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尚書微子篇詔王子出迪,我舊云刻子之刻字字義商榷葉惠蘭壹、前 言關於尚書微子篇刻子之刻字字義,歷來以尚書孔安國傳訓刻子為病子(註一)、以及馬融謂刻,侵刻也二者為最早 (註二)。自此而下,迄於民國,舉凡病也、害也等相近的解釋成為訓解的主流。有清實學稱盛,亥也、責也、又以刻子為孩子、箕子等等解釋紛出,頗為歧異;近年主張箕子者復不在少數,筆者因欲試為一探其究竟。以下就歷代訓解綜合分類,進而考辨各類是非。貳、歷代訓解本章先就歷代重要訓解一一條列之,其次,附錄訓解各字在尚書及先秦經籍諸子中出現次數的統計結果。一、歷代重要訓解刻,病也。尚書注疏及補正。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註三)刻,侵刻也。經典釋文引馬融說。唐陸德明。(註四)刻,害也。書集傳。宋蔡沈撰。(註五)刻,害也。尚書全解。宋林之奇。(註六)刻,害也。尚書輯錄纂注。元董鼎。(註七)刻,害也。書經會解。明張治具。(註八)刻,害也。尚書後案。清王鳴盛。(註九)刻,害也。尚書句解。元朱祖義。(註十)刻,害也。書經注釋。瑞典高本漢。(註十一)刻,害也。尚書釋義。民國屈萬里。(註十二)刻,雕琢也。書古文訓。宋薛季宣。(註十三)刻,克也,有殺義。尚書集釋。民國屈萬里。(註十四)刻,損減也。尚書正譌。民國趙延早。(註十五)刻,亥也。尚書今古文考證。清莊述祖。(註十六)刻,責也。尚書故。清吳汝綸。(註十七)刻,克也,猶肩任也。尚書古注便讀。清朱駿聲。(註十八)刻,克子,謂克盡子道之子也。尚書覈詁。民國楊筠如。(註十九)刻,孩也。尚書今古文注疏。清孫星衍。(註二十)刻,孩也。今文尚書考証。清皮錫瑞。(註二十一)刻,孩也。尚書集注音疏。清江聲。(註二十二)刻,孩也。尚書考辨。清宋鑒。(註二十三)刻,即孩子,即指箕子。書經弘道。民國廖平。(註二十四)刻,箕子也。尚書補疏。清焦循。(註二十五)刻,箕子也。尚書駢枝。清孫詒讓。(註二十六)刻,箕子也。尚書新證。民國于省吾。(註二十七)刻,箕子也。尚書正讀。民國曾運乾。(註二十八)刻,箕子也。尚書商書研究。民國陳正香。(註二十九)刻,箕子也。今古文尚書全譯。民國江灝、錢武。(註三十)二、訓解計量考察1.訓解相關各字在尚書中出現的情形:刻 (1次),害 (0次),病 (2次),雕琢 (0次),孩 (0次),亥 (2次),責 (5次),箕 (5次),刻子 (1次),箕子 (5次)。2.訓解相關各字與子結為一詞,在先秦經籍諸子出現的情形:刻子 (0次),孩子(1次),箕子 (甚多)。若刻子二字無誤,刻字有二項可能:(1)刻為動詞或形容詞;(2)刻當為某字之形或音譌誤者。王純一墨子集解賊誅孩子註解云:說文口部云:咳,小兒笑也,古文作孩,此謂紂誅殺小兒也。 (註三十一)參、亥也、責也、克也之考辯一、亥也,清莊述祖莊氏將整句斷為:詔王子出,迪我舊云刻子。舊,咎也,有禍災之意;刻是亥之譌誤;云是一有意義的語助詞;而迪字則是作、作為之意。 (註三十二) 整個意思是:我告訴你,王子,離去吧!我們將要自作災難,在那 (癸) 亥與 (甲) 子的日子上。此說之缺失:(一)尚書中以天干地支紀日者,必循一貫寫法:取天干為上字,地支為下字,未有均取下字之寫法。(註三十三)(二)亥子古文字字形與刻子字形相去甚遠,似無由訛誤;且由增加筆畫刂致成訛誤,可能性也較小。(三)就文義觀之,說者竟能預知災難降臨之日,不符理性之思考。(四)尚書中咎字凡十三見,作罪過解或人名解,一致性高,似無與舊通用之必要。且舊字凡二十見,二者使用時機分明有別,其無通用之例,理甚明白。(註三十四)二、責也,清吳汝綸吳氏以為:小爾雅舊久也,廣雅云遠也,刻責也,言以久遠責望于子。(註三十五) 整個意思是:我長久以來責望於子;或是:我以 (國祚) 久遠責望於子。此說之缺失:(一)以舊云為久遠,似乎解得勉強。(二)以刻作責解,何由得解,不得而知。(三)尚書得見責命於天(註三十六),豈吳氏由是而比類之,因解為責望於子,然有增字作解之嫌。三、克也,清朱駿聲朱氏解為:刻,克也,猶肩任也,我昔時所云能肩宗祀之任者,惟子。(註三十七)是說失之勉強。朱氏為使語意完足,增字太多,訓解不當甚明,案此解若原文為子克 (刻),或較為可採。四、克子,民國楊筠如楊氏以為:迪,讀為猶;我,假為可;舊,讀為久;云,廣雅有也;刻子,即克子,謂克盡子道之子也。(註三十八)此說各字之通假固然分別可以成立,文義亦尚且可通,然需要太多條件同時具備才能解讀,一旦一字非是,即不通矣,此則其重大缺失。肆、孩子之商榷一、王充之說王充論衡本性篇:詔王子出迪,微子曰:我舊云孩子,王子不出,紂為孩子之時,微子睹其不善之性,性惡不出眾庶,長大為亂不變,故云也。(註三十九) 此當即微子曰:我舊云孩子,的最早出處。孫星衍、皮錫瑞承繼王充之說 (註四十),孫氏尚書今古文注疏云:我舊云上一有微子若曰,刻一作孩。(註四十一)此說之缺失如下:(一)多微子曰三字,將上下文的出、弗之相對性打斷。(二)若有微子曰三字,則下文我不顧行遯與微子主張逃去的立場不符,須改釋為我不顧,行遯乃可,然如此又與上一句人自獻于先王義略不符合。(三)清江聲尚書集注音疏云:此是父師之言,而云微子睹其不善之性,誤矣。(註四十二) 疑王充所見微子二字為篇名,而王氏誤讀,孫氏又進而誤補若字。(四)微子自言王子弗出云云,頗為不當。按尚書中,稱微子為王子者,僅見於此微子篇;此篇前文之王子,均意指微子,王充此處特指王子為紂,並不妥當;且王子出與王子弗出若相對為文,則紂雖亦王子,而前後指陳歧異,未若同指微子為佳。(五)王充訓解出字為性惡不出眾庶云云,實增字為說,勉強曲解,其不當顯而易見。二、江聲之說江聲雖不取王充、孫星衍之說,然贊成解刻子為孩子:舊云,舊時之言,蓋帝乙置紂為嗣時,父師曾有言也于是,紂尚孩提,故曰孩子。告王子其出行,于我舊言此孩子必亡其國,王子不出行,則淪胥以亡我商家宗祀。(註四十三)此說之有力佐證如下:(一)孩子的版本,可能確實存在過。王充確實見過孩子的版本,是有可能的。(二)江聲之說,能免去王氏、孫氏解王子、出諸不當處。(三)史記、尚書大傳均見指稱紂為狡童者。(註四十四)(四)群經諸子未見以刻子為用者;箕子以其為人名出現於多處外,僅有孩子一見於墨子明鬼下:賊誅孩子。(註四十五)(五)孩、刻二字,以子、刂古文字形近似,有訛誤的條件。此說仍存缺失如下:(一)必須先承認父師曾諫言帝乙置紂為嗣事,此一前提成立,孩子之說乃可能成立。(二)孩、孩子僅分別一見於墨子,(註四十六)尚書無一孩字;其他先秦經籍諸子亦無見孩子者。(參見本文二、所附統計結果) 疑孩子為晚出之詞。(三)王充之說,有可能旨在為論衡本性篇立論,而以刻為孩,強為曲解。故僅局部採取王說,似未允當。伍、箕子之商榷以刻子為箕子者,最早見於清焦循尚書補疏:我舊云箕子,王子不出,我乃顛隮。此乃述其平素私自之言。舊,久也,謂不特今日因王子問我,我始言之,且不獨言王子當去,久已言箕子、王子兩人皆當出,若箕子、王子不出,則我殷乃顛隮矣。(註四十七) 又孫詒讓主張:迪義與猶同;承焦循之說,以為刻子本應作荄子;而漢書儒林傳載箕子作荄茲,乃是一雙關語用法。(註四十八) 近人于省吾復舉二例證云:據漢書儒林傳易箕子之明夷趙賓讀為荄子是也。按孟子晉平公之於亥唐也,抱朴子晉平非不能吏期唐也。又可為刻子即箕子之一證。(註四十九)以上焦循等人說法,若能成立,須有二項前提:(一) 刻、箕果能通假,(二)陳述這段話的父師必非箕子。一、刻、箕可否通假?按二者有關聲調韻部如下:*k / k,刻,入聲,職部開一,(2.1) 142 *k / k (德)*k / k,荄、亥,平聲,之部開一,(1.1) 150A * / i (咍)*k / k,荄,平聲,之部開二,(1.3) 151 / i (皆)*k / k,箕、期、其,平聲,之部開三,(1.4b) 152 *i / i (之) (註五十)是刻、荄、箕等字主要元音相同,而有音轉狀況,顯然具備通假要件。是以刻子為箕子,就聲韻而言,有其可能。二、父師是否即箕子?主張父師即太師;且此篇父師非箕子者,理據有下列數端:(一)尚書大傳中言及父師與少師者,僅一見,應只出於微子篇。(註五十一) 其言曰:大夫士七十而致仕,老於鄉里,大夫為父師,士為少師。(註五十二) 由是可知伏生並不把父師解釋為箕子。(二)吳汝綸尚書故:父師,當依史記作太師。禮記疏引書傳略說云:大夫七十而致仕,大夫為父師,士為少師,教于州里云云,蓋沿此經已誤之本為說,不足為據,若經本作父師,史記無緣改為樂官之太師也。(註五十三) 吳氏雖不以為父師即等同於太師,然其以此篇之父師即史記之太師可知。(三)鄭玄曰:父師者,三公也,時箕子為之;少師者,太師之佐,孤卿也,時比干為之。(註五十四) 是父師、少師對舉,而太師之佐承上文語意,則太師當即父師之重述也。(四)前項鄭玄所謂父師者,時箕子為之云云,乃父師即為箕子說之關鍵理據。然鄭說蓋據孔安國尚書微子注為說也,是仍未必全然可信。(五)王引之考証父、甫古字通用;(註五十五) 又爾雅釋詁:甫,大也。(註五十六) 是可證 父師即大師,即太師也。(六)太師少師字樣,周代金文中未見,酒誥、立政諸篇多列舉官名者,亦未見,故或即應改為父師少師也。(七)尚書載微子問父師云云,又史記載太師勸微子云云,二者所述,重疊性甚高,且史記之載幾乎引用整篇的微子篇,因此,二者當非二事,應是同一事件。而史記殷本紀:箕子懼,乃詳狂為奴殷之太師、少師,乃持祭器奔周。又宋世家於箕子為奴,比干見誅後,謂於是太師、少師乃勸微子去。又周本紀:殺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師疵,少師彊,抱其樂器而奔周。由上述史記之載,足以肯定:在尚書及史記所載的此一事件中,太師並非箕子,亦即父師並非箕子至少,司馬遷持如此看法。(八)崔述考信錄詳辨父師、少師非箕子、比干。(註五十七)(九)伏生及吳汝綸氏,一不以父師為箕子,一以為父師當依史記作太師,若以二人屬今文家,司馬遷屬古文家,則可謂今、古文家均不以父師為箕子也。誠然,父師並非箕子,理據甚眾,然仍未能完全泯除此處父師即箕子之可能性,何則?龍師宇純以為:箕子為奴、比干見誅後,殷乃另立太師 (父師),是則尚書微子篇中,勸微子去國之父師,乃先前未詳狂時為父師之箕子,一前父師,一後父師,有二父師存在,是為可能。按龍師宇純之解讀,頗見獨到。果真此一父師即為箕子,則尚書微子篇下文我不顧行遯方得與父師終不去國的立場相合;如若不然,則須改易其斷句為我不顧,行遯,方才不致與史記所載太師奔周的立場發生矛盾。再者,上文吳汝綸所引大夫七十而致仕,大夫為父師,云云,似乎父師非僅一人,而鄭玄所言:父師者,三公也,時箕子為之,(註五十八) 其中時字彷彿透露若干消息。由是而知,以刻子為箕子、謂父師另有其人,雖已有十之七八,然似乎仍可能未盡周延。以下就此說之得失,簡述如下:1.優點:釋意之文句流暢,亦合情理,毋須增飾以解經。若此說成立,則史記之載可以存採,而鄭玄、龍師宇純之見亦尚可作一合理說解。(例如:固然箕子也曾擔任過父師,然而微子篇之父師可能是在箕子詳狂後的另一父師。)2.缺點:必須改易下斷句為我不顧,行遯方才不致與史記中的太師奔周的立場相矛盾。歷來成說皆以父師即箕子,此說為一字之考辨而推翻長久以還的成說,似乎值得斟酌。是說的建立,有賴先解答富爭議性的議題,如此說解文字,自有其迂曲煩難之失。陸、害也、割也,宋蔡沈、瑞典高本漢等說訓解刻字者,如謂害也、割也、病也、減損也、雕琢也、克 (殺) 也殆皆屬此項。若僅就刻字作解,諸解固有相通之處,然諸家引申其義,則指陳各異。孔安國傳載:刻,病也,病子不得立。(同註三)宋蔡沈書集傳載:刻,害也,箕子舊以微子長而賢,勸帝乙立之,帝乙不從,卒立紂,紂必忌之,是我前日所言適以害子,子若不去,則禍必不免。(同註五) 宋林之奇、元董鼎、朱祖義、明張治具、清王鳴盛等皆承蔡氏說,是皆由當年箕子諫帝乙勿立紂一事發論。而作如是說則仍存下列可議處:1.若紂早已惡微子,理應早已害之,何至今日?且此一故事微子必已知悉,何待父師提示?2.當前憂心我乃顛隮的主因是天毒降災荒殷邦,與紂欲害微子事並無直接關係,因此由諫帝勿立紂此一仍不確知的往事作論,太過迂遠,並不恰當。另宋薛季宣謂:刻,雕琢也。刻子,能自雕琢者也。(同註十三)雕琢,固屬刻字本義,然能自雕琢者則顯與上下文意不符,說解勉強。又趙延早以刻作減損解,亦近刻字本義,然主張當有微子曰三字,又以子、死之譌;王,曰之譌,則須在多字譌誤的條件下,始能通解刻字,實有未當。能單獨就刻字字義說解者,首先是馬融,馬氏謂刻,侵刻也。(同註四),瑞典高本漢贊成孫星衍解說馬融的說法:我告訴你,王子,你走吧!我很久以前就說過有人要傷害你。高氏又云:刻字有割的意思,也可講成雕刻、刻劃等意義,但這個字也常常以一種概括性的意思出現在古籍之中。如荀子論禮篇說:刻死附生意思就是:與死者割絕而附添於生者。這就如同割字的情形一樣。割字的本義是割切,而引申有傷害、毀傷的意思。戰國策秦策說:深刻寡恩意思是他是非常刻薄而又少恩的。是由刻字本義雕琢以及割的意義來訓解,從而引申及于傷害義。另高氏又云:刻字,按朱駿聲的說法,也可以假借成它的同音字克。克有征服、擊破、勝過。這樣一來,意義就幾乎是一樣的了。青銅器大盂鼎上有銘辭說:女勿剋余乃辟。意思是:你不要傷害我,你這位主人。句中的剋與克是一樣的。則是由刻假借為克、剋來作解。此則與屈萬里之說相同:刻,孔氏正義云:傷害之義。按刻、克古通,詩雲漢:后稷不克鄭箋:克,當作刻。可證。克有殺義 (見牧誓鄭注、及隱公元年公羊傳。)故有傷害之義。是高氏、屈氏皆由刻、克之通假,引申為傷害義來說解。以上馬氏、高氏、屈氏分由侵刻、雕刻、割義加以引申,或由刻、克之通假立說,最終均指陳刻具有傷害義,此項論述與前述蔡沈等人訓刻為害也相同,且具三項優點:1.訓解直接,毋需具備諸如多字譌誤、父師非箕子、改變斷句等等前提。上下文意亦通暢合情理。2.不用耗費口舌來解釋經文中未曾及的背景故事。3.其他經籍具有相關佐證,如高氏引述荀子中刻死附生,刻,有薄也、削也以及割絕等義;又如屈氏引詩經后稷不克以證克、刻通段。七、結 語前述諸說,亥也、責也、克也 (肩負)三者之不當已見前述;孩子之說,王充之不當顯見,而江聲之說雖能免去王氏之失,又見若干有利理據,然所存缺失極難化解,是皆不可取。其說言之成理,相當具有成立的可能性的,應是以刻子為箕子,及訓刻為傷害義二者。箕、刻可通假,而父師非箕子又理據甚眾,因此,箕子仍有其可能性,然而此說終不能免於缺失,就訓解文字之採擇而言,仍有瑕疵。至蔡沈等人之引申失當,亦已述及,然則高本漢、屈萬里二者之說,簡明扼要,略少缺失,尤其毋需先證成富爭議性問題以為前提,在訓解的採擇上,最稱允當。附 註註:見漢孔安國等撰,尚書注疏及補正,十三注疏補正第二冊,頁二十九,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二年。註:見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註:同註一。註:註二。註:見蔡沈書集傳,尚書類聚初集 (一) 第二種,頁四O一,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三年。註:見林之奇尚書全解,卷二十一,頁十七二十,通志堂經解第十八函。註:見元董鼎尚書輯錄纂注卷三,頁四十四四十六,通志堂經解第二十二函。註:見明張治具書經今解,尚書類聚初集 (一) 第三種,頁六四二,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三年。註:見清王鳴盛尚書後案皇清經解六冊,卷四一二,頁四五O八,藝文印書館,民國四十九年。註:見元朱祖義尚書句解卷五,頁十二,通志堂經解第二十三函。註:見高本漢書經注釋,頁四六四四六五,中華叢編審委員會,民國五十九年。註:見屈萬里尚書釋義,頁五十七,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民國四十五年八月初版。註:見宋薛季宣書古文訓卷六,頁二十四,通志堂經解第十七函。註:見屈萬里尚書集釋,頁一O八,聯經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二年。註:見趙延早尚書正譌,頁一O一,自印,民國五十九年七月初版。註:見清莊述祖尚書今古文考證。註:見清吳汝綸尚書故,尚書類聚初集 (三) 第十種,頁九十七,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三年。註:見清朱駿聲尚書古注便讀,尚書類聚初集 (三) 第十一種,頁二八七,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三年。註:見楊筠如尚書覈詁,頁九十八,學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二月初版。註:見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尚書類聚初集 (二) 第九種,頁五三O,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二年。註:見清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卷九,總頁三八一,尚書類聚初集 (一) 第二十三種,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三年。註:見清江聲尚書集注音疏,皇清經解六冊卷三九四,總頁四一二一,藝文印書館,民國四十九年。註:見清宋鑒尚書考辨卷二,尚書類聚初集 (六) 第十七種,總頁三十一。註:見廖平書經弘道,尚書類聚初集 (五) 第十三種,總頁三十八。註:見清焦循尚書補疏,皇清經解十六冊卷一一四九,藝文印書館,民國四十九年。註:見清孫貽讓尚書駢枝。註:見于省吾尚書新證卷一,頁九十九十一,崧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电工程施工的材料供应与计划
- 2025年初中英语学习资源开发计划
- 深圳市J社区老年人协会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一个非正式治理的视角
- 水活化增强鲁米诺电化学发光
- 孔院主导下武术文化传播现状与策略分析
- 2025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实施细则
- 高校行政部门年度工作总结与改革计划
- 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发展计划
- 汽车行业成品防护措施探讨
- 2025部编版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培训方案
- 2025年教师资格师德师风建设试题及答案
- 期中测试卷(1-5单元)(试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 2025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英语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人工智能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
- 2025-2030便利店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届高三湖北省十一校第二次联考英语试卷(含答案详解)
- 信息技术与小学教育教学融合
- 产品设计研发费用统计表
- 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校长讲话:“2574”工作实施思路!即两大抓手五项重点任务七个落实环节四个质量目标
- 2025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 清理报废渔船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