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学校德育工作.doc_第1页
互联网与学校德育工作.doc_第2页
互联网与学校德育工作.doc_第3页
互联网与学校德育工作.doc_第4页
互联网与学校德育工作.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形势下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互联网与学校德育工作摘要: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具有综合性、及时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它既传播信息又传播思想,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据调查,青少年是网民的主体,而且青少年接触网络的年龄变得越来越小,中学生上网热正在形成,这一现象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网络作为一种新技术手段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延伸了广袤的时间与空间,同时对学校德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当前网络日渐普及的条件下,必须研究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在互联网的触角已伸展到社会各个角落的今天,它的影响力已不容忽视。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0年1月18日发布的有关信息显示,目前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总计已达890万,其中78%是青少年和儿童。有关人士估计,我国目前的上网人数已突破1000万,其中,家用电脑上网约占37%左右,普及率虽低,但绝对数量较大。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开展的北京市中学生科技意识调查的结果显示,47.7%的北京市家庭拥有电脑或电脑学习机, 96.4%的家长允许使用家用电脑。在新世纪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之际,计算机从娃娃抓起日显重要,那么,如何带领孩子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是广大父母和儿童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因此,如何认清互联网对学校德育工作所带来的机遇,同时制定有效的措施来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学校德育阵地中的作用就显得很有必要。一、 开放的、资源共享的、交互式的、个性化的网络,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德育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21世纪的德育工作既面临严竣的挑战,又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机遇。1个性化的网络,让个体的发展遇到莫衷一是的尴尬。网络拓展了人们表情达意的空间,无疑是件好事。但网上运行的信息是完全公开和共享的,只要通过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接受或传播各种信息,其过程无需登记、完全匿名,因而个体行为极难控制。它的交流却是人-机-人的模式,人藏在机器的背后,上网的人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抱着不同的政治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难免有人制造大量的网络垃圾和黄色网页,让正处于懵懂年华、捧着一颗赤诚之心上网的学生无所适从。而小学生尚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还不完全懂得取舍之道,如BBS上的谈论就常常让学生不知所措,进而受到心灵毒害。未成年的他们,不知道是相信老师的传授,还是相信自己在互联网上亲眼目睹的言论。互联网没有中枢机构,难以总体调控,为我们教育学生正确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带来了相当的难度。2开放的、交互的、个性化的网络,使学校德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1)网络的介入使德育工作的时空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德育工作,主要是在学生在校时间内通过学科渗透这一主渠道,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来开展。而今,教育的时空由于网络得到了延伸,不再拘泥于人数众多的、资料有限的课堂,也不必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比如指导学习青少年法律知识,只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网站地址,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来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事半功倍。 (2)网络的介入使德育内容得到了扩展。 传统的德育工作,是以有限的德育工作形式去引导无限潜能的学生,无疑是力不从心的,互联网的兴起,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网校,能把世界上所有著名图书馆的图书搬到每一个学生的面前,供他们自由检索和选择。极其丰富的空间,吸引了学生也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证性。 在网上,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有效的分析、参与、整合和创新,很快便能重有所获,这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对现代科技的热情都大有裨益。无疑,网络技术的支撑,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内容的内存量。 (3)网络的介入使“教学相长”得到了新的诠释。 古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面对网络,教师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学生通过网络直抒胸臆,表达他们的见解、意见和建议。这种交流,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它让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重现“亲其师,信其道”的和谐,更能闪耀出智慧的火花。正如肖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大家交换,仍只是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大家交换,至少有两种思想。 (4)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平台,对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网络,就是新生活。它融合了多种传播媒体的物质,使得教育手段丰富多彩,其内容更是不分国界,精彩纷呈,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现代化平台。它能使学生更详尽、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文明及其发展现状;感觉到他们所处社会的各种意识、潮流;有机会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们更可以找到一些如何适应社会、如何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 (5)网络教育双向互动,开放、活泼,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个性化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网络极大地动摇了传统德育的基本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教学双方甚至多方彼此互动、高度开放的全面教育模式。以“素质教育”取代传统“应试教育”,这是我国当前教育界上上下下努力实现的目标。而网络化教学,正是强调了教学双方的互动性,使学生由被动的灌输对象变成了主导力量。网络的精彩,使得学生真正能从思维上打破传统条条框框的束缚,开阔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素质。 (6)网络的介入真正拓展了学校德育的途径。 英特网开放、交互式的特点,使教师可以利用无限的网上资源,查阅各地方的德育工作信息,了解德育发展动态,学习新的具体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通过建设完善的校园网,通过过渡技术及软件也可以让学生从原来的无限上网变为有限上网,实现大队活动工作动态网上发布、班级工作动态上载,更可以举行“网络知识竞技大赛”、“网络搜索大赛”等活动,丰富校园生活。二、 发展校园网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学校德育工作者只有认识网络的特点,转变观念,规范它的发展,因势利导,才能充分运用网络这个媒体,实现我们的教育思想。1. 加强德育工作者对网络知识的学习。学校应当鼓励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等德育工作者学习网络、了解网络,认真关注,努力探讨网络和当代学生的互动现象。尽量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并努力消除负面影响。只有自身具备了上网知识和上网经验,才能与学生在网络方面有共同的话题,才能与学生增加交流的机会, 教育才更有说服力与效果。2. 利用网络的虚拟性解决真实的问题。 网络的虚拟性一方面造成了一些人无所顾忌地在网上发布不负责任甚至错误的信息和言论。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又有着某种程度的真实性,在网络社会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反而更容易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从而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专题论坛、实时交流、电子邮件,师生可以平等地跨时空网上交流,以此来解决学生的思想、心理等问题。比如,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平时常破坏或隐匿同学的物品,虽然我经常批评他,教育他这种行为是破坏他人财物、是偷窃,要求他立即改正缺点,但往往是他下次照犯不误。后来,我发现他常用QQ聊天,我就设法了解到他的QQ号码,然后以“一个陌生就姐姐”的名义与他聊天。在聊天中,我终于知道了他为什么要那样做。原来是因为班上同学看不起他,不爱和他玩,他为了报复同学才这样做的。我找到了“靶心”,接下来的“打靶”就容易得多了。3. 加强学生的法律和网络道德教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道德与相关法律在学校德育内容中逐渐成为必须。因此,学校在德育方面可以增加“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网民”等相关内容。还可以在网上与学生开展网德大讨论等活动,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 4. 利用德育专题网站加强德育教育。 通过办好学校德育专题网站,以丰富、详实、生动的材料介绍一些国家大事、身边小事,讨论学生关心的一系列问题,在这其中要坚持正面的声音,以和风细雨、入情入理的方式,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思想上的引导。在办好这类网站时,要创造思想类网站网络传播的鲜明特色,将权威性、指导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还可以尝试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学校工作信息的发布, 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利用这个网站,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5. 学生专题电子作品比赛加强德育教育。 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学生们利用电子技术来创作班刊,办校刊,做贺卡,搞美术创作,制作班级网页,创立个人网页等,这些作品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举办关于德育专题的电子作品比赛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我们设定的轨道上来。学生们搜集与专题相关的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很好的受教育过程,而且,学生们通过把原本松散的资料制作成自己的作品,就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专题的理解。然后,德育工作者把其中优秀的作品在互联网上发表,这样不仅对作者本身会是一种激励、一种教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些作品来教育其他学生。6.转变德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中心的理念。网络时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法已不能满足时代对学生的要求,教师应该突破一味地空洞说教的方式,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自学讨论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教师,应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是德育活动的主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自我完善需要。如学生行为规范讨论,热点问题追踪,学生管理真知灼见等。我们不应简单地就事论事,而应自觉运用网络这个载体,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认识,发展自我,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7.开展网上心理辅导。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其中任何一种成分发生问题首先会导致个体产生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导致品德上发生问题。而面对网络给学生带来的众多心理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有的学校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方面也做了些有益的尝试,如学校建立学生心理辅导室,但由于学生对心理辅导有片面的认识,认为进行心理辅导是“心理变态” “精神有问题”或“神经病”才需要的,如果自己进去了是很丢面子的事,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再者学生面对辅导员即使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也觉得不好意思,难以启口,即便讲了也担心暴露了自己的隐私而被人歧视,结果导致了心理辅导室门前冷落。因此,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建立网上心理辅导,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心理辅导员,定期上网与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既可以避免了上述问题,也可以使学生存在的有些心理问题能够得以及时解决,从而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8.德育课上网。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文化信息量大、传递迅速快、图文并茂的特点,将“两课”教育、人生修养、社会道德观等内容输入德育课堂,改变以往德育呆板、硬灌输的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