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村干部职业化.doc_第1页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村干部职业化.doc_第2页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村干部职业化.doc_第3页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村干部职业化.doc_第4页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村干部职业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村干部职业化随着农村乡镇撤并、税费改革的推进以及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事务的增加,村级班子建设逐渐走上了报酬工薪化、岗位公职化、职能行政化、发展职业化为主要特点的大学生“村官”职业化路子。目前,社会各界对此褒贬不一,有的认为职业化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的认为职业化增加干部编制、加重财政负担,有的认为职业化不符合历史传统等等。村干部职业化,已逐渐形成一种制度的雏形,应该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来看待她。一、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村干部职业化村干部职业化在优化基层班子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村干部职业化。职业化拓宽了选人用人渠道,促进了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结构,村级干部素质有了显著提高;解决了村干部生计问题,激发了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强化了监督管理,明显增强了村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提高了村干部的政治地位,稳定了党支部书记队伍;强化了党支部在村级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职业化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大批政治素质较好、文化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合理、工作能力较强和视野较开阔的干部走上了村干部岗位。引领着农村经济建设,在资源配置、市场引导、信息咨询和技术顾问等方面发挥作用。承担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促进就业、安全稳定、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履行义务。肩负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任,在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凝聚先进力量、培养选拔“苗子”和巩固党的阵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职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财政负担问题。有学者研究,如果实行村干部职业化,将增加210-350万财政供养人员,每年约需63-175亿元工资报酬支出,这对我国政府来说是一笔巨额财政支出。二是与现行法律有冲突。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简称村组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不脱离生产,村干部脱离生产专职化与该条款相悖。三是传统做法不相符。有学者认为,村干部职业化不符合中国基层政权不下县的历史传统和农村“熟人社会”的生活习俗,不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不利于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是解决当前农村工作困难的根本途径。在现阶段,村干部处在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等广阔战线的最前沿,因此,村级班子建设与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是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而村干部职业化与财政负担加重、与有关法律条款不符、与传统观念相悖都是次要矛盾,或者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是能够加以解决的次要矛盾。二、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村干部职业化村干部职业化是一个变化发展过程,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村干部职业化的历程、所处的阶段和地位。纵观村级组织建设历程,村干部角色的转换、职能的调整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表现为三个类型:一、不脱产权威型。改革开放前,农村以农业合作社的形式集体发展生产,村干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靠挣工分吃饭。村干部虽然是农民,但有一定的人、财、物管理权和支配权,有组织、动员和号召能力,在农村拥有相当的权威。二、半脱产指导型。改革开放后到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前这一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大量农民从农业生产脱离出来,从事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方式从集体生产转变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分散经营,村干部领取政府一定的工作补贴,仍然从事农业生产或其它工作。村干部的威信减弱,组织动员能力有所下降,对农村工作以指导为主。三、全脱产服务型。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后,“三提五统”取消,建制村幅员面积增大,人口增加,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加,村干部基本上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村干部面临着职责逐渐加大、生计难以维持、身份不够明确的尴尬境地。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变村干部处境,各地纷纷探索以职业化为主的村级班子建设路子。从村干部角色变迁的历史过程来看,职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表现出了一定的必然趋势。再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来分析。我们国家仍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的生产关系,但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各种社会集团、各阶层在生产中所处地地位及相互关系发展了变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原来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已分化为农业、加工业、服务业和商业等行业,业主已分化流入到相应社会阶层。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公共服务事务增多,客观上为村干部脱离生产,转而专职从事服务创造了条件,村干部也相应流入到管理阶层。以这种生产关系为主的经济基础正发生变化,进行着量的积累,那么原有的村干部管理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亦应进行相应调整。因此,村干部职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必然趋势。三、用实践的观点看待村干部职业化 用实践的观点看待村干部职业化,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村干部职业化。目前,村干部职业化路子有这样几个渠道。一是公开选拔,就是面向社会,按照公开、平等、竞争和择优的原则,把符合条件的人选选拔到村支部书记岗位上,鉴于村组法的有关规定,各地对村主任的公选拔实践还较少。二是选拔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当村干部,各地普遍采用这种形式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三是乡镇党委派驻,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培养锻炼干部,把一些干部放到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岗位上加以历练。大学生“村官”是村干部职业化主流选择。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海南、浙江、广州等地相继尝试。这一时期,“村官”人数较少,但形式多样,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大学生“村官”实践逐步进入整体推进与探索阶段。2005年7月,中央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中组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村干部职业化是一个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第一、村干部职业化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作为实践主体,在职业化过程中走上村干部岗位的人员;作为实践手段的工具,职业化路径设计;作为实践对象的客体,村干部队伍建设都是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形式发生了改变。第二、村干部职业化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在村干部职业化之前,党和国家已经自觉地形成了要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和规划。在实践过程中,都是自觉地围绕强化村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而进行,通过实践,村干部队伍建设留下了职业化“印记”。第三、村干部职业化具有社会历史性。村干部职业化是在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到新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和群众共同参与的社会历史活动。在今天进行的村干部职业化探索,既是对过去村干部队伍建设的继续,具有历史继承性;又因现时实践条件的改进和限制,具有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当前,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