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名家介绍系列.doc_第1页
摄影名家介绍系列.doc_第2页
摄影名家介绍系列.doc_第3页
摄影名家介绍系列.doc_第4页
摄影名家介绍系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摄影名家介绍系列爱德华史泰钦 生平简介爱德华史泰钦1879年出生在卢森堡,1973年去世。两岁时随父母到了美国。16岁时开始从事摄影艺术的追求和创造。在他94载的人生旅途中,摄影生涯就有78年,被誉为美国的摄影巨人,摄影大师,还有人说,他的一生显示了一部20世纪摄影艺术的发展史。这是因为史泰钦一生丰富的创造历程所涉猎的范围博大精深。他不仅在创作题材上包括了人像、静物、风景、社会新闻、生活、广告、集锦等许多方面,而且在创作上更是把画意派、纯摄影派和纪实派以至抽象构成派等家之长汇于一身。用史泰钦自己的话说是:每隔十年,人就应该鞭策自己,好使自我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史泰钦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担任航空摄影师,为后世的空中摄影打下了基础。据诗人桑德贝尔格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史泰钦已有63岁了,但他仍然自愿去参加军队。他在太平洋前线领导了四千多名军事摄影记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以摄影方面的丰富阅历和成就,担任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主任,15年里,他先后为美国及全世界的摄影家们,举办了近五十次具有影响的展览会。1955年,久负盛名的史泰钦举办了一个轰动世界的人类大家庭摄影展览。他从全世界征集的约二百万张照片中,选出了273位男女摄影家的503张摄影作品展出,并在世界上近40个国家和地区巡回展览。史泰钦曾参加两次世界大战,所以,以战争为主题举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摄影展览会,同时他也通过照片反映生活美好的一面,说明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是同样善良的。人类大家庭是一个以人为中心,表现人类怎样生活在世界大家庭中,从一个婴儿的诞生、长大、成熟、直到衰老以至死亡的过程。照片中包括了不同民族和国籍的人民的生活,目的在于增强人类的相互认识和了解。人类大家庭摄影展览不仅传播了史泰钦人类生而平等的思想,同时也证明了摄影艺术是一种最通俗易懂的世界语言和最富于真情实感的艺术。1963年前美国总统肯尼迪为史泰钦颁发了自由勋章,褒奖他一生在摄影艺术上的成就与贡献。作品选介桑德贝尔格(1928年)摄影艺术被称为瞬间艺术,即在照相机快门开启的瞬间拍摄客观事物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瞬间,这既是摄影艺术表现力的优点,也是它存在的局限.如何扬长避短,突破这种局限,把客观事物运动发展变化过程表现出来,是许多摄影家研究的课题.史泰钦的这幅作品做了有益的尝试.作品采取多次曝光技法摄影而成.劳工诗人桑德贝尔格多种多样的精神,不同时空的不同心理,都集中展示在同一空间画面里,这就大大扩展了单幅画面的表现力,给人以较丰富广阔的联想.同时,这种富有韵律的组合,不仅新颖悦目,引人入胜,而且增加了形式美.要想在一张底片上进行多次曝光的摄影技法获得成功,关键要用黑背景,侧光或逆光照明,这样才可以避免与主题无关的景物进入画面.同时,拍摄前,要有周密的考虑要设计好画面,抓哪些神情,采取哪种画面构图等,事先都要精心安排,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幅作品是1928年拍摄的,当时的史泰钦在艺术修养和艺术技巧上都已比较成熟了.好莱坞影星葛尔宝(1928年)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黑色的衣服,白色的背景,人物双手抱头两眼直视镜头,同史泰钦的其它肖像名作一样,有着极为明显的个人风格特征,那就是高度的简洁,强烈的黑白对比,没有任何多余的细节.这样,观众的欣赏兴趣就只能被摄影家牵着走,而不会漫无边际地分心走神了.作者着力描绘的正是她的精气神.以形写神,妙在传神固然是中国绘画的精粹,但从史泰钦的作品看中西美学思想并不是纯然绝缘的.这里还有一点值得探讨的问题,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就是史泰钦的肖像作品,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点,就是被摄影者大多直楞楞地在看镜头.摄影圈子里,曾把看镜头视作大忌讳,好象一看就假,就不自然了.其实即便被摄者不看镜头,照片就真实,自然了吗?当然不见得,关键是作者和被摄影者相互熟悉、信任的程度如何,作者的艺术功力和摄影技巧如何,如果相互高度信任,相互默契,作者慧眼独具又有娴熟的技巧,那么,看镜头不但不是坏事,而且还能增强真实感,缩短画中人和观赏者的感情距离,使观众有客我相溶,心灵相通之感,亲爱的读者看了这幅作品,是不是有同感呢?阳光下(1923年)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这是史泰钦早期的作品,一张难得的户外生活肖像.据说被摄影者就是史泰钦年轻的妻子.这幅作品的艺术传达所表现出来的,是那种少妇特有的青春的气质.画面上阳光灿烂,绿草如茵,主人公躺在草坪上,眯缝着眼,似乎有眩目之感,但更多的成分则充满了青春的理想,少女的幻想.她的手臂似乎在遮阳,自然弯曲,使画面构图更加饱满、紧凑.前景上的几根小草,从人物面部延伸,似乎有破坏画面作用,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想必要去拔掉而后快,但作者毫不在乎,因为它交待了人物所处特定环境,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并不是可有可无或应该清除掉的东西.这幅照片充满了生活实感和生活气息,这对那些拍人物照一定要正襟危坐的刻板老套来说,是艺术上的进步.从摄影艺术发展历史来考察,这幅作品是作者从初期的绘画主义摄影转变到纯粹主义摄影派及纪实派过渡期的一幅代表作.罗丹和他的作品(1902年)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是绘画主义摄影派繁华似锦时代,当时在法国的青年摄影家史泰钦,怀着对大雕塑家罗丹和他的作品无比崇敬的心情,拍摄制作了这一幅摄影集锦作品,这是由罗丹的侧影人像和雕塑雨果两张底片合成的,后来又加上了罗丹的杰出雕塑思想者,这三者浑然一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姿态上俯仰正侧,色调上强烈的对比配置,特别是神态上作品与人物相互呼应,相互映衬,使真正的艺术家升华为和雕塑思考者一样的思想老人,仿佛是三个形象在共同思考着.这种版画效果的画面,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一幅照片,要拍得摄者本人满意,这对于一个严肃的摄影家来说,也是不容易达到的,而要拍得被摄者拍手叫好,是如果被摄者是个大艺术家,要叫他满意,那就更困难了.人们知道,罗丹不仅是著名雕塑家还是有造诣的艺术理论家,而他对摄影一向有一种贬抑情绪,是不大瞧得起的,所谓艺术真实摄影虚假就是他的名言,可是,在这幅作品面前,他服气了,甚至不由得欣赏起来.这说明,真正的艺术品是不会受到埋没、得不到承认的.这幅作品标志着史泰钦在绘画主义摄影派时代的成就,也为绘画派摄影立下了一块不灭的碑石.曼瑞(1890-1976年生平简介曼瑞是世界上最早广泛运用摄影的特殊技法来进行摄影创作的艺术探索者,许多今天仍然流传不衰的摄影技法由他始创.曼瑞在摄影史上,与匈牙利的莫霍尔纳吉齐名,同为抽象主义摄影派的倡导人.本来,曼瑞于1920年到巴黎定居前,在纽约就已经是达达主义派的画家.达达是法语中的儿童语言,意思是马,以之命名文艺流派,则标榜艺术的无思想性倾向,比喻艺术像婴儿的发音一样,是不可解释、不可思议的,是无意识、无所指的.这种颓废主义的艺术观,必然在曼瑞的摄影艺术创伤中反映出来.当然,摄影艺术终究不同于绘画艺术,它不能任意涂抹.对于执着于美的探求的摄影家来说,摄影艺术同现实的直接、天然的联系,使他有可能克服某些思想弱点,而在一定程度上艺术地反映出现实美、(社会和自然)的某些方面.曼瑞就是这样,不论是骗人的眼泪,还是光之纪录,是阴影,还是梦幻,都反映了现实的部分真实,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只不过由于曼瑞太注重于事物的细微末节方面,作品难以产生强烈社会意义罢了.曼瑞对摄影特殊技法的开发,也是有贡献的.由曼瑞提倡开始风行于世的摄影技法,有以下几类:无底照片-将实物放在像纸上曝光,通过物体形状、位置及光线方位、强弱,造成不同艺术效果;中途曝光照片-利用感光片冲洗显影过程中短暂第二次曝光,造成画面物象产生精巧的外轮廓线及黑与白部分色调转换;负像照片-一般摄影创作是最后取得正像照片,曼瑞发现负像本身对于某些物象更富于艺术表现力,甚至比正像的效果更好,于是他用底片拷贝正片,然后用正片放大制作负像照片;光画照片-在黑暗中控制照明,只照亮被摄者(多为画家)面部,然后在全黑背景下由被摄者持发光体在空中作画,使胶片感光而成;大特写照片-只摄取人的眼或唇的某一局部,使之布满整个画面,造成迥异于常规的视觉感受.以上列举的只是在曼瑞作品中有突出成就的部分.很明显,曼瑞的富有创见的探索,丰富了摄影的艺术语言,增强了摄影的艺术表现力,在摄影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作品选介: 骗人的眼泪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电影艺术是从摄影艺术派生的新兴艺术样式,电影的重要艺术语言蒙太奇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摄影艺术各种景别的发现和运用.而各种景别中的大特写,以曼瑞的运用为滥觞.这幅作品是眼睛、睫毛和眼泪的大特写,它使我们看到一个真实而奇异的世界.可以设想,如果不是这样拍,那么,晶滢的泪珠必定被繁复的物象所淹没,一点也不引人注目.可见,要表现某一事物,走近一些,镜头更接近一些,让对象在画面的表现更突出一些,就会给读者的视觉和心灵造成深刻的震憾,这是形成大特写的现实根据,也是人们欣赏摄影画面时的审美要求.幻想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从作品的技术处理和制作过程来说,这种负象照片是再简单不过了.用行话来说,就是负拷正,正放负,没有多么复杂神秘之处,但它所给予人们的感受并不那么简单.即使在今天,难道人们在观赏时,不能激起一种新奇而神秘的感觉吗?自有摄影以来,人们总是以取得正像为正宗,曼瑞在人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摄影现象中,看到负象的艺术表现力,并运用来表达特定主题和作者的意图,这就是一种艺术发现,它同科学发明一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意义.威士顿(1886-1958年)-作者:大浪淘沙-发布时间:2004-4-29 11:53:36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生平简介有这样一段轶闻:一位评论家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爱德华威士顿艺术家,文章给威士顿看见了,他把艺术家三个字划掉,然后写到:请改用摄影家,我以此为荣。这说明摄影二字是威士顿的思想核心和美学核心。他的一生是和摄影紧紧联系着的。威士顿1886年出生在美国伊利诺斯州,16岁时父亲给他买了一架箱型的照相机,他便开始了一生多采多姿的摄影事业。从1914年到1917年,他在美国和欧洲参加过很多展览,成为蜚声国际的摄影家。他在加利福尼亚开设了一家照相馆,专门拍摄好莱坞的明星人像。他的作品遍及伦敦、纽约、波士顿、多伦多、费城等地沙龙影展。1937年他以摄影家荣获两千美金的古根汉奖,他用这笔奖金,从美国西部起进行了50000公里的旅行,走遍美国全土,拍摄了既有浓厚地方色彩,又能表现美国整体风貌的大量作品。其中许多是在世界其它地方见不到的自然植物和建筑,这些题材的作品,显示了威士顿的艺术风格。所谓威士顿风格,就是他从自然主义摄影家爱默生那里继承下来的,记录真实世界的纯摄影风格。他是纯粹摄影派最典型,最杰出的代表。他认为,摄影必须记录真实的世界,反映出现实的人生。在拍摄真实世界的题材时,要经过严格的选择,去芜存菁,再加上摄影家的想象,也就是要使作品同时具有真与美的品格。在摄影表现上,威士顿认为摄影艺术不仅要表现出客观事物的内涵和本质,而且更要注重于对象的外在形式和质感。威士顿甚至认为形式更重要一些。他认为通过摄影家慧眼独具地对事物外形,细节的发现,可以产生一种常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他认为:形是无处不在的。一方面,要敏锐地观察去发现它,再用精确的纯摄影的方法把它如实地表现出来。他所使用的工具和具体技术是采用大尺寸底片(810寸)和极小的光圈,把景物从近景到远景都拍摄得清晰、鲜明、锐利,超出肉眼所能辨别的清晰细致程度,也说是说,他要给人类带来生理机制所不能见到的而实际存在的真实的美。他曾说:要尽量努力做到正确描写,一定要让石头看起来很坚固,树皮看起来很粗糙,肉体看起来很滋润。在作品的完成阶段,他的方法是独特的,归结了五大特点:1、拍摄时一律用小光圈,大底片;2、所拍摄的底片,不经放大,直接印象;3、用光面纸而不用绒面纸;4、用硬镜头而不用软镜头;5、不要修饰和裁剪。一切影调、层次、纹理、构图,都由拍摄时所用的镜头,光线和曝光条件决定。威士顿的创作和理论,有巨大的影响,一些较年轻的摄影家,如亚当斯、坎宁汉、威斯夫特、温德等都是直接从威士顿那里得到师承。在威士顿的思想、观念影响下,他们组成了F64摄影团体,专门用小光圈获取最高清晰度和最大景深。这个摄影团体的成员始终带着一种使命感,以揭示大自然风貌的真像为已任。威士顿被认为是摄影史上的奇才,因为他在倡导纯粹主义摄影派同时,既走写实派的路子,又搞了许多抽象派的摄影作品,在摄影史上,既抽象,又写实,威士并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一个,但从创作的实绩看,威士顿在这些截然不同的创作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劳动,各各取得丰富的成果。人们从这一点出发,称威士顿为摄影领域的奇才,这并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威士顿才实有之,称奇则未必,因为写实和抽象表面上看是对立的。从实质上看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人类认识由低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本身并没有水火不相容的鸿沟。威士顿创作力旺盛时,正是三、四十年代,那时的抽象摄影还没有抽象到如今的离奇古怪,当时抽中有象,是一种具体的抽象,抽象中的具体,有的作品甚至难以区分究竟是抽象派还是写实派,比如他的青椒第三十号、老杉树和沙丘等即是。作品选介:沙丘(1936年)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沙漠,所给予人们难以消失的印象是荒凉死寂,火一样的热燥,令人窒息的空气,不论在小说,诗歌以至电影里都是这样被描绘的.反映在威士顿作品里的是另一番景象.这里的沙丘起伏,浪涛滚滚,富有韵律地构成极为优美的图案.作者在较高的角度拍摄,因而包涵了横竖沙丘岗峦起伏的走向和分界线,这些几乎近于平行的线条和界面,由于光线照射明暗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影调层次,断层以下暗部阴影里,还有自然形成的形态各殊的图形,这些都是值得人们一一仔细寻味的.威士顿曾在摄影-但不是绘画摄影一书里说:艺术的好坏,在于创造者的思想不是在于手法.当然,也不全然在于题材,荒凉的沙漠被处理得如此富有诗意、富于韵味,不能不说是摄影家把自己的心灵和思想感受表现出来的结果.老杉树(1934年)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老杉树是威士顿最感兴趣的题材之一.他有不少作品取材于杉树;有的拍树根,有的拍树干,有的拍枯枝等等,不一而足,反正他总是爱拍杉树,常常围着树上上下下大做文章.他为什么对杉树这样感兴趣,究竟是什么激发了他的灵感:从植物学角度研究杉树的形态,特征,不是摄影家的任务,威士顿从艺术欣赏这个角度,对老杉树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感受,老杉树确确实实给了他难以忘怀的深刻感染,才促使他产生拍老杉树的创作冲动,威士顿拍的杉树根,着力渲染那裸露地面象人们的血管一样,青筋暴起的粗大根系,正是它默默地无私地成年累月给苍劲古树输送营养,从而成为可钦可敬的形象;威士顿拍杉树干,那粗糙的然而排列有序的木质纹理,是美的图案,也是大自然的伟大创造;他拍树叉,那瘦骨嶙峋傲指苍穹的枝干,既表现了它同暴风骤雨搏击过的艰难历程,也表现了它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仍然顽强不屈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力.威士顿曾直言不讳地写到:我不喜欢拍岩石或大风景我爱拍摄线杉的细部和根干断片.威士顿的杉树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其原因正在他的缘物寄情,通过自然景物的一个枝节,一个细部,歌颂大自然的伟大创造,歌颂原始的质朴的自然美,歌颂人类社会的美德,歌颂人的某种美好的思想情操.罗伯斯岬的丝柏树干(1930年)这不是一幅地理地貌照片,也不是一幅岩石树木标本照片,而是一幅真正的摄影艺术作品.两者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我们以为,判断一幅照片是否艺术照片,主要看它能否引起人们对自己本质力量,对自己的创造能力,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品格的联想和肯定,能否激发自己向上的力量,喜悦的感情,一句话,引起审美感受.威士顿的这幅作品,就具有这样的品格.人们在观赏中,自然地由漫不经心进而到肃然起敬,人们逐步会感受到,它是威武不屈的象征,是奋不息的典型.不是吗,在岩缝里,水分土壤阳光是多么希罕,它居然生根发芽,在高山之巅,风暴雷电雨雪烈日交相撞击,它居然成长壮大,这种和大自然顽强搏斗的精神难道不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么.它的青枝绿叶已经雕逝了,它的铮铮铁骨还巍然挺立着;它遍体鳞伤,却没有一点奴颜婢骨,畏缩胆怯的样子,这难道不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生动体现么.马克思告诉我们:人在对象世界中得到肯定,不仅凭思维,而且要凭一切感觉.又说:人在自己所创造的那个世界中观照到他自己(经济学-哲学手稿).这就是劳动产品的美,自然风景的美,艺术作品的美,它们的美之所在.谁能说威士顿的这幅作品不具有美的品格和力量呢.青椒第30号(1930年)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这是一幅具体中有抽象的意味,抽象中有具体实体的作品.威士顿为了拍好这幅照片,下了很大功夫,他曾一连七天做了各种尝试,揣用各种质地、颜色的背景,都不满意.最后,他别出心裁,把这只青椒放在洋铁罐里,利用铁罐四壁反射的散漫光造型,才取得满意的效果.摄影评论家狄源沧作过这样评比分析,他说:如果说,阿达姆斯善于从大处着手,拍摄宏伟壮丽的交响乐式的风景,威士顿却经常从小处着眼,善于:以小见大地深入到沙石草木之间去挖掘其中的美妙镜头.这个分析是中肯的,威士顿本人也明确认为: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着现成的立即可以选用并孤立出来的形象,自然界是并不缺乏美的,关键在于善于发现.也就是说,他善于观察,并且用心灵感受.通过对威士顿作品的欣赏,我们是不难琢磨出摄影家苦心孤诣的艺术追求的. 布勒松生平简介布勒松于1908年出生在法国诺曼第的一个纺织主家庭里。少年时代他爱好绘画,1928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绘画和文学。当时一些优秀的电影对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发现在所有的表现方法中,摄影是唯一的能把精确的和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的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于是,他开始严肃地对待摄影。1931年,他去非洲旅行,用一架简单的小型照相机拍摄了一些照片。回国后,他得到一架莱卡照相机,从此以后,135小型镜箱再也没有离开他的手边。随时随地准备扑过去抓取生活中的精彩镜头成为他的艺术信条。年轻的布勒松开始以新的摄影美学见解和摄影实践在国际影坛独树一帜,成为纪实派摄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方法的特点是在不被拍摄对象发觉的情况下,在对象十分自然的状态中快速地抓取最有表现力的瞬间。他善于巧妙地隐蔽起照相机,不知不觉就拍摄下极为真实、完整的现场实况。他不但注意整个画面的构成而且特别注意从眼前展开的情景中,抽出最动人心弦的一瞬间,他称之为决定性的瞬间。这句话是他为自己著作所写的序言的题目,决定性的瞬间就永远和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专门使用小型的莱卡照相机拍照的,布勒松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但他使用小型照相机手法高超,眼力过人之处在于他拍的画面事后从不做任何剪裁,暗房冲洗加工也要保持拍摄时有真实效果为目标,不做任何的附加的技法加工。他认为,任何这样的做法,都是欺骗。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能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布勒松对技法加工的看法,未免过分了。但他倡导的不干涉,不摆布,不加工,不矫饰的艺术方法,开创了纪实主义摄影的新路,表现了对传统的画意派摄影的大胆否定。他所尊崇的真正的摄影技巧的唯一目的是要把你的视觉效果记录在胶片上。1947年,布勒松和另外四名著名的纪实派摄影家,组成梅根摄影通讯社。他们深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报道了无数重大的国际新闻在三十多年的摄影生涯,布勒松跑遍了世界各国和地区。特别是亚洲,他先后到伊朗、土耳其、伊拉克,苏联的乌兹别克、蒙古、印度、巴基斯坦、锡金、缅甸、印度尼西亚、日本和中国。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注视着社会上普通人的生活,被称为人类喜剧的报道者。他的每幅照片都是视觉的诗篇。1933年纽约举行过一次布勒松的个人摄影展览。当时他那种把现实用自然的形式真正地记录下来的创造方法,就开始影响着同时代的摄影青年。布勒松的个人展于1935年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展出也因为打破了传统的摄影观念而引起极大轰动。十年后的1946年,布勒松在纽约近代美术馆的又一次展览,确立了他作为世界第一流摄影家的地位,并被评为世界十大摄影名家之一,他相继出版过决定性瞬间(1952年)、巴厘岛的舞蹈(1954年)、欧洲人(1955年)、莫斯科人(1955年)、从旧中国到新中国(1955年)等,通过展览、画册、报刊、杂志,布勒松的作品在亿万人中传播,他把照相机当作身体以外的眼睛,孜孜不倦地注视着正在发生的事件,并在事物的过程中,抓取决定性的瞬间。作品选介: 满载而归(1951年或1952年)巴黎拉丁区穆夫塔尔大街是一条古老的陋巷,居住着小商贩和贫困的市民,摄影家布勒松在一个星期天早上,拍摄了一个兴致勃勃地给父亲买酒归来的男孩;他抱着两个大酒瓶,迈着轻快的步子,那得意洋洋的神气,透出少年的天真可爱.即使在左右邻舍女孩子们的注视下,甚至有的取笑他,他仍然昂首阔步,充满了生活的乐观情趣.布勒松之所以被称为人类喜剧的报道者,是名符其实的.他有不少这类表现少年儿童天真烂漫情绪的作品,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抓拍究竟在摄影创作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从这些名作当中可以体会到.布勒松认为:在所有表现方法中,摄影是唯一的能把精确的和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布勒松采用抓拍手法是和他的摄影的美学见解紧紧联系的.应该明确的是创作手法和一定的创作方法,创作倾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抓拍和摆拍都可以造成或真实或虚假的作品,关键在于摄影家的思想观点和审美标准.审讯(1945年)在一个正待遣散回国的法国俘虏营中,发现一个化装混入的德国秘密警察,把他揭发出来,在人群中暴露出他的真面目!在人们的激动情绪高潮中,布勒松拍摄了这幅有明显的情节性,又有众多人物的主题性作品.摄影家布勒松自己,也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被俘,在德国集中营里被关押过三年,后来逃脱了.因此,拍摄中,他以同样激愤的心情把整个法国人内心郁积的对法西斯的愤怒,通过揭发者的表情,尽情无遗地发泄出来.作品表现的是正义与邪恶对垒的一瞬,因而也是非常动人的典型的一瞬,那个女奸在众目睽睽之下低下头来,一付无可奈何的狼狈像里还带着几分狡猾神色,极为传神地表现出反面人物的性格.作为群众代表的正在揭发的妇女疾言厉色,愤慨之极.背景上的群众,气氛同样严肃激愤,神情动态多样而统一的主题性作品比之一幅纯新闻照片或人物肖像难度要大得多,为什么呢?它的情节复杂,人物多,场面大,又不能导演摆布,一切听其自然发展,只是凭着摄影家的艺术直觉,直接从生活中捕捉到这样典型的画面,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安塞尔亚当斯生平简介安塞尔亚当斯1902年生于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少年时代学习音乐,立志作钢琴家,由于用功过度,健康受到损害,才到约塞密提的舅父家去疗养。他的舅父是开照相馆的,这是他从14岁起,就开始以摄影手段表现约塞密提的风景,并奠定了他一生在摄影事业上作出卓越贡献的基础。在那以后,在漫长的摄影生涯中,他始终对约塞密提怀有特殊的感情,每年都要专门来这里拍照。亚当斯之于约塞密提大有百看不厌,百拍不烦的感情。亚当斯摄影艺术的成就,受到他的前辈摄影家史丹特和纯摄影派代表人物斯蒂格里茨的巨大影响。他初期就学于威士顿门下,而后与威士顿成为密友。1932年受威士顿思想作风的影响,以GROUPF/64为名,组成一个摄影团体。F64是当时照相机上最小一极光圈,这个组织的定名就是他们艺术主张的宣言。就是说,他们主张用很小的光圈,获得较长的景深和极好的清晰度。因此亚当斯属于纯摄影派的显要人物。他的作品都不愧列入纯摄影派最典型,最优秀的代表作之列。亚当斯用纯粹的摄影艺术去表现真实美丽的世界,唤起摄影家对纯粹摄影艺术表现特性和伟大潜力的注意。亚当斯认为,摄影家正如其它艺术家一样,选择自己有独到性的事物和领域,去表现世界和自己。他正是这样规范自己的创造活动的。在他六十多年的摄影创作活动中,一直以风景摄影作品驰名环宇。可以说亚当斯的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他的风景照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画面上没有人物,与社会、历史不发生联系,也没有新闻要素,但是他的作品所表现的美感,是超乎人的一般感受的。他从青年时代就迷恋着的约塞密提,这里的风景是他创作的不竭的源泉。更有趣的是亚当斯拍摄的富有诗意的约塞密提的风景摄影作品,不仅使这里吸引了千百万游人,使亚当斯获得有约塞密提大师的声誉,而且使得美国国会在1916年通过了国家公园法,开辟约塞密提为国家公园。摄影艺术居然发挥了如此显著的社会功用是亚当斯预料所不及并引以为荣的。几十年里,亚当斯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翻越在加利福尼亚东部的金斯峡谷区,把大自然表现得特别深刻而有气魄。他倡导的区域曝光法也是为了使作品获得最好的素质,从而表达出风光的美感。亚当斯还是一位摄影著作家和摄影教育家,从1960年到1979年的二十年里,出版了十五部著作。1943年他进入纽约艺术博物馆,任摄影部主任。1946年回到他的故乡旧金山,在州立美术学院教授摄影艺术。亚当斯一直到八十岁高龄仍然不懈地著述和创作,他的艺术叹为观止。1984年二月,这位摄影老人与世长辞。 作品选介:明月高挂半圆山(1960年)在亚当斯杰出的风光照片中,最著名的是他拍摄的加利福尼亚州的约塞密提国立公园的照片,这一幅明月高挂半圆山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同时也是体现他们F64摄影团体宗旨的代表作.亚当斯说:把感触到的东西,如实地表现出来,这就是成功的摄影.通过他的作品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对于大自然的景物,尽量作明朗,正确的描写;运用纯粹摄影技能,对清晰度、景深、层次、纹理作精深的刻划,以表现摄影家对自然美所具有的崇高信念.这幅作品以严整的构图,深远的空间,庄严的影调,和清晰逼人的山岩纹理,富有诗意地描绘了黄昏时月亮初升时的美丽动人景象.亚当斯眼里的大自然是庄严、神秘、深邃而富于激情的.即使最平凡的景物,到了他的作品中就蔚为壮观,成为撩人情思的景象了,然而这样的作品不是唾手可得或信手拈来的.这一幅月出,亚当斯是经过长期观察体验,有了深切感受,受到心灵震撼才产生表现欲望的.主题和艺术表现都构思成熟后,仅拍摄就用了一年的时间,往复多次才完成的.事情的困难在于,由于一次拍摄不理想,要拍摄相同的景象和月亮升起的位置的画面.就要在一年后的同一时刻.据说亚当斯在第二年的同一天,提前八小时到达现场,架起照相机等候时机,如果天气不佳就只有等待来年.恰好,这一天,天色晴朗,云层稀薄,在广漠深奥的夜空上,托出一轮明月,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一切具备,亚当斯的全部心灵智慧都凝结形象的观察上.他目不转睛,凝神观察,他善思善想,耐心等待,直到一切都完满和谐地配合在一起,才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伟大的瞬间.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艺术的价值是直接用金钱来衡量的.亚当斯这幅月出在姬耶蒂拍卖时,以一万两千美元标价为博物馆收购.我们知道,由于艺术上的偏见,西方的艺术博物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不收藏摄影作品的,亚当斯的作品居然为艺术博物馆争相收购、收藏,这说明艺术的价值观念已开始改变,摄影作品同绘画艺术一样是具有收藏价值的文化财富,也说明亚当斯在摄影艺术领域的创造,使他的作品提高了摄影艺术的西方社会的声誉和影响.纽曼(1918-)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生平简介1918年在纽约出生,1937年在迈阿密大学学习,后来又在费城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有比较扎实的绘画基础和艺术修养。他是在学生时代就喜欢上摄影艺术的。曾得到老摄影家斯梯格里茨的指点和帮助,坚定了他终身从事摄影创作的决心。纽曼是摆拍派人像摄影大师。他对抓拍颇不以为然,他说:随手拍来的肖像,只是瞬间的偶然形象,一般说来都缺乏典型性,因此不能经久耐看。这同布勒松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平心而论,抓与摆是手法的不同,二者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的题材、体裁,采取不同的拍摄手法。纽曼虽然对抓与摆的观点上有所偏颇,但是他在摆拍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创造,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拍摄时,纽曼总是细心地、不厌其烦地摆布他的拍摄对象,追求人物有一种自然而又富有特征的表情。为什么有的人摆拍,往往搞得被摄者局促不安或者表情矫揉造作,而纽曼的作品完全没有这些弊病呢?因为纽曼在摆以前,已经深入观察、了解,同被摄影者通过多次交谈、交往,已经彼此熟悉、信任,达到了互相默契配合的程度,因而,一旦拍起来就得心应手。另外纽曼不是单纯地摆,他在摆中有抓,即在他规定情景和既定构图布局出现时,他以高度机敏,不失时机地捕捉到对象典型的神情姿态。他的作品大都具有构想奇特、布局大胆、人物典型、神情生动的特点。由于纽曼绘画根底好,一旦搞起摄影来,就如虎添翼似地进行了许多大胆的艺术创造,他的作品既有新颖别致的构思,又有严谨洗炼的构图,作品画面上往往很难找到一点多余的东西。而且,他常常打破常规,出奇制胜,他处理画面,比如有时把人物入在画面的一端、一角,既有新颖的形式美感、运动感、又巧妙地突出了主体和环境的关系。他把许多绘画的艺术法则,不露痕迹地渗入到摄影艺术。纽曼专门拍艺术家肖像。他对人像摄影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摄影美学观。他说:我认为仅仅拍摄一张光线效果十分优美的脸蛋是不够的,即使效果颇能吸引人也不行。我认为必须在他本人的环境里来表现他。不脱离他日常生活环境,这样才能使观众更接近他和了解他。在这种想法支使下,我立即想到了在变化无穷、令人目眩的五光十色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创作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深深地激励着我。即使在二十年后的今天看来,我仍旧模糊地感觉到由于这种态度所带来的无穷无尽的艺术表现上的多样化和创作上的各种可能性。这就是纽曼的人像摄影作品中总是把主体人物四周的环境当作人像摄影画面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也正因为这样,他的作品创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性格,赢得了环境肖像的美称。纽曼摄影创作初期用大型的45或810寸照相机,到70年代以后也用135小型相机,但他即使使用小型照相机也仍然采用大座机的办法,如要安装稳固的三角架,手持快线,按照传统的手法沉着冷静,一丝不苟地进行摄影创作 作品选介:史特拉汶斯基(1946年)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这是一幅大胆得出奇,又严谨得出奇的摄影佳作.被摄者史特拉汶斯基是作曲家.为了拍好他的肖像,作者绞尽脑汁,精心构思.和这张照片的相同的场面,他拍摄了许多张,包括多种角度、动态、距离、构图的,最后选定了现在这一张.这幅作品好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作品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新别致,画面上人物占极小部分,而且处在左下角;在浅色背景衬托下,人物以外的琴盖和支柱倒占了画面的大部分.纽曼采取这种新颖的构思,别致的构图,并不是挖空心思,凭空杜撰出来的,它有一定的生活根据.谁都知道,作曲家和钢琴几乎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把主人公安排在琴房这个环境,应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关键是人物在画面上占据的面积大小问题.纽曼的这种处理包含了某种艺术的辩证关系在内.我们知道,有的物象在画面上占据面积大,可能是画面主体,也可能不是主体,有的虽然看来显得小,倒可能是主体,这就是看作者如何处理作品题材内涵和形式构成因素了.一般说来,有生命的、起主导作用的、运动着的、富有变化的,总是更重要、更突出些,相反的情况总是显得重要性不如前者.而在艺术表现上,形体虽大,如果只是属于陪衬物体,又能起着引导视线、突出主体的作用,那么,大的看似为大,实际在观赏者心目中显得小,而小的表面看似为小,实际上在观赏者心目中觉得很大.纽曼正是这样理解和处理这幅作品的人和物的关系的.作者为什么只取钢琴的上部而不取下部,人物置于一角而不居中.我们认为,这出于以下考虑,一是琴面、琴盖、支柱有概括意义,已足以交待主人公的职业和身份;另一方面,从艺术上考虑,为了运用形式美的规律构成画面,人物、琴盖、支柱和琴面构成的三角构图,能够吸引人的视线,引导人们的视觉运动,形成以人物为中心,由人至支柱再到琴盖,两个三角形构图关系,这样既突出了主体,又为读者广泛联系和回味提供时空条件.这是符合观众的欣赏心理的巧妙的艺术处理.舞蹈家格瑞姆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这幅以高度简洁著称的环境肖像作品同纽曼的其它作品一样,个人风格特点非常显著,几乎不加任何说明,一眼看去就能知道作者是谁,这是许多摄影家孜孜以求又往往难于达到的艺术境界.玛莎o格瑞姆是一位现代派舞蹈家,作品取排练场一角,白墙做背景,墙上一根木扶手横贯于画面,主人公着黑衣裳,也是整体中唯一的黑色块,画面之简洁真的象评论家们所说的:画面的简洁甚至达到增之一分则太多,减之一分则太少的炉火纯青的地步.我们觉得,这幅作品尤其令人佩服的是作者敢于破格、破险的精神.摄影艺术受绘画的影响,承袭了许多构图法则的陈规,比如这幅画在横贯左右的木杆,在老式构图法则中是大忌,谁要在作品中出现切割画面,使之一分为二的线条就被认为是失贩的作品,所以人们拍摄时对诸如地平线之类横贯画面的线条处理总是小心谨慎,尽量把它摒弃或者破坏、浅化,再如人物居左,形成一头沉,给人很不均衡的感觉,这些都是常规理法所不取的.要知道,构图法则,虽然是人类长期艺术实践中归纳出来的规律性东西,但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人们的审美感觉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化、艺术的丰富而日趋多样化.老式的构图法则固然有它的现实基础,但它严肃有余而呆滞平缓.而新派构图,因为它有大胆奇特,生动活泼的特点,因而在群众中也不乏知音.具体到纽曼这幅作品,也是这样:横杆横贯左右,虽然把画面分割为二,由于象塑像一样的人物造型打破了这种画面分割的弊病.人物居左,看似一头沉,由于右边大面积空白本身形成一定重量感,可以取得均衡,而横杆右边的拉手也有着一石千斤的力量,形成取得互相均衡的因素.这种在分割中求统一,在不平衡中求均衡,要有很大胆的破险破格的艺术勇气,同时要有能够破险破格的艺术处理.弄得不好,格未破而险生,作品归于失败,群众接受不了.因为,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本身具有相对独立性,也是作品的一部分.纽曼这样安排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既是实际生活的真实反映,又是现实现象的高度概括.格破险除,取得成功.另外要提到的是色调运用,这幅作品滤去中间调和过渡层次,通过摄影艺术造型上的这种黑与白的强烈对比,达到完美地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舞蹈家的形象象雕塑一样,矗立在人们面前,人们从她静止的神情、体态,不难联想到即将焕发出激情、动作、节奏和旋律来. 海因(18741940生平简介直到海因逝世,他的作品在美国、瑞典、法国、德国展出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海因的伟大,逐步认识到海因是美国摄影艺术的开拓者,他象爱德华史泰钦一样,是美国摄影界的巨人.1980年,海因的摄影作品曾来华展出过.海因,1874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中学毕业后在装潢工厂、服装站、滤水器公司做过工.那时工资低微,每天要劳动十三个小时.他学过绘画、雕刻、速记.1898年在芝加哥大学学植物学和生物学,1905年在纽约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他是个文化养很高、兴趣广泛的学者.海因爱上摄影是1901年在纽约培德党校执教的时候.这个学校的校长给了他一台照相机,让他拍摄教学用照片.海因从此对摄影产生了历久不衰的兴趣.海因的伟大在于他不是以摄影艺术做为消遣品或者自我陶醉的工具,而是怀着崇高的社会目的,运用摄影艺术来改造社会.他说:我想要做两件,我想要表现应予纠正的事情,我想要表现那些应予赞赏的事情.这可以说是他的摄影宗旨,也是宝贵的艺术格言.他的摄影始终与劳动者紧紧地联系着,始终为揭露劳动者所身受的残酷剥削和非人遭遇、为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维护劳动者的尊严和价值,进行了近四十年不懈的摄影艺术劳动.海因第一次摄影活动是拍摄埃利斯岛的移民生活,这些为开发北美大陆、为美国现代文明付出血汗的艰辛劳动者,过着极为困窘的生活.而埃利斯岛正是各国移民的集中地.后来他转而拍摄纽约贫民窟生活.1908年受雇于全国童工委员会,直至1917年.近十年里,他先是深入工矿,后来又到农村,拍摄了大量童工的悲惨劳动生活状况,他的这些作品直接导致美国立法改革,从而改善了工农劳动者和童工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再以后,他又受美国红十字会总部派遣到巴尔干半岛的希腊及意大利拍照.海因在拍摄童工及工人生产活动、生活境况照片时,曾受到工头、厂警的粗暴干涉和不明真相的群众误解,他用极大耐心、毅力,历尽艰险,千方百计完成摄影任务.1931年在纽约相克斯艺术博物馆举办了海因摄影展览.1923年海因的画册劳动者出版,曾被选为这一年的杰出的儿童读物.海因的作品得过摄影奖章,但他并不能以摄影来维持生计,他再度受到社会的冷落,1940年在穷困潦倒中逝世.他的可贵的思想倾向和艺术劳动受到后人尊崇,他的作品珍藏在美国许多博物馆里. 作品选介:惊险施工(1930年或1931年)摄影创作的甘苦确实远非常人能够体会得到.不明真相的人,甚至认为摄影是一件无比轻松美妙的事业.实际情况是,它不仅需要学识和智力、需要专业技巧和生活经验,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过人的勇敢精神.优秀的摄影作品常常是在历尽艰辛,有时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才能拍下来的.以这张作品来说,海因当时已经56岁了,为了反映修建帝国大厦的工人劳动情况,他爬上了正在施工的一百多层的大楼上,自己身体悬空吊在楼外,向下拍摄正扶着钢索向上攀登的工人,照片标题是惊险施工,海因自己不也正在进行惊险拍照吗?海因的早期作品多是揭露性的.他以自己正直、勇敢、热情,从本世纪初就投入拍摄美国移民、童工的悲惨遭遇,以唤醒民众督促政府改善他们的境遇.从1920年以后,包括这张照片在内的一系列反映帝国大厦修建过程的作品,表明他的摄影创作迈向一个新的阶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己不仅是反映社会,而且是解释社会的摄影家.海因在这个时期的作品在内容上更多的是歌颂工人、农业劳动者的尊严、他们的智慧、技巧和愉快.人们说,从来没有人象他那样纪录了美国整整一个时代的基本精神.摄影艺术作品最伟大的活力、最深刻的内涵乃是反映现实、揭示时代精神,从海因的作品中可资吸取的宝贵的摄影学思想也正在这里.发电厂的机械工(1923年)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把镜头的焦点对向工人,反映他们的生活境遇、生产劳动,从而使人看到他们的艰辛、苦难,也使人看到他们的力量、智慧,这是海因进步摄影活动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社会意义的主要原因.这幅表现机械工的作品,是工人形象的佳作.主人公紧握板手,弓身屈臂,聚精会神地在紧固螺丝.那粗实的身体、绷紧的筋骨和隆起的肌肉,是他长期生产劳动中创造客体的同时也创造主体的结果.光线恰到好处地照明了主体,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陪体的机器,处于极为协调的关系中,造成了这幅作品质朴、自然的艺术特色.木村伊兵卫(19011974生平简介木村伊兵卫是日本摄影界的元老.原任日本摄影家协会会长,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他的摄影生活开始于1933年,当时因为拍摄了31位日本文艺界和新闻界人物肖像59幅,于同年专题展出受到好评,一跃而登上名家宝座.这些文艺家肖像在当时确实是富有创新精神的.那时的肖像摄影始终是墨守在摄影室里按照传统的方式拍摄,显得刻板、造作,毫无生气,而木村伊兵卫当时大胆使用莱卡牌的小照相机,实行抓拍正在活动中的人物肖像,他自己也深知这可能有点冒险.据说当时也确实有人认为他有点胡搞的味道,但他终于获得成功.他和友人们一起创立了不少摄影组织:中央工房、国际报道写真协会、东方社、文化社等.1953年起,他走上自由职业摄影家的道路,拍摄了大量的舞台摄影作品、人物肖像摄影作品,风景摄影倒是比较少.这也说明他的创作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人和人的活动.在他的创作中,极少玩弄形式、技巧,除了少数女性肖像,他为了拍得更美一些,使用柔光镜头,据他自己检讨,在色调上也极尽雕琢之能事外,在他大量的作品中一直坚持从内容出发,用技术、技巧为内容服务,而且,他认为摄影艺术决不能以消闲、玩耍为目的,他的这种为人生、为社会服务的摄影艺术观,使他的作品有强烈的现实性和生活实感,他传世的摄影作品数量极大,不是偶然的.作品选介: 久保田万太郎(1953年)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这幅作品被收入日本战后男性摄影名作选,是一幅抒情味道很浓的人像作品.拍摄的地点是东京向岛百花园,主人公久保田万太郎是名画家,他席地而坐,凝视着污浊的池水陷入了沉思.原来,向岛百花园是东京一座名园,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里被封闭,弄得满目疮夷,荒废破败.战后,园林重新开放,所谓百花园已经变成了百草原,杨柳依依,景色已殊,此情此景,怎能不使人百感交集.但是,眼前阳光灿烂,新芽吐菲孕育着希望的幼芽,久保田万太郎的沉思便是非常自然而又可以理解的带有深长意味的精神活动.摄影家运用逆光造型,使人物的浓重阴影、忧郁的精神和飘动的柳丝,闪光的池塘和明媚的阳光形成鲜明的对照;情与景、冷与暖、重与轻、静与动的对比.景物越好,而感情越凄楚,这种反衬手法运用得好,很有感染力,在于作者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这样相反相成的对比性场面来展示人物性格.木村伊兵卫的这幅纪实的又是寓意的、叙事的又是抒情的人像摄影作品,对比手法运用得非常成功. 哈特菲尔德(1891年)生平简介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任何一部善于这一时期的德国历史的重要著作,都刊登有哈特菲尔德的剪辑照片;任何一部附有插图的现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