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个案导读】2010年10月20日深夜,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车撞倒同方向骑电动车的女子张妙后,又持刀朝张妙胸、腹、背部等处连刺8刀致其当场死亡,此后驾车逃逸时再次撞伤行人,被附近群众抓获。2011年6月7日上午,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故意杀人罪犯药家鑫在陕西省西安市被依法执行死刑。据了解,药家鑫撞上张妙后下车查看时发现张妙倒地呻吟,他不仅不及时送张妙就医,反而因怕张妙看到自己的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了撞残了不如撞死了的杀人灭口之恶念。2011年4月1日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大厅,赴日留学5年的24岁青年汪军军在众目睽睽下对前来接机的52岁母亲顾某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事后,汪某被警方刑拘,究其行凶原因,汪某称其与母亲因学费发生争执,母亲表示不会再给他钱,“还说要钱的话就只有一条命了这种话”。汪某说自己当时脑子一下子空白,冲上去就捅了母亲。据了解,汪军军为家中独子,从小就被视为家中的掌上明珠,其父是个对生活要求苛刻而性格暴躁的人,他时常因汪军军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而打骂汪军军,并告诉汪军军:“你一定要比别人强,这样才不会被欺负。”,因此使汪军军也形成了偏执,争抢好胜的性格。在日本留学期间独自在校外租房。专家评论:一个健全的人,不只是身体生理方面的健康,还应该包括心理方面的健康。在现在很多的家庭或者学校教育中往往只强调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心灵的养护。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年轻的大学生们在校园内就可能时刻感受到社会带来的压力,面对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学业、未知的前程等等,有些人在心理上便因承受不了这种压力而使身心受到扭曲,发生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甚至是上述两个极端的个案。【心理讲坛】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的意义1948年,联合国卫生组织在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开宗明义的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而且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发展迅速、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承受着比以往更加多的心理压力。早在1992年, 联合国卫生组织向全世界公布的文件中就已经指出,当今人类死亡因素中有60% 是由于心身疾病引起的,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特别是抑郁症,已经成为自杀的头号病因。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克服人的消极心理,缓解人际矛盾与冲突,改善交往环境;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发展健全的人格,增强人的道德意识,提高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见,健康的心理不仅在维护自身健康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也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心理健康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这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发展速度越快,人类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也就越突出。二、心理健康的含义随着社会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关于“身体没有缺陷、生理上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健康观正逐步发生转变,人们越来越明显的意识到,心理健康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一个人的身体不健康,可以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很快乐,但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不健康,那么即使他的身体非常的强壮,他也有可能生活得非常痛苦,抑郁而消沉。因此,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定义,大会提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1985年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译本也对心理健康进行了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此外,古今中外的心理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同样也对心理健康给予了各自不同的表述。心理学家英格里希(HBEnglish)在1958年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精神病学家孟尼格尔(Karl Menniger)的观点是: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心理健康者应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观察力、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心态。我国学者张人俊等认为:心理健康包括健全的认知能力;适度的情绪反应;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谐的个性结构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台湾学者钱频则认为:心理健康者应有满意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格完整;个人与社会协调;情绪稳定。由此可见,不同心理学者研究所站角度不一,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标准。我们认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诠释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极大限度的发挥自身潜能;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顺应时代潮流,与社会发展同步。三、心理健康的标准(一)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心理以什么作为健康的标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心理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状态,它不像躯体的生理活动如体温、脉搏、血压、肝功能等那样明显,经过各种检查,把结果综合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而是一个通过不断地调整、变化、发展和完善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也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标准。国内外学者和心理学家对此都有过研究和论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积极探索,提出了各种观点。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良好;有幸福感;在生活、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美国学者坎布斯(A.W.Combs)认为,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四种特质:积极的自我观;恰当地认同他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人本主义创始人马斯洛(AHMaslow)和心理学家密特尔曼(Mittelma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评价自己的能力;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与周围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美国心理家奥尔波特(G.W.Allport)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七条标准:自我意识广延;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上的安全性;知觉客观;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现实的自我形象;内在统一的人生观。我国学者许又新(1988年)认为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三个方面。具体为: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等);发展标准,是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切实行动措施,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过去、现在与未来)考虑分析(而前两种标准主要着眼于横向,考虑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学者马建青于1992年从临床表现方面考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条基本标准:智力正常;情绪协调,心情良好;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和谐;能动地适应环境;保持人格完整;符合年龄特征。王登峰、张伯源则认为心理健康应符合下列八个方面的标准: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在一般人的眼里应该是一群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已具备了这个年龄阶段的许多优势。心理是否健康,一般采用量表测验。然而,其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心理测验的常模会随着时代变迁、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所处的特定社会角色和环境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1、 智力正常,学习兴趣浓厚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判断等。智力正常是人们从事学习、生活、工作和劳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一般来说,智力超常或中等均属于智力正常,智商低于70为智力落后。衡量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关键在于他们是否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2、情绪健康,调控情绪能力较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理智、稳定、愉快的情绪,豁达的心胸,遇事不斤斤计较,不为一点小事动肝火或郁结于心,积极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他们说话办事理智冷静,从不感情冲动、随心所欲或急躁冒进。他们有理想,对生活和学习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很少为自己的形象不佳、专业不好、才华难展、关系不和等而苦闷失望、怨天尤人。擅于控制与调节情绪,反应恰如其分。例如,如何看待“半杯水”和“两个小女孩摘玫瑰的故事”我们就可以发现,一般拥有积极心态的人看到半杯水时总会欢呼自己庆幸,嗯,不错,还有半杯水涅!消极悲观的人就会心情低落,哀叹怎么只有半杯水了!而在两个小女孩摘玫瑰的故事中,两个小女孩同时去摘玫瑰,回来后一个高兴,一个向妈妈哭泣,问起原因,高兴的小女孩说:她发现,原来每根刺的上面都有朵漂亮的玫瑰花,而哭泣小女孩则觉得每朵玫瑰花下都有一根刺,真倒霉!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要保持乐观的情绪状态,就必需要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待问题,合理宣泄,反应强度与情境想吻合。良好、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如抑郁症,表现为情绪低落、食欲减少、兴趣减退、失眠、反应迟缓、绝望,有自杀倾向。3、意志健全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自己克服困难去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具有坚强和强大的挫折承受能力,对学习生活有明确的目的性,能坚定地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寻求自身最大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反之,盲目、优柔寡断,草率行事,半途而废、偏执、冲动等则是意志不健全的表现。4、完整统一的人格人格是个体比较独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完整统一的人格,要求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平衡发展,协调统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够保持气质、性格、能力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均衡发展,所思、所言、所做能协调统一,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5、社会适应正常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适应不同背景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正确的了解认识社会现状,处理好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使自己的思想 、信念、目标和行为与时俱进,为社会所接纳,以有效的办法应付环境下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不怕苦,不退缩。当个人愿望、需要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能客观观察,及时调节,修正或放弃自己对现实的态度和行动计划,顺应时代潮流,保持与社会的协调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或与之背道而驰。6、人际关系和谐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总要参与人际交往并在其中发展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状况的是否良好最能体现和反映出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热爱生活,总是乐于与人交往,帮助他人。不仅接受自我,悦纳自我而且还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分享、沟通与换位思考,能够做到“已欲达先达人,已欲立先立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原则与技巧,在交往过程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学习他人优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而被他人或集体所认同。反之,仇视、怨恨、嫉妒、疑心重重、自私自利、孤芳自赏与集体格格不入的人,都属于不健康心理。7、自我评价正确自我意识是个体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气质、兴趣、能力、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特点,客观而准确的认识自我,自我评价既不是过高的自负也不是过低的自卑。能够进行自我接纳,约束与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自尊、自爱、自强,不怕困难,积极进取。而古希腊神庙上刻着的“认识你自己”和“斯芬克斯之谜”也提醒着我们时刻不忘正确客观认识自我。8、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个人的心理行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发展滞后或超前都是不健康的表现。(三)在理解和运用心理健康标准的时,我们认为应注意几点:1、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状态人的心理从健康状态到不健康的状态之间有一个较长的连续或交叉的过渡阶段,我们将之称为“亚健康”状态。一般来说,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只是程度的差异而已。有资料表明,人群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标准者约占15%,患有各种疾病者也约占15%,而处于亚健康状态者却占65%左右。2、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心理随着个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以及自我保健意识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具有相对性。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否健康,不能简单地根据一时一事草率下结论。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个人就是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只能视具体情况而定。所以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是相对的。3、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的尺度心理健康的标准尺度除了提供衡量是否健康的标准外,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美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非一种存在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非目的地。”所以,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追求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促进自我全面发展。4、心理健康在对环境和问题冲突的反应上更多地表现出适应倾向心理健康者不是指对任何事物都能愉快地接受,也并不等于没有心理困扰。因为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遇到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问题和烦恼。那么,如何应对这些,却是人的主观性选择。有的人会积极乐观面对现实,将问题或烦恼当做成长的阶梯;而有的人则会封闭自己,选择逃避现实,沉溺于伤感悲观的情绪中无法自拔,最终导致心理健康亮起红灯。可见,心理健康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有心理困扰,而在于是否能有效地面对和解决。5、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具有可逆性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注意对自身的保健,就很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水平下滑,产生心理疾病;反之,当我们的心理处于失衡状态时,如果我们能及时调整自我或积极主动地去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就能在有效的时间里改善自我环境,减轻或解除困扰,恢复健康的心理。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青年期是一个人朝气蓬勃,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是一个人开始决定自己生活道路的时期”(黄希庭)。而青年期大学生们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不仅生理上发生着变化,心理上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既有与一般青年的相似性,又有作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独特性,形成了区别于一般青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一)认知水平迅速发展认知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认知过程就是个体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它表现为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也包含了对刺激物的解释、评价等心理内容。认知功能的成熟能够帮助个体正确的认识自己,恰当的评价他人,客观的考察周围环境以及积极的适应社会生活。随着高考后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逐渐脱离了父母和老师的处处关照、指导及监督,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学习和生活,大学教育的特征也使得学习专业知识成为大学生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内容,这些因素都使大学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逐渐构建了自己的认知观念。大学生的智力在这一时期有很大的发展,感觉、知觉的灵敏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具备了深刻性、规律性和逻辑性等特点;记忆准确而快速,保持持久,回忆正确;想象能力愈来愈生动丰富和复杂,已不再是简单地把握信息,而是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加工创造某种新的东西,这无疑为大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阶段,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逐步增强,在自己思考问题或与别人讨论问题时,他们已经不在满足于现象的罗列和现成的理论,而是要求探求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理论的深度,不轻易相信理论根据不足的结论,希望对事物的因果关系作规律性的探索,这一阶段,辨证思维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当然,在大学生理论思维发展的同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在发展,他们喜欢探求问题的根源,爱三五成群的在一起怀疑和争论,对别人的意见一般不轻信和不盲从,遇事总要问一问“为什么”、“有无道理,根据是什么”?要求自己独立地探索新的解决方法与途径,获得新的结论,求得自己独创性的见解。如果他们自己的想法被事实所证实或者得到旁人的支持,他们就会更加自信自己思维的力量,更喜欢独立思考。但由于大学生的思维水平并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思维品质发展不平衡,往往缺乏成熟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在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观点看问题时显得理性不足,往往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而陷入主观想当然的境地。(二)情绪丰富而欠稳定,且交往需求强烈大学生正处于多梦的年龄阶段,几乎人类所具有的种种情绪都可能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特别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的变迁、体制的变革,新旧价值观的冲撞,种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困惑和迷茫,产生情绪的困扰与波动,强度不一。情绪转换非常明显,时而热情激动、冷静沉着;时而悲观抑郁、躁动不安,这些情绪体验交替出现。而且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与他们的愿望、需求和动机联系密切,一旦愿望、需求得以满足,动机得到实现,时常引发大学生们兴奋激动的情绪和表情。如同学们为学习生活、友情爱情的成功而欢乐的同时,又可能会表露出明显的挫败感,为生活中的挫折、考试的失败而苦恼烦闷。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的复杂性以及自己个人需求欲望行为的合理性认识不足,加之青春年少,精力充沛,强烈的自尊自卑并存,因此,大学生不擅于处理感情和理智之间的关系,常常沦为情感的俘虏,碰到主客观矛盾时,极易使他们情绪不稳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大学生情感还有另外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情感的隐蔽性较强,他们虽然热情如火、放荡不羁,但与其他社会青年相比还是较隐蔽和含蓄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具有社会性的高级动物,人与社会的联系是通过一系列人际交往活动来实现的。大学生远离父母,在校园里过着集体生活,同学们十分渴望真挚的友情,渴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环境的必要条件。然而,对情感交流的渴望,也使很多大学生开始探索青涩而甜蜜的爱情,获得更多的更深刻的情感体验。(三)自我意识开始成熟,意志力增强在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里,较之高中,大学生有了更多自由的活动和交际的空间,大家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迫切要求了解自我和发展自我,出现了“客我”与“主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分化,力图从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中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以追求自我完善。自我认识和评价更加全面和准确。“自我统合”是青年心理发展的必经历程,顺利完成“自我统合”是青年期发展的关键。但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阅历有限,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使得许多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等方面出现了偏差。具体表现为过强的自尊心和自卑感,过度的自我接受和自我拒绝,不能很好地统合。如何建立对自我的正确认识,是青年大学生经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个必须的主题。(四)个性趋向于成熟与独立个性主要包括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它对相关的心理活动起着支配和控制的作用。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独特性、稳定性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大学生的个性趋向于成熟并且独立。大学生对学业和成功的内在追求就是追求自我实现这一需求层次的外在表现;自我包括了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大学生有强烈的了解自我的愿望,但正确、客观地了解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他们可能接触到自己最隐蔽的思想情感,也可能会用有利于自己、自我夸大的信息去认识自己,并拒绝承认内心存在的某些真实的观点和欲望,但往往不能正确地了解自己。有时甚至于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现实,诚实地暴露和分析自己,不能在社会实践中,在与他人的对比中,把自己作为认识的对象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和认识。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由于在大学不同阶段会面对截然不同的主题,大学生们的心理变化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某些心理问题在某一年级学生身上表现比较突出,而另外一些心理问题,则在其他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一)大一,大学适应的困惑期大学一年级新生,从高中迈进大学, 由于生活环境、学业环境、人际环境的不适应, 导致失落心理,表现为独立性缺失、优势缺失和情感缺失, 并因此带来心理上的困惑和问题。(二)大二,心理问题的碰撞期大学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适应期基本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 同学之间也相互熟悉起来。为人处事变得随便起来, 许多以往就已存在的问题, 都在二年级逐渐暴露出来, 各种心理冲突也随之出现。樊富珉、王建中等学者对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大学二年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在大学四个年级中最高。自我表现欲与参与感、独立感强烈。如遇挫折或相互间的不理解和不宽容导致的人际冲突,,就会出现情绪低落,自卑、自贬、孤寂、冷漠等特点。(三)大三,情感发展的冲突期大三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成熟, 独立生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恋爱情感带来的心理冲突、性冲动与传统道德冲突的心理困惑。(四)大四,求职择业困惑期朱国文、蒋关军(2005)研究各年级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对四个年级的大学生作幸福因子方差分析表明,大一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最高,而大四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最低。大四时最为突出的是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问题,考研、择业是大四的主题。大四的学生因求职择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为多数,兼有个人未来发展和社会需要相矛盾的问题及因恋爱而产生的问题等。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莘莘学子早早就开始了择业求职,他们奔波在学校、社会组织的各种供需见面会上,期望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但往往因择业期望值过高,盲目从众,追逐热门,不考虑自身条件及职业特点和社会总体需求,使择业范围和发展空间大大缩小,易导致挫败感和消极情绪并因此引发心理问题。第三节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方面的。青年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不断变化发展,都处于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和冲突,有自身生理的原因,也有环境原因和个体心理原因。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仅影响其学业,还可能影响到他们以后的社会生活。一、生理因素(一)遗传因素遗传学研究发现,不仅人们与生具来的生理特点,如人体器官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与遗传有关,而且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表现出来的智力、才能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遗传素质的影响和制约。如果父母或祖辈的遗传基因有缺陷,尤其家族史上有精神病患者,可能影响后代的身心健康。人在构造、神经系统、大脑皮层等方面与动物是有本质区别的。人的大脑不仅能够形成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而且能形成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人类依靠自身所特有的遗传素质,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可以学习高深的知识,进行各种独创活动,培养丰富的思想情感,在身心方面得到高水平的发展。然而,遗传只具备了人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这种可能性只有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主动地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才能最终转化为现实性。美国精神病学家考尔曼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证明:父母若均为患者,子女的发病率将为68.1%;父母的任意一方是患者,子女的发病率将为16.4%;兄弟姊妹患有精神分裂症,其亲属的发病率将为14.2%;家族无此病症者,子女及亲属的发病率为0.85%。血缘关系越近,精神病的发病率越高。遗传素质是先天的,而知识、才能、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是后天的。那就是说,人的发展要在一定遗传素质的条件下,再经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培养才能变成现实。例如,人们在职业上的不同,不是由于遗传素质的差异,主要是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以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等方面的因素作用的结果。所以说,遗传素质虽然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但它最终不能成为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不能决定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二)脑损伤根据临床观察和专家的研究分析,脑损伤,如脑肿瘤、脑萎缩、脑炎、脑血管疾病、脑外伤等,会直接导致各种心理异常表现,出现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严重遗忘症、人格异常等。例如,人的语言运动部位在中央前回部分,如果此处受到损伤虽然能听懂别人的话,但却不会说话,这就是失语症。脑损伤还会产生情感障碍,如有人表现出过度的悲伤或快乐,有人会产生幻觉和妄想。(三)躯体疾病各种身体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由于时间较长,很多病人会变得烦躁不安、焦虑、敏感多疑,情绪稳定性降低,行为控制力减弱,兴趣缺乏,人际关系紧张严重的很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四)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专家认为,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例如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神经组织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有某种障碍,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协调作用有某种障碍等等,会导致病态人格等心理异常,神经系统不健全的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引起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五)个体的生理变化个体的生长发育是其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大学生的生理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人体素质、内分泌腺的活动、躯体改变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身高、体重和胸围不仅是一种生理指标,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还具有某种“社会价值”,能够影响他人对自己的适当情感和希望。为了追求总体效果和表达个性,大学生特别看重自己容貌体态及穿着打扮。由此进一步注意到自己的风度、品格、气质修养、知识结构和谈吐方式等。这是为了满足自我意识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人际关系的需要。然而,大学生中有的由于意识到自己体态、容貌的优点而得意,有的甚至过高评价自己;有的又因为意识到自己的体态、容貌上的缺陷而烦恼和自卑,甚至形成孤独封闭的个性。这些都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随着大学生性生理的成熟,性心理也逐渐觉醒并产生强烈要求。对性的关注和欲求而出现羞耻不安感,这种欲求和不安的矛盾不断激化会成为诱发青年心理问题的因素。大学生是否能通过恰当的途径来调节自身的性需要,使自己的情绪情感得到升华和置换;如何增强大学生性道德和性责任,妥善处理两性交往、恋爱等问题的内在能力,保证他们的心身健康发展,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只有通过大学生自身努力,以及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积极影响,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二、环境因素环境是人发展的现实性的社会基础,这种环境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并在环境中发展,环境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社会环境所包括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一)家庭因素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每个人的现在状况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过去经验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将是深远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一生的成长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个体早期的影响对其以后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是所有的早期经历都能给个人以后的人生以良好的影响,那些不良的家庭环境、不当的家庭教育教养方式是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对个体早期发展的研究表明,在单亲家庭(尤其是父母离异)中长大的孩子,有自卑感、被抛弃感、无安全感,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被动、缺乏自信;孩子早期与父母分离(由他人带养)由于早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对人冷漠,人际关系不良,产生敌对心理;独生子女家庭出生的孩子,个别家庭过分溺爱、娇纵孩子,可形成孩子自私、霸道、自我中心、依赖及缺乏责任感。正如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所言,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责难他人。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 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了罪恶感。 与此相反,在宽容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容忍。 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在诚实中长大的孩子,勇于奋斗。 在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谢。 在公正中长大的孩子,极富正义。 在接纳和友谊中长大的孩子,不但爱人,也爱世界。有一首成长歌中这样写到:挑剔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苛责;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争斗;虐待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伤害别人;支配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依赖;干涉中长大的孩子,被动和胆怯;娇宠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任性;否定中长大的孩子,他反对社会;忽视中长大的孩子,他情绪孤僻;专制中长大的孩子,他喜欢反抗;在民主中长大的孩子,他领导能力强; 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了自信; 在公平中长大的孩子,他抱有正义感; 在宽容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了耐心; 在赞赏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喜欢自己; 在爱之中长大的孩子,他会爱人如己。国外许多心理学家对强迫症、恐怖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四种神经症个体早期家庭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与正常个体父母相比,这四种患者的父母表现出较多的拒绝态度,较少的情感温暖,或者说过度保护。我国学者岳冬梅(1991年)也给出了“中国神经症患者的父母较正常父母有较少的关心和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否认和过度惩罚”的相同结果。(二)学校因素大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大学校园过度的,学校的教育方式、方法、校风学风以及专业学习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1、学校环境适应不良相比高中,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是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大学生们都需要重新适应。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大学生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烦躁不安,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而使情绪低落。2、学业困扰大学生学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专业选择不当,所学非爱。学生在高考后选择专业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他们对大学专业设置不太了解,所以每年都有一些大学生要求调换专业,一旦没法实现调换,他们常常会闹情绪,表现为对学习毫无兴趣,消极悲观,导致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二是学习方法不适应,大学课堂的大容量、大跨度要求学生们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培养自学能力。习惯了高中高压监督的大学生们一下子放松,没有目标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三是学习负担过重,许多大学生常常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担心,时常感到学习压力。3、人际关系困扰大学阶段,人际关系相对高中要复杂的多。大学生们分别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由于他们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各不相同,所以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所持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再加上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被家里的亲人宠爱,所以,他们往往自我意识过于强烈,凡事从自己的喜好出发,不太在意他人感受,往往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严重的甚至会产生焦虑、嫉妒等不良情绪,引起心理疾病。(三)社会因素当代大学生身处社会转型、社会生活发生剧烈变化、多元价值观冲突的社会环境之中。随着国门的逐步开放,西方文化、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大量涌入,使学生面临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元的价值选择时,感到茫然、疑惑和混乱,容易陷入空虚、压抑、紧张的状态,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而言之,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时常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而,保持和维护心理健康也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知识链接:成功人士必备的10大心理素质1、满怀信心地思考和行动,努力争取你想要的东西。自问一下,“它够好吗?我这个要求正当吗?我准备好了吗?”测试一下你的愿望。如果答案是“是”,那么你就找准愿望,并不断实现他们。但是,如果在实现他们的过程中,你受到了其他人或者环境方面的消极因素的阻碍,你根本控制不了,最好立即看清形势,积极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达成愿望。2、积极地接受任务,并且以首创的精神主动承担更多的职责,做出决定并将之付诸行动的能力。你越积极,承担的责任就越大,就能更好地主动承担更多的职责。你越消极,就越容易举棋不定,等着积极地人来做决定。3、按需工作的能力。如果有必要,真正积极的人会去完成那些即使很枯燥的工作,而且不会感到气馁和没有成就感。不过,在做这些必要的但不会给人以灵感的工作时,他会制定方案,酝酿希望,尽可能避免把这些工作变成日常生活中单调乏味之举。4、坦然面对失败的能力。如果你是一个成熟和积极的人,你就会经得起生活中困难的考验,你会借助自己内在的力量抵制和反抗强加于你的不合理的东西、愚蠢的领导和生活中的打击,避免成为一个心理上压抑的和自我挫败的人。5、无私地对他人表现出欣赏、热情和爱,投身于有益的事业的能力。仅仅用心欣赏和爱是不够的,一定要发自内心,并通过积极的言行去实践它。消极抑制它们不会产生任何效果,正是积极的言行所展现的无私才使我们得到了真爱。6、摆脱孤独,结交朋友,维持友谊的能力。任何社会中,都是那些追求友谊的人更受欢迎。他们做出许多不显眼的热情善良的小事。他们给朋友打电话。他们总是微笑着,仿佛很关注对方。他人取得成绩时,他们会表示祝贺。他们对他人和他人所做的事情都表示感兴趣。他们记得他人的生日和其他纪念日活动和事件,并且会有所表示。7、具备超越如嫉妒、悔恨、自我怜悯、忧虑和玩世不恭等情感的能力。这些都是破坏自信和鼓舞自卑的消极因素。有这种性格的人和与他们接触的人生活得都很沉重。8、热情合作,甚至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能分担责任的能力。他重视自己并且充分承担自己的责任,从不逃避和抱怨。他在自己的领域做值得做的工作,并不一定是了不起的工作。值得完成的工作一定会得到好的结果。9、不过分的理想化和自我欺骗,现实地面对生活并能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发展这种能力是通过采取积极地心态,拒绝消极的期望来实现的。消极的期待,如失败、不满、排斥、麻烦等,往往是由于你的过分期待造成的,二者就像磁铁一样彼此牢牢相吸。10、为维护尊严和正直的品格,你可以在无足轻重的事上让步,但是在这方面要具有誓死决战的精神。真正积极的男女完全有能力超越小事的争吵;通常,轻微的妥协无关紧要,但如果是涉及尊严等重大问题,你就要坚持到底。(资料来源:美道格拉斯勒尔顿.积极生活的力量.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第四节 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身关注(一)掌握科学的心理卫生知识 大学生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都趋于成熟,自我意识已基本建立,对大家来说,最重要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因此,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增强心理卫生意识,了解心理卫生知识,而不应该使自己在这方面存在盲点。了解了心理卫生知识,就等于拿到了通往健康心理的钥匙,在必要时就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二)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即习惯化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密不可分。对大学生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一是合理作息,起居有常,早睡早起,充足睡眠;二是平衡膳食,坚持吃早餐;体重保持正常水平;三是科学用脑,实行时间管理,提高学习效率;劳逸结合,有张有弛,避免用脑过度;四是积极休闲,选择文明高雅的休闲娱乐方式,娱悦身心;五是适量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吸烟,不喝酒。大学生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有网络沉溺、暴饮暴食、节食瘦身、晚睡晚起,饮食不规律、不从事体育运动、抽烟酗酒、做危险动作等。(三)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稳定而愉快的情绪状态,使人心情开朗,轻松安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和自信,相反,如果一个人情绪波动不稳,患得患失,喜怒无常,而缺乏情绪的控制能力,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机,甚至精神错乱。要保持健康的情绪,大学生要做到:一是学会合理宣泄,既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放纵自己。由于某种原因任何一种情绪都是由一定的原因而引起,只要正视这种原因,接受这种情绪,并让其适当地表达出来,才会的有益于自身健康。二是对于消极情绪,要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排遣的方式。长期压抑情绪是有害于心理健康的。在忧郁时,找知心朋友、老师或亲人倾诉,使不良情绪得以发泄,压抑的心境就可能得到缓解,甚至找合适的场所大哭一场也不失为一种调整机体平衡的有效方式。人在倾诉郁闷的过程中,还可能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三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当我们总是对一件令人沮丧的事加以注意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使自己越发低沉。此时,我们不妨将自己的注意中心向别的事物转移,让自己暂时离开这件不愉快的事,去听听音乐,去看场电影,这样也会使忧愁排遣出来。四是学会幽默,研究发现,幽默能使人紧张的精神放松,摆脱窘境,消除身心的某些痛苦,调节和保持心理健康。(四)塑造健康人格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一是要服从人格健康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服从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这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因此,大学生首先应加强意志磨练,自觉主动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培养自己经受挫折的耐受力,不盲目冲动,不消极低沉,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其次,大学生应注意性格的完善,自觉检查和修正自己的性格特点,培养健康的性格模式。第三,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积极开展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要客观、恰到好处对自己的性格加以分析、认识,做到自知之明。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性格、情感随时加以自省,给自己以警示、提醒,自我警戒,自我约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磨练,锻炼意志和品质。(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通过群体交往活动,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关心他人,体验友谊与沟通的快乐,开阔视野,并寻找广泛的社会支持,从而增加自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当面临挫折与压力时,广泛宽厚的社会支持会帮助大学生走出沼泽地,走向开满鲜花的岁月。 (六)树立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并依此付诸社会实践。做到这一点,对于保护自己少受挫折及充分发挥才能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应该把自己的奋斗目标确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使自己通过艰苦努力,能最终实现这一目标。寻找成功的体验,对于维持心理健康是极为重要的。此外,树立切实的目标,还包括不盲目地与人竞争,以避免过度紧张。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知识链接: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的来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最早开始于2000年5月25日,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团委发起,由北京市团委和北京市学联将其确定为“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日”。2003年,教育部、团中央正式确定每年5月25日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谐音“我爱我”,意味着大学生关爱他人应先从关爱自我开始,使每个人顺利健康地成长。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一)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领导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网络、校刊、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强化大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举办心理健康知识展板宣传、播放心理健康教育影片、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征文、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健康知识材料发放及现场咨询等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应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选修课,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提高健康意识,关心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解决和干预自身的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培养健康心理。(三)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即通过问卷、心理测试等科学方法,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状况、智力水平、心理健康水平等,将其心理问题的历史或现状纪录下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便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做到对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防患于未然,创建和谐校园。(四)健全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型活动餐饮供应方案
- 2024年合同法高级研讨与应用培训
- 2024年保温工程保险服务合同
- 2024年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与合作合同
- 城市道路热熔型标线施工方案
- GRG展览会视觉传达方案
- 医疗机构楼地面装饰施工方案
- 移动班组长年终总结
- 幼儿园健康饮食维稳工作方案
- 汽修行业职业卫生培训
- JTG-T 3652-2022 跨海钢箱梁桥大节段施工技术规程
- 骨科健康科普知识
- 工业园区风险分析
- 重症医学科主任述职报告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课件
- 高中数学奥赛辅导教材(共十讲)
- 警航无人机培训考试题库大全-下(判断题)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八版
- 教学整本书阅读课《安徒生童话》(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 2024年河南资本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公立幼儿园食堂财务的管理制度4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