物运动的内在联系,把握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说法不是“有道之士”做到这一点的充分条件,排除。6.(2014中原名校联考)“画孰最难”的命题出自韩非子,结论是“犬马最难”,而“鬼魅最易”。画鬼魅最易是因为()鬼魅根本不存在,拓展了人们的能动创作空间鬼魅不像犬马有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鬼魅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鬼魅是虚幻的,只存在于人的灵魂深处a.b.c.d.解析:a之所以画鬼魅最易,是因为鬼魅根本不存在,拓展了人们的能动创作空间,鬼魅不像犬马有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符合题意;正确但不是画鬼魅最易的原因,与题意无关。表述错误,鬼魅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歪曲的、虚幻的反映,现实生活中有对应的原型客观事物存在。7.(2014西安模拟)其实,月亮本是宇宙间一个冰冷无知的星球,它的阴晴圆缺乃是天体运动的自然规律使然,人们对它的爱恨都是无理的: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诗人无理的怜爱与怨恨表明()文学世界是创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文学世界中一切事物都不具有客观性文学创作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文学创作是意识能动改造世界的具体形式a.b.c.d.解析:a说法符合题意;文学所描述的对象是客观的,错误;文学创作是在反映而非改造世界,不符合题意。8.(2014河南十校联考)人类一直没有停止对宇宙中星球的探索。某媒体报道,一位摄影师利用“好奇”号火星车所拍摄的407张照片合成了一张40亿像素的火星表面全景照片。借助这一照片,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一把置身火星的感觉。这一结果佐证了()人为事物的产生仍然要以某些客观事物的属性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感觉只是认识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常常缺乏必要的客观物质载体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借助于必要的客观物质对象方能显现出来人类思维可因其目的性和计划性而随时给人带来“身临其境”之感a.b.c.d.解析:b借助火星车所拍照片使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一把置身火星的感觉,表明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物质前提,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物质决定意识。都强调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应入选;表述错误。9.火文化经历了数千年,其中钻木取火这项古老的文明在中原大地已经不复存在,但在海南岛的黎族地区却保留至今。黎族钻木取火工具由两部分组成,一个为钻火板,一个为钻竿(或弓木),二者配合才能取出火来。同时,在取火时要有一定的技巧,并不是光靠蛮力就可以钻出火来。 这告诉我们()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a.b.c.d.解析:d取火要有技巧,不能光靠蛮力,这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符合题意;取火需要一定的工具,说明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符合题意;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说法太绝对;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说法错误。10.“有人对农民说:给你一粒良种,它能长出一片黄金。农民笑着回答:谢谢,能不能发芽,先请泥土去辨认。”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解析:d“能不能发芽,先请泥土去辨认”说明认识正确与否,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11.(2014武汉模拟)自古以来,火就是纸的“天敌”,大火曾无数次“吞噬”人类宝贵的纸质文物。但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最近成功合成出一种高柔韧性、可耐1 000以上高温的“耐火纸”。“耐火纸”与普通纸张的制作原理相似,只是制作材料有所不同。这表明()科学实验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事物的发展是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b.c.d.解析:a将科学实验等同于实践,是错误的;耐火纸与普通纸张的比较,体现了;真理可以被超越,但不可以被推翻,错误。12.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a.b.c.d.解析:a本题考查对认识的过程和真理的理解,意在考查组织和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对材料进行解读的能力。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体现了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曲折的,同时也体现了认识具有无限性,当选。说法错误,应该是对已有理论进行辩证的否定。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故错误。选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7月11日在贵阳开幕。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来贺信表示,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事关当代人的民生福祉和后代人的发展空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年来,每到秋冬季,我国中东部地区厚重的雾霾久久挥之不去,空气污染防治面临巨大挑战。久久挥之不去的雾霾从一定意义上警示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既要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材料二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结合材料一,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雾霾天气给我们的警示。(12分)(2)结合材料二,请简要回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唯物论依据。(16分)解析:第(1)问考查规律的相关知识,主要涉及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知识。本问是启示类非选择题,回答的角度包括说明了什么道理和怎么做。结合本问的材料,可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两个方面来回答。第(2)问是依据类非选择题,考查唯物论的知识,主要涉及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意识的能动作用等知识。材料主要信息有:“面对的严峻形势,必须”,涉及自然界的客观性、物质决定意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等知识;“树立理念,实现”涉及意识的能动作用等知识。在表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材料分析即可。答案:(1)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类可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尊重自然,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6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没有遵循自然规律,污染环境,引发雾霾天气,受到了惩罚。(6分)(2)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这要求我们认识、利用自然必须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为前提。(5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客观的、普遍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经济社会建设必须从我国资源环境的实际出发,自觉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5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正确的认识和对待自然,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6分)14.(2014武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初步认识,再到提升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遭遇严峻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材料二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东南沿海z市把建成“更加宜居宜业、更具魅力活力的田园城市、生态之城”,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目标,出台z市生态城市建设十年规划,提出要运用生态经济、环境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与持续发展,着力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生态城市建设机制,建造创业创新、又富又美的国家级生态城市。(1)联系材料一,结合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过程,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14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的观点,说明z市出台的z市生态城市建设十年规划的合理性。(10分)解析:第(1)问考查追求真理等知识。一是注意在规定范围内调动知识,不能超出要求;二是注意结合材料信息调动知识,如人类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与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相关实践是真理发展的基础,人类对生态文明认识的发展及受条件影响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第(2)问考查主观能动性和规律客观性等知识,解答的关键是结合材料信息,从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两个角度组织答案。答案:(1)追求和发展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