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可贵探索_读沈苏儒近著_论_信达雅_.pdf_第1页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可贵探索_读沈苏儒近著_论_信达雅_.pdf_第2页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可贵探索_读沈苏儒近著_论_信达雅_.pdf_第3页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可贵探索_读沈苏儒近著_论_信达雅_.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2 2000年第2期外 国 语总第126期 No 2 March 2000J ournal of Foreign L anguagesGeneral Serial No 126 文章编号 1004 5139 2000 02 0072 04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识码 A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可贵探索 读沈苏儒近著 论 信达雅 严复翻译理论研究 赵秀明 武警医学院 外语教研室 天津300162 Book Review On Xin Da Ya The Chinese Princi ple of Translationby SHEN Su ru ZHA O Xiu m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Office The Medical College of Chinese Armed Police Tianjin 300162 China 文中只注页码的引用部分均见沈苏儒 论 信达雅 严复翻译理论研究 一书 沈苏儒先生的 论信达雅 严复翻译理 论研究 一书是为纪念严复 天演论 刊行一百 周年 由百年来严译名著的主要出版者商务印 书馆于1998年12月出版的 全书共七章 第 一章为绪论 阐述作者研究 信达雅 的目的及 其研究思路 第二章梳理严复以前的翻译理 论 以此追溯严复 三一律 的渊源 第三章回 顾自严复至今的译论研究 向读者展示围绕 信达雅 展开的我国近现代译论研究概况 第 四章介绍国外重要理论家及其译论流派 以期 将 信达雅 置于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 揭示它 们之间的相通之处 第五 六章分别考查翻译 的本质和实践 以此两章透视 信达雅 的理论 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七章提出作者对我国译界 的殷切期望和译论研究的努力方向 信达雅 是我国古代翻译家理论探索的 浓缩 又是近现代翻译研究争论的焦点 书中 辑录了109位论者对 信达雅 的评论 从这 一意义上来说 今天的 信达雅 已经包含中国 千余年来无数学者的辛勤贡献 或者说它就是 中国翻译理论的主轴和灵魂 那么研究 信达 雅 也就是 也必须 研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 论 作者从公元三世纪支谦的译论开始 论及 鸠摩罗什 彦琮 玄奘 魏象乾和马建忠直至严 复等在这期间有杰出理论贡献的翻译家十五 位 较系统地介绍了他们的翻译观点和理论成 就 使读者对中国古代至近代的翻译理论有了 一个系统的认识 作者对他们理论的评价也不 乏新意 如作者在介绍了魏象乾提出的 正译 和马建忠的 善译 原则后 紧接着说 魏的原 则似更接近于佛经翻译中的 质派 马的原则 则可以说是半世纪后费道罗夫 等值 论与奈 达 等效 论的先行者 在中国以至世界的翻译 史上都应有他们的地位 书中所辑录的自严复以后 包括与严复同 时代 直至今天的译论 从梁启超 胡适 鲁迅 一直到今天活跃于翻译界的不少专家学者像 罗新璋 刘重德 刘宓庆 许渊冲 许钧 等 共 73 170位 他们的著作以及主要观点都一一作了 介绍和评价 同时 国外的翻译理论也在书中作了简略 而又不失重点的梳理 作者着重论述了在我国 最有影响的泰特勒 费道罗夫 奈达和纽马克 四大家 对每一位的翻译理论都作了全面而精 到的介评 同时还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坎贝 尔 洪堡 巴尔胡达罗夫 卡特福特等30余家 及西方翻译理论著作20余部 其中还对奈达 最近发表的翻译理论文章 翻译 可能与不 可能 作了介绍 使我们看到了奈达翻译思想 的发展和他不断的探索精神 不过 作者将目光移向国外 目的既是融 合 也是参照印证 让读者看到 无论是费道罗 夫的 等值 还是奈达的 等效 无论是纽马克 的 文本中心论 还是卡特福德的 对等翻 译 都与严复的 三一律 有相通之处 特别是 泰特勒的 三原则 和罗森斯坦的 Triness 三 个 ness 即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gracefulness 相通之处就更多 由于作者对西 方诸派理论和严复翻译思想的精髓理解得深 刻而全面 所以书中精彩的观点纷见迭出 说 服力强 如此众多的人物 各种翻译理论专著和刊 物以及与翻译研究有关的著作 报刊 杂志辞 书共78种汇集起来 以 信达雅 为主线有机 地加以组合 这样既达到作者要挖掘出 信达 雅 的合理内核 找出它的生命力之所在 这 一目标 又全面理清了我国译论发展的主要线 条 将我国翻译史上的佛经翻译理论 科技以 及文学翻译理论都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阅 实 可作为翻译学习和研究的好教材 说该书是 全面检阅 可以从书中对翻译 理论体系各个侧面的论述看出 作者对翻译的 原则与风格 翻译的本质与实践 翻译研究的 方向 翻译与文化 翻译的过程 等值等效 可 译性与不可译性 翻译的三要素等等都有精采 的阐述 如作者就翻译的本质指出 翻译是跨 语言 跨文化的交流 翻译是把具有某一文化 背景的发送者用某种语言 文字 所表达的内 容尽可能充分地 有效地传送给使用另一种语 言 文字 具有另一文化背景的接收者 p 165 这一认识将翻译纳入语言 文化 交 流的大视野中考查 有利于翻译研究的健康 发展 又如作者将翻译的过程明确地分为三 个阶段 即 对原文的理解和把握 在译 文中表达 使译文完美 p 196 这比许 多论者将翻译过程论述为理解和表达两个阶 段 首先在理论上就要更加严密 因为 在 表达的阶段 他要完成从讯息的接收者到讯 息源的转变 完成跨语言和跨文化的转变 他工作的对象既是原作 又是改用译入语的 译文 在他面前出现的既有原作者 又有译 文的接受者 因此他往往不能 毕其功于一 役 p 222 而这在实践上也更具积极 的指导意义 因为第三阶段 使译文完美 可以促使译者在译文的文字上多下工夫 精益 求精 不断推敲 反复琢磨 以提高翻译的质 量 增强精品意识 按照作者的说法就是 从 翻译工作对发展和建设民族文化担负着重大 使命这个高度来认识 p 230 事实上 这是 完全符合翻译的实际的 在论及接受者的心理时 作者说 不能迎 合 这样做既有悖于翻译工作者的职责 也 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因为受众的心理是变化 的 p 220 这与鲁迅 兼顾两面 的翻译思想 是一致的 也符合现代接受美学中有关接受者 视野变化的原理 现代阅读学也认为 作品的 语言不能仅仅满足于读者现有的水平 而应有 意识地提高读者的品味 说得更具体一点 也 就是作者所指出的 非文学作品中 有各种新 词 及词组 和专名的翻译 在文学翻译中 也 有原文中的词汇 语法结构 表达方式应否移 植进来及如何移植进来的问题 p 231 74 全 文 见1991年 第5期 外 国 语 摘自沈苏儒与本文作者的通信 董秋斯 翻译批评的标准和重点 见 翻译研究论文 集 p 27 关于译文的评价 作者既注重翻译的文化 交流 也反对那种 掉进文化陷阱 中的翻译 但其总体翻译思想又是开通豁达的 如在论及 归化 和 洋化 时书中写道 一是 因地制 宜 灵活掌握 这是就非文学翻译而言 二是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这是就文学翻译而 言 p 220 又说 考量翻译的成败 不是 或者说 主要不是 对译品或同一原本 的若干译文作书斋式的单纯语文学或文学的 评判 而要从其社会 文化效果来诊断 p 148 在谈到我国译论研究的方向问题时 作者 首先指出 比继承更重要的是发展 p 260 接着又说 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工作 包括对 信达雅 的研究 要真正有所突破 有所进步 就必须对我国翻译理论遗产认真发掘和继承 借鉴国外的翻译研究方法 努力吸收国内外与 翻译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包括比较语言学和 比较文化学的研究 p 117 这使我们想起 早在十年前作者就明确提出翻译理论研究的 八个字 继承 融合 创立 发展 今天 作者这 种脚踏实地 开拓发展的思想仍然是贯穿于全 书的一条主线 如主张中国的传统译论应发 展 外国译论成果应吸收 两者应融合 而非各 持一端 相互排斥 有害无益 认为研究翻译要 采取全社会 全方位的视野 而不能囿于文论 语文学 语言学 并且要十分重视文化 确认翻 译的本质是交流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 这样翻 译理论才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从我国翻译 理论研究所走过的道路来看 它经历了从哲 学 文学 语言学直至文化学这一过程 表明它 是与相邻学科的发展相伴而行的 随着新的学 科不断地出现 新的参照系就可以不断地引 入 那么翻译研究显现为一个什么样的面貌 在于我们把它引入一个什么样的参照系 这就 要求我们始终以发展和开放的观点看待翻译 理论的研究 与西方的翻译理论相比 中国的翻译理论 似乎是没有体系的 作者在书中也指出 信达 雅 不是 也不可能是一种完整的翻译理论 p 11 因为 所谓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 必然 不限于几条空洞的原则 从文化哲学高度 来考查这一问题 这实际上是不同的文化哲学 和思维方式孕育出来的不同面貌的理论体系 中国人重经验思维 而西方人重科学思维 但 经验 也与科学一样 都属于人类认识世界的 独立有效的认识体系 都能通过自己的途径达 到认识的彼岸 正如人类活动并不是在任何情 况下都得诉诸于严密的科学分析 如 信达 雅 我国翻译工作者都认为它具有实践指导 意义 但在它还没有得到系统阐发时 就只是 一个似乎显得很单薄的抽象原则 再看西方的 译论 任举一位如奈达 他的理论有体系 显得 较为完整 如果将其体系的中心概括出来 那 就只剩下 等效 两个字 这说明 经验 与 科 学 之间存在一种辩证的关系 张今在 文学翻 译原理 中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 翻译艺术可 以叫做经验化的翻译科学 翻译科学可以看作 是模式化的翻译艺术 1987 12 这样就把 经验与科学的关系统一起来了 沈苏儒先生今 天研究 信达雅 的目的 就是使之系统化 按 照沈老的观点就是 自力更生去建立自己的 翻译理论和翻译原则 这就是本书的真正价 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陈 波 社会科学方法论 M 北京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75 2000年第2期外 国 语总第126期 No 2 March 2000J ournal of Foreign L anguagesGeneral Serial No 126 2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M 上海 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 1992 3 林大津 跨文化交际研究 M 福州 福建人民出 版社 1996 4 刘宓庆 现代翻译理论 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 社 1990 5 罗新璋 翻译论集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6 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 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 出版公司 1998 7 王秉钦 文化翻译学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 社 1995 8 王 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45 9 敏 泽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M 北京 人民文 学出版社 1981 10 沈苏儒 论 信达雅 严复翻译理论研究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11 张 法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M 北京 北京大 学出版社 1994 12 张 今 文学翻译原理 M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 社 1987 13 张泽乾 翻译经纬 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 收稿日期 1999 04 27 作者简介 赵秀明 男 1996年毕业于天津外国语 学院英语系 获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翻译理 论与实践 主要从事中西翻译理论研究 文章编号 1004 5139 2000 02 0075 05中图分类号 H0 05文献标识码 A 语篇功能语言教学 语篇与语言的功能 国际会议学术纪要 冯捷蕴 黄国文 中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东 广州510275 A Surve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course and Language Functions FEN G Jie yun HUA N G Guo wen School of Foreig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