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论文1.doc_第1页
自然科学论文1.doc_第2页
自然科学论文1.doc_第3页
自然科学论文1.doc_第4页
自然科学论文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摘 要:培养创新能力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使他们学会思维,科学地思维,提高其思维的质量,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关键词: 创新能力 质疑 想象 耐心与自信 实践创新,并不专指小发明、小创造,如果把指导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当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显然是从狭义上理解了创新教育的含义。创新,不是墨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胆识,就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基本方法。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给学生插上创造性思维的翅膀,让其自由自在地翱翔在知识的蓝天中,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独立思维品质。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的假设和解释、得出的结论、想出的方法、做出的东西,不是听别人说的,从书本看的,向别人学的,照别人做的,而是他经过独立思考得出的,并有一定的新颖性,就应看作是创新,因为从他的生活范围来说,这些问题、思想、方法、东西是新颖的,从未有过的;无论这些问题、思想、方法、东西是否在世界上早已有过,多么简单平凡、幼稚可笑,甚至荒谬,都应看作是创新、都应得到尊重和鼓励。因为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样的学生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我在课堂中常常是这样设计:模式一: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模式二:你想研究什么?模式三:你准备研究什么?模式四:请你(你组)来交流研究的发现。如:在五年级上册学习纸一课时,当教学进入汇报产生的疑问这一环节时,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竟然提出了“宣纸与报纸比谁的吸水性能强?”、“牛皮纸与信纸比谁更光滑?”、“牛皮纸与硬纸板比谁的承重能力强?”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23个。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问题引入以问题结束,很大程度地拓宽了教材。鼓励孩子积极发问,孩子提出问题的同时,就是在动脑筋,思维在积极的活动。教师不要怕麻烦而不理不睬,更不应压制和训斥。孩子提出疑问是认识深化的表现,也是创造发明的开始。通过提问可以从不知到知,从知道到知道许多,从表现现象到发生机理,越问越聪明。科学课应基于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对于问题的探究中学习,二、自由想象,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体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在小学里,科学、数学和英语是主要学科,而科学学科虽然是属于次要学科,但在近几年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渠道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学习环境。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是从他幼时幻想人跟着光线跑,并能努力赶上它开始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就是从人们幻想造出飞鸟的翅膀而开始的。幻想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还能激发我们作出新的努力,探索,去进行创造性劳动。 幻想是构成创造性想象的准备阶段,今天还在你幻想中的东西,明天就可能出现在你创造性的构思中。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能感染学生的心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愿意与你交流,从而质问自己的同伴,甚至质问老师。例如,我在教三年级下册土壤一课,刚上课,学生面对自己桌上的土壤,心里很快产生了许多“是什么”、“ 有什么”、“ 怎么样”等问题,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今天想研究土壤哪一方面的问题?”这时,学生提出了20个多问题:土壤有什么用?(用途)土壤给蔬菜的营养成分是什么?(作用)土壤是什么颜色的?(颜色),土壤有几种成分?(成分)一共有多少种土壤?(种类)这些问题中有许多与本节课的内容无关,有些问题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着问题,若在传统型课堂上,学生头脑里的这些问号不能被视为“给老师添麻烦”,而且花这么长时间给学生发问,似乎“不合算”。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这正是引发学生进入探索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教师要充分给予关注和肯定,表示出“对,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好,我可以一起来研究研究!”等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在班级里营造出一种活跃的、自由的、发散的探索氛围,学生内心激起了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现在的小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欲和表现欲,在课堂讨论中,对不同观念和见解的争论,正是引导他们展现健康的竞争欲和表现欲的极好机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在失败中培养耐心与自信,发展创新品质。 创新离不开学生的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力,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决不可能有创新的想法。教师鼓励学生努力完成较难的任务,为坚其信念,让学生默念“我自信,我成功。”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给予鼓励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自信。如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微笑的点头可以使学生信心倍增,攻克难关。在三年级上册学习水面的秘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验证水的表面有张力,我设计了一个利用水的表面张力让硬币浮在水面上的小游戏,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没有成功,学生的耐心有限,渐渐的有些学生就很急躁,他们觉得让硬币浮在水面上是不可能的。这时我就讲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鼓励他们失败了没关系,主要就是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再进行实验,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最后有些小组成功了,他们很开心,为自己的胜利而高兴。另外在科学课堂中也应培养学生的坚韧性。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没有坚韧性,任何创新想法都不过是空谈。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经得起困难和失败的考验,让学生明白一份艰辛一份收获。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说:“创新需要勇敢,创新需要专心。”让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寻求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解决方法。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 在失败中发现、感悟和创新,不仅反映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更是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四、激发兴趣,因地制宜,多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科学教学中,只要是学生自己能够观察看明白的,要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学生自己经过思考能够设计的实验要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只要学生自己能够实践的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只要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创新能力是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观察、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契机。当学生设计好的观察、实验准备付诸行动和实施时,会有一种动力,一种激情。而当他认真思考、想出来的事情能做到、能实现时,就会进一步激发其创新的潜能,使之源源不断地进行创造。反之,如果没有观察实验、实践锻炼的机会,那么,时间长了其创造兴趣就会慢慢地淡化或泯灭。因此,落实观察、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如三年级下册教学灯泡亮了一课,学生在认识了电池、小灯泡和导线等材料后,我放手让学生充分的“玩一玩”,用多种方法将一节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组装起来,使小灯泡发光,从而把学生玩电池、导线和小灯泡的兴趣引向研究简单电路的组装方面上来。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自行探索,自己想办法努力地去做。随着一个个小灯泡的发光,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了同学们地脸上。情趣盎然的组装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和操作潜能,并不断地触发着学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优势开展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感知大自然。这不仅解决了课堂教学直观材料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我校虽然是一所乡村小学,但自然环境优美。鸟语花香,绿柳成行。春有玉兰花,夏有月季,秋有菊花,冬有冬青。树的种类就更多了,柳树、松树、法桐、合欢等,都是学生学习自然课既直观、又现成的材料。合理地利用它们,能为提高科学课教学效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在自然课的教学中就充分利用了校园内这些自然资源来为教学服务。如教学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一课,我带领学生到教室外观察梧桐和杨柳的叶子。让学生自己观察叶子的颜色,再看形状像什么?找出两种叶的异同点,然后摘一片小叶照样子面下来,紧接着又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其他树木叶子,许多学生东找找,西画画,画出七、八种不同形状的叶。通过看一看,画一画,一个小女孩对我说“杨老师,我发现那些树啊、草啊、叶子的颜色有深浅,形状也不同。”另一个男孩说:”我发现一片叶子,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它的形状不一样。”还有一个学生抢着说:“叶子除了形状、颜色不同外,它们的叶把(柄)也有长短。”回到教室,我让学生分组汇报自己观察了哪几种植物的叶,找出它们的特征,并把自己作的叶画展示给同学看,画得最好的贴在学习园地里给全班欣赏。再由小组代表把本组讨论结果说给全班听。由此得出:叶是各种各样的。他们还能形象地描绘出一些植物的叶的形状,这样做既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地认识事物,又使他们在接触自然环境和事物中亲近和欣赏自然。又如学蚂蚁这课,我把引导学生认识这种小动物的外形特征作为教学重点。虽然学生在学龄前对蚂蚁产生过兴趣,但对蚂蚁的生活环境、形体特征、生活习性知道太少。我先问学生在校园内的花坛边、池塘边和别的地方发现过蚂蚁等虫子没有,好多学生都说看见过。这时我大胆把学生带出课堂,分成小组,让学生拿一小瓶,在校园里蚂蚁出现过的地方捉蚂蚁。接着小组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把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学生集中围成一个圆圈进行集体汇报,得出观察结论。通过捉蚂蚁这项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蚂蚁生活环境,生活习性以及食物等有初步认识。再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认识了蚂蚁这种昆虫的外形特征。学校的花草树木不仅使校园更加美丽,而且为自然课教学提供了现场和必要的教学材料,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材料,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所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这种进出的教学模式不仅能给予学生提供一个对比操作观察场所,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这个观察场所中形成或得到认识事物对比经验,利用这些对比经验学生就能自发地产生各种想象,提出各种思想的问题,这不正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中所期盼得到的教学效果吗?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靠一朝一夕、一两节研究课便能完成。在教学活动中,只有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以他们自身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动机为基础,去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才能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