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教案.doc_第1页
《人琴俱亡》教案.doc_第2页
《人琴俱亡》教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琴俱亡教学设计金湖县实验初中 李传俊教学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全文,并疏通文意。2、能理解子猷和子敬间的兄弟深情。3、能初步体会用细小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妙处。课前准备: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页下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查阅有关作者及世说新语的资料,加以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慈母的情深、父爱的深沉曾深深的打动着我们,同样,人世间那份难舍难离的手足之情也会令人暗洒清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手足之情的文言文。(板书:人琴俱亡)自主学习,疏通文意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有无读错的地方,学生交流,教师正音。1、找出你认为读音需注意的字词。2、找出你认为译意需注意的词句。3、把你预习时没弄懂有疑问的词句列出来,集体解决。4、学生自渎自译课文。5、字、词、句达标反馈。合作探究,体会深情问题设计:1、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现子猷、子敬的兄弟情深?明确:问左右索舆奔丧;取琴弹不调掷地;恸绝久月余亦卒。(板书)2、既然兄弟情深如此,为何作者却说子猷“了不悲”,“都不哭”?联系全文谈谈你的见解。明确:其一,是对情感的强烈克制,这种悲痛之情直至弹琴而琴不调时方才喷泻而出;其二,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所以也是一种安慰。3、人死是因为“病”,琴亡又是为何?琴真的通人性吗?明确:不是琴通人性,而是弹琴的人心亦死,所以曲不成调。由此可见兄弟之情深。“不调”即使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教师总结:子猷对子敬之情深,并未直接表达,而是通过“问左右”“径入”“取琴弹”等等一些细节体现出来的。小小的生活细节,刻画出了独特的人物个性。这也正是世说新语写作上的特点。课后好好研读这些细节描写感受体会它的妙处。拓展延伸,丰富积累你还知道哪些表现兄弟情感的诗文或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共享。 (正例、反例都可以) 补充:1、 苏轼苏辙的手足之情当初苏轼在狱中时,精神压力非常之大,从御史台官的审讯逼供就能看得出来,这些人是一定要置他于死地,于是跟儿子苏迈暗中约定,平时送饭只送肉菜,一旦有坏消息就送鱼。一次苏迈必须到远处去借钱,委托朋友送饭,忘了交代那个约定,这位朋友偏偏就送了鱼去,苏轼大吃一惊,以为必死无疑,绝望之中写下了两首绝命诗,其中第一首是写给弟弟的:“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此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诗中“与君此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这两句诗成为了千古传唱的名句,祈望生生世世患难与共的手足之情,令人钦佩而又自愧,据说神宗皇帝看了都为之动容,起意不杀苏轼。苏辙为兄苏轼写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七千多字,详细记叙了兄长一生的经历和兄弟之间的深情,读来真可说是催人肝胆。宋史苏辙传最后论赞“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2、赏析七步诗。思考讨论:这首诗中所反映的是一种怎 样的兄弟关系? 链接生活今天,在座的同学一般都是独身子女,从血缘关系上来讲,兄弟关系似乎已不复存在,但我们经常说“同学如姊妹如兄弟”,那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的这种手足之情呢?联系自己平时和同学之间相处的实际好好反省,谈谈你的一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