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高效测评卷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1页
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高效测评卷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2页
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高效测评卷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3页
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高效测评卷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一轮总复习新课标历史能力测评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能力卷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中国有句古语:叶落归根,认祖归宗。中国人的这种文化情结源于()a分封制b禅让制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解析:叶落归根、认祖归宗都与血缘家族有关,明显体现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观念,故选c项。答案:c2下图是有关省份的汽车号牌图片,这些省份的简称源自西周分封制的是()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山东简称鲁,源于西周分封的诸侯国鲁国。河南、河北、吉林分别简称豫、冀、吉,都与分封制无关。答案:c3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的特殊图书体裁,“隐恶扬善”是修纂族谱的基本原则之一。族谱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具体体现。这表明族谱()有利于凝聚宗族不利于弘扬正统观念有利于规范社会人际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a bc d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充分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由族谱可以很自然地联想到宗法制,注意材料中的信息,如“血缘关系”“隐恶扬善”“家族世系”等,分析可知正确,排除,从族谱对中华文明传承角度思考,可知正确。答案:c4(2012江苏盐城高三模拟)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解析:材料所说的“封建政治”为分封制,“郡县政治”为中央集权制,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c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d项错误。答案:b5汉朝初期,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为限制宰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有()频繁更换丞相扩大三省的权力,削夺三公权限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a 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有关宰相制度的重要史实。扩大三省的权力表述错误,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是在宋代。答案:c6孔子说,(统治者)得到贤明的人时,政治就兴盛;得不到贤明的人时,政治就衰落。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中,最有利于统治者“得到贤明的人”的是()a西周时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度b汉代时实行的察举制c魏晋南北朝时实行的九品中正制d隋唐时实行的科举制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a和c所说的两种选官制度的选择标准分别是血缘关系和家世门第的高低,故这两种制度最不可能得到贤明的人;在b和d所说的两种制度中,察举制易于形成小集团,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则以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故d最有利于统治者得到“贤明”人才。答案:d7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序主要体现了()a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解析:宋朝的建立者是赵匡胤,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在家天下的古代,百家姓的排列顺序体现了皇权的独尊。答案:a8“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解析: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为知识分子通过读书入仕提供了一条途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追求科举功名的真实写照。察举制是汉代实行的制度,c、d两项的方式在古代并不典型。答案:a9某中学历史老师确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开创的全国性统一政权”。你认为下列地图中能为这一课题所用的材料是()解析:由c图中的“湖广省”“云南省”等可知该政权为元朝,元朝是蒙古族开创的全国性统一政权,c正确;由a图中的“镐”可知该政权为西周,a错误;由b图中的“咸阳”“桂林郡”等可知该政权为秦朝,b错误;d图中政权为新中国,d错误。答案:c10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丞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解析:解题时要找到关键词句:内阁不是一级行政机构;内阁学士也不是行政官员,不同于丞相,实权在皇帝手中。这些关键词句说明了没有丞相后的政府行政特点,应在明代。答案:c11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解析:从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反映出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答案:c12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a bc d解析: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大意是“做皇帝要以自己亲历亲为地治理天下,而不是仅仅被天下人所奉养”,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说法较片面。答案:b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材料二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材料三隋朝已开始公开的文官考试制度,唐接着予以斟酌地采行,只是三年一度的会试至宋始成为定规。这种公开的考试足以打破过去的世族垄断。因着准备考试的读物标准化,雕版印刷出现于公元600年前后,即可能受此影响。只是如此一来,中国人民今后受官僚管制的程度也愈深。唐朝的文官集团有18 805个建制的职位,加上其他辅助人员,案牍之士与军官一并计算凡受薪者共368 668人,这在中世纪是一个极可观的数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8分)(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这一制度到东汉时期发生了什么变化?(8分)(3)材料三中提到的“文官考试制度”是指什么?其建立的标志是什么?(4分)解析:本题围绕古代选官制度进行命制。第(1)问在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及社会转型的基础上,从材料中归纳出原因。回答第(2)问“变化”时,要提到“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以及“门第族望”成为新的选官依据。第(3)问根据教材内容即可作答。答案: (1)原因: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8分)(2)制度:察举制。变化:随着地方豪强势力和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的发展,察举制在选才标准上不再重视人才和声望,而是将门第族望作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结果选出了一些不学无术的官员。(8分)(3)制度:科举制。标志:隋炀帝始建进士科。(4分)14(2012湖南岳阳模拟)某班历史课围绕“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方法一史料研习玉玺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重要象征。近年来,对于古代帝王用品的收藏与研究日趋火暴。2009年11月5日,乾隆玉玺“八徵耄念之宝”被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以折合人民币4 000万元左右拍出。但有文物专家鉴定其为仿品。(1)下面几条鉴定真伪的依据中,你认为最具说服力的是哪条?简要说明你的理由。(6分)a民间有关乾隆玉玺的传说b玉玺的制作、玉质的优劣、印文篆刻等方面c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对玉玺的鉴定结果d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拍卖行方法二问题讨论(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6分)(3)某同学整理了有关“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特点”的内容。请补齐空缺部分。(4分)皇帝独尊,如:皇帝自称“朕”。_,如:_。_,如:_。(4)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皇帝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4分)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第(1)问是对史学常识的考查,需要具备一定的史学探究能力。第(2)问需要对历朝皇帝强化皇权的措施加以归类得出结论。第(3)问是对中国皇帝制度特点的归结,除了皇帝独尊之外,还应该包含皇位继承方面、皇权方面的特点。第(4)问“影响”注意要用辩证的观点归结。答案:(1)b项;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