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高中语文 谛听天籁 西地平线上随堂练 苏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导与练】高中语文 谛听天籁 西地平线上随堂练 苏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导与练】高中语文 谛听天籁 西地平线上随堂练 苏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导与练】高中语文 谛听天籁 西地平线上随堂练 苏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地平线上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震撼/可汗暗淡/对牛弹琴瘴气/水涨船高b.炫目/盘旋攫取/先知先觉恍若/虚晃一枪c.酝酿/熨帖蓦地/功不可没游荡/安步当车d.既然/铁骑胭脂/殷切期望物什/拾级而上解析:aa项全都不同。b项“攫”和“觉”、“恍”和“晃”读音相同;c项“蓦”和“没”、“荡”和“当”读音相同;d项“既”和“骑”读音相同。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停滞暗淡弥漫回光反照b.诳语魁梧泥淖日薄西山c.圆弧轮廓攫取惊世赅俗d.阴霾蓦地静谧文丝不动解析:ba项反返;c项赅骇;d项文纹。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它不仅因为精妙绝伦、举世无双的建筑艺术,更因一段惨痛骇人的历史而闻名于世。b.我们,我们的车,还有刚才那死气沉沉的罗布淖尔荒原的黑戈壁,此刻都罩在这一片回光返照中。c.这篇反映改革开放的小说刻画了一批批积极投身到改革的大潮中努力拼搏的中华儿女的形象,让人读后耿耿于怀,赞叹不已。d.新课程教学已推行多年,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按照新课改要求教学,究其原因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在作怪。解析:ca项精妙绝伦:精致巧妙,无与伦比。形容精美巧妙到了极点。b项回光返照:指太阳刚落到地平线下时,由于反射作用而发生的天空中短时发亮的现象。c项耿耿于怀:事情(多为令人牵挂的或不愉快的)在心里,难以排解。用于此处不符合语境。d项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一半。b.医疗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要求我们从我国基本国情和现阶段发展水平为出发点,借鉴他国经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医改之路。c.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能让他们不但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d.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解析:ab项句式杂糅,应改为“要求我们从我国基本国情和现阶段发展水平出发”,或“要求我们以我国基本国情和现阶段发展水平为出发点”;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但能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d项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中午一过,太阳刚偏西,就变得不怎么显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冷冷地停驻在西边天空。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那枚硬币的边缘,也不太清晰。因此,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我们向死亡之海罗布泊行进。这里是无人区,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凉空旷。四周瘴气雾霭弥漫,我们感到自己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为了打破这压抑,越野车司机放起了泰坦尼克号的用萨克斯吹出来的音乐,这音乐更给人带来一种梦幻般的死亡感觉。整个下午,太阳就这样不死不活地在我们的车屁股上照耀着。说是白天吧,但恍如夜晚,说是夜间吧,在我们匆匆的回首中,却分明有一个物件,在西天半空悬着。最辉煌的罗布泊落日出现在黄昏。那一刻,我们的越野车已经来到距古湖盆二十公里的龟背山。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蓦地看见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这时我们的车停了下来,包括陪同我们一起进罗布泊的“老地质”,都被西地平线上那辉煌的一幕震撼了。我们下了车。我们,我们的车,还有刚才那死气沉沉的罗布淖尔荒原的黑戈壁,此刻都罩在这一片回光返照中。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脸,每个人的脸都泛着红光。我们感到自己像在画中。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这时候适当其时地放着。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记得,罗曼罗兰在构思他心目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时,焦躁不安了半年,有一天,他登上山顶,看见一轮太阳正喷薄而出,于是,罗曼罗兰心目中久久酝酿的英雄在东地平线上出现了。罗曼罗兰因此而热泪盈眶,“让我把你抓紧,亲爱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叫道。与罗曼罗兰不同,我看到的是落日,是西地平线。不过,它们一样是大自然的杰作,而且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西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失了,一切又重归于死寂。我们上车,翻过龟背山,进入罗布泊古湖盆。5.下午的太阳和黄昏的落日,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下午的太阳灰白,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边缘不清晰,没有生气。落日鲜艳,一片辉煌,充满庄严和神圣。6.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7.这一部分写落日的庄严与辉煌,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答案:先抑后扬。前边的描写对后边的赞颂起对比和衬托作用。8.引用罗曼罗兰创作构思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用类比的方法,突出落日给自己的震撼和启迪。一、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4题。走进罗布泊高建群在人满为患的地球上,居然还有一个去处,能让人类失踪(例如彭加木),这地方就是死亡之海罗布泊;足迹踏遍中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后,仍然没有能逃脱命运的劫数(例如余纯顺),吞没探险家的地方,也是死亡之海罗布泊。在那遥远的年代里,中国的西部有一座大洋,它的名字叫准噶尔大洋。后来,大洋浓缩成海,叫蒲昌海。再后来,大海浓缩成湖,叫罗布泊(又称罗布淖尔)。1972年尼克松访华,拿出卫星拍摄的照片,告诉中国人,罗布泊已经完全干涸,一滴水也没有了。我在罗布泊古湖盆的一个雅丹地貌下呆了13天。这13天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许多看法。我感到自己经历了一次死亡和再生,好像佛家的凤凰涅槃一样。在罗布泊我悟觉了宗教产生的原因,即在凶险的大自然面前,人是如此渺小、卑微、软弱和无助,他需要寻找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慰藉自己,于是宗教产生了。我还明白了人类用5 000年的时间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道德和秩序的大厦,其实是幼稚可笑的,是伪善的。在这里什么包装都不需要了,一切都被剥去外壳,只留下本质。罗布泊还让我重新估价了一些日常的思维,例如,钱在这里毫无价值;水在这里是第一需要,水在你居住的城市里,也许是两块钱(西安)或7块钱(大连)一吨这样的概念,但是在这里,它是一切。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东南岸。这座被考古学家称为沙埋的庞贝城的古城,在1900年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他的向导罗布人奥尔得克发现,从而揭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楼兰热和丝绸之路热。这座2 000年来只出现在史书中、传说中和浪漫诗人吟唱中的神秘的中亚古城,今天我们已经能够亲历。在大约2 500年前的时候,欧洲一个古老的种族,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战争之后,举国举族向中亚细亚迁徙。他们越过欧亚大陆桥,来到罗布泊岸边。他们发现这里的地貌和他们的故乡爱琴海很相似,于是定居下来。游牧的一支成为大月氏国,农耕渔猎的一支成为楼兰国。在扑朔迷离的历史中,楼兰国地面发生过许多传奇。第一个传奇是张骞出使西域,第二个传奇是傅介子千里刺杀楼兰王,第三个传奇是班超在楼兰城火烧匈奴使团。当然在这三大传奇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传奇,这就是李陵的兵败匈奴。李陵率3 000疲兵归降匈奴,司马迁为之辩护,于是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失去男根的司马迁蒙羞愤而疾书,于是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华第一大书史记的出现。你看,楼兰竟是如此深入地切入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现在的楼兰、现今的罗布泊还有几十个大谜,这些谜有待后来的探险家们揭开。走进罗布泊,走进楼兰,走进中亚细亚的各种大神秘。走进地球的一个死角。我们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还说,“过而知之”,意思是说经历过,你才会知道。(选文有改动)1.作者写第一段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解答时要考虑文段和全文的关系,因为文章的段落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所以,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结合文章主旨以及它与文章主旨的关系来解答。答案:引出描写对象罗布泊,突出罗布泊死亡之海的特点。2.这篇散文写了罗布泊的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答案:写了罗布泊现实的凶险,罗布泊的来历,个人走进罗布泊的感受,罗布泊中的楼兰国及其变迁、传奇和未解之谜。3.你怎样评价作者在第三段里表达的关于对世界的新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解此类题目要“相关链接”,辩证地联系地全面地看问题。这是作者在罗布泊呆了十几天之后的看法,是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产物。他的看法的前提和基础是在罗布泊这样一个最凶险的地方,是站在人的最原始的生存层面上来看待世界的。从大自然的不可战胜的角度来看,宗教的确可起到慰藉人的作用;从人处于罗布泊这样一个连生命都难以保障的地方来看,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命,是无需什么道德和秩序的,因为道德和秩序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从对生命的重要性的角度而言,在这里钱的确是毫无价值的,而水却是最重要的。答案:作者的看法有其特殊性和相对性,不可看成是适用于一切的时间、地点和事物。4.你认为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读完此文,你对罗布泊的感受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主旨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时,应在全面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要特别注意重要段落的内容。答案:目的:把自己走进罗布泊后对罗布泊的了解及感受介绍出来,引起人们对罗布泊的关注。感受:沧海桑田,历史悠久,神秘奇特,荒凉凶险。二、语言运用5.本文原名“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后改为“西地平线上”,哪一个题目更好,为什么? 答案:(示例)“西地平线上”更好。“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直白且不够简洁,给人的印象就是写落日,而改成“西地平线上”后简约含蓄,更重要的是,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西地平线上,你不仅可以看到落日,还可以看到别的,想到别的;不仅有落日,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