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合及对调查研究的启示作者:蒋逸民 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 更新时间:2008-10-9 近年来,有关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争论越来越多,要求结合使用两种方法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拟在对比分析这两种研究范式差异的基础上,对两种方法结合的模式和具体途径进行探讨,并对我国调查研究中使用结合的方法进行思考。一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分野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着两种方法范式。第一种范式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它模仿自然科学,主张依靠归纳法去发现新知识,用“假设一演绎”模式来检验理论(Kerlinger,1964),用数理统计工具来分析可量化的经验观察,确定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具体化,它侧重于对数据的数量分析和统计计算,包括实验法、准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第二种范式是人文主义方法论,它从人文科学衍伸而来的,注重收集文本信息,并从整体上进行理解和诠释。人文主义方法的具体化就是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它偏重于文本分析或叙事表达,强调对被研究对象的理解、说明和诠释,包括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以及人种志等。在方法论历史上,定量研究曾是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导性范式。文艺复兴以后,自然科学摆脱了神学思辨和经院哲学的束缚,纷纷采用培根所倡导的观察实验方法。霍布斯(T. Hobbes)继承了伽利略的传统,认为人类现象与自然现象并无不同,可以把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现象。孔德(A. Comte)极力提倡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出要把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实证科学。涂尔干(E. Durkheim)主张社会科学应该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用实证的方法、确凿的数据来表达社会事实。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冯特(W. Wundt)1879年设立心理实验室,提出了用实验法和观察法来分析心理现象。自19世纪后期以后,定量研究逐步取代了思辨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20世纪20年代,描述性统计分析日益成熟。在30年代,推论统计学得到飞速的发展。在40-50年代,定量研究主导了社会科学研究。在行为科学和组织研究领域,研究者们通常用“假设一演绎”模式来研究社会现象。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尽管定量研究继续主导社会科学研究,但是,由于人文社会系统和数理逻辑之间裂痕的加大,人们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质疑逐步增多了。人们开始认识到,现实是由人类自身参与建构的,知识传递是以社会方式来进行的,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并不能完全使人满意,比如定量方法有将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社会现象简单化、数量化、凝固化的倾向,不能在自然状态下对微观世界进行细致、深入和动态的描述和分析,等等。其实早在19世纪末,狄尔泰(W. Dilthy)就对实证主义方法提出异议。他认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领域,实证主义以自然科学为样本,无法成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他认为,社会是有意识的人参与其中的,研究者不可能撇开参与和解释社会的人,只能透过人的释义历程,从整体中来把握社会真实。狄尔泰的观点反映了新康德主义和现代解释学对实证主义的批判立场。当然,对实证主义根基的真正动摇还是从实证主义内部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波普尔(K. Poper)的“证伪主义”、库恩(T. Kuhn)“科学范式”、拉卡托斯(L. Lakatos)“精致的证伪主义”和弗耶阿本德(P. Feyerabend)“知识无政府主义”等理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实证主义的狂妄,挑战了社会科学领域的实证主义的权威地位。它提醒人们,定量研究还不足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还可以借助其他研究范式和工具来进行。与定量研究方法的主流地位相比,定性研究一直处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边缘。定性研究发轫于19世纪,随着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而发展起来,早期的定性研究主要凭主观经验和理论思辨来进行,一度因社会调查运动而引人注目。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方法论指导原则和操作规范,主观随意性比较大,因此在定量研究主导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领域,长期不受重视,甚至受到排挤和打压。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研究者们越来越意识到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定量方法的局限性,开始对定量研究提出质疑,并重新对定性研究的方法进行审视。1965年皮亚杰对“心理测验”提出了批评,认为只进行数量上的研究而不从性质上把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70年代,尽管定量研究仍旧统治着教育研究,但“定性研究不再是被看作一种修饰的花边了”(瞿堡奎,1988)。到了80年代,定量研究和实证主义范式在社会科学领域失去了霸主地位,定性研究方法逐步成熟起来,不仅有了自己独有的概念、具体方法和理论,而且有了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的操作程序。研究者和学术期刊都纷纷把目光投向定性研究范式,比如,1987年美国教育研究杂志编辑部特别强调刊用定性方法的论文。与此同时,一些在定量研究领域享有很高声誉的定量学者也开始涉足定性研究,有的甚至把定性研究看成是通向真理的唯一方法。80年代中期以来,围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孰优孰劣,展开了大量的对话和讨论,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研究者们认识到这两种研究范式的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不同的哲学基础。定量研究秉承实证主义的观点,认为客观世界可以独立存在于人的感知之外,研究者研究客观对象要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而定性研究认为,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取决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做到价值中立。(2)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有不同的研究目的。定性研究旨在理解社会现象,比较注重参与者的观点,着眼于从整体上理解、诠释和深度挖掘被研究对象,而定量研究旨在确定被研究对象的关系、影响和因果,更多地注意个别变量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不关心整体的作用。(3)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不同的研究路径。定量研究通常从既有的理论出发,提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问卷等工具收集经验证据来验证预想的模型、假设或理论,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突出的是对既有的理论验证或推广。而定性研究则没有理论在先,它是一个创立理论的过程,通过访谈和个案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侧重于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挖掘和把握,从中概括出论题、论断或理论,本质上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Strauss 和 Corbin,1998)。(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定性研究主要是叙述性的说明,通常用文字而不用数字或测量来描述被研究对象,研究比较灵活,通常包含了多种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强调标准研究程序和预先设计,用数字或测量而不用文字来描述客观现象,主要通过数据来说明统计结果(Krathwohl, 1993:740)。(4)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有不同的主观性成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都追求客观性,但是它们具有不同的主观性成分。定性研究注重从研究者本人内在的观点去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主要研究工具是研究者本人,主观成分比较多,研究过程也无法避免主观性;定量研究以中性证据为依据,力求客观,但在假设的形成、对事实的选取,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推论上,无法完全做到客观。尽管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有不同的哲学基础、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研究程序和不同的主观成分,但在实践上它们却是经常是混杂在一起。上个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讨论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各有优劣,单纯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都不能解决研究方法本身的问题,有关两种范式彼此合作和结合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研究者积极探讨两者在实践中结合的具体方式和途径。二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问卷调查、实验法、准实验法、参与观察、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生活史建构法、以及无干扰法(unobtrusive methods)等是社会科学研究经常使用的方法(Denzin 1989)。然而,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内在的不足,比如问卷调查和实验法过分依赖“纸笔技术”,不能进入被研究者的生活世界,很难了解被研究者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而参与观察法和生活史研究法又难以做到控制对研究对象的不同解释。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建构起来的,其含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不断变化的。正因为如此,依靠单一的研究方法,无法捕捉研究对象的所有变化。每一种方法仅仅意味着对外部世界的一种不同的解释以及对研究过程所采取不同的行动。还有,方法本身也是不断变化的,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对研究方法的不同领悟和解释。为避免这些不足,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范式对现实世界进行研究,使不同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近年来,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围日益延伸,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越来越多,为两个研究范式的相互借鉴与合作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计算和定量分析能力的不断提升,定性研究范式的日益成熟,都为不同范式的相互结合提供了方法论的可能性。其实,运用多种方法来克服单一方法的不足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思想。早在20世纪初,韦伯就试图结合两种研究范式以解决这两种研究取向的各自偏颇,他曾尝试发现两者的中间地带(middle ground)以综合这两种观点,但是失败了。上个世纪50年代,Campbell 和 Fiske(1955)提出了“多重操作”的思想,主张用多种方法来避免方法论上的随意性,以确保结果的有效性。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者积极探讨在具体研究中如何实现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问题。他们提出,在具体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将两种方法进行不同的组合,相互帮助和印证,扬长避短,以改进研究的质量,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两种研究范式相结合的目的有五个方面:(1)聚合作用,在研究的各个结果中寻找趋于相同的结果。(2)补充作用,检查同一现象相互重叠和不同的方面。(3)创新作用,发现矛盾、冲突之处,提出新的视角。(4)发展作用,先后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第一种方法的使用中加入第二种研究方法的使用。(5)扩展作用,不同方法的结合增加了研究的规模与范围(Tashakkon & Teddlie,1998)。目前西方学者关于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观点主要有Ingersoll的调和模式、Denzin的三角互证法(triangulations)和Smith的连接方式等三种模式。1.Ingersoll调和模式Ingersoll(1983:6-12)认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各有各自的优劣之处,两者可以结合使用,以便相互取长补短。Ingersoll给出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连续图,显示了两种方法结合的三种模式(见图1)。 在图1中,线段的左端是第一个模式,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中,定性研究 可发挥探索的作用,协助定量研究来确定研究问题的参数。在线的右端,是第三个模式,用定性研究的结果来帮助解释定量研究结果的含意和意义。在线段中间,是第二个模式,共同使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发挥各自的功效,在这里,定性研究主要是为定量研究提供例子,提供研究对象的看法。第一个模式始于定性研究,再逐步移向“探索参数”的定量研究。第三个模式始于定量研究,再逐步移向“提出解释”的定性研究。第二个模式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同时进行,“提供例子”。2.三角互证法模式“三角互证法”(triangulation)是用不同的方式、数据、调查者和理论来研究同一现象的方法。“三角互证法”原先运用于测量和航海领域,通过三角学原理可以准确测量一个区域的面积。Denzin(1978)最早用“三角互证法”概念来表示把不同方法结合起来对同一现象的研究。“三角互证法”所依赖的假设是:每一方法的弱点可用另外一种对等方法的长处来弥补。目前有四种“三角互证法”(Denzin, 1989):(1)数据的“三角互证法”,在研究中变化使用数据资源,涉及到时间、空间和个人;(2)研究者的“三角互证法”,使用不同的研究者,即使用多个而不是单个研究者;(3)理论“三角互证法”,在解释现象时,使用多个理论视角,或者用多种理论视角来解释一个研究结果;(4)方法的“三角互证法”,使用多种方法来研究同一个问题。“三角互证法”的实施程序有“顺序式”(sequential model)、“并行式”(parallel model)、“融合式”(fused model)、“互动式”(interactive model)等四种。“顺序式”是指使用不同方法有先后之分。“并行式”是指同时使用不同方法,进行相互验证与补充。“融合式”涉及到将定量研究纳入观察研究中,进行整体的分析,或者将观察资料予以量化,进行统计分析。“互动式”是指将定性、定量两种方法不断交替使用,如在研究初期采取一类研究形式,随着研究的进行,再结合使用另一种形式,在所有研究环节上都有这两种方法的循环互动。Jick(1979:603)用一个连续直线(见图2)来表达三角互证法的各种设计。图2的左边是简单设计,如量表、信度,属于“方法内”(within method)设计,旨在检查内部的一致性或信度。右边是复杂设计,如幅合效度和整体描述,属于“方法间”(between method)设计,旨在挖掘新的和更深的维度来丰富人们的理解。3.Smith的结合模式Smith(1975)认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形式可分为单一研究方案的结合和多种研究方案的结合。(1)单一研究方案中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结合又有“连续”和“平行”两种。“连续”的结合又有两种:一种是以定量分析为基本,定性分析为补充。比如,用定性的资料来证明定量的结果,或者从定量测量中发展出定性的说明。另一种是以定性分析为基本,以定量的分析为导引。比如,用定量分析的结果来引导定性研究的设计、资料的收集和分析。(2)多种研究方案中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结合有三种方式:一是量化定性的个案研究,二是以故事体的形式讨论定量指标,三是结合两种资料的运用,却维持其各自的本来状态。通过以上三种模式,可以发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是一个连续统一体的两端,可以有多种结合方式。这种结合方式包括:研究要素的不同组合,研究阶段的不同交替,同一项研究中的不同组合,多项研究中的不同组合,等等。尽管这些结合纷繁复杂,但基本的结合方式无外乎是定性和定量的结合。这个基本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定性研究有助于定量研究(1)定性研究产生的假设可以由定量研究来检验,比如问卷调查者具有丰富的有关地方和组织的知识,有利于设计调查的问题项目;(2)定性研究产生的深度访谈资料可以用来设计问卷的指标;(3)定性研究资料可以用来分析定量研究数据,比如人种志的资料可以帮助对调查数据进行路径分析。第二,定量研究有助于定性研究。(1)定量研究有助于定性资料的收集,比如,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做好人种志调查,挑选适当的研究案例等;(2)定量研究可为定性研究样本的选择提供帮助,比如,问卷资料为深度访谈对比组的选择提供依据。三 定量与定性方法的结合对我国调查研究的启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科学研究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研究手段和方法的更新越来越快,不同知识领域的交叉和融合不断扩大,出现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融合的趋势。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合使用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在自己的研究中采用结合的方法,以提高研究质量、改善研究的信度和效率。国外社会科学研究有关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社会调查研究具有重大的启示。(1)与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现状相比,我国社会调查研究无论在定量研究还是在定性研究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定量与定性研究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展。这两种方法的应用还在比较浅的层次上,两种方法范式之间缺乏交流与借鉴。在定量研究上,不少社会调查问卷设计得不够严谨,对问卷的管理也不够科学,影响了社会调查结果的可靠性。有不少统计分析还停留在百分比等描述统计学的水平上,回归分析、相关分析、路径分析等高级推断分析手段运用得不多;有的社会调查者对某些统计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缺乏了解,出现了误用或滥用的情况。在定性研究上,不少社会调查对定性研究方法的理解比较模糊,有的甚至将个人感想、个人观点和对理论的新阐发和思考等统统看作是定性研究;对定性方法的操作程序和规范理解不深和掌握不准确,对定性方法的运用比较随意,更难做到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这两种范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此,我国社会调查界迫切需要加快提高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水平,有意识地推动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的结合,建立多元化、多层面的社会调查方法体系。(2)近年来,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混合使用逐渐多了起来,也有些学者在探讨混合研究方法的使用。但是,不论是选择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还是混合研究方法,首先要反观自己是否具备了进行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基本素质。对特定的研究方法,不仅要弄懂,还要学会使用,懂得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研究方法是服务于研究问题的,如果研究者对问题和方法,以及问题和方法是否匹配都没有很好地思考,就很难做出高质量的社会调查来。(3)我国社会学专业基本上都开设了有关社会调查定量分析的专业课,有的还开设了关于电脑分析软件SPSS专业课程,然而,访谈法、参与观察法、个案分析法、人种志等定性方法方面的课程在相当多的学校里还没有开设,有关定性分析方法的教科书国内还不多见,定性方法的专业教师还不多,不能满足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调查飞快发展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国内高校对研究方法和调查方法的课程重视不够,特别对社会科学方法论、定性研究方法等课程重视不够。因此,要尽快开设定性方法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的课程,加紧培训这方面的师资,增加这方面的投入,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提高我国定性研究方法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的水平。(4)面对社会科学研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我国社会调查界要奋起直追。不仅要有认真学习的态度,而且还要尊重科学的精神。要积极提倡使用两种研究方法的结合,但这并不意味着机械的运用,为使用方法而进行研究,从而陷入“方法中心主义”的泥淖。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为“量化”而“量化”的例子。多元方法的使用的确兼容了量化与质化方法的优势,可以帮助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不同的资料,并可实现方法之间的相互检视、补充和整合。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不能为发展方法而发展方法,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什么问题需要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更不是先确定使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然后再选择问题。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方法必须在对两种范式的优劣以及适用条件等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和自身条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参考文献瞿堡奎:教育学文集:教育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嘎日达:论科学研究中质与量的两种取向和方法,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Campbell, D., and Fiske, D. W.,The informant in quantitative research, American Journal o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2025年初三毕业考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肥城市泰西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化学试题含解析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院线经营与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六盘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金华市磐安县2025年数学三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钢琴伴奏与弹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省江北区市级名校2024-2025学年语文试题基地校初三毕业班总复习平面向量、复数形成性测试卷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50以内加减法练习题
-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培训课件模板(可编辑)
-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印刷厂常用生产工艺、设备作业指导书一整套
- 小班语言《轻轻地》课件
- 甘肃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才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 安全生产投入台账(模板)
-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讲解
- 电力配网安全培训课件
- 试验检测单位安全培训课件
- 清华大学领军计划语文试题强基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