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零售业物流发展的对策与研究.doc_第1页
上海零售业物流发展的对策与研究.doc_第2页
上海零售业物流发展的对策与研究.doc_第3页
上海零售业物流发展的对策与研究.doc_第4页
上海零售业物流发展的对策与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零售业物流发展的对策与研究第一章 引言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很早就开始有商人和商业活动,但这么多年以来我国的零售业却长期处于一种发展缓慢,设施落后,管理简单的状态,远远比不上国外的发展。当然这与我们国家的历史有一定原因,长期的封建社会统治下,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盛行,零售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困难。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外的零售巨头纷至沓来“跑马圈地”,作为国际上最知名的一些零售企业,他们自然有其自身一套完善的体制,其各方面的竞争力都会比国内的一些零售企业要强许多,很多方面我们国内都可以借鉴,而作为零售发展重要环节的物流自然非常期待得到突破和改进。目前,物流已被提升到企业三大竞争力之一的高度(另外两项: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特别对零售业的大规模发展产生着重大的作用。我国零售业(包括上海)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指令性和模仿性,很多方面缺乏明显的系统发展,其中物流管理滞后就是一个主要原因。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很多大零售商的青睐,以上海为背景地,对其内部零售行业物流发展进行对比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针对我国的零售企业与国外处于领先地位企业的对比,得出发展我们自己零售行业物流的正确渠道和策略,也可以作为全国其他地方零售业物流发展的参考对象,进而对我国国内零售业的发展有所贡献。第二章 零售业物流的涵义与作用2.1零售业物流的概念零售业的物流活动早已有之,与零售业相伴而生,承担着商品从生产者或批发业者到消费者的转移功能,消除生产地或批发地与消费地的空间间隔,弥补商品生产和消费的时间差,并有部分的商品简单加工。但现代零售业物流概念的出现与物流理论的发展及零售业物流活动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理论上,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市场营销学科进一步发展,现在市场营销观念开始形成,顾客服务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已成共识,但主要是系统科学的兴起与初步形成,系统观点成为人们思考问题、观察问题的一个重要立足点,系统化的现代物流概念才得以确立;1961年爱德华斯马凯伊等人撰写了物流管理这本世界上最早介绍物流管理的教科书,详细论述了物流系统及整体成本的概念,奠定了物流管理学科的基础,推动了物流领域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1在实践上,20世纪50年代以后,零售业各种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流通中商品种类急剧增多,少则几百种,多则几万种,商品的订货、储存、分拣、移动、数量统计等一系列活动变得越加复杂,难以应付;零售业之间竞争激烈,激烈的价格战、促销战时时发生;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消费者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倾向,对差异化商品更感兴趣,这些问题渐成为零售企业经营中的焦点矛盾。20世纪80年代后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物流软件发展加快,POS系统、条形码、EDI在收集、传递信息方面得以应用;现代化的立体交通运输方式使零售业的商品输送获得水、陆、空便捷的进出通道,这些技术性的实现使得零售商从繁重的商品的购、存、销的手工活动中解脱出来,而且主要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零售商可以从整体的角度把握其物流活动了,实现了商品进货、流动、销售的一体化管理,甚至包括供应商及顾客在内的整条物流链的管理。2 零售业物流的含义:现代零售业物流是零售商在其购、存、销业务活动中,商品从供应商经零售商向消费者移动的物理过程,包括商品输送、搬运、保管、包装、配置和陈列、简单加工以及相关的信息流动等功能要素,创造商品的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和商品的部分形质改变效果。现代零售业物流的含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方面的理解:1.从性质上看:零售业物流是一种顾客服务,它保证商品的质量,增加商品的便携性,给顾客以合意的色泽和形状,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的售后服务中的送货服务以及安装、零配件的提供都是由物流承担的;2.从状态上看:零售业物流是有关商品移动的活动,大的如商品的长距离运输,小的如商品在卖场的摆放,甚至于售货员把商品交给顾客的动作,其步调的快慢反映了商品移动的速率;3.从约束力方面看:零售业物流是管理活动,它通过零售业的进、销、存有关商品活动的统一管理,消除和避免无效的商品活动,以减低成本,也回报社会;4.从范围上看:零售业物流是一个一系列功能因素有机结合而成的系统,承担着商品的输送、装卸、保管、包装等活动,并伴随有相关信息的流动,它不但保证实现商品价值,还有价值增值功能。2.2 零售业物流在零售业中的地位和作用2.2.1 在零售业中的地位 随着零售业态的演变、市场环境的变迁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零售业物流在零售业中渐渐上升到战略性地位,和采购、销售成为增强零售企业竞争力的三大支柱。 1.从物流占用时间分析。据统计,在制造业中,实际用于生产制造的时间仅占5%,而其它的95%的时间都是物流占用时间,物流时间节约对制造业意义重大。反观作为商品流通渠道的零售业,由于基本上不存在象制造业那样的生产过程,因此零售业从供应商进货到把商品交付给顾客的时间几乎全部是物流占用,零售业物流时间的缩短就等于零售商与供应商及顾客间的交易时间缩短,商品流动速度加快,零售业流通资金周转率提高。 2.从现代市场营销学中的商品概念分析 商品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核心商品,即顾客所追求的基本效用和利益;二是实体商品,如品质、款式、品牌、包装等;三是附加商品,如售后的运送、安装、维修保证等服务。并且只要是商品整体概念中任何一部分的创新、变革与调整,都可称为新商品,新商品不仅指新发明创造的商品,也包括改进型商品、新品牌商品以及新包装商品。因此在零售业的商品中,除核心部分来自生产者之外,实体部分和附加部分有许多重要内容是由零售业物流完成的,零售业物流还通过包装、简单加工等功能创新商品,在保证和改善商品质量及提高顾客满意度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从商品成本的角度分析。商品成本可分为两部分:商品的进货成本和商品流通费用。商品的进货成本是零售商购入商品的价格。商品流通费用是零售商在采购、运输、保管及销售等商品流通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分为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经营费用是企业在整个经营环节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含企业负担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检验费、广告费、商品损耗、差旅费、经营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等。管理费用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商品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含管理人员的工资、业务招待费、技术开发费、职工教育经费、管理人员福利费、劳动保险费、折旧费、房产税等。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措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含利息支出、支付的金融机构手续费等。可见物流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在商品成本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据测算,商业总成本中,物流成本高达20 %。况且由于依靠提高商品售价和压低进价的空间有限,加上市场上消费者主导地位的形成以及激烈的行业竞争,零售商们纷纷把目光投向物流领域,开掘第三利润源。3 4.从零售业的演变史分析。零售业物流逐渐从附属于零售业经营管理和销售活动中独立出来,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在百货商店产生的初期,工厂从事着少品种大批量的生产,销路无忧,高利润使得零售业物流中的矛盾尚未显现,也未受到重视。随着商品的品类增多及物流技术的发展,零售业物流开始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电子商务交易方式的兴起,把零售业物流的位置凸显出来,因为在电子商务的四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中,物流是唯一不能数字化的(除了软件等数字产品和服务外),物流在电子商务中处于核心地位。2.2.2 在零售业中的作用 零售业物流是实现零售业利润的载体,作为第三利润源,也是扩大零售业利润的途径之一。从零售业经营管理的总体上看,零售业物流发挥着三大作用:协调、全程优化和预测。 1.协调零售业各职能部门的活动。零售业物流涉及零售业众多部门,如计划、采购、库存、运输、销售部门等。在传统的零售业中,各职能部门常局限于自身利益而不能很好协同,如采购部门为不超出采购预算,等到滞销商品清仓处理后才追订热销商品,使得热销商品库存不足而滞销商品库存过量。现代零售业的物流管理要求与商品移动有关的所有部门必须协同互动,为零售业的整体目标及利益采取一致行动。 2.商品流动全程优化。零售业物流流程繁杂,又可细分化为许多的阶段性流程,如进货流程、配送中心或仓库作业流程、验收流程、商品导入卖场作业流程、销货流程、坏品处理流程、滞销品处理流程以及退货、回收流程等,有的还可细分化。现代零售业的物流管理追求商品流动的全程优化,避免物流某个或某些阶段的优化致使整个物流全程的劣化。 3.预测商品销量。由于科技飞速发展,产品生命周期变小,消费者消费的多样性、少量化趋势,以及季节或其它偶然性因素的影响,零售业库存管理难度加大,库存过大导致产品积压或滞销,库存小时又会丧失销售机会,故较准确地进行种类繁多的商品销售量预测实属必要。现代零售业的物流管理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如POS系统,可自动收集、整理销量信息,经过分析之后给出各类商品的销售预测值,达到适量库存甚至于零库存的理想状态。4第三章 零售业物流的发展现状3.1 国内外零售业物流的现状分析3.1.1 发达国家零售业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外国物流业拥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专业经验丰富,物流规划与设计能力较高,设备先进,资金雄厚,能够高效率地完成不同客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基于这样厚实的基础,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售业发展极为快速,已经到了多足鼎立的局面,很多大型的零售业巨头在市场上占有着非常巨大切明显的优势,而这一切就是因为他们有着极为规范的物流环境。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耳熟能详的大企业已经进军中国,进驻上海,他们的物流管理模式就很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1.建立高度专业化、社会化、共同化的物流配送中心 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从起家开始发展到今天世界排名第一位的连锁商业巨头,在近30年时间内从单体店发展到成百上千家连锁门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强大先进的后方保障系统配送中心。其配送中心内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技术的应用仅次于美国政府信息中心的规模,与AT&T相当。沃尔玛商品公司的配送中心是典型的厂家物流配送中心。该配送中心是沃尔玛公司独资建立的,专为本公司的连锁店按时提供商品,确保各店稳定经营。该中心的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总投资70 00万美元,有职工1200多人,配送设备包括200辆车头、400节车厢、13条配送传送带,配送场内设有170个接货口。中心24小时运转,每天为分布在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等6个州的沃尔玛公司的140家连锁店配送商品。该中心设在100家连锁店的中央位置,商圈为 320公里,服务对象店的平均规模为1.2万平方米。中心经营商品达4万多种,主要是食品和日用品,通常库存为400万美元,旺季为?000万美元,年周转库存24次。在库存商品中,畅销商品和滞销商品各占50%,库存商品期限超过180天的为滞销商品。各连锁店的库存量为销售量的10%左右。在物流配送中心的具体建设方面,国外零售企业始终把先进的数据及其传输技术当作是重要的基础。如日本的伊藤洋华堂开发出了自动订货终端PE工,通过这种终端直接向批发商订货。20世纪90年代初期又开发出了图形订货终端GOT,它将订货管理与销售反映融为一体,是最新型的电子订货终端设备。每天在关店的深夜用GOT向批发商订货,批发商按订单在次日凌晨送货,大力提高了商品的鲜度,有效的满足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要求。此外,企业通过对反映消费者购买行动的POS数据按照不同地域、不同店铺进行分析,识别出差异化的购买模式,再根据这些不同的购买模式分别制定商品经营和管理政策,进而将这些政策运用在商品订货和备货管理,从而建立了与生产商或专业物流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向之提供POS数据,实现信息的共享。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片面追求自动化、机械化、立体化、大规模的物流中心对企业整体的物流管理来讲不一定是最优方案。其原因在于大规模的物流中心所需要的建设投资费用过大,而且很难针对日益多变的物流服务需求做出灵活、柔性化的对应。而应该根据各地域的实际和物流经营的特点以及服务对象的需求情况建设一些中等规模、自动化与人工劳动相结合,但管理流程却相当先进的物流中心,最终实现低成本的物流运营。国外在发展物流的同时都经历过过分强调机械化、自动化、立体化的弯路,确实值得我们借鉴和规避。52.构建零售业供应链体系 沃尔玛和家乐福等零售业巨头均把VMI(生产商管理库存方式)作为一种供应链管理方法应用于实践中,供应商根据实际销售和安全库存的需求替零售商下订单或补货,这种做法大幅降低了供应商对市场的回应时间,降低了零售企业的安全库存,减少了缺货率。如雀巢与家乐福经过半年的VMI运转后,到货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90%,库存天数由原来的 25天下降至15天左右,订单修改率也由原来的60-70%降至10%以下。国外零售企业通过对供应链管理方法的长期实践,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得出了应用供应链管理的几个条件:第一,应与所有相关企业实现全面的战略联盟;第二,要全面实现企业间的信息共享;第三,通过灵活运用INTRANET和INTERNET强化信息网络;第四,要全面整合企业间的业务流程;第五,实现供应链企业共同的预测、计划和连续补货;第六,对各类软件系统实行集成,如需求预测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等,并努力实现行业的标准化;第七,针对不同顾客层,开展针对性的实需性营销。国外零售企业在发展物流供应链方面的经验和理论对我国零售业物流理论的发展具有极大地借鉴作用。3.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零售业物流产业的发展中,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物流人才需求的推动下,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首先,建立了多层次的物流专业教育,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许多著名的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并为工商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课程。其次,在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和倡导下,全面开展物流在职教育,建立了美国物流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例如仓储工程师、配送工程师等若干职位。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经过考试获得上述工程师资格后,才能从事有关的物流工作。据美国奥尔良州立大学调查,物流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情况是:大约92% 的被调查者有学士学位,41%的人有硕士学位,22%的人有正式的资格证书。具体的专业结构为: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及结构分别为物流12%,商科52%,工程1296,其他各类专业24%。3.1.2 我国零售业物流发展的现状与零售业类似,我国的物流业也是刚刚兴起,和国外同行相比差距很大。我国在八十年代才开始引入物流概念,而物流业的起步只是近十年的时间,现代物流意识尚不很成熟,物流专业化设施建设还没有到位,陈旧落后的局面尚无大的改观,实际物流操作能力不高,物流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资金短缺规模偏小的局面尚有待于改善。零售业和物流业的双重落后必然决定了我国零售业的物流处在一个极低的水平,是“弱中之弱”,与西方发达国家零售业的物流相比,尽处劣势。1.供应商自理物流 即连锁零售企业的供应商自己建立的物流分销系统, 为连锁零售企业提供供应物流。在我国的大型生产企业中,有许多建立了自己的分销体系, 将分销渠道直接介入到连锁零售企业中, 由供应商直接将商品配送到店铺。如海尔物流配送中心、大型电器厂家等等。这种由供应商直接配送的优点在于: 大大降低连锁企业成本和运作的复杂性, 因此一般来说, 中小型连锁企业主要依赖供应商提供商品配送。但这样的配送对店铺的响应速度, 受到供应商物流水平的限制, 同时也依赖于店铺和供应商信息交流的效率高低。根据中国仓储协会2004 年对中国物流市场所做的调查, 我国商业企业的物流配送, 有75% 是由供货方完成的。生产企业一般是根据商品的属性、运输距离、自己的运输能力以及季节等条件安排有关物流的活动。2.批发商代理物流 批发商包括某一厂家的总代理商、地区代理商和一般代理商等。为零售企业送货一直是批发企业的经营习惯, 批发商在进行商品交易的同时, 基本上承担了商品送货的业务, 有些批发商建立了自身的配送渠道, 甚至还投资建立了大型的配送中心。提供物流服务是批发商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契机, 在我国的物流企业当中, 有一部分是由原来的批发企业转型而发展起来的。但覆盖全国的批发企业在我国还不多见, 批发企业的物流配送也局限于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3.连锁零售业自建物流 我国部分大型连锁企业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 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有相当数量的连锁企业都是从传统的副食品公司、蔬菜公司、粮店以及其它配套网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传统企业, 都有很丰富的场地、设施设备、人员等建立配送中心的基础, 这种配送形式有较大的比例。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最新统计, 2003 年国内连锁百强企业当中,有80%的企业拥有自己的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的平均面积达到9693平方米。销售额在1 亿元以上的91 家超市公司, 配送中心的平均面积为8359平方米。4.第三方物流企业 随着全社会专业物流企业的兴起和成熟, 将商品的配送工作甚至全部的配送工作交给专业物流企业, 也会成为连锁企业的一种选择。还有一些原属于流通部门的运输和仓储部门, 从整体业务中剥离出来独立经营, 从事专业的物流服务, 已经有一些物流企业介入连锁企业的物流业务。2002 年北京物美与和黄天百签署协议, 由后者承担前者的商品配送服务。物美在北京有便利店和便利超市300 多家, 黄天百是一家专业第三方物流公司, 在欧洲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物美与和黄天百合作, 让其为所属的200多家便利店进行配送。这一作法改变了国内连锁企业普遍采取的配送自营的方法, 是一个有益的尝试。6如今上海华联超市已成功实施QR系统,上海华联超市通过在配送中心导入QR系统,构筑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紧紧抓住“配送”这一连锁经营的纽带,使企业不断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配送中心获取物流利润的能力,为企业的连锁经营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持。上海华联在将QR导入配送中心的过程中,借鉴了沃尔玛和日本7-11实施QR的成功经验,通过在配送中心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技术,并在与供应商紧密合作的基础上,构筑了比较完善的自动连续补货系统(CRP),实现了顾客需求的高效快速反应,削减企业整体成本,提升系统的整体效率。目前,华联超市已经与200多家供应商实现了自动补货。上海华联在经营中十分注重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力图通过自己与供应商的共同努力,使双方共同成为市场的赢家;并力求将供应链上各节点主体,如供应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等拴在一起,结成利益相关的共同体。这是上海华联成功实施QR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值得国内其他零售企业借鉴。上海华联超市现已在上海、南京和北京共建成5座现代化配送中心,正在构建全国配送网络,特别是上海新建的桃浦配送中心占地2. 8万平方米,交通便利,全部采用计算机管理,应用先进的无线网技术,实现了无纸化验货收货、拣货分货、仓储保管、盘点。上海华联配送中心的CRP系统,成功解决了关于自动补货的两大核心问题:(1)自动补货量的确定条件:配送中心通过应用最新的条码技术,物流技术及无线通讯技术等实现了对一些重要数据的及时掌握,如:口销售量、口库存量(包括最高库存量和最低库存量)、要货期 (包括供应商的缺货情况)、每批订单的最少数量等等。配送中心通过与供应商共享这些信息资源,可以使供应商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补货多少、何时补货、如何补货等决策。(2)自动补货的实施条件:为了实现自动补货的快速反应,配送中心进行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如进行计算机联网,实现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销售、库存、进货信息的交换;他们认识到只有把门店的所有收款机连成自己的局域网,并与供应商、配送中心、银行及信用卡公司联网,才能形成名副其实的订货、结算、单品管理等电子数据交换网。为此,上海华联通过采用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标准格式,解决了因配送中心要与众多供应商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所带来的接口问题;导入电子标签拣费系统并果用无线通讯的电脑终端,加快了信息流的传递速度等等。总之,上海华联配送中心的CRP系统,有效地把供应商、配送中心、零售店铺( POS系统)和消费者(需求信息)的产、供、销、求联成了一个快速反应网络,真正实现了以消费者需求信息为起点,配送中心和供应商能动快速反应为中心的商业快速反应体系。73.2 上海零售业物流的现状分析3.2.1上海零售业物流发展的现状上海作为全国的代表城市,零售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其他地方城市具有引领作用,而各大零售商在上海竞争可谓是最激烈的,物流发展在上海最快,也最现在化,各方面都能和国际相接轨,当然这并不表示上海零售业物流发展水平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准,只是说上海有潜力将物流发展水平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高度,因为其本身拥有的各种条件允许其快速发展物流。当然,上海在物流方面也存在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诸如物流外部大流通环境缺乏、物流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物流管理思想的落后、发展物流内部存在障碍、现有的物流能力不足以支持零售业的进一步发展等,这些问题都是上海及全国各地城市零售业都需解决的,只是上海拥有更好的条件解决,毕竟我国的现实国情摆在众人的眼前,应该说留给我们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只要我们解决好,物流高速而健康的发展指日可待。下面从几个主要方面予以分析,简略分析上海零售业物流发展的现状。 1.物流规模 物流规模是和零售业的商品销售额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商品销售额的多少反映了企业物流规模的大小。我们从国内零售企业和进驻上海的国外零售企业进行对比:国内零售企业物流的整体规模是很有限的,和国外零售业差距比较悬殊,这从下面的数据也可看出:世界主要国家的商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0%至15%,而我国仅为8. 3%左右。而且零售企业的单店物流规模也很有限,联华超市的单店平均销售领才1200万元多一点,沃尔玛在中国也才刚刚站稳脚跟,但单店的销售额都在1.5亿左右,持续增长的趋势也有增无减,在上海国内的零售企业已经算是发展得比较好的,差距显而易见;当然国外的这些企业物流方面的发展比起他们自己国家或者在其他欧美国家来说也不能算最先进的。国内的零售企业尚未跨出国门,从布点情况来看,没有实现全国性的经营,其活动仍局限于一定的区域,而国外的大型零售企业多是全球性经营,全球布点销售,全球化采购,因此国内零售业的物流尚处于区域性物流阶段,没有实现物流的国际化,而国外的零售企业在我们国家物流发展会得到其他很多地方的支持,这样看来国内的零售企业物流发展就显得有点孤立无援了。从采购量上看,国外零售巨头多采用大批量或买断订货实现最低进价,如沃尔玛80%的商品都是买断经营,麦德龙89%的利润是通过买断经营获取的,这两个零售业巨头在上海加起来接近有7家门店,这样的扩张速度也正是建立在他们拥有良好的物流系统,而这在国内零售企业身上尚处于试用阶段,也由于本身规模的限制,采购量比较小。 2.物流模式 从物流环节看,由于零售业的规模化以及 “货进源头”利益主导思想的催动, 外国零售业在物流活动中有跨越批发商,与生产商对接的趋势,进入上海的那些外资零售商也大都采取这种手段,而在上海这个竞争激烈的城市里,我国零售商依然对批发商有很大的依赖性。2002年9月发表的美国“贸易物流新闻周刊”杂志指出,目前美国的批发商,只能掌握美国国内贸易物资的20%,而我们却恰恰相反,大约80%的中国国内贸易物流是由中国的批发商掌握和配送的;在温度物流方面,现在我们的农产品物流以常温型物流为主,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发达国家如美国的蔬菜水果物流过程中,产品可一直处于采后生理需要的低温状态,变质损失很小;从实行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看,外国零售业者一般都持或接受与上游的供应商的合作关系,重视对下游消费者的服务管理。而我们许多零售业者仍摆脱不掉传统的“抬高售价,压低进价”的观点;从交易方式看,国外零售业早已开始“店中建网”,我国零售业所建网上商店的数量、规模及功能都与外国零售业有很大差距。8综合以上几个方面,非常明显地反映了当前我们物流水平与国际领先地位的差距,这样也就限制了上海零售商物流的快速发展,而那些国外企业,非常巧妙的将他们国内的技术引进到国内,配合上海的各种优势,将他们的技术含量发挥至最大效用,所以在决定成本控制至关重要的环节-物流上发挥得游刃有余,在竞争中也就领先于我国的零售业者。 3.高科技应用 国外零售业很早开始就对物流的高科技应用都注入大量投资,以取得物流技术优势,已经进驻中国10多年、刚进驻上海2年的沃尔玛就是这方面的鼻祖级企业。他们早在1987年就先后投资7亿美元建立了全美最大的私人计算机与卫星通讯系统通过这个网络将全球数千家店铺联系在一起,并与供应商实现了联网,使零售信息及时准确地得到处理和传递。沃尔玛每年在信息方面投入不下5亿美元,并且有1200多位专门从事信息系统工作的科技人员,公司90%以上的软件由自己的专职开发人员编写,以使软件更适合于公司业务。沃尔玛的现代化配送中心的投资额一般在8000万美元左右,基本上实现了高科技管理,只需小部分人工操作。正是这些功能强大的物流高科技的有力支撑,沃尔玛才得以准确高效率地完成80000多种商品的采购、库存以及向全球4000多家连锁店配送的规模庞大而复杂的任务,有效地配合了销售,保障了竞争力。上海零售业的物流在高科技应用方面和国外先进的零售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据统计,我国现有商业网点36. 3万个,上海在这一方面可能占据着较大的比例,但比起国外的领先地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许多零售企业在购、销、运、存、财务及日常管理中仍采用人工方式,已经用上计算机、收机的商业企业不足 20%,但应用水平偏低,信息技术未达到西方零售业的水平。我们的零售业还没有专门的高科技开发人员及部门,自动化仓库也处在小规模应用的初始阶段。 4.配送中心建设 配送中心一端连着店铺,另一端和厂商相接,在连锁零售业的物流活动中处于中心和枢纽地位。目前我们的零售企业配送中心建设滞后。从数量上看,外国大型零售企业都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如沃尔玛在美国本土就建有30多个现代化的配送中心,日本规模较大的零售商如大荣、西友,伊藤洋华堂都有自己的配送中心。据中国连锁协会1998年统计,全国销售额超亿元的近百家重点连锁企业,拥有配送中心的不到四分之一;从规模上看,我国零售企业的配送中心规模较小,尚未形成规模优势,据调查,我国平均一个配送中心配送20个店铺,平均每辆车承担2-3个店铺的送货,而日本的连锁店一个配送中心负责配送70个分店,只需4-5辆车,一个沃尔玛式的配送中心支持 100-120家店铺的配送任务;从集中配送方面看,当前我国零售业的配送中心仅能实现50-60%商品的集中配送,而沃尔玛可集中配送85%的商品;在设施、功能方面,我国零售业配送中心大多设施落后,功能不全,物流作业缺乏规范,机械化水平低,计算机应用有限,不少依靠人工打码、拣货、配货,和国外以机电一体化、无纸化为主要特征的自动存取、自动分拣式配送中心相差很远。93.2.2上海零售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上海拥有一流的基础和环境可以发展并且促使零售业的发展壮大、增强物流的国际化,上海市政府对零售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推动零售业规模的壮大及物流形式的发展。上海人均收入不断提高,消费总额保持着10%左右的增速,在消费品中食品占据最大的比重最大,使得零售业的物流量增大、食品物流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伴随近年来农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和农村区域的物流有不同的要求也将成为零售业者考虑的问题。行业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同业者、潜在进入者、替代者、供应者、购买者五个方面,同业者指零售业同行,潜在进入者是有可能投资零售业的企业或个人,替代者指物流业者包括传统的运输、储存企业及物流公司等,供应者指生产商或批发商,购买者是广大消费民众,同业者、潜在进入者、替代者、供应者的物流能力、服务水平以及购买者的特点、对价格及服务质量的要求均会影响零售业的物流发展水平。上海汇聚了我国和国外最具实力的多家零售商,他们相互之间的竞争异常的激烈,彼此成为替代者的情况经常会发生,这些都将影响着他们的发展方向。上海零售业的物流发展领先于国内其他地方但相比国外同行存在很大差距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零售业的物流本身,从总体上说,我们的物流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很不成熟,物流发展中还存在众多问题。1.物流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够 、市场需求匮乏 现代物流只是在少数发达区域和先进企业中得到了重视和发展,零售业物流在社会化、市场化程度方面还只能算低。据测算,目前上海市企业的自有物流占整个市场规模的6070%左右,物流需求的匮乏使得物流业的发展内在动力不足,限制了它的发展,面对这样的一个大环境,立足上海、立志在上海发展的零售企业自然也面临很多了的难题,物流整体水平的偏低也就不足为怪了。2.基础设施规划不合理,管理分散,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物流管理职能分散,物流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部门化、区域化特征,相互间协调性差,造成了资源浪费,也使企业物流活动很难达到必须的经济规模和预期的投资回报。另外,现有规划的主要着眼点是纵横的交通系统,偏重于线路的建设,忽视“结点”的规划和建设,对“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重要性认识不足。物流结点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缺乏综合的一体规划。 3.多数物流企业在利用高速畅通、动态互联的标准化信息系统方面有待提高(效率不高) 从物流流程看,零售业的物流流程缺乏科学性、不规范,由此引起低的设备利用率以及货物的大量损耗。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库存、运输结构分散的状态下,汽车的货物实载率一般较低,有的只有25%,而在结构合理、运力集中的状态下,车辆的货物实载率提高到70%-80%,而目前零售业的集中配送度不高,因此不少零售业的仓库和车辆都没有有效利用。 3.2.3 制约因素1.发展现代物流的规章制度环境尚未完善 发展现代物流业所需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尚未出台,而现有与物流有关的法律法规多是部门性、区域性规章,往往带有部门或地区保护的色彩。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物流服务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致使不正当竞争难以避免,限制了第三方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2.物流观念 物流观念落后是零售业的物流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虽然近年来市场上掀起了物流热潮,但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现代物流观念仍然没有建立起来。一些人认为现代物流可有可无、无关紧要,根本没有意识到它与企业竞争力尤其是与零售业竞争力的关系。有些人虽然有物流意识,但并不知道现代物流的准确含义,也不清楚它对于零售业创造的价值,其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物流阶段,把零售物流简单理解为运输货物,把配送中心理解为仓库,以拥有多少车辆来衡量物流系统的强大程度,而根本没有根据自己在信息配套,物流人才配套,全方位物流技术配套上的实力来衡量物流配送能力。现代的零售业物流已不是简单的车辆与仓库在数量上的总合,而是先进的信息系统,更具竞争力的网络化服务,实施高度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体制的综合体,运输只不过是其中一个环节。因此我国零售业在构造其物流系统时,一方面注意物流系统和零售业的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不断吸收新的理论,转变观念,把物流理解为零售业竞争力有机组成部分,以物流推进零售业的发展。3.物流人才 从国外零售业的发展经验来看,物流从业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的物流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既要掌握物流优化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应具备计算机和网络、自动化技术方面的知识。因此,国外物流的教育和培训非常发达,在相当多的大学中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管理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相比之下,我国在物流人才的培养方面明显滞后。在2002年高等院校招生目录中,在教育部备案设立物流专业和课程的高等院校仅有10所左右,不到全部高等院校的1%,2003年的招生规模有所扩大,但也只是十几所而已;硕士生层次教育刚刚开始起步;博士生方面的教育尚待发展;职业教育更加贫乏,通过委托培训方式培训员工的企业为数不多。物流培训体系的不完善,使得我国在物流和配送领域的人才短缺。国内目前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到2010年需求为34万人。物流市场这种严重供需不平衡的趋势,已成为我国零售业物流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应当鼓励和允许各高等院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开办和设置相关的专业和课程,扩大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规模,并积极鼓励各高校结合本身的特点探索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的培养问题,这样才能更有力的促进我国零售业物流的发展。10第四章 上海零售业物流发展的对策4.1 上海零售业发展的策略分析加入WTO后我国零售业物流管理如何应对国外大型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带来的挑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国外零售企业的经营方式、方法先进,将加剧我国零售业的服务竞争,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物流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面对国外零售企业的冲击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发展对策。作为国际一流大都市的上海目前国际化程度较领先,也吸引着众多国外大型零售企业进驻上海(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应该说上海有比较充足的条件和环境去发展物流,可以引进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物流配送网络系统以降低物流成本、还可以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物流业务的外包以提高效率,实现零售业物流在上海乃至全中国的高速发展。1.采用当今国际上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 采用当今国际上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优化商业物流管理,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紧跟国际潮流,可以绕过在企业发展初期所遇到的困难,节省资金及精力。国外的零售企业在发展物流的起初,必定有其做错的地方,而现在正被继续使用的物流模式,必然是经过市场考验的、能为企业创造利润的模式,我们拿来使用,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竞争能力提供帮助。为了克服物流过程中的种种障碍,企业上下的每个人都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企业总体的影响。其中的一种选择就是将计划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和运输部门都统统绑在一起,评估他们作为一个团队的绩效。这样,各个部门就能做到同舟共济,在做相关决策时互相协调,在编制预算和成本时也能自觉地从整个物流链的角度出发加以考量。2.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物流配送网络体系,极大降低物流成本,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 现代物流的主要特点是,以规模化采购经营的价格优势,先进的技术条件;以订单处理、采购、运输、储存、分捡、包装、配货及其他流通加工,配送,市场调查与预测、咨询、教育培训等全方位的服务项目;为需求企业提供快捷优质的配送服务。然而目前我国生活消费资蚪物流配送业发展滞后。其每平米库存两品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物流配送业库存量的25%;商品周转率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0%;而配送差错率却是发达国家的3倍。即使是服务功能与物流配送业类似,最有优势条件向物流配送经营体制转向的商业批发和储运企业,现有基础设施条件却也是设施设备简陋老化,技术含量低,更新改造能力弱化,根本不适应市场竞争要求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由此可见,要提高流通资源配置效率,就必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以大型物流中心为主体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建立共有型配送中心是我国连锁零售业的当务之急。共有型配送中心是指配送中心为连锁企业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共享服务的配送中心。其最大特征为共同配货,通过一个共有的配送体系,将各个组织的配送需求组织化、效益化。根据中国仓储协会和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联合对中国物流市场所作的调查,目前我国商业企业的物流配送,有74%是由供货方完成的13%的企业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自己拥有配送中心的企业仅占到商业企业总数的l3%。因此,相比而下实力较弱的国内零售业,由于在资本投入和融资渐难的背景下,无法像沃尔玛一样投资8000万美元建立自营配送中心,那么共有型配送中心是一条明智的、经济的选择。3.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逐步稳妥发展物流外包是我国连锁零售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物流业务的外包对于大型零售企业,自己有能力建立完整的企业物流配送系统的可以以自营物流为主,先整合现有的物流配送系统,在考虑成本效率的前提下,对于部分物流业务可以采取外包的策略,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对于中小型零售企业以及对配送服务质量要求较高的零售企业,如新鲜食品销售企业,如果单靠自己的力量去建立配送系统势必会给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并且很难实现配送专业化,因而对于它们来说应当积极发展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实现物流配送的专业化。零售商建立共有型配送中心只是权宜之计,发展物流外包才能使其目标得以实现。目前流通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国际大零售商逐步尝试立足主业经营,走专业化发展,逐步将本企业的物流配送业务委托给社会上专业化的物流配送企业为自己服务,这种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如在日本,大约有30%的连锁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社会化的第三方配送企业;同样,这点在跨国连锁零售公司大多没有在中国建立配送中心上可以看出,因为采用现代技术的配送中心代价高昂(如沃尔玛8000万美元1亿美元的配送中心只能支持100家店),必须见规模才能见效益,但这些公司在中国现有的店铺数量显然远远不够。而我国连锁零售业的店铺数量很大,因此我国连锁零售业可以通过逐步稳妥发展物流外包,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专业化的物流设备、设施和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发挥其专业化运作和管理经验,从而降低成本。4.优化储存管理 优化储存管理追求储存合理化,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方式和技术之上。(1)采用有效的“先进先出”方式。“先进先出”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也是储存管理的准则之一。这种方式能够保证每个被储存物的储存期不致过长。有效的“先进先出”方式主要有:贯通式货架系统、“双仓法”储存和计算机存取系统。(2).适度集中库存。在一定的社会总规模前提下,为了追求经济规模,要适度集中库存。适度集中库存是合理化的重要内容。所谓适度集中库存是指,利用储存规模优势,以适度集中储存代替分散的小规模储存来实现合理化。(3).提高储存密度和仓容利用率。提高储存密度、提高仓容利用率是优化储存管理的重要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实现途径:采取高垛的方法,增加储存的高度;缩小库内通道宽度以增加储存有效面积;减少库内通道数量以增加储存有效面积。(4).采用有效的储存定位系统。采用有效的储存定位系统,不仅能节约寻找、存放、取出货物的时间,节约不少物化劳动及活劳动,而且能防止差错,便于清点。5.信息化管理构造物流系统信息化是我国连锁零售业得到长远发展的保证 连锁零售业物流有关的信息系统包括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与供应商进行数据交换系统(EDI)或电子订货系统(EOS)等,实现Internet网络构架上进行的数据传送和订货的应用。零售商利用互联网与物流配送中心与上游供应商实现商品信息共享,在电子订货、商品验收、退货、促销、变价、结算、付款等环节提供协同支持。目前,国内零售业和跨国零售业还有很大距离,如沃尔玛公司正计划逐步在全球推行它的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新技术实现商业智能化(BI)。相比之下,物流信息化基础的EDI在国内连锁零售业的普及率也只有30%,因此,我国连锁零售业的现代化物流水平的提高,主要还是依赖高科技的运用以及高科技运用后的业务管理思想和产销虚拟联盟合作的变革。 (1)POS Point of Sale-销售时点系统) POS是利用光学自动阅读方式的收银机,将店铺各单品的销售信息或退货、分送等各环节的相关资料输入电脑,经加工处理后传于有关部门供经营者使用的系统。POS系统的构成要件是商品条形码、电子收银机、扫描器、后台电脑和总部信息中心。其作业程序是:用光电扫描器扫描顾客所购商品的条形码,将商品信息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再从数据库中查找该信息并进行数据处理,返回收银机打印出顾客购买清单和付款总金额,同时将商品销售信息传递给总部或物流中心,信息经加工后成为卖场商品品种配置、商品陈列及价格设置等方面决策的依据。POS系统保持了对每种商品实时购、销、存状态的记录,管理者可通过该系统及时、正确地监控业务经营,并做出各种采购、供应、库存及卖场布置决策。 (2)EDI Electronic Date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 EDI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递商务信息,如商品选择、订货、配送、验收、付款等,实现零售业交易的电子交易方式。EDI系统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关于信息传送方式的规定、关于信息表示方式的规定、关于系统运行操作的规定和关于交易业务的规定,并且主要通过增值网(VAN)实现EDI的通讯功能。零售商应用EDI的优越性在于加快信息传递,极大降低进货作业的出错率,节省进货商品检验的时间和成本,能迅速核对订货与到货数据,易于发现差错,实现无纸化交易。EDI的应用主要是连接零售业和供应商。 (3)EOS (Electronic Ordering System-电子订货系统) EOS是零售业利用通讯网络(VAN或互联网)和终端设备以在线联结方式进行订货作业和订货信息交换的系统。根据应用范围可分为零售业内部EOS(如分店向总部订货)和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EOS系统(总部订货)。EOS运作的基本组件包括价格卡或订货簿、掌上型终端机、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等。EOS系统的订货程序是:当确认有订货需求后,经过登录订货簿或扫描价格卡完成向掌上终端机的订货商品输入,而后传至电脑经网络传递给总公司或供应商。从实际情况看,EOS主要用于分店向总部的进货管理和分店盘点管理。EOS系统可实现店铺的合理化商品库存水平,节约物流信息传输时间,提高物流效率,通过盘点实现店铺商品成本的控制,迅捷掌握商品的销售状态。 (4)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 互联网是根据一定的通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