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一章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入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在17世纪后半期和18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2、 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3、 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4、 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第一节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一、 17世纪初的欧洲各国 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英国、丹麦、瑞典和德意志的部分诸侯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较快,且新教势力比较强大。西班牙、波兰、奥地利及其他德意志诸侯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天主教国家。1、 英国 海外扩张,工商业较为繁荣,对外贸易扩展。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力。新教已确立国教地位。 均势政策是介入欧陆事务的基本战略。17世纪上半期无暇顾及欧陆事务,对“三十年战争”影响少。为维持欧洲均势及其在大陆的权益,在同欧陆国家交往时,保持独立姿态。2、 法国受宗教改革影响大。南方新教贵族集团同北方天主教贵族集团的教派冲突与战争。亨利四世(1589-1610)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敕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加强国家统一,平定地方大领主的反叛。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关系上,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贵族分裂活动重起,宗教战争再度爆发。黎塞留沿袭亨利四世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把国王和国家视为一体。将加强绝对君主专制和把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国家视为两项基本国策,用高压手段治理国家。3、 德意志4、 西班牙5、 北欧 瑞典脱离丹麦独立。控制波罗的海航海权,成为北欧首强,新教国家。 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促进工商业发展,与瑞典争胜。丹麦、瑞典争夺波罗的海霸权,并都与北德意志诸侯有矛盾。6、 东欧 俄国与波兰、立陶宛、瑞典争夺波罗的海东岸地区和商道。1569年,波兰、立陶宛大公国合并。16世纪呈上升趋势,17世纪中期后衰落。二、“三十年战争”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战争的爆发是由宗教问题引起的,但宗教因素在战争中很快不是主要因素。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国际秩序。1、 战争起因 宗教改革。1555年9月,奥格斯堡宗教和约。以皇帝为首的旧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之间,中央集权势力与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在德意志的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1608年,“新教同盟”成立,巴拉丁选侯为领袖。1609年,“天主教联盟”,巴伐利亚公爵为领袖。德意志问题复杂化,内部矛盾扩大为国际间冲突,宗教矛盾演变为各国君主争权拓土的斗争。战争直接原因:皇帝马提亚(1612-1619)对波希米亚(捷克)新教徒实行镇压政策。波希米亚保有较大自治权,议会和新教教会继续存在,皇帝则试图保持天主教势力在波希米亚占统治地位。1618年,波希米亚王位空缺,马提亚违背“大诏书”,任命天主教徒斐迪南公爵担任国王,迫害新教徒。新教徒反对,矛盾激化。5月23日,“掷出窗外事件”。2、 战争进程:波希米亚阶段:1618-1625;丹麦阶段:1625-1629;瑞典阶段:1630-1635;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10月,两个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评价:和约是在新教势力占优势的情况下缔结的,内容反映了这种实力的对比。沉重打击了哈布斯堡王朝。帝国被迫承认各诸侯国有独立的外交权,政治上分裂,更处于一种分崩离析的境地。皇帝建立统一帝国和恢复天主教在欧洲统治地位的企图彻底破灭了。西班牙的实力被极大削弱,优势地位不复存在。法国“天然疆界”的要求部分得到实现。瑞典得到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最重要港口以及易北河和威悉河的入海口,增强了实力,成为北欧强国。和约调和了旧矛盾,也造成了新的不均与和矛盾。法国引起英国、荷兰的嫉恨,为英法交恶、法荷相仇埋下种子。瑞典引起丹麦和北德各邦的敌视,战事不断。奥地利向民族国家发展。奥法分割下的意大利各邦不断掀起建立民族国家、实现统一的革命浪潮。俄国和东欧诸国也逐渐参与到欧洲的政治斗争中。欧洲没有出现稳定局面,各国的兴衰更替更替通过战争进行。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与和约对近代国际法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和会本身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为近代以后的国际会议提供了初步经验。其次,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表明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这些原则也成为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内容。此外,和约初次规定了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条款,对违约国可以实行集体制裁。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和约签订后,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驻外使节,进行外事活动。国际法是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与发展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成为近代国际法产生的起点。第二节 英国革命与争夺海上霸权一、欧洲国家对英国革命的态度 国王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导致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具有双重性。“三十年战争”中,英国对战争双方的政策摇摆不定,对战争进程影响小。英国在欧洲政治生活中处于二流国家的地位。“三十年战争”为英国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保证了革命得以在没有大规模武装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完成。1、 法国革命初期没有明显表现出支持英王的态度。后担心革命影响法国人民和法国王权的稳定。“三十年战争”期间,无法公开干涉,与苏格兰结盟,调停战争,挑拨议会分裂,支持英王。战后意图以武装干涉阻止议会处死查理一世。后因国内投石党内乱,计划落空。2、 西班牙英荷结盟与西班牙的贸易与殖民地之争。西班牙支持爱尔兰起义。在对法战争不利时,同英国接近。外交上表示支持英国议会,在荷兰则进行反对英国议会的活动,渲染英国海上势力对荷兰的威胁。3、 荷兰因海上霸权与商业利益与英国有矛盾。从自身商业利益出发,意图从英国革命中获益。联省共和国议会支持英王,主要省份荷兰则支持英国议会。不愿看到英国强大。4、 俄国:对英国专制政权抱同情态度。5、 教皇:支持英王,意图借机恢复天主教地位。6、 丹麦:支持英王。7、 瑞典:支持英国议会。英国革命未引起欧陆国家的充分重视。它们忙于相互间的冲突,对英国革命基本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二、 共和国与护国主期间英国的对外关系(1649-1658)内战期间,议会的对外政策目标是保持与欧洲国家的良好关系,阻止大陆国家对国王的支持,避免它们干涉英国内部事务,也避免卷入欧陆的战争。革命后,英国对外政策重点是海外扩张,争取殖民地。针对西、荷两国,加强海军建设。1、 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2、 英国参与法西战争英西矛盾体现在殖民地和宗教问题上。西班牙支持法国投石党运动。法国希望同英国结盟。共和国初期,英法交恶,贸易战上升为外交战。克伦威尔认为不宜同强法敌对,英法关系趋于缓和。1659年11月,法西比利牛斯条约。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英西关系改善,化敌为友。3、 英国争夺松德海峡1658年2月,瑞丹罗斯基勒条约,1660年6月,哥本哈根条约。三、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光荣革命时期英国的对外关系(1660-1688)查理二世对外扩张基本目标不变,重商主义仍是其经济政策基础。严格执行航海条例,取代荷兰在美洲的转口贸易。对法、西政策变化:寄希望于用天主教巩固封建政权,与法、西保持亲密关系。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1667年7月,布雷达和约。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1674年2月,英荷多佛尔和约。承认布雷达和约继续有效。小结:综观英荷战争,英国是实际上的胜利者。荷兰基本上接受了航海条例,逐渐丧失了海上强国的地位,而英国则逐步扩大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英国借助航海条例,海外贸易大发展,海上实力不断加强。到17世纪末,英国对荷兰已占压倒优势。英荷战争动摇了荷兰的国际政治地位。光荣革命,威廉三世登上英国王位,使荷兰在经济和政治上更加从属于英国。光荣革命后,英国对外关系的变化:英法同盟结束,英法争霸开始,英法矛盾成为近代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英荷建立特殊关系;在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的对外扩张活动中,英国地更多采取主动态势。第三节 法国争夺欧陆霸权与欧洲国家的反法斗争一、比利牛斯条约“三十年战争”后,西班牙利用法国投石党运动和英法紧张关系继续对法战争。法国积极联英反西:容忍英国的共和国制度;恢复英法自由贸易;接受因法方海上抢掠行为而遭到损失的英国船主的正当要求。1659年,法西比利牛斯条约。马扎然意图利用法西联姻,插手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使波旁王室取代哈布斯堡王室在西班牙的统治,从而打破哈布斯堡家族对法国的包围。西王腓力四世同意将女儿嫁给法王路易十四,为以后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埋下隐患。法国为称霸欧洲准备了条件。西班牙的失败则使其丧失大国地位,不仅失去大片领土和殖民地,而且哈布斯堡家族称霸欧洲的计划彻底破灭。二、路易十四对“天然疆界”的追求路易十四演戏黎塞留和马扎然的对外扩张政策,梦想实现法国所谓“天然疆界”的宏大计划。扬言要“夺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皇冠,成为全欧洲的主宰“。1、“遗产战争”:法国霸权政策的重点是夺取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1667年,向西班牙发动战争。1668年法西签订亚琛和约。“遗产战争”在英、荷、瑞干涉下结束,说明势力过分强大的法国已对现有国际秩序构成威胁,其扩张政策已引起了欧洲各国的警惕。法国的让步也反映了法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与多国为敌,路易十四因此更加重视外交的联合分化作用。荷兰因在反法联盟中充当主角,成为法国下一个战争目标。2、法荷战争:1678年,法荷奈梅根和约。法国割占奥地利和西班牙部分领土,使勃兰登堡陷入孤立。3、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685年,法国取消南特敕令(1598),迫害新教徒,引起新教国家不满,欧洲出现反法浪潮。1697年,里斯维克和约从内容上使欧洲恢复了战前的状态,其影响为:削弱了法国的霸权地位。如果说奈梅根和约是法国霸权鼎盛的标志,里斯维克和约则是法国霸权衰落的开始。法国的政治地位在战后逐步下降,无法恢复到以前的盛况。英国在国防和国际政治中的地位都得到了增强,英国开始以欧洲大国的身份参与大陆事务。奥地利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已被削弱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国际政治地位,能够继续以大国地位参与欧洲列强间的竞争。连续不断的战争损伤了法国的元气,在英、荷等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法国仍保留封建专制,经济落后。法国在竞争中慢慢丧失了优势地位,在与英国的抗衡中落于下风。几次战争也表明,保持国际势力的均衡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追求霸权只能导致衰落。三、奥土战争奥土战争主要因争夺匈牙利而起。第一阶段,1683-1684;第二阶段,1684-1690;第三阶段,1690-1698。1699年1月,土分别各方分别签订条约,总称卡洛维茨和约。奥地利获得匈牙利;波兰获得乌克兰的一部分领土和波多利亚、卡明涅茨要塞;威尼斯获得摩里亚半岛。土耳其占领匈牙利的梦想破灭,不仅无力再对外扩张,反而成了欧洲列强宰割的对象。奥地利获取匈牙利以补充实力的计划得到实现。在东南欧的势力得到加强,也保持了大国地位,能够继续与法国等欧洲列强进行竞争。四、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与乌得勒支和约1、 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1700年10月2日,查理二世在遗嘱中将西班牙连同其在新旧大陆的一切领地,全部传给路易十四的孙子腓力浦安茹公爵,条件是他不得继承法国王位,西法两国永远不得合并。2、 法国对欧洲大同盟的战争1701年9月,欧洲反法大同盟组成。英、荷、奥为主体。反法各国各有所想:荷兰只求解决来自法国的威胁与订立商约,担心英国海上势力扩大;其他盟国则担心奥地利占有西班牙后,恢复哈布斯堡在欧洲的霸权。英国国内在托利党掌权后,反对辉格党参与欧陆战争的政策,对法妥协。北方大战朝有利于俄国的方向发展,英国担心俄国取得波罗的海霸权会威胁英国在东北欧和波罗的海沿岸的贸易特权。英国不想彻底击败法国,以便利用法国对抗俄国。英国担心奥地利与西班牙合并,建立哈布斯堡欧洲帝国的局面。3、乌得勒支和约1714年4月,以法国、西班牙为一方,英、荷、普、萨、葡为一方,签订了乌得勒支和约。奥法签订了拉什塔特和约。两条约统称乌得勒支和约。乌得勒支和约重新分配了欧洲国家的力量,建立了新的大陆均势,第一次将“势力均衡”概念正式写进条约。英国是最大的受益者,它占领了不少战略要地,并开始了夺取法国美洲殖民地的进程;保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法国的霸权地位不复存在,尽管保住大陆强国地位,但海上势力却被大大削弱。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力量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加强,继续保持大国地位。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使原来的勃兰登堡选侯得以扩张领土,为日后普奥争夺德意志领导权奠定了基础。第四节 18世纪列强争夺欧洲及殖民地霸权的斗争一、 俄国的扩张与北方大战1、 俄国的扩张伊凡四世(1533-1584)起,俄国为争夺出海口而不断征战。在北方波罗的海,俄、瑞、波争斗不断。北方失利后将矛头指向南方的黑海。俄土战争。彼得一世(1682-1725)以欧洲为战略重点,又陆上的地域性蚕食扩张转为争夺海洋,想要争夺欧洲乃至世界霸权。2、 北方大战3、尼什塔特和约1721年8月3日。俄瑞在芬兰的尼什塔特签订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站稳脚跟,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它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土地。俄国由一个内陆国家成为一个濒临海洋的欧洲强国,为俄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瑞典北方强国的地位被大大削弱,从此衰落下去。二、 普鲁士的崛起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1、 普鲁士的崛起勃兰登堡腓特烈威廉选帝侯(1640-1688),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得到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东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和若干主教领地。腓特烈三世(1688-1713),获得普鲁士国王的称号。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1740-1786),热衷于德意志把业和军国主义。2、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1740年,腓特烈二世以割让西里西亚作为承认特蕾西亚王位的条件。1740年12月,普鲁士兵占西里西亚。特蕾西亚得到英国财政帮助和俄国道义支持。1741年11月,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柏林和约,奥地利放弃西里西亚和一些公爵领地。1745年12月,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德雷斯登和约。3、亚琛和约奥普战争发展为以英法为核心的两个集团的战争。1748年1月18日,亚琛和约。亚琛和约加强了英国和普鲁士的实力,削弱了法国和奥地利。英法矛盾加深,不久爆发七年战争。普鲁士成为与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对手。法国因普鲁士在战争中的欺骗行为生恨。法奥面临共同的敌人普鲁士,长期的敌对关系开始松弛,在反普目标上走向联合。三、 七年战争1、 欧洲外交革命欧洲国际力量分配和国际关系的主要变化:普法同盟瓦解,法奥修好;英奥背离,英普结盟。以英普为主和以法奥俄为主的两大对立集团。是为欧洲外交史上的“外交革命”。1756年1月,英普威斯敏斯特条约,互不进攻对方领土,武力反对“任何破坏德意志领土完整的国家”。威斯敏斯特条约使英奥联盟彻底瓦解,奥地利加紧与法国和俄国结盟的步伐。1756年3月,俄奥攻守同盟。1756年5月,法奥互助条约。欧洲形成英普集团与以法国为核心,包括奥、俄、西、萨克森、瑞典的集团。2、 七年战争3、巴黎和约与胡贝图斯堡和约英普集团取得海上胜利,法奥俄集团在陆上占优势。战争呈相持状态。1763年2月,英法巴黎和约。1763年2月,普、奥、萨克森胡贝图斯堡和约。奥地利永远失去西里西亚,在德意志中的地位进一步削弱,奥普之间的仇恨使它们的争霸战争更加激烈。为增加实力,奥地利进行一系列改革。普鲁士通过战争,跻身大国行列,跨出了称霸德意志的第一步。战争结束时,普鲁士在国际上处于完全孤立的境地,迫使它与俄国接近。战争为俄国向欧洲扩张创造了条件,在东北欧的未来事务中,俄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战争给法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欧洲大陆上,法国失去霸主的地位,外交上靠奥地利和土耳其支持。殖民地丧失殆尽,不仅意味着法国失去强大的海上势力,而且意味着失去了财源,失去了赶超英国的机会。英国获得巨大利益。建立庞大的殖民帝国,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加速工业革命。确立海上和殖民霸权。战后,西欧出现一段平静期。俄、普势力的增长,及普奥较量则使东欧不再安宁。四、 两次俄土战争1、 18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局势18世纪初的欧洲强国:法、奥、英、荷、瑞。18世纪后半期的欧洲五强:英、法、俄、普、奥。国际形势:法土反哈布斯堡联盟,商业往来密切,法在土享有优惠特权,贸易额在近东贸易中居首位。反对俄国势力侵入其贸易领地。英国在近东有重大经济利益,但英俄有传统贸易关系,并意图利用俄国在近东和欧陆与法抗衡,对俄扩张采取纵容态度。奥地利反对俄国在黑海和多瑙河地区扩张,担心损害其在巴尔干的利益。但向巴尔干扩张又需要俄国的支持,二者相互勾结又斗争。俄利用奥对波兰的野心使奥成为对土战争的支持者。2、1768-1774年俄土战争1772年,俄、普、奥第一次瓜分波兰。1774年7月,俄土库楚克凯纳吉和约。扩大了俄国在欧洲的影响,开辟了俄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新时期。俄国势力侵入了黑海地区,夺取出海口的主要目的达到。条款为俄国后来发动战争、进一步向巴尔干扩张提供借口。3、1787-1792年俄土战争国际形势:英国因北美战争而削弱。法国革命。普奥1778-1779年争夺巴伐利亚战争,俄调解,促成铁申和约。使德意志保持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力量均衡,并被承认为德意志帝国的法律保证人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获得操纵德意志事务的权力。1792年1月,俄土雅西和约。俄只要求奥卡科夫和德涅斯特河以内的黑海北岸地区。俄军占领的比萨拉比亚和多瑙河公国退还给土耳其,土给予俄贸易特惠权。承认库楚克凯纳吉条约继续有效。条约巩固了俄国在黑海的地位,为俄国入侵巴尔干奠定了基础。第二章 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学习提示:18世纪下半叶,战争使西方政治社会发生了质的改变,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形成。美、法是其中的代表。美、法作为资本主义成长的结果,意味着君主专制时代已经过去,以国家为本位的时代已经到来。其最大特点是强调主权在民。美国在独立战争中利用了欧洲大陆国家间的矛盾,独立后又有意识地采取了孤立主义政策。法国革命对欧洲传统的力量均势产生了巨大挑战。但拿破仑帝国时期,法国将挑战转化为对其他民族国家的奴役导致其失败。学习要点:1、 美国建国前后的对外政策。2、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国家关系的影响。3、 拿破仑时期的欧洲大国关系。第一节 美国独立战争与国际关系一、 独立战争的爆发与欧洲各国的态度1、独立战争1774年9月5-10月26日,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通过权利宣言。1775年,费城,第二届大陆会议。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2、法国参战法国最初怀疑美利坚能否取胜,自身财政危机亦严重,对民主共和国反感。法国“只差战争”的政策,目的是英美相互削弱。1778年2月6日,法美友好通商条约和同盟条约签订。3、西、荷参战建国之初的外交的弱国利用强国的外交,不拘泥于对等外交。大陆会议向许多国家派驻使节,不一定达到成建交目的,成功离间所驻国与英国关系。西班牙与英国有殖民战争矛盾,担心自身殖民地受独立影响,也担心北美独立后威胁西属路易斯安那。一度以联法抗英来要挟英国让出直布罗陀。1779年4月,西法秘密条约。1779年6月21日,西对英宣战。道义影响。1780年11月,荷兰加入武装中立同盟。英国向荷兰宣战。1782年,签订荷美通商条约。3、俄国武装中立叶卡捷琳娜二世反感北美独立,为平衡法、普、奥,需要联合英国,也需要维护俄英商业条约,保证自己经济利益。但也不希望英国势力在美洲进一步扩张。俄国内部农奴起义不断,局势不稳定。控制黑海及其沿岸是俄国最主要的战略考虑。二、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与胜利后的外交1、美国的独立1783年9月3日,美英巴黎和约。法国考虑到英法签订和约前保持法美同盟的重要性,同时为尽快迫使西班牙放弃对直布罗陀的要求,尽快缔结和约,接受英美和约。美国获胜有着有利的国际环境。七年战争后,英国在欧洲和世界的势力引发许多国家嫉恨,英国在战时对中立国的粗鲁做法使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站到其对立面。美国独立使英国失去重要的殖民地,但英国掌握着直布罗陀。实力损失不大。法国的胜利则是虚幻的,战争中耗资巨大,加剧了财政危机。北美独立战争是国际关系史上第一次殖民地脱离宗主国获得民族独立的战争,激发了世界各地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浪潮的兴起。这在西属、葡属拉美殖民地,英属殖民地尤为明显。2、美国早期的外交政策从独立战争结束到美国内战,美国的对外政策大致分两方面:对欧洲事务采取“中立政策”,避免卷入欧洲政治和军事冲突,即孤立主义;在拉丁美洲,奉行领土扩张政策,在非洲和亚洲则进行经济扩张。1793年4月22日,华盛顿签署中立宣言,宣布美国不介入欧洲战争。这反映了美国军事经济实力不强大,需要保护自己,也想利用远里欧陆的有利地理条件,向西部扩张并扩大贸易。1796年9月19日,华盛顿告别演说,是为美国外交中孤立主义思想的先声。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把美国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国家主义”。告别演说为后继者们提供了一套处理美国对外关系的规则。1797年, X、Y、Z事件。1800年9月,美法签订莫特枫丹条约,废止法美友好通商条约,放弃条约所规定的一切权利,自由船只可以自由载物,中立国船只有权在各交战国进行能够非违禁品贸易。1803年4月3日,路易斯安那条约。美国意图趁英国孤立之时,解决同加拿大的北部边界问题甚至夺取加拿大。1812年6月,美国对英宣战,失败。1812年12月24日,签订根特和约,恢复战前状态。第二节 法国大革命与欧洲国际关系一、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的影响与所遭干涉 革命爆发之际,欧洲列强总体态度缓和。一是大革命对王权的限制有个发展的过程,二是列强自身及相互间有问题与矛盾。随着革命的发展,“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被宣布为法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吉伦特派为扩大法国的势力和市场,希望把革命推向整个欧洲。革命的法国同整个欧洲专制王朝敌对形势形成,在欧洲专制王朝看来,革命的法国破坏了整个欧洲共同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建立在王朝性国际主义基础上,主要包括君权神授、王朝合法和欧洲君主共同体观念支配下的列强互不毁灭、互不干涉的“贵族国际”共同价值观和伦理观。欧洲王朝性的国际主义同法国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民族主义形成尖锐的国际意识形态冲突。此外,传统上欧洲列强奉行多强均势,其要旨在于维护列强间权势大致均衡的分布,阻止其中任何一强取得压倒性优势,从而保持所有强国的独立生存和体系结构的多元性质。由此,志在维护欧洲传统均势结构的欧洲列强同努力打破传统国际体系,并进而寻求欧洲霸权的法国之间处于尖锐对峙状态。普奥武装干涉。英国迫使普奥签定匹里尼茨宣言,为恢复法国王权而战。目的在于使法与普奥互相争斗而削弱,并相机争夺法国海外殖民地和贸易区。法国的实力和政治地位加强,对欧洲传统均势格局形成挑战,使得欧洲列强联合起来对法国进行干涉。1793年,英国积极组织和领导第一次反法同盟。雅格宾派上台。对外集中力量打击英国,通过航海条例,禁止英国船只进入法国,分化反法同盟,提出“不干涉原则”,宣布“法国不干涉他国政治,也不许他国干涉法国政治”。二、 俄、普、奥第二、第三次瓜分波兰1793年1月,俄普签订瓜分波兰协议。1795年10月,三国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协定。瓜分波兰对帮助法国粉碎第一次反法同盟起了作用。由于波兰,俄国没有参加第一次反法同盟,普鲁士自1794年春起,就几乎没有参加反法战争,而且出于俄奥背着它签订瓜分协议的愤恨,退出了反法同盟。三、 督政府时期法国对外关系督政府的对外措施;分化瓦解反法同盟。集中打击奥地利。1797年10月,法奥坎波福米奥和约,和约标志着第一次反法同盟瓦解。1798年第二次反法同盟。1802年3月27日,英法亚眠和约。和约意味着第二次反法同盟瓦解。但英法根本性矛盾并未解决。第三节 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国际关系一、 拿破仑的霸权图谋与欧洲的失衡1、 拿破仑战争1804年,拿破仑称帝。帝国时期战争加剧的原因:称霸与制衡冲突异常激烈。意识形态斗争的激化。1804年,第三次反法同盟形成。1805年12月26日,法奥普莱斯堡和约。1806年,奥皇弗兰茨二世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1806年7月12日,建立莱茵邦联。德意志西部和南部16个小邦选举拿破仑为保护人。1806年9月,英、俄、普、瑞、西、萨克森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法俄由敌对向同盟关系转变:拿破仑认为法国最主要的敌人是因果,打击英国需要俄国的支持和配合。普败、奥中立,使俄国面临法国入侵而孤立无援。在法国处于霸权颠峰时,对法国制衡短期内难以有效。英国唆使大陆国家抗法,自己在海上却寻求非均势,引起俄国不满。1807年7月9日,法普提尔西特和约。拿破仑霸权达到颠峰的标志,法国以胜利者的姿态注视欧洲。但胜利之下埋伏着危机。欧洲失衡加剧。欧陆主要强国慑于法国武力鼎盛而都持容忍屈服态度,但仇恨心理极强。法国的极端民族主义越来越建立在对其他民族国家的压榨上,这激发了其他国家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感,促使其图强雪耻。2、 大陆封锁体系大陆封锁计划的原因:英国是法国称霸的主要障碍,但法国海军不敌英国海军。法无力对英直接打击。英国阻挠法国称霸的主要力量是其经济。1806年11月20日,“柏林敕令”,宣布“不列颠诸岛处于封锁状态”,“禁止与不列颠诸岛的任何贸易和任何关系”,大陆封锁开始。1807年连续颁布枫丹白露、米兰敕令,对英全面封锁。3、 伊比利亚半岛战争与第五次反法同盟1807年11月,拿破仑占领里斯本。葡萄牙王室成员在英舰护送下达到巴西。随后,拿破仑迫使西班牙屈服。葡、西被迫加入大陆封锁体系。英国组织第五次反法同盟。1809年10月14日,维也纳和约。1810年11月,第二次枫丹白露敕令,宣布没收英国在大陆上的一切工业品并予以销毁,并建立特别军事法庭,完成大陆封锁的立法手段。大陆封锁体系难以运转。最初曾给英国造成困难,但结果不能长久。它不是建立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规律基础上,欧洲的消费者是被迫接受法国产品,是法国强制性的结果。英国出于工业革命高潮,新机器、新工艺广泛运用,英国殖民地多,有可靠低廉的原料保证,大量英国商品很难被排挤出市场,法国强制的结果是国内市场一片凋零,整个欧洲大陆由于反对法国侵略掠夺,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法国霸权日薄西山。二、 拿破仑帝国的崩溃 法俄关系恶化:波兰问题。东方问题。拿破仑意图将巴尔干置于法国控制之下,并违背其爱尔福特诺言,阻止俄吞并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俄英有贸易传统,大陆封锁损害之。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进军俄国。1813年10月,莱比锡“民族大战”。第六次反法同盟肖蒙条约。1814年3月30日,反法同盟军队攻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波旁王朝复辟。1814年5月30日,第一次巴黎和约。保留法国1792年疆界。第二次巴黎和约,法国退回到1790年疆界。三、 拿破仑外交政策评价波旁王朝的复辟不能推翻法国通过革命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虽然欧洲从此开始了一个政治上反动的时期,但谁也不能把欧洲拉回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之前古老的封建秩序中去。拿破仑的霸权战争破坏欧洲主要民族感情,必遭顽强反抗。法国霸权违反欧洲传统均势失败。拿破仑对外政策是其国内政策的继续和发展。随着法国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大资产阶级对外侵略和扩张的欲望日益强烈。作为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拿破仑的通过对外战争,反对封建各国的干涉,试图夺取欧洲大陆霸权。拿破仑外交前期(同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虽然显露争霸性质,但反干涉主义仍然是其外交的主要倾向。但后期,霸权主义性质暴露无遗。拿破仑外交政策特征:外交政策的两重性和进步性。靠战争机器来实行。战争也具有两重性:与反法同盟的战争,主要是保卫其革命成果,战争涤荡了德意志诸邦、意大利诸国、波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的封建制度,取消了封建贡赋,赶跑贵族王公,实行“民法典”,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及“自由、平等、博爱”口号深入各国人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国扶植了许多资产阶级政权。同英国的战争更多的是为了保护和扩大法国殖民地,制止英国干涉法国称霸欧洲,打破英国的海上独霸地位,依靠军事征服为法国资本主义开辟国外市场。第三章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学习提示:维也纳体系与法国:一是法国国内秩序,即波旁王朝的恢复;二是防止法国再度称霸。维也纳体系与欧洲:一是维持欧洲大国均势和平,首先是领土现状,二是保卫正统秩序。维也纳体系运转的主要表现即欧洲协调。梅特涅是欧洲协调中的核心人物。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东方问题,是威胁维也纳体系稳定的主要因素。其发展最终摧毁了维持正统秩序的大国均势和平,使维也纳体系走向解体。维也纳体系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1848年欧洲革命与克里米亚战争。学习要点:1、 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内容。2、 从1818年的亚琛会议到1830年的希腊独立,大国协调为何失效。3、 从全球的视角看,美国的崛起与土耳其的衰落对维也纳体系的影响。4、 维也纳体系运作过程中大国的均势政策。第一节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一、维也纳会议1814年9月,维也纳会议召开。英、俄、奥、普四国主持。英、奥、法的要求大体限于欧洲大陆领土均势格局的确立,与扩张不断的俄国矛盾。波兰-萨克森问题;德意志问题;意大利问题;土耳其问题;其他问题:黑奴贸易,各国原则上同意废除,根据各自情况,自行决定实施日期。制定国际河流管理制度,确定国际河流向各国商船开放、贸易通航自由无阻原则。通过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的公约,明确外交代表的三个等级:大使 、教皇使节或圣使,特命全权公使,代办。外交语文专用法语。二、神圣同盟条约1815年9月,亚历山大一世、弗兰茨一世、威廉三世在巴黎订立神圣同盟条约。炮制同盟议定书的目的是以保守的基督教见解来抵消法国1789年革命的危险观念。神圣同盟条约是维也纳体系的一个补充。但它没有为签字国规定明确的军事义务。单就其内容看,尽管声称各君主彼此应相互救助,但并不是个具有严格法律意义的、载明缔约国权利和义务的同盟条约,而像是宣传基督教仁慈、友爱、互助精神的宣言书,提倡以基督教的教义作为处理君主与上帝、君主与君主、君主与臣民三种关系的基本原则。同盟实际上是维护维也纳体系的现状,特别是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的产物。神圣同盟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它是欧洲专制君主特别是东方三大专制君主的互助同盟。它从精神上把各国君主联合起来,为合力镇压革命运动提供了一个连接的纽带。俄国既是神圣同盟的倡导者,有是镇压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宪兵,这种双重身份不只是一种巧合。三、四国同盟条约1815年11月20日,英、俄、普、奥同路易十八签订了第二次巴黎和约。条约的签订表明,在维也纳体系创立之初,防止法国重新出现旨在推翻维也纳秩序之政权,仍然是列强协调一致的基础之一。这说明条约的目的是具体的、实际的。虽然这一基础因法国加入而淡化,但条约所确定的定期的多边外交协商的安排,却有重要意义。由于五大国定期开会,处理共同问题,试图取得一致意见,因此形式上又叫做欧洲大国的协调,或欧洲协调,在当时叫做“会议外交”。该体制对以后国际关系有着深远影响。大国通过这种“会议外交”,能及时就影响各国共同利益的事项或突发事件进行沟通,并采取相应措施,也有助于各大国以相互妥协的方式,缓冲彼此之间的矛盾,形成暂时一致或多数一致的意见。从其后欧洲协调的实践看,它的主要作用主要是维护反动秩序,调和列强矛盾,因此,客观上增加了维也纳体系的稳定程度。总之,欧洲协调的目的是为谋取欧洲大国间矛盾的妥协,进行种种政治交易,签订秘密条约,维护大国的利益,保持强权政治。四、对维也纳会议及其体系的评价第一次巴黎和约和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它为欧洲大国间的关系创造了政治军事力量的平衡,使欧洲大国大体上形成了一种领土均势,这是均势的最重要含义。维也纳会议所做出的欧洲领土安排,首先是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构筑的一道安全堤坝。同时,会议所进行的地缘政治安排,还使得在中欧出现了德意志邦联,使俄国的势力局限于东欧,让英国把扩张重点放在海外,使其履行其维持欧洲均势的作用。维也纳会议所追求的力量平衡,只是在各大国之间谋取力量对比的大致平衡,而非绝对的平衡。平衡与均势只能是暂时的,相对的。认为通过建立国际政治权力均势,就可以导致欧洲的安宁和繁荣,是一相情愿。现实的国际政治中,国家追求的不是均势,而是权力的优势。主张恢复均势的维也纳会议的政治家们也是复辟派。他们承袭18世纪王朝外交的伎俩,把均势原则、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看作是国际关系的原则。他们无视法国革命以来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愿望和对民主的追求,而把小国当作进行政治交易的筹码。第二节 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梅特涅时代)欧洲协调是运转的基础。梅特涅致力于协调,构筑了所谓的梅特涅体系,是为维也纳体系的缩影。梅特涅的政策事实上主导了维也纳体系的运转,所以1815年后的十余年时间被称为梅特涅时代。梅特涅思想和政策的特点是,信奉保守主义,坚持正统主义原则,强调君权神授,反对自由主义和革命思想的传播,主张现实主义的利益原则,竭力维持大国均势,鼓吹对外干涉他国内政等。其中,镇压民族民主运动,贯彻神圣同盟互助原则的观念占很大比重。一、亚琛会议1818年9月,盟国与法国在亚琛召开会议,解决驻军、赔款等问题。亚历山大一世、弗兰茨一世、威廉三世,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法国首相黎塞留。关于撤军与赔款问题;法国国际政治地位问题:四大国一方面邀请法国参加以后的大国国际会议,共同磋商有关欧洲和平与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又续订四国同盟条约,作为对法国的防范。法国终于摆脱战败国的地位,欧洲协调也从四大国协调发展成为五大国协调。亚琛会议是欧洲协调的第一步。五大国通过会议外交,共同承担了维护维也纳秩序的条约义务,从而为维也纳体系的运转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此后,以梅特涅外交为代表的反动政策主导了维也纳体系,援引亚琛会议的精神,干涉他国内政,镇压革命运动。英国由于拒绝承担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在维护正统秩序方面逐渐游离于维也纳体系之外,所以,亚琛会议之后维也纳体系几次运转,主要表现为奥、俄、普、法的协调一致。这表明维也纳体系在启动之初,就内含了分裂的因素。二、特洛波会议那不勒斯斐迪南一世同意用奥地利的标准限制本国的宪政发展,将那不勒斯纳入维也纳体系。1820年7月,那不勒斯爆发烧炭党领导的起义,斐迪南被迫颁布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宪法。1820年10月,列强在奥属西里西亚的特洛波开会协商意大利问题。亚历山大、弗兰茨一世、威廉三世参加。11月,特洛波议定书提出两条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一是如果革命使一国的内部统治完全发生改变,则该国政府将被排斥于同盟之外;二是如一国的宪政变革威胁了邻国的安全,同盟各国必要时可以使用武力进行干涉。三、维罗纳会议1820年,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七世派去讨伐美洲革命的军队起义,要求恢复1812年革命宪法。1822年10月于意大利维罗纳召开,讨论干涉西班牙革命问题。俄、法、普、奥一致同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方式为列强共同支持法国武力干涉。1823年4月,法军进入西班牙,5月,占领马德里,镇压了革命。第三节 维也纳体系的危机一、欧洲列强对拉美独立运动的不同反应与门罗宣言通过维罗纳会议,神圣同盟支持西班牙征讨拉美独立政权的行动,并积极策划直接武装干涉拉美革命。其动机为:一是将一切民族解放运动视为对维也纳正统秩序的挑战;二是对拉美独立政权的共和政体的仇视;三是趁机扩大在拉美的市场,或攫取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英国实际持反干涉政策。英国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在中南美洲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不但垄断了拉美的市场,也将拉美变成重要的原料供应地,并获得了一系列贸易和投资特权。英国也担心列强在干涉过程中将西班牙殖民地据为己有,不利于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和海洋霸权。在欧陆无法有效发挥作用,但英国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海洋霸权对神圣同盟的干涉行使“否决权”。国务卿亚当斯反对接受英国建议。认为神圣同盟恢复拉美殖民统治的可能性并不存在;接受英国建议等于承认英国干涉美洲事务的权利,并束缚美国未来可能的领土扩张。建议美国以内感单独公开宣布反对包括英国在内的一切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的原则。1823年12月2日,门罗宣言。英国没有公开表明反对的态度。神圣同盟各国均表示反对门罗宣言的主张,但由于掌握海洋霸权的英国接受了门罗宣言,武装干涉拉美独立运动的谋划最终没有付诸实施。门罗宣言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维也纳体系已陷入分裂的危机,也表明维也纳体系的作用范围受到限制,被排斥于美洲体系之外。二、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30年8月,比利时革命。10月,宣布独立。这削弱了荷兰在欧洲体系中的意义。1831年6月,萨克森-科堡的利奥波德亲王获得比利时王位,即利奥波德一世。11月15日,五强在伦敦签订议定书,承认比利时完全独立,并宣布比利时为永久中立国。1830年11月,波兰起义。1831年3月,俄国出兵波兰,将波兰并如俄国版图。三、东方问题的凸现东方问题源于奥斯曼土耳其的衰落,故其本质是列强对土耳其帝国的侵略和争夺,特别是对土耳其领土的蚕食,及这种侵略和争夺欧洲国际关系,特别是对欧洲大国均势的影响。东方问题影响大国均势的主要因素:一是领土均势因素,因为维也纳体系没有对土耳其的领土做出安排和保证;二是地缘政治因素。前者主要表现为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后者主要体现为对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控制权的争夺。1821年3月,希腊本土爆发反土耳其苏丹统治的民族起义。1822年1月13日,宣布希腊独立。神圣同盟在维罗纳会议上谴责希腊起义。英国支持希腊起义,1823年3月25日,英国承认希腊独立。1826年4月,英俄彼得堡议定书。1827年7月,法加入英俄协调。三国伦敦条约强制土停战。普奥孤立。神圣同盟对英一致协调体的解体,维也纳体系已经四分五裂。1830年2月3日,英法俄伦敦议定书,废除土对希腊的宗主权,宣布希腊独立,受三国保护。希腊成为独立民族国家。1840年7月,英俄普奥土签订第一次伦敦协定协定使俄国在土享有的优势受到削弱,法埃在近东的地位也遭到打击。1841年7月,英法俄普奥与土签订伦敦海峡公约,条约的多边性质将两海峡置于国际共管的地位,从而排除了由俄国单独控制的可能性。第四节 维也纳体系的瓦解一、1848年欧洲革命二月革命对维也纳体系的含义,不仅是在原则上推翻了反法国大革命的正统秩序和反法国霸权主义的均势秩序,更在于它在事实上为法国民族扩张主义势力的崛起扫清了道路。1849年2月,罗马推翻教皇的世俗政权建立共和国。波拿巴则借机扩张势力,将军队开进罗马,恢复了教皇的统治,加强了法国在意大利中部的势力。俄普奥先后承认法兰西共和国和第二帝国。维也纳条约体系对法国的约束正走向解体。意大利、奥地利革命先后被镇压。欧洲正统秩序瓦解在即。二、克里米亚战争战争的导火索为圣地问题。1842年,法国要求恢复对圣地教堂的管理权,俄反对。1852年,法俄争执再起。1852年2月,土苏丹迫于法国压力,同意把伯利恒教堂的钥匙交给天主教会掌管。俄以苏丹偏向法国为由,向土施加压力,企图索取更多的权益,重新恢复俄在东方问题上的优势地位。1853年5月5日,苏丹被迫承认东正教会在圣地的主要地位。但俄进而要求土签订条约:确定由俄国保护土境内的东正教会和所有1200万东正教徒。1853年6月1日,俄对土不宣而战。1853年10月,土对俄宣战。11月,俄正式对土宣战。1854年1月4日,英法联军占领克里米亚。1856年3月30日巴黎和约。俄国遭到削弱,反法一致的联盟彻底瓦解,欧洲均势格局也暂时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居优势的均势。维也纳体系走到尽头。第四章 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学习提示: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维也纳体系的崩溃,及支配欧洲政治的大国的移位和新的国际格局的出现。俾斯麦的成功基础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力量的飞速发展。他在德国跨入强国之列时下台,根本原因在于“德国诸阶级之间的力量分歧和冲突”,及其内外政策的失败。1870年代后期的俾斯麦的对外政策,具有欧洲争霸的性质,力图摧毁法国,为此而“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拉拢奥匈帝国,阻止俄国向欧洲西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物必修一知识梳理
- 委托代供货合同范本
-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煤炭企业价值创造》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工贸职业学院《数字资源检索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电信职业学院《数字漫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宁德师范学院《AR拓展案例技巧》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形式与政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医用高分子材料》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工贸职业学院《流体输配管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汽车专业外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第一册unit1教学课件
- 如何做好我国新药研发的市场筛选
- 房地产案例:商业街-铁像寺水街
- 《神经外科常用药物》
-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
- 于承惠双手剑表格+文字行功歌诀
-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 火电厂锅炉燃烧器结构图
-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大纲
-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课件
- 钢结构相关施工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